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心雕龙·原道》“道”之我见

2016-01-28贺晓晓山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山西临汾041004

名作欣赏 2016年2期
关键词:文心雕龙

⊙贺晓晓[山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山西 临汾 041004]



《文心雕龙·原道》“道”之我见

⊙贺晓晓[山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山西临汾041004]

摘要:《文心雕龙》是一部关于文章写作的理论专著,成书于我国南朝,为刘勰所著。其首篇《原道》提出了“文原于道”的观点,尾篇《序志》再一次强调:“盖《文心》之作也,本乎道”①。由此可见,“道”字是刘勰论述文章创作问题的根本之所在,可谓《文心雕龙》理论体系的核心。本文通过总结先贤的研究成果,研读《原道》篇,从而得出:“道”汲取儒家、道家之思想精华,以纠正当时文坛存在的弊端为旨归,涵义颇丰,随解读角度而异。

关键词:《文心雕龙》“道”内涵角度

“中国现代有两种学问是以书名命名的,第一是‘红学’,第二就是‘龙学’。‘龙学’者,《文心雕龙》学也。”②这是著名的文艺理论家童庆炳对《文心雕龙》于学术界的重要性而作出的一句评价。清代学者章学诚在《文史通义·诗话》中也曾说过:“《文心雕龙》体大而虑周……笼罩群言……”③的确,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文心雕龙》是第一部体系宏大而严密的文论专著,历来不乏文人学者从各种角度对其进行研究论述。

牟世金曾说:“若不知《原道》之‘道’为何物,便无‘龙学’可言。”④此语说出了“道”对于《文心雕龙》的重要性。“原道”,即探源写文章的规律,“道”本是我国古代的一个重要的哲学概念,由老子提出,用以说明宇宙的本原、规律、终极真理等。此后,儒、佛各家都有各自关于“道”的论述,用以说明该学派的高深理论。那刘勰笔下的“道”,究竟是何意?古今中外,不少学者都对此发表过看法,但学术界至今仍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没有达成相对一致的见解。

一、历来对“道”的几种解释

在这里仅列举影响较大、具有代表性的说法:

1.以道为本,以佛、儒为用。国学大师黄侃在《〈文心雕龙〉札记》一书中写道:“《序志》篇云:《文心》之作也,本乎道。案彦和之意,以为文章本由自然生,故篇中数言自然,一则曰:‘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再则曰:‘夫岂外饰,盖自然耳。’三则曰:‘谁其尸之,亦神理而已。’寻绎其旨,甚为平易。盖人有思心,即有言语,既有言语,即有文章,言语以表示思心,文章以代表言语,惟圣人为能尽文之妙,所谓道者,如此而已。此与后世言‘文以载道’者截然不同。”⑤黄侃前辈虽未明说刘勰之“道”取法道家学说,但他多次强调自然,这很明显和道家“道法自然”的理论是一致的。接着他又写道:“此则道者,犹佛说之‘如’,其运无乎不在,万物之情,人伦之传,孰非道之所寄乎?”意在补充说明“道”同时又包含佛家、儒家的相关理论。

2.以儒家为主,兼有道家。著名学者周振甫是这个观点的代表人物。他在《〈文心雕龙〉注释》一书中说得很明确:“刘勰的所谓‘道’,以儒家思想为主,因为他认为‘道沿圣以垂文,圣因而明道’……《原道》推崇自然,指出有天地就有玄黄方圆,有龙凤就有藻绘,这是兼采道家的自然观。”⑥

3.以佛为主,以儒为用。马宏山认为:“刘勰的思想以佛教思想为主、为本、为体,以儒家思想为附、为末、为用,也就是“以佛统儒、佛儒合一”⑦。他在《〈文心雕龙〉之“道”辨》一文中明明白白地指出刘勰对于道家和老庄思想是持否定态度的,认为刘勰的思想以佛为主,以儒为用。

综上,前辈学者们在探究“道”的含义时,并没有将其简单地归为一家之说或某一类别,只是侧重点各有不同,可见“道”的复杂性和多义性。对它的探索,就像走进一个一眼望去看不到出口的迷宫,给人扑朔迷离之感。以下拟通过研读《原道》篇,揭开“道”的神秘面纱。

二、《原道》概述

《原道》篇集中阐述了文章的起源问题。且“道”字在此篇中出现的次数多达七次,因此非常有必要对它的内容进行梳理。该篇主要讲了三个问题:

1.“文”的产生。从开篇“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者何哉”到“夫以无识之物,郁然有彩,有心之器,其无文欤”。这里的“文”,指的是广义的文采,即一切事物的外部文采,例如:万物的形态、色泽以及声音等。

刘勰说:“夫玄黄色杂,方圆体分,日月叠璧,以垂丽天之象;山川焕绮,以铺理地之形:此盖道之文也。”即天地万物的外部文采是一种客观的存在。接着他又说:“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意思是作为天地核心的人类产生了,文章应运而生,这也是自然而然的道理。最后他再次强调:“夫以无识之物,郁然有彩,有心之器,其无文欤?”进一步说明自然界的那些无意识的事物都有文采,那么有思想有灵魂的人类,理所应当有文章。

很明显,这里的“道”,与道家“道法自然”学说一脉相承,以万事万物的产生源于自然的观点为依托。

2.人文的发展。从“人文之元,肇自太极,幽赞神明,《易》象惟先”到“写天地之辉光,晓民生之耳目矣”,这部分主要讲的是人文的起源及发展、变化的过程。刘勰笔下的“人文”即人类文章。

首先,刘勰指出《周易》是人类文章的开端,又说《河图》《洛书》的出现以及玉版上的金字内容等,是神明的指令(“若乃《河图》孕乎八卦,《洛书》韫乎九畴,玉版金镂之实,丹文绿牒之华,谁其尸之,亦神理而已”)。显然这里所说的人文略带神秘。为避免将刘勰的思想现代化,故而抛开现代的唯物哲学与唯心哲学之区别不谈。笔者认为他笔下的这种神秘因素、这种神化或者说人化了的自然(“言之文也,天地之心哉”),其本质依然是自然规律。其次,刘勰阐述了人类文章的发展变化过程,并将人文的集大成之作归结到孔子身上,认为孔子的文章可以激发世人的聪明才智,是人文的楷模。

3.“道”和“圣”的关系。从“爰自风姓,暨于孔氏”到“天文斯观,民胥以效”是第三部分,这部分主要阐述了“道”和“圣”的关系。

刘勰先说:“爰自风姓,暨于孔氏,玄圣创典,素王述训,莫不原道心以敷章,研神理而社教。”意思是从伏羲到孔子,远古的圣人们无不是按照上天的意志来写文章,探索神明的启示来建立教化的。接着又提出了“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的重要观点,意在说明上天通过圣人之手创造文章,圣人又通过写文章来阐明上天的意志。最后总结说:“道心惟微,神理社教。光采玄圣,炳耀仁孝。”再一次强调孔子通过他的学说和文章,将仁、孝的伦理道德发扬光大的伟大创举。

三、“道”的内涵

综合上述,笔者认为“道”的内涵,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谈:

首先,从文学的起源来看,颇有“文原于道”的意味,接近道家所说的“道法自然”。刘勰认为人类文章的产生同天地间其他事物的“文采”一样,是自然而然的道理。

其次,从文学的创作及社会功用来说,颇有“文以明道”的意味,接近儒家之道。这里的“道”说的是写文章要言而有物,阐明一定的伦理道德,有益于社会教化,并且要符合儒家经典体制范式,《宗经》篇中明确指出:“是以往者虽旧,余味日新,后进追取而非晚……”意思是经典虽旧,却历久弥新,依然值得后世学习。

最后,以纠正当时文坛流弊为旨归。刘勰无论是推崇儒家,还是标举自然,都是为了改变当时文坛存在的不良现象。齐梁时代,文学创作讲究形式,忽视内容,专门注意词藻、声律、对偶等。关于这一点,刘勰在《序志》篇中就交代得很清楚,他说现在的人们距离圣人所处的时代非常久远,文章的体制变得散乱无纪。文人爱好奇异,崇尚文辞的浮华怪诞,就像在美丽的羽毛上还要着色染彩,在衣带和佩巾上也要刺绣上花纹图案,这严重违背了写文章的根本原则,遂使文风日益乖谬糜滥了(“而去圣久远,文体解散,辞人爱奇,言贵浮诡,饰羽尚画,文绣,离本弥甚,将遂讹滥”)。

四、结语

纪昀曾对《原道》篇作出如下评价:“自汉以来,论文者罕能及此。彦和以此发端,所见在六朝文士之上。”又说:“文以载道,明其当然;文原于道,明其本然,识其本乃不逐其末。”还说:“齐梁文藻,日竞雕华,标自然以为宗,是彦和吃紧为人处。”⑧

刘勰笔下的“道”,正是一个糅合道家和儒家经典学说的理论范畴。道家思想主要体现在探讨文学的起源问题上,肯定文学的产生是自然规律发生作用的结果。儒家思想主要表现在强调文学政治教化功能方面,崇尚孔子以及儒家经典。以此二者纠正风靡当时的形式主义文风。

不少学者将“道”的内涵与刘勰的思想等量齐观,认为“道”是佛家式的。首先,笔者承认“道”的内涵与刘勰的思想之间存在着不可割裂的内在联系,但这是两个不同的学术问题,不能混为一谈,更别提划上等号。其次,“文如其人”理论的质疑者不在少数,至少笔者认为,文人的世界观与文学观并非总是那么一致。刘勰一生积极入世,因此他笔下的“道”就更不应该从佛门视角去阐释了。

①刘勰:《文心雕龙》,王志彬译注,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576页。(本文所引《文心雕龙》之语句,皆出自此书,以下不再另注)

②童庆炳:《童庆炳谈〈文心雕龙〉》,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页。

③⑥周振甫:《〈文心雕龙〉注释》,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3页,第27—28页。

④中国文心雕龙学会选编:《〈文心雕龙〉研究论文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36页。

⑤黄侃:《〈文心雕龙〉札记》,中华书局2014年版,第5页。

⑦马宏山:《〈文心雕龙〉之“道”辨》,《哲学研究》1979年第7期。

⑧范文澜:《〈文心雕龙〉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4页。

作者:贺晓晓,山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写作语言。

编辑:康慧E-mail:kanghuixx@sina.com

猜你喜欢

文心雕龙
辞赋创作理论研究
怎样读《文心雕龙》
《文心雕龙》“通变”论主旨研究综述
《文心雕龙》的易学思想
略论刘勰对王粲诗赋的接受
《文心雕龙》“隐秀论”之美
《文心雕龙》选读
《文心雕龙》:中国第一部系统的文艺理论巨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