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女妖怪的隐喻——《西游记》经典探秘之四

2016-01-28辽宁丨梁归智

名作欣赏 2016年4期
关键词:西游记隐喻

辽宁丨梁归智



女妖怪的隐喻——《西游记》经典探秘之四

辽宁丨梁归智

摘 要:作为中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的长篇神魔小说,《西游记》通过描写唐僧、孙悟空等师徒四人前往西天取经的故事,深刻描绘了社会现实。其中师徒四人齐心协力与女妖怪斗智斗勇的情节,成为小说中最具可读性的亮点。在吴承恩的笔下,女妖怪都具有非常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巧妙的象征意义。本文意在通过细读文本,结合小说的历史文化背景,充分挖掘小说中女妖怪的隐喻意义。

关键词:《西游记》 女妖怪 隐喻

《西游记》里有一些女妖怪,成为唐僧西天取经路途中必须排除的障碍。探讨这方面的文章往往流于浮泛,其实这些女妖怪有很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巧妙的象征意义。

我们先盘点一下唐僧师徒在取经途中先后遇到的女妖怪:第二十七回“尸魔三戏唐三藏”中的白骨精,第五十五回“色邪淫戏唐三藏”中的蝎子精,第五十九回至第六十二回过火焰山时的铁扇公主和玉面狐狸精,第六十四回“木仙庵三藏谈诗”中的杏树精,第七十二回“盘丝洞七情迷本”中的蜘蛛精,第七十八、七十九回比丘国的狐狸妖后,第八十回至第八十三回无底洞的老鼠精,第九十三回至第九十五回玉兔精。

首先看白骨精,由于郭沫若和毛泽东写的三首诗,她成了《西游记》中知名度最高的女妖怪。起因是1961年10月间,浙江绍兴剧团在北京演出神话剧《孙悟空三打白骨精》,郭沫若观看后于10月25日写了一首七言律诗赠与绍剧团,题为“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

人妖颠倒是非淆,对敌慈悲对友刁。

咒念金箍闻万遍,精逃白骨累三遭。

千刀当剐唐僧肉,一拔何亏大圣毛。

教育及时堪赞赏,猪犹智慧胜愚曹。

毛泽东也看了绍剧《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并读到了郭沫若的这首诗,于是于1961年11月7日也写了一首诗,并让康生转给郭沫若。诗题为“和郭沫若同志”,如下:

一从大地起风雷,便有精生白骨堆。

僧是愚氓犹可训,妖为鬼蜮必成灾。

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

今日欢呼孙大圣,只缘妖雾又重来。

郭沫若于1962年1月6日收到毛泽东的诗后,当天立刻步毛诗原韵写了一首和诗呈送,诗题为“再赞《三打白骨精》”:

赖有晴空霹雳雷,不教白骨聚成堆。

九天四海澄迷雾,八十一番弭大灾。

僧受折磨知悔恨,猪期振奋报涓埃。

金睛火眼无容赦,哪怕妖精亿次来。

毛泽东读了郭沫若的和诗后,又给郭沫若写了一封信,信中说:“和诗好,不要‘千刀当剐唐僧肉’了,对中间派采取了统一战线政策,这就好了。”后来郭沫若把这些前因后果写成一篇文章《玉宇澄清万里埃——读毛主席〈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发表于1964年5月30日《人民日报》。

还有董必武也于1961年12月29日写了一首诗,题为“读郭沫若咏《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诗及毛主席和作赓赋一首”:

骨精现世隐原形,火眼金睛认得清。

三打纵能装假死,一呵何遽背前盟。

是非颠倒孤僧相,贪婪纠缠八戒情。

毕竟心猿持正气,神针高举孽妖平。

董必武还自加注解说:“布加勒斯特会上一打,莫斯科两党会谈二打,莫斯科八十一国党的会议上三打。”

董必武加的注解,是把歌咏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与当时中国共产党和苏联共产党关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观点分歧争论联系了起来,布加勒斯特会、莫斯科两党会谈和莫斯科八十一国党的会议,就是中苏两党的三次交锋。这是呼应毛诗中“今日欢呼孙大圣,只缘妖雾又重来”的寓意。但郭沫若的原诗并没有这么深的意思,只是从当时流行的“阶级斗争”意识形态出发,泛泛地表达自己看了绍剧后的感受。毛泽东则以最高领袖的身份,居高临下地教训郭沫若在阶级斗争中要懂得统一战线政策,似乎郭沫若的诗表达了某种极“左”思想情绪。

其实,经过后来学人的考证澄清,毛泽东对郭沫若的批评是一种误解,毛泽东并没有弄明白“千刀当剐唐僧肉”这句诗的真实含义。郭沫若的诗,是针对绍剧改编的剧情,即白骨精把唐僧擒拿住吊起来,让小妖们霍霍磨刀,准备把他千刀万剐来“吃唐僧肉”,在这千钧一发的当口,孙悟空出现了,拔毫毛作法,变出许多小猴子,一拥而上,打败了白骨精。“当剐”中的“当”字是“正当这时候”的意思,“千刀当剐唐僧肉”是说白骨精正要把唐僧千刀万剐的当口,孙悟空出现并拔毫毛作法救了唐僧,所以接下句“一拔何亏大圣毛”。毛泽东却把“当”误读为“应当”,“千刀当剐唐僧肉”就成了郭沫若说应该把唐僧千刀万剐,因为他敌我不分,把白骨精当好人,却念紧箍咒咒孙悟空,所谓“对敌慈悲对友刁”。毛泽东因此教育郭沫若说:“僧是愚氓犹可训,妖为鬼蜮必成灾。”唐僧不是敌人,还是“人民内部矛盾”。所以后来写信说:“对中间派采取了统一战线政策,这就好了。”

但怯于毛泽东的领袖地位,郭沫若不好对毛泽东解释自己诗句的真正意思,特别是这首诗并不是毛泽东直接送给郭沫若的,而是托康生转的,康生已经先看了毛泽东的诗,知道了毛泽东对郭沫若的批评。郭沫若当然只能把一番解释都闷在肚子里,而赶紧再写诗检讨,以彰显领袖的英明伟大。

毛泽东和郭沫若关于“三打白骨精”的诗,从此成了一种“革命觉悟”和“政策水平”高下的历史掌故。而“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也泛化为“革命者”与“反革命”和“修正主义”“帝国主义”坚决斗争的特殊象征和寓意,从而影响了对《西游记》的解读。

那么,《西游记》中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故事,真的是表现这样的象征和寓意吗?确实有象征和寓意,却是完全不同的象征和寓意。

是什么样的象征和寓意呢?这就要再细细玩味“尸魔三戏唐三藏”的回目和有关白骨精的情节。小说描写,“果然这山上有一个妖精”,听说唐僧是金禅子转世,吃他一块肉,长寿长生,因而三次变化凡人来迷惑唐僧师徒,企图趁机抓走唐僧去大快朵颐。但小说却并没有交代这是个什么妖精,直到孙悟空第三次打死了妖精,现了原形,“是一堆粉骷髅在那里”,孙悟空对唐僧说:“他是个潜灵作怪的僵尸,在此迷人败本,被我打杀,他就现了本相。他那脊梁骨上有一行字,叫作白骨夫人。”“白骨精”的名目由此而来。因为“叫作白骨夫人”,所以她应该是个女妖怪。但按照传统关于生死轮回的一般逻辑,人死了,魂魄就被勾到地府去了,剩下一具僵尸怎么还能“潜灵作怪”呢?勾魂的阎王鬼判能如此疏忽职守不负责任吗?显然有些说不通。

这种有些胡编乱造的情节,其实自有其微妙寓意。原来道教有“斩三尸”的信仰,“尸魔三戏唐三藏”是象征“斩三尸”的。什么是“三尸”呢?为什么要“斩三尸”呢?道教典籍《梦三尸说》这样说:“人身中有三尸虫。”“三尸”其原型是三种虫子,代表人体内部的三种欲望。“三尸虫”再具体化,包括上尸三虫,在人的头内,名彭侯,让人蠢笨无智慧;中尸三虫,在人的胸中,名彭质,让人烦恼妄想无清静;下尸三虫,在人腹内,名彭矫,让人贪图男女饮食之欲,统一称为“三尸九虫”。“尸”其实就是停留存在的意思。修道者必须铲除和消灭这“三尸之根”,也就是斩除“执念”,“斩得三尸,即证金仙”。

另外,《太清中黄庭经》说三尸虫是潜伏在颅、胸、腹中的阴气,阴气不除尽,修道就难以成功,难得纯阳之体,也就不能消除心的“散乱”和“昏沉”二相。《清净经》则说三尸乃潜伏在督脉三关里的阴气,故斩三尸是修行的必需。这些说法大同小异,因为在传统“一阴一阳之谓道”的文化框架中,阴也是女性的符号,故代表“三尸”阴气的白骨精就被叫作“白骨夫人”了。

由于是这样的象征寓意,所以白骨精的女性身份其实并不突显,她并没有像后面出现的女妖怪要和唐僧成亲,以“毁他戒体盗元阳”,即通过交媾得到唐僧的精液而使自己增强法力和长生不老。白骨精的目的是“吃唐僧肉”——她是西天路上第一个要吃唐僧肉以图长生不老的妖怪。

所以,在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故事里,要传达的寓意就是“斩三尸”,即要西天取经成功,必须进行“斩三尸”的修行,必须清除体内的“阴气”——也就是各种凡俗欲望产生的干扰。孙悟空第三次把白骨精打死了,但唐僧却在猪八戒的挑唆下把孙悟空赶走了,正象征“斩三尸”是很难的,是不可能一次成功的。而这个故事里主要的“尸虫”,就是取经团队的内部凝聚力问题。

猪八戒对孙悟空有嫉妒心,他想挤走孙悟空自己当大师兄。唐僧也由于前面在镇元大仙那里孙悟空出尽风头而对这个高徒有点拈酸吃醋,这在第二十七回开头有明确的描写,唐僧突然责备孙悟空不肯尽心服侍自己,并重提自己把孙悟空放出五行山的大恩。当然后来的事态发展,让猪八戒明白大师兄并不好当,利益很少而责任极大,需要有大本领,才能胜任,而自己并没有这种素质。所以在宝象国被黄袍怪打败后,在白龙马的苦求下,只有厚着脸皮去花果山把孙悟空请回来。唐僧也终于明白如果没有孙悟空,自己是去不了西天也取不成经的。这才是这一次“斩三尸”的真实结果:经过这一次折腾,取经团队内部整合了,团结了,来自“五湖四海”的取经五众终于为了共同的目标齐心协力艰苦奋斗了。这种格局一直维持到走完取经一半路程而到达通天河,在后一半途程开始后才又一次出现团队的内部整合问题,也就是六耳猕猴象征的“二心搅乱大乾坤”。

所以,三打白骨精的故事基本上和妖怪的男女性别关系不大,它只是“斩三尸”寓意的形象体现。后面的女妖怪则与白骨精大不相同,各有各的特殊象征意义。第五十五回中的蝎子精,正如回目所标明的,“色邪淫戏唐三藏”,是象征色欲的一次严重考验。

对色欲的诱惑和危害,几乎所有的传统意识形态理论系统中都高度警惕,几大宗教无论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或者中国本土的道教和儒教,都不例外。正如《孟子》所说:“食色,性也。”食关乎个体的肉身能否维持存在,色则关乎繁殖后代即种属的延续,都是生命本能的原始冲动。色欲来自本能,又产生极大的愉悦感,为了满足色欲,个体会冲动得不考虑后果而无所顾忌。因此,凡是以超凡脱俗为目标的修行,推而广之要去成就某种伟大的事业,有效地戒绝色欲都是极其重要的。《楞严经》说:“淫心不除,尘不可出。”“万恶淫为首”也成了普遍流行的社会箴规。《西游记》中唐僧师徒西天取经,以取回真经教化众生为奋斗目标,是庄严神圣的事业,对取经团队的各种考验中,色欲的试炼也就反复进行。唐僧师徒五众刚集合齐了不久,就是“四圣试禅心”,四位菩萨变化成美女,考验唐僧和他的三个徒弟(小白龙已经变成了马,免试)。结果猪八戒没有经受住考验,吃了许多苦头后被吊在树上整整一夜,所谓“圣僧有德还无俗,八戒无禅更有凡。从此净心须改过,若生怠慢路途难”。

蝎子精的故事与西凉国女王要招赘唐僧为婿的事紧紧相连。西凉女王要招唐僧为婿,这自然是对唐僧的又一次试炼。对方贵为女王,如果招亲,则唐僧做国王,女王为王后,诱惑就不仅是美色,而且还有顶级的荣华富贵。那么唐僧是否经受住了这次试炼呢?小说的遣词造句其实透露唐僧已经心猿意马难以把持,并没有像四圣试禅心时那么坚定。女王娇滴滴地扯住唐僧,俏语娇声,说:“御弟哥哥,请上龙车,和我同上金銮宝殿,匹配夫妇去来。”而唐僧的表现是“战战兢兢立站不住,似醉如痴”,已经不是禅心静如古井水,而是色心荡漾如春水了。因此,虽然唐僧最后告别女王声明仍然要去西天取经,他的表现其实并不完全合格,于是出来一个蝎子精,把唐僧摄走了,这就是暗示唐僧没有经受住色欲的考验。清代的陈士斌在《西游真诠》中这样评点“西凉国留婚四十三难”:“评者谓三藏八十一难中,当以此为第一大难,洵知言哉!”汪象旭也说:“所谓处逆境易,处顺境难也。不然,彼举国君臣,玉帛相见,饮食宴笑,何乐如之,而乃列之灾难簿中,名为四十三难,何哉?”

唐僧被女王的柔情打动,然后被蝎子精俘去——这其实是一种因果关系,蝎子精就是色欲威力的象征。因此蝎子精是西天路上本领最高强的妖怪。第五十五回描写孙悟空和猪八戒师兄弟联手大战蝎子精,结果居然是“三个斗罢多时,不分胜负”!蝎子精一个居然顶孙悟空、猪八戒两个!而且她还有“倒马毒桩”,把孙悟空的头扎了一下,孙悟空就“负痛败阵而走”。后面孙悟空自己说:“我这头,自从修炼成真,盗食了蟠桃仙酒、老子金丹;大闹天宫时,又被玉帝差大刀鬼王、二十八宿,押赴斗牛宫外处斩,那些神将使刀斧锤剑,雷打火烧;及老子把我安于八卦炉,锻炼四十九日,俱未伤损。今日不知这妇人用的是甚么兵器,把老孙头弄伤也!”观音菩萨变化成老妈妈指点孙悟空去找昴日星官,并且说自己也降伏不了蝎子精,所谓“我也是近他不得”。观音甚至告诉孙悟空蝎子精把如来佛的拇指扎了一下,“如来也疼难禁”,所以蝎子精在与孙悟空交战时,曾说:“你那雷音寺里的佛如来,也还怕我哩。”蝎子精的毒钩如此厉害,寓意就是色欲的魔力实在太巨大了。故而清人张含章评点说:“色欲之利害(厉害)也如是。”

降伏了蝎子精的是二十八宿里的昴日星官,是个双冠子大公鸡。他现了原形对着妖精一声啼叫,蝎子精就现了本相,是个琵琶大小的蝎子;公鸡再啼叫一声,蝎子就死了。表面上,这是从公鸡能吃蝎子的“生物链”想象而来,其实隐喻的内涵还是性的相生相克。公鸡是男性性器官的象征,俗语所谓“鸡巴”,而蝎子是女性性器官的形象化,双冠子大公鸡,当然阳刚十足了,故而阳胜阴,雄克雌。顺便说一句,《封神演义》里迷惑纣王的三个女妖精,一个九尾狐狸,一个野母鸡,还有一个玉石琵琶精。这个玉石琵琶精其实就是从《西游记》里“琵琶大小的蝎子”模仿来的,因为蝎子的形状像个琵琶。玉石琵琶精其实是个蝎子精,但《封神演义》没有点明白,只说“玉石琵琶精”,就让读者有点云里雾里。

蝎子精是色欲的象征,所以第五十五回有大段蝎子精勾引唐僧的描写。蝎子精给唐僧吃邓沙馅(即豆沙馅)馍馍,又问唐僧为什么喝了子母河的水,而唐僧回答“水高船去急,沙陷马行迟”。好像是禅偈,其实还是讲色欲的厉害。所以接着描写变成蜜蜂的孙悟空“听着两个言语相攀,恐怕师父乱了真性”,即害怕唐僧在蝎子精勾引下意志不坚定而起色心——虽然后面又描写“那女怪扯扯拉拉的不放,这师父只是老老成成的不肯”,唐僧还是经受住了引诱的。为什么这次孙悟空变蜜蜂而不是变别的昆虫呢?就因为蜜蜂有“蜜”又有“刺”,既甜蜜诱人又能蜇人,可以和本回隐喻色欲的氛围相协调。而在刚进入女儿国时,唐僧和猪八戒误饮了子母河的水而怀胎,孙悟空和沙僧去解阳山破儿洞讨要落胎泉水,费了很大周折才得到泉水而给唐僧和猪八戒打了胎。这个故事很搞笑,寓意则是口腹之欲和性色之欲双双困扰取经团队,而主要的受困者是唐僧和猪八戒。猪八戒一贯好色,唐僧后面在女儿国也没有完全经受住考验,这些情节前伏后应,十分巧妙。

第五十九回至第六十二回过火焰山的故事中,有两个女妖,牛魔王的妻子罗刹女铁扇公主和小妾玉面狐狸精。不过这两个女妖都和要吃唐僧肉或要勾引唐僧无关,她们有另外的隐喻。佛教里面牧牛是重要的修行公案,《坛经》所谓“有无俱不计,长御白牛车”。《五灯会元》中长庆大安禅师论道,说水牯牛变成白牛,比喻修持已经成功。宋代流行《牧牛图》和《牧牛图颂》,用连环画形式喻示修行的阶段。宋代以后,《牧牛图颂》多达五十余种,并流传到朝鲜和日本的佛学界。著名的如普明禅师的《牧牛图颂》,描写放牧中的一头黑牛变成白牛的过程,先变头角,再变牛身,最后变尾巴而通体洁白,比喻证成佛道。牛魔王的形象就隐含了这个佛教寓言,降伏牛魔王的过程其实是克服酒、色、财、气四种凡俗欲望的象征。

铁扇公主是牛魔王的发妻,因为儿子红孩儿被观音菩萨收服做了善财童子而怪罪孙悟空,不肯借芭蕉扇灭火焰山的火,是在斗气。玉面狐狸有万贯家财,招赘牛魔王为婿,隐喻财和色。牛魔王因参加碧波潭龙王的酒宴而被孙悟空偷盗了坐骑辟水金睛兽去欺骗铁扇公主,暗示了吃酒贪杯的危害。最后在孙悟空、猪八戒以及如来佛派来的四大金刚和玉帝派来的李天王、哪吒等佛兵神将围攻下,牛魔王被降伏,现了原形变成大白牛被牵往西天,扇灭了火焰山后铁扇公主也皈依了佛门,这一系列情节都是修炼身心摆脱尘俗而超凡入圣的隐喻。《西游记》第二十回开头偈诗中有“绒绳着鼻穿,挽定虚空结。拴在无为树,不使他顽劣……人牛不见时,碧天光皎洁”,正呼应了降伏牛魔王的故事。牛魔王和铁扇公主皈依了佛教,玉面狐狸被杀,碧波潭龙王一家后面也被族灭,正是酒、色、财、气终于被克服的形象化体现。针对最后用芭蕉扇扇灭了火焰山,《李卓吾先生批评西游记》的评批也予以点拨:“谁为火焰山?本身烦热者是。谁为芭蕉扇?本身清凉者是。作者特为烦热世界,下一帖清凉散耳。读者若作事实理会,便是痴人说梦。今人都在火坑里,安得罗刹扇子,连扇他四十九扇也?”三调芭蕉扇,过火焰山,铁扇公主,玉面狐狸,都是克服欲念的故事演义,这对贪腐色欲横流而“浮躁”不安的当今社会,也有警示意义。

第六十四回“木仙庵三藏谈诗”,是几个树妖摄了唐僧去开文学沙龙,月白风清,吟诗禅悦,风流文雅,但最后来了个杏树精,“妖娆娇似天台女,不亚当年俏妲姬(即迷惑商纣王的妲己)”,对唐僧“渐有见爱之情,挨挨轧轧”,开始色诱,其他几个树妖则说要给唐僧和杏妖保亲做媒。后来天快亮了,孙悟空等三个徒弟找了来,树妖们就消失了。而最后的结局,是猪八戒把松、柏、竹、杏等树妖原身都一顿钉耙,“一齐皆筑倒”,连根刨起,“那根下俱鲜血淋漓”。读者一般都会觉得这一节写得有些无理,为何对并无大过恶的树妖如此残酷?

其实之所以这样写,就重在思想寓意。“荆棘岭”妖孽、“木仙庵谈诗”,是针对所谓“绮语磨不尽”(苏轼:《次韵僧潜见赠》)的“文字障”,即警惕文艺作品对人性的蛊惑。清代的陈士斌评点说:“荆棘生于人之胸中。人胸中在在(在在即到处之意)荆棘,人人胸中有荆棘,而荆棘弥天漫地,宁独一荆棘林哉……凡古往今来鸿章丽词,藻绘缤纷,淹博兴该,敏妙绝伦。或故为涩晦,以夸渊奥;或放言触忌,以逞才情;或宏辩百折,滚滚不竭,以资议论。按其实义通无关于身心性命之学者,皆荆棘也!不特此也,凡著书立言,谈玄阐幽,而不能身体力行,徒搦管掉舌,道听途说,虽发尽道妙,可法可传,亦是鹦鹉巧簧,慢侮圣言,皆如木仙庵谈诗,而为荆棘之尤甚者矣!”这和鲁迅立“遗嘱”要儿子不要做“空头文学家”和“空头艺术家”有相通之处。

这一回的木仙庵谈诗与下一回的假西天成双配对,“妖邪假设小雷音”是对“伪学术”的批判。陈士斌说:“前篇假仙矜夸资禀,不事修持,徒资讲论,虚作诗文,僻居逸处以为怪。此篇假佛窃取名理,工饰外貌,多诱善惑,人莫辨识。似是而非以为妖,彼自害而害人者小,此害人而至于陷命灭性,乃以学术杀天下后世也,所以为大厄难!”假西天的黄眉怪比木仙庵的树妖危害更大。用现在的“段子”话语可以这样概括:诗歌之美,在于煽动男女出轨——故为荆棘岭;学问之美,在于使人一头雾水——故为假西天。杏树变为女妖诱惑唐僧,虽然是个小插曲,也意味悠长。

第七十二回“盘丝洞七情迷本”中的蜘蛛精,第七十八、七十九回比丘国的那个狐狸妖后,第八十回至第八十三回无底洞的老鼠精,第九十三回至第九十五回的玉兔精,都是色欲诱惑的象征,但艺术表现多姿多彩,各不雷同。

盘丝洞的七个蜘蛛精,回目已经点明,是“七情迷本”。七情即喜、怒、哀、乐、爱、恶、欲。汪象旭针对蜘蛛精吐丝作妖法的情节说:“丝者,思也。此心本愿,何思何虑。世人憧憧扰扰,因思而生情。因一情而生七情。于是一心以为喜,一心以为怒,一心以为哀惧,一心以为爱恶欲,而心始不胜其棼矣。”猪八戒跳到濯垢泉和女妖精一起洗澡,并变成一条鲇鱼在女妖精腿裆里乱钻,色欲的象征明显。蜘蛛精吐丝造成的“天蓬”软绵绵的,连孙悟空的金箍棒也奈何不了,而蜈蚣精则有能力迸射金光把人照得头昏眼花的“百目”,其实是“色目”的隐喻。最后孙悟空用毫毛变出小猴子,用“双角叉儿棒”搅乱了蜘蛛精吐出的丝绳,消灭了蜘蛛;而蜈蚣精则被毗蓝婆菩萨用绣花针扎瞎了那一百只眼后收走,这些有趣的情节,其寓意则是“情丝”“色目”都被克服了。因而下一回的开头,就有诗曰:“情欲原因总一般,有情有欲自如然。沙门修炼纷纷士,断欲忘情即是禅。”诗后面描写:“话表三藏师徒打开欲网,跳出情牢,放马西行。”

比丘国的妖道把一个狐狸精献给国王当王后,当然是色情蛊惑,国王因此昏乱,听信妖道邪说,要用一千一百一十一个小儿的心肝作药引。孙悟空用法术藏起了众小儿,最后寿星前来,收走了妖道,原来是他的坐骑白鹿,而那个狐狸妖后,则被猪八戒打死了。在这个故事里,狐狸妖后是配角,情节不多,主要是表现在经历了狮驼国后,孙悟空已经超凡入圣,成了真正的“比丘”,救苦救难的佛菩萨,救了一千一百一十一个小儿的性命。

无底洞老鼠精,紧接着比丘国出现,又是要和唐僧成亲。老鼠能打洞,越打越深,无有底止,暗示欲望的诱惑一个方了一个又生,永远没有尽头。不过除了色欲的再次考验外,老鼠精的故事还有另外的寓意。老鼠精又叫地涌夫人,是从老鼠打洞扒出土壤而来,但还叫半截观音,则从“半截”赋予象征意义。唐僧救了老鼠精后,住在镇海寺生起病来,感到将沉疴不起,因而要给唐王修书,说自己不能完成取经任务了,请唐王另外派人。这是取经事业将“半途而废”的意思,故小说中用不少情节、细节渲染“半截”。

比如初次遇到老鼠精变成女子被绑在黑松林的树上,是“上半截使葛藤绑在树上,下半截埋在土里”,后来到了镇海寺,庙宇前面破旧,后面辉煌,也寓意“半截”。此外还描写庙宇的二门有一口铜钟,“札在地上,上半截如雪之白,下半截如靛之青。原来是日久年深,上边被雨淋白,下边是土气上的铜青”。张书绅评点曰:“钟有半截,寺有半截,则人亦莫不有半截也。然人只见后半截之可悲,不知前半截之可惜,故曰‘陷空’,曰‘无底’。”

老鼠精把唐僧摄入无底洞,又以色诱,一口一个“唐僧哥哥”,叫得十分亲热,唐僧为了活命,只得回叫“娘子”。变成苍蝇的孙悟空“暗中笑道:我师父被他这般引诱,只怕一时动心”,后来孙悟空又变成一只桃子,让唐僧假装亲热,哄妖精吃下肚去。在《西游记》中,凡写到桃子,都是心的象喻,心猿意马,一旦凡心蠢动,则妖怪出现而磨难丛生。无底洞的故事从第八十回到第八十三回,整整四回书,相当曲折,核心意蕴还是色欲对心的试炼。第八十回回目有“姹女育阳求配偶”,第八十二回有“姹女求阳”,第八十三回则是“姹女还归本性”。“姹女”固然是道教炼丹术语,在小说中则指老鼠精变成美女诱惑唐僧。李天王和哪吒收走老鼠精后,第八十四回开头,就描写“话说三藏固住元阳,出离了烟花苦套”。汪象旭评曰:“《西游》之女魔多矣。其在山洞者有三:蝎子之洞曰琵琶,取象也;蛛之洞曰盘丝,指事也;而独于此处之鼠穴,名之曰陷空,曰无底。吁!可畏哉!其骇人也。”

无底洞脱难后,小说又穿插了两次“老鼠”的意象:一是第八十四回在灭法国,孙悟空在王小二店里变成老鼠学鼠叫以遮掩唐僧四众是和尚的真相;二是第八十六回隐雾山孙悟空又变成水老鼠,都是接续“无底洞”的象征,隐喻和心魔的持续斗争。第九十三回至第九十五回,是玉兔精变的假公主彩楼抛绣球打中唐僧,要招他为驸马。这是即将到达灵山前最后一次色欲考验,不过玉兔精并不凶恶,后代表月亮的太阴星和月宫里的嫦娥仙子等降临,收走了玉兔,救回了被玉兔精摄走而关在给孤园的真公主。小说用许多篇幅描写国王嫁女招婿的富贵排场,“四僧宴乐御花园,一怪空怀情欲喜”,主要用意是在上灵山成佛之前再展示一番人间的荣华,告诉读者所谓人间的豪奢、尊荣和幸福也不过如此,并不值得留恋。

唐僧的父亲陈光蕊曾经被宰相的女儿彩楼抛中绣球而成亲,唐僧在上灵山前夕也上演了这一幕,也是巧妙的前后呼应。清代张书绅评点:“前有陈光蕊彩楼结亲,此又有唐三藏彩楼结亲;然一为唐僧受胎之始,一为玄奘明道之终。两座彩楼,一前一后,遥遥相应。”玉兔来自月宫,而月亮是太阴星,从象征层面来说,太阴与太阳,相反相成,克服了这一难,太阴去而太阳来,色欲的考试也就最终通过了。来收玉兔的不仅有月宫里的嫦娥、霓裳仙子等,更突出领队是太阴星,意味深长。第九十五回的回目“假合真形擒玉兔,真阴归正会灵元”正暗含了这个意思——“灵元”胜出了。

《西游记》里的女妖怪,在色彩缤纷撩人眼目的情节描写中,蕴涵着多么丰富的内涵意蕴!

作 者: 梁归智,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出版有《红楼梦探佚》《大家精要·苏轼》、评点本《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红莓与白桦:俄罗斯游学记》等学术文化著作二十余种。

编 辑:张勇耀 mzxszyy@126.com

古典丛谈
Classical

猜你喜欢

西游记隐喻
爱的隐喻
贾宝玉三次劫难及其佛教隐喻——“三毒”与情
《红楼梦》饮食中的隐喻
论隐喻理论构建的参照维度及连续统
西游记
西游记
西游记
基于隐喻相似性研究[血]的惯用句
西游记
日版《午夜凶铃》多模态隐喻的认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