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生态”比“育独木”来得实在

2016-01-28李雪昆

名作欣赏 2016年4期
关键词:名作期刊大赛

文 / 李雪昆



“建生态”比“育独木”来得实在

文 / 李雪昆

读图时代,文学及文学鉴赏类期刊似乎已经不太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新媒体也严重影响着此类期刊的市场生存及发展。文学及文学鉴赏类期刊究竟何去何从,成为摆在业界面前的现实而棘手的问题。在日前举行的2015年《名作欣赏》理事会工作会议暨“第三届全国大学生名作欣赏征文大赛、全国青年教师论文大赛”启动仪式上,《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看到了《名作欣赏》逆流而上的勇气与精神,看到了其当下市场化探索所取得的成效。坚持以鉴赏、研究中外优秀文学作品,培养文学欣赏趣味和艺术审美眼光为目标的《名作欣赏》,为文学及文学鉴赏类期刊的发展提供了更多参考。

慢生活或带来期刊快发展

人们常说,文学是社会发展和人们现实生活的反映。因此,文学及文学鉴赏类期刊应该紧跟时代的潮流,成为思想和精神的载体。然而,我们看到的却是越来越多的该类期刊慢慢愈加小众,无法承载起传递精神文明的作用,如此发展的结果必然逃不掉被淘汰的命运。

现在很多人质疑纸媒存在的必要性,像《名作欣赏》这样一本刊物也同样面临着压力。苏州旅游与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教授施伟萍认为,即使是新媒体时代,国外的纸媒依然没有消失,而是另辟蹊径寻求更好、更大的发展,这些都应该成为纸媒提振信心、积极求变的动力。而且,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那种浮躁的心情似乎也有“求慢”的趋势。试想一下,在追求慢生活的节奏中,翻阅一本纸质期刊文学远比阅读数字媒体来得更有感觉。而在苏州等地,很多书吧、咖啡厅里的阅读场景也足以说明这个问题。因此,现代人愈加崇尚的慢生活让我们对纸质期刊,尤其是文学及文学鉴赏类期刊的发展充满信心,这或将为期刊再次提速发展带来新的契机。

“在新媒体时代,作为有思想价值积淀、人文精神传播的文学及文学鉴赏类期刊应该加强对新媒体的利用。要在不断出新的话题争锋中把话题深入,让大家逐渐熟知,形成效应的同时不断扩大辐射面,扩大影响力,唯此才能把纸质期刊办得更好。”韩山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殷学国说道。

苏州市职业大学吴文化研究院教授王敏杰则认为,《名作欣赏》进校园活动的实践为文学及文学鉴赏类期刊的发展提供了借鉴。人们常说,离得越近越容易了解,校园活动的零距离接触、面对面交流可以让很多爱好文学的年轻读者认识、了解这本刊物。

与校园合作,拓展及培养学生群体的文学阅读及鉴赏是这些年《名作欣赏》杂志常抓不懈的,也因此为这样一本老刊添了新枝。盐城师范学院院长包丽丽表示,当下,学生群体对文学及文学鉴赏类期刊缺乏发现的眼睛,此时急需优秀的期刊能够加大推介力度,进行有效引导。而进校园的系列文化活动,学生群体参与其中,对其从不认识刊物到了解刊物进而成为忠实读者是有积极帮助的。有的学校社团更是以此为契机自发组织校园经典阅读活动,这无疑是期刊寻求发展、巩固自身影响力的新突破口,实践证明也是奏效的。在新型媒体高速发展的大环境下,小切口的突破应该成为传统期刊的着力点。

“其实,文学是人学。站在人的立场上,在科学与物质对人的双重挤压下,用文学保持人心灵的鲜活、情感的丰富,扩展人的存在空间,完成人对现存世界的超越,这正是文学性在今日的意义所在。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以及刚刚走出校门不久的青年教师,是中国人生命形态中最为鲜活的蓬勃力量所在。用文学性培养他们对于‘人’的自觉意识,健全他们作为个体生命的自身,抗拒科技与物质对人的双重挤压,这正是中国高等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但《名作欣赏》杂志副总编傅书华强调,应有并不等于已有,对科技盲目、过分的崇拜,对物质的功利性占有,对文学的狭隘理解,使这一题中应有之义屡受侵害。因此,作为有责任的期刊人,应该有勇气站出来求新求变,即使有时会走弯路,但失败的经验却往往能够为成功搭建基石。

百年老林也需“小草”“灌木”

《名作欣赏》一向致力于用文学滋养国人特别是青年一代的情感与心灵,虽面临科技、物质吞噬人文、精神的浪潮而仍初衷不改,矢志不移。故《名作欣赏》在文学期刊生存维艰之际,仍然力求保持文学的一块绿洲、一方净土。在办刊之余,名作欣赏杂志社倾尽心力,多次举办全国大学生文学鉴赏论文大赛。此次会议期间,记者了解到,连续举办的全国大学生名作欣赏征文大赛暨全国青年教师论文大赛影响力也日渐扩大,实现了全国地域全覆盖,体现了各地各界的关注。

《名作欣赏》杂志副总编辑兼理事会秘书长王振华认为,文学及文学鉴赏类期刊的生存危机,归根结底是读者危机。通过对经典作品的赏析,形成良好的文化语境,对成长中的青年一代树立积极乐观、独立自主、质朴成熟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起到了积极影响,并有效培养了目标读者群体。毕竟,提高社会整体对文学的认知与接受度,需要培养读者,而不是迎合读者。征文大赛在全国高校师生们的积极参与下,卓有成效地在校园中推动了文学艺术经典的阅读活动及教育科研的实践活动,拓宽了文学艺术理论刊物的办刊思路,体现了办刊人的服务意识,密切了办刊人与读者群和作者群的“鱼水”关系,共同营造出了一条接地气、相依存、共提升的教育科研携手学术研究共谋发展的新路子。也正因此,大赛的创意和已举办的活动,受到了业内专家和学者们的一致好评。

对于这项群众性赛事,第二届全国大学生名作欣赏征文大赛暨全国青年教师论文大赛获奖者、盐城师范学院讲师蔡燕华表示,大赛为推动文学艺术经典赏析研究提供了难得的平台,对弘扬名作精神起到了积极作用,内容广而不泛,经典而多彩。名作欣赏杂志社这一系列活动,无疑在文学理论界和高校学术交流领域留下了一抹痕迹。

“新媒体环境下,很多纸质媒体很难触碰到年轻受众,而把有价值的期刊推荐给年轻群体,是期刊人的责任。”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汉语学院教授王秀琳认为,看似简单的征文大赛活动可以把文学作者、期刊媒体、读者联系起来,活动本身就是一座桥梁。这样的连接可以实现有效的互动、深入的了解,在了解的基础上相互有所促进。同时,师生的积极参与能够使《名作欣赏》这样一本历史悠久的刊物名声更响。同时,这样的平台也为青年受众提供了自我展示的机会,对他们而言,文章的刊发获奖是一种认可。这种喜悦,这种心情,包括他们对文学的热爱,自信心的提升,其影响都不是短暂的,而是长久的。因此,这样的活动是有实实在在社会效益的。

“文学及文学鉴赏类期刊需要坚守的是精神,不是刻板的方式;需要进化的是认知和手段。因此,秉承这样的理念,其生存和发展是有基础的。”苏州市职业大学吴文化研究院副院长宋桂友这样说道。

记者也从名作欣赏杂志社了解到,在他们看来,如果期待参加文学鉴赏论文大赛的文章都有很高的水平,或者期待从这里一定会走出明天的文学鉴赏大师,那多半是要失望的,这也不是《名作欣赏》举办这些大赛的初衷与目标。他们认为,百年老林与百年老林中的参天大树,之所以能够长成,离不开相应的生态环境,譬如气候、水分、土壤、肥料等,而这些,又与小草、灌木等形成的植被条件是分不开的。在文学所滋养的精神天地里,也有一个文学生态问题,没有大批的文学“小草”与“灌木”,不但百年老林与参天大树无以长成,精神世界里的沙尘暴与雾霾一旦形成,也会让人痛心不已而又追悔莫及。名作欣赏杂志社也期望更多的文学及文学鉴赏类期刊能够参与其中,共建这一文学生态,为此类期刊的发展夯实基础,创造条件。

(原载于《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15年12月1日第8版)

编辑手记
Editor

猜你喜欢

名作期刊大赛
期刊简介
《名作欣赏》创刊四十周年贺词选登
《名作欣赏》创刊四十周年贺词选登
期刊审稿进度表
微趣图
期刊审稿进度表
最美证件照PK大赛
名作欣赏
说谎大赛
“7匹狼”征联大赛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