APP下载

论建筑的场所与文学的发生

2016-01-28张黎晴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430072

大众文艺 2016年4期
关键词:场所文学建筑

张黎晴 (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 430072)



论建筑的场所与文学的发生

张黎晴(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430072)

摘要:建筑不仅为日常居住所必需的生活空间,它同时也是文学发生的重要场所与地方。建筑艺术可以说就是通过物质实体的建造而提供三维空间的造型艺术,而场所性是所有建筑的记忆、精神与文化特质所关联的空间化。建筑与文学之所以互相会产生深刻的影响与联系,与它们之间的同构性息息相关。古今中外的许多文学事件或故事,都发生在相关的建筑空间与场所里,因此应当关注文学发生所涉及的场所性。同时,正是这种文学事件与叙事的发生,赋予了建筑及其场所与空间的人文性特质。

关键词:建筑;场所;文学;发生

建筑不仅为日常居住所必需的生活空间,它同时也是文学发生的重要场所与地方。古今中外不少的文学写作、事件与故事,都发生在特定的建筑空间里面。建筑为文学叙事的发生提供了场所,文学的发生反过来又赋予了建筑浓郁的人文性特质。而且,那些曾经发生过文学故事的建筑场所,还被灌注进了历史记忆所承载的精神与文化。文学写作与叙事往往又都是在特定场所、地方相关的,并与其他人文因素共同构成了具有整体性的场所精神。

一、建筑及其场所性特征

为了居住、工作或仪式的需要,所有建筑都旨在营造可供人使用的空间。建筑空间是人们人为的为了满足人们生产或生活的需要,运用各种建筑主要要素与形式所构成的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的统称。“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老子这一段话虽然在讲“无”和“有”的互相关系,也揭示了建筑空间使用的“秘密”:房屋有实体的地方只是为了围合出虚无的空间供人类使用。对于建筑来说,只要有使用就会有事件或故事的发生,当然往往也就会有文字或图像的记录。

建筑艺术可以说就是通过物质实体的建造而提供三维空间的造型艺术,而场所性是所有建筑的记忆、精神与文化特质所联的空间化。一般来说,建筑空间包括墙、地面、屋顶、门窗等围成建筑的内部空间,以及建筑物与周围环境中的树木、山峦、水面、街道、广场等形成建筑的外部空间。当然,“建筑首先须满足人的活动需要,无论是空间本身,还是构成空间的实体部分,都应当符合这个空间的使用目的。”1人们的日常生活与文学创作,往往都离不开建筑及其所提供的空间,而建筑的场所性往往也需要文学写作来加以理解、解读与阐释。

当然,建筑本身首先要满足物质功能的需要,就建筑材料而言,是物质的,没有精神性的,因此对于处于建筑内部的接收者而言,要准确的把握建筑想要表现的意韵是很难的。文学恰恰起到了能弥补这一点的作用,即通过文学修养较高的作者所描写的一系列的动作序列,以及作者自身体会到的场所特性向读者解读出了建筑场所的精神意韵。在这里,场所是与建筑空间分不开的,它可以说是人们的行为所发生的特定空间。1932年,梁思成、林徽因提出“建筑意”的概念。其实,中国传统建筑的意境往往借鉴文学的手法来表达。

正是由于建筑的历史背景与建筑设定功能的不同,不同的空间与场所的功用定位又是有所差异的。不同于一般的日常生活场所,文学发生的场所是一种艺术与人文的场所。具体说来,“其表现形态很多,有以诗文的形式,记叙建筑和名胜的沿革典故、景观特色、游赏感兴;有以题名的形式,为建筑和山水景物命名点题,画龙点睛;……”2建筑的场所特性成为文学与建筑相关研究的重要部分。《黄鹤楼》是唐代诗人崔颢的作品,此诗描写了在黄鹤楼上远眺的美好景色,黄鹤楼也因此成为了颇有艺术与人文气息的场所。

与此同时,建筑场所也为人们的文学创作带来了可寄托感情的建筑实体空间与更大的想象空间。“所以,建筑史基本上是人类占用有形空间的历史,历史学家必须把这些空间问题摆在最显要的位置。”3场所还是一切艺术与文化发生的地方与特定空间,也将各种文学事件的历史性与特定场所融合在一起。而且,离开了这些建筑场所,人类的许多活动与行为都难以发生。但只要文学事件发生在特定的建筑空间,这些空间也就成为了与文学密切相关的场所。也就是说,建筑场所不再是抽象的空间,而是文学故事所发生的独特地方。

二、文学发生的建筑场所

古今中外,许多文学都发生在相关的建筑空间与场所里,当然,之所以这样说,主要是强调文学发生所涉及的场所性特征。比如说,《兰亭序》就是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人,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兰亭“修禊”,会上各人做诗,王羲之为他们的诗写的序文手稿。再例如,《滕王阁序》写于公元676年,为王勃去交趾探望做县令的父亲途经洪都(今江西南昌)时在滕王阁内的宴会上即兴写作,一气呵成之作。气势浩荡的描写出滕王阁中盛宴的场景,体现出出滕王阁的建筑场所特征,也不乏有对建筑细节的叙述: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生动的描写出滕王阁雕花的阁门、彩饰屋脊与开阔深远的视野。

除了真实的场所外,文学叙事还涉及到虚拟的空间与地方。如东晋文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借着武陵人行船的路线与途中所见所闻,为读者创造了一个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的“桃花源”之仙境,虽然意为发泄对现实生活的不满,也着实为读者提供了一个美好的空间序列,耐人寻味。虽然说,并没有什么空间或场所专门只是适宜于文学创作,但一切作家与文学写作总是离不开一定的场合。在卡尔维诺的《看不见的城市》里,人们找不到能认得出的城市。所有的城市都是虚构的;人们在卡尔维诺虚构的城市中迷失,游走。

其实,“人所生活的人为环境并不只是实用的工具,或任意事件的集结,而是具有结构同时使意义具体化。”4文学对建筑的描述也是场所意义具体化的一种表现,如王之涣的诗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就是登高放眼,不断拓出愈益美好的崭新境界,也因此成为鹳雀楼上一首不朽的绝唱。建筑与文学之所以互相会产生深刻的关联与影响,可以说与它们之间的同构性息息相关。“比如文学创作就像是在建造房屋,短语是建筑元素,段落是建筑结构”5文学作品与建筑作品都讲究一个“序列”。文学创作中讲究写作框架,如诗文体当中的“起、承、转、合”,小说体中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尾“。

建筑设计中也有分析空间渗透性、控制值、作用权重等的“空间句法”,用于合理组织空间的“空间序列”。如中国古代院落式的建筑与明清章回体小说,都体现了由单一“个体”体现“群”的想法,重复组合,环环相扣。文学发生所涉及的建筑场所虽然有许多,但一般来说主要是指写作所发生的场所与叙事所发生的场所。在《观看,书写:建筑与文学的对话》一书里,凝结了索莱尔斯与建筑家鲍赞巴克的思想对话,交织融会了这两位当代名家在建筑、文学、音乐、哲学等领域的独特见解,是一场思想的交锋与对撞。该书构思源于作家与建筑家的见面会,而这种思想交锋也发生在特定建筑场所里。

显然,作家在从事写作之时,总是生活与居住在一定的空间与场所。譬如说,作家的住所等。这当然也包括写作实际发生的场所,如图书馆、工作室等。2009年,深港双城双年展,欧宁从过去十年内在中国各城市建成的建筑中,挑选出九个最具代表性的设计作为本届展览的参展建筑物,同时邀请九位知名作家到这些建筑物实地考察。他们根据体验和想象,撰写了九篇小说,虚构人与建筑的故事。“我们在这里看建筑就像看人一样,既包括它的公共性,也包括它的私密性方面。”6作家的写作往往还带有私人性特点,但文学创作后来又使得这种私密性空间,成为了可供人们纪念的某种公共场所。

人们的情感难免受到所生活的场所的影响,并在文学写作中把对场所的独特感受表达出来。徐志摩的“再别康桥”(1928)一诗写的就是剑桥。无论是作为一座具体地桥梁,还是指这个城市,剑桥无疑都给徐志摩良多的激情与灵感。剑桥(康桥)是音译与意译合成的地名。英文Cambridge发音“坎布里奇”,就是剑河之桥的意思。这里确有一条剑河,在市内兜了一个弧形大圈向东北流去。河上修建了许多桥梁,所以把这个城市命名为剑桥。因此,这种空间是文学故事所发生的地方。

三、文学与场所的人文性

而且,建筑的存在不仅仅只是一种实体性的东西,它还因为发生过文学的创作与叙事而富有人文性。在《兰亭序》中,记叙了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好景不长,生死无常的感慨,这就使得兰亭被赋予了浓郁的人文情调与旨趣。即使那些曾经的文学事件的发生已经过去,但这其实并不能否定文学的发生及其意义,反而更让这种文学故事具有历史感,也让文学事件在后人认知中的真实性加强。后人慕名游览,古今交融,让建筑与文学借着对方之手传承得更远。

应当看到,人为因素在理解建筑及其场所的意义是不可缺少的。同时,“任何具体的情境所以能为人所知,系由这些因素特殊的结合而形成场所精神,如同一个整合的整体。”7在《空间的诗学》之中,巴什拉认为,空间并非填充物体的容器,而是人类意识的居所,建筑学就是居住的诗学。书中最精彩之处,莫过于对亲密空间的描绘与想象,揭示了家的意象与人们的孤独、热情联系起来。其实,文学本身就是关切于人的存在与人性的艺术。兰亭地处绍兴市郊西南,依山傍水、茂林修竹,为一处幽雅的古典园林。

在徐志摩那里,“再别康桥”使人们陶醉在那注入了纯情的一个个意象中,感受到他那故地重游、乍逢即别的一段思绪和一步几回头、欲别不能的缠绵情谊。在《漫步文学伦敦》一书中,塔厚尔建议人们沿着文学家生活的足迹,游遍英伦的建筑与大街小巷,可以感受到各种场所蕴含的异国人文气息。正是这种文学事件与叙事的发生,赋予了建筑及其场所、空间的人文性的特质。十九世纪30年代,雨果在他的《巴黎圣母院》中宣布,文学终将杀死建筑,而这也是迄今最为激进的关于文学和建筑关系的评价。

但对文学的这种强调与讴歌,并不能消解建筑的场所精神及其意义。因为,“场所精神的形成是利用建筑物给场所的特质,并使这些特质和人产生亲密的关系。”8譬如说,“再别康桥”所描述的流动的画面、构成的美妙的意境,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对往昔生活的憧憬,以及对无可奈何的离愁表现得真挚、隽永。毫无疑问,所有被设计与建造出来的空间,都为人们的生活、活动与文化提供了可能。同时,这种场所的人文性也与社会、历史、文化语境分不开。

在西方社会,曾以前所未有的热情建造教堂,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建筑与场所奇景,艺术也因此得到广阔而辉煌的发展。更为重要的是,浸润着人文性的建筑空间与场所精神,反过来又对人们产生着潜移默化的文化熏陶。诗意的居住正是海德格尔所强调的生活态度,但这里所说的居住并不局限于住房。海德格尔认为,诗人是存在之家的守护人,诗意的居住当然离不开诗意的建筑。实际上,人类只有在大地上才能实现诗意的居住,这种诗意的居住比一切具体的文学与艺术更为根本。

注释:

1.沈福煦编著.建筑概论[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绪论)2.

2.侯幼彬.建筑与文学的焊接[J].华中建筑,1995(3).

3.[英]尼古拉斯•佩夫斯纳.欧洲建筑纲要[M].山东画报出版社,2011(导论)1.

4.7.8[挪]诺伯舒兹.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2:48,67,23.

5.明珠.文学与建筑的交织与融合[J].飞天,2009(14).

6.[英]罗杰•斯克鲁顿.建筑美学[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233.

张黎晴,现为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建筑学专业本科生,主要从事建筑设计、理论与文化研究。

作者简介:

猜你喜欢

场所文学建筑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我们需要文学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听的场所
2020年5月全市场发行情况(按托管场所)
建筑的“芯”
2019年12月全市场发行情况(按托管场所)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2019年11月全市场发行情况(按托管场所)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