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化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省察与发展理路

2016-01-28任丽涛

东疆学刊 2015年4期
关键词:现代化

任丽涛

[摘要] 在现代化发展的浪潮中,人的现代化逐渐显示出其重要作用,与社会秩序的现代化共同构成了当前语境下现代化的核心要件。现代化的政治理念是现代人区别于传统人的内在心理特征,因而以政治教育为核心的思想政治教育成为实现人的现代化的最佳策略和有效手段,在人的现代化进程中担负着培育、引导和净化政治理念的重要作用。针对现代性所内含的多样化诉求,思想政治教育应该从学科定位、教育理念、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等方面着手,切实地推进自身的现代化进程。

[关键词] 现代化;人的现代化;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007(2015)04-0101-05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将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界定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工业、农业、国防和科技现代化”的国家发展总体战略目标增添了新的内容。现代化建设有多样化的着眼点和表现形式,其中最为核心的要素当属“人的现代化”。“如果在国民中没有我们确认为‘现代的那种素质存在,经济成长和社会管理的现代化都无从实现。”个体“人”的现代化并不是国家现代化的副产品,而是必要基础。将人的现代化视为现代人的培育过程,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基础性作用即体现于此。从根本上看,现代政治理念是现代人所具备的最明显表征,因而担负着此方面任务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对于现代化进程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这一考虑,需要从现代化理论着眼,在对思想政治教育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进行省察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其发展前行的方向与路径。

一、现代化浪潮更迭中“人”的显现

通常意义上的现代化发端于19世纪中后期至20世纪初期的工业革命。自此,人类社会被划分为“传统非工业社会”和“现代工业社会”,以“工业化”为主要内容的“现代化”理论框架开始逐渐形成,并在二战后迅速成为了“一种可供新兴国家普遍学习的新理论和可为新独立国家普遍接受的新价值观”。

从最为广义的角度来理解,现代化代表着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演进过程。作为鲜活的社会发展进程代名词的现代化,其自身的内涵亦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丰富,在不同的阶段呈现出不同的内在特征。这也是当前现代化理论所秉承的重要观点。

知名社会学家贝克(Ulrich Beck)指出,现代化自身也处于变化和发展之中。二战后新兴国家所普遍推行的现代化从属于“第一次现代化”。这种现代化产生于16、17世纪的西欧国家,初步完成于19世纪末,从内容上更多地呈现出工业化的特征,“(本阶段的)现代化是随着用工业生产和科技发展的钥匙开启封闭着的社会财富源泉之门的主张而开始的”,其内容更多地集中于以解放生产力,消除社会物质匮乏,尽可能地生产出更多的物质财富以满足社会需求等方面。

第一次现代化无疑促成了资本主义的繁荣和发展,但是这种现代化对于物质财富的追逐直接地导致了人性的沦丧。无论是在西方发达国家,抑或是学习西方现代化发展模式的新兴国家,人们愈发倾向于功利和物质享受的追逐。与此同时,在日益严密的官僚体制、精确合理的社会控制、缺乏感情的管理流程和严密计算的经济活动的作用下,“现代化正在以理性之名有条不紊地践行着对人性的剥夺,并以此换取社会财富的增长”。第一次现代化对于社会财富生产过程中工具理性作用的无限放大,必然导致人本身存在的意义和自由的丧失,人的物化成为此类资本主义现代化所付出的沉重代价。

通过对于第一次现代化所衍生的种种负面影响的反省,西方发达国家在20世纪80年代先后纷纷展开了新的现代化尝试。第二次现代化往往被称为“反思的现代化”或“后”现代化。第二次现代化是建立在第一次现代化基础之上的,与第一次现代化相比.以反思为特征的第二次现代化并非要彻底地颠覆以“社会财富增长”为核心内容的古典现代性,而是主张以“元转换”(meta-transformation)的方式将“人的解放”奉为位列于社会财富增长之前的现代化要素。在第二次现代化中,“以个体自我权利彰显和生活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幸福价值观已经逐渐取代传统的以经济与物质安全为核心的生存价值观,成为了后现代化社会的重要特性”,现代化建设逐渐超越了经济范畴,开始进入社会与政治领域之中。

通过对次第展开的两次现代化浪潮的梳理总结,我们不难看出,经历了由简单向反思的演进过程,时至今日,现代化已经发展为涵盖经济、政治、社会和价值观念等多个领域,包含“权威的理性化、政治结构秩序的专门化和民众对政治体系的参与”等多项内容的现实指导框架。现代化实践由工具理性向价值理性的转向,代表着“人性的解放”在其内在指导理念中核心地位的确立。人的现代化已经成为现代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核心构成。

二、人的现代化进程中政治素质的凸显

如果说第二次现代化浪潮中西方发达国家对于“人的现代化”这一命题的理解更多地出现在反思方面,那么在广大的“待现代化国家”中,人的现代化的作用则更为现实。在此类新发式现代化国家中,个人的现代化程度是国家现代化实现的重要动力源泉,国家层面的现代化过程必须假借个人价值观念、心理素质与行为特征等方面的转变方能够真正达成。

我们可以借助美国社会学家、心理学家英克尔斯(Alex Inkeles)等行为学派学者的理论,来对个人现代化对于国家现代化的重要作用加以分析。具体来看,英克尔斯开创性地提出了“众数人格”的概念,用以概括同种文化场域中社会成员在统计分布中呈现出集中趋势的心理特征,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发出了人的现代化(众数人格的历时性变化)和国民性(众数人格的共时性差异)等概念,构建出了分析现代化进程发展动力机制的理论框架。

英克尔斯指出,社会组织以及社会角色对于其成员与承担者个体的众数人格模式有着较为明确的要求和期许。只有“社会系统”与“国民性”相互之间处于耦合状态的情景下,社会发展才会获取足够的正向动力,社会系统才能真正地发挥出其应有的功效,进而推动社会进入较为稳定的发展状态中。如果两者间存在较大的差异,那么社会将滑入不可控的动荡之中。这就很好地解释了“现代性孕育稳定,现代化却带来不稳定”现象的缘由,究其原因来看,“许多新兴国家实际上仅仅拥有系列化(具有现代化表征)的社会政治和经济产业的制度结构的空壳罢了”,缺乏现代化洗礼的传统国民性无法与具有现代化特质的制度框架等社会秩序产生良好的互动,国家与社会的整体现代化自然无从谈起。

由此可见,以现代性为指向的众数人格的历时性变化——即人的现代化在国家现代化的进程中意义重大。也正是通过对于“人”的现代化内涵意蕴的反思,现代化理论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并催生出了“后现代”等系列化的理论派系。从现实层面来考量,人的现代化是以具有现代性的人格特征的养成为标志的。依照行为学派及结构学派的经典理论推演,“具有丰富知识储备,勤于参与政治事务;对个人效能充满信心;在受到传统势力影响时具有独立性和头脑开放,乐于接受新经验与新思想”是现代人最为重要的心理特征。这一理论假设也在实证检验中得到了证实,美国密歇根大学的英格尔哈特教授(Ronald Inglehart)和中共中央党校的郭莲教授近年来分别在国外和国内所做的实证研究表明,“愿意参与政治、不盲目崇拜权威、对自身命运掌控力的渴求以及个体间的相互包容等价值观表征已经明确地将‘现代人与‘传统人区别开来”。

从所涉内容来审视,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心理特征已经超越了“作为生产力载体”的经济学范畴,更多地呈现出一种政治态度的色彩。个体对于权威的态度、参与政治生活的热情和个体间社会关系的再审视都可以被视为政治理念的有机组成部分,人的现代化已经成为政治的民主化、分权化和秩序化的重要载体。正是因为现代人心理特征内在的政治属性,“人的现代化”这一过程在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界亦被更为直观地冠以“政治社会化”之名。

三、思想政治教育在现代化进程中作用的省察

在对现代化自身的发展历程进行探究的基础上,我们可以较为清晰地对“人的现代化”在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地位加以把握。也正是在人的现代化这一众数人格的历时性变化进程中,教育,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在现代化推进中的重要作用开始显现出来。

从形成历程来考量,人格的形成隐含于人的社会化进程中。英克尔斯在对大量个案进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将人格形成的历程分为“前(儿童)社会化”和“后(成人)社会化”两大阶段,并进一步指出,学校教育与就职场所的生产模式是决定个体现代性水平的首要和次要因素。具体来看,个体作为“人”的基本能力形成于家庭生活之中,但是家庭所能够赋予个体的能力较为有限,虽然具体的时期与水平存在一定差异,但是个体在家庭中习得基本能力之后将会必然地陷入社会化进程的停滞期之中。这种环境因素带来的停滞必须通过环境转化的方式加以突破,而学校教育则是确保个体实现社会化,塑造现代性的重要途径。在学校这一社会环境中,个体开始通过多样化的教学环节掌握阅读、书写与研讨等更高层次的社会技能,提升自身的效能感,并进一步借助概括、示范和学习榜样等系统化的教育途径,为自身建构起具有现代性的社会能力体系。

个体权利意识的觉醒推动着现代化由工业化向后工业化,由简单向反思的演进。现代性自身内涵的变迁也在引领着作为个体现代化实现途径的教育实践重心的转移。从教育内容上来看,在当前的现代化语境下,政治理念已经超越了专门化技能素质,成为了个体教育进程中的核心目标。因而作为承载着传播正向政治观念,教导社会成员有序参与政治生活、了解政治制度功能的思想政治教育成为了提升个体政治素质,实现个体思想观念和心理状态现代化转变的最佳策略和有效手段,在人的现代化进程中担负起了培育、引导和净化政治理念的重要作用。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对现代化政治理念的培育作用。相较于经济与生活等基本社会素质而言,政治理念具有较高的层次性和较为明显的特质性,个体很难依托于家庭教育或者学校的通识性技能教育来促成相应理念的养成。相较而言,思想政治教育正是具有专门性的政治理念培育载体。从本质属性上来看,思想政治教育是肩负着培育人的思想观念、阐释人的存在价值以及构建人的精神家园等使命的专门化社会性教育活动。因而在以公民素质的提升、权利和义务观的养成与个人生活、行为和价值观念的变化为主要内容的人的现代化进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必然地担负起了培育相关现代化政治理念的任务。

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对现代化政治理念的引导作用。以人性的解放为主要内容的现代性是将传统政治理念与现代化政治理念区别开来的核心要旨所在。在面对“个体对于权威的态度、参与政治生活的热情和个体间社会关系的审视”等典型政治性议题时个体所持观念的正向性是衡量其现代化程度的重要表征。思想政治教育是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共产主义信仰教育人民,以提升公众的思想道德素质为目的的实践性教学活动,其起点、重点和终点都着眼于人本身。思想政治教育本身所内含的对于人的根本性关怀与现代化进程中人的发展与解放等诉求紧密契合,因而其作为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导向标,在引导个体政治理念走向、确保人的现代化达成方面作用显著。

最后,思想政治教育对现代化政治理念的净化作用。作为个体在实践生活中所形成的多重认识的集合体,观念本身也有着多样化内涵指向。即便我们将视域进一步具体到政治理念范畴,依旧面临着新自由主义、新保守主义、精英主义和社群主义等兼具现代之名的多元化理论流派的选择问题。因而如何对现代化政治理念的内涵加以确认,使其既不会陷入极端个人主义的漩涡里,又不会坠进虚无主义的迷局内,更不会回到威权主义下个体对权力中枢的畸形从属关系中,是现代化进程中所需要特别注意的关键性问题。也正是在探索上述问题的解决之道的进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作用开始显现出来。“通过知识传授和观念养成等途径,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帮助个体有效地改造传统思想中的糟粕,剔除错误观念的侵染,摒弃流行思潮中的谬误”,从而对多元化思想观念和价值体系加以甄别净化,确保正向性现代化政治理念对于现代化进程的内在推动作用。

四、面向现代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理路

从宏观上来看,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对于“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的界定为“社会秩序的现代化”指明了道路,中共十八大报告中所提出的教育发展纲领则为“人的现代化”奠定了基调,两者共同构成了国家现代化的内涵指向。从现实层级来考量,通过国家治理现代化所形成的完善的制度设计必须籍借具有正确的政治理念的人来运用、参与和反馈才能够真正彰显其生命力。正因如此,教育,特别是以政治理念培育为核心任务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在国家现代化的这一宏大叙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现代化政治理念的培育、引导和净化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而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担负起上述职责,真正在人的现代化进程中发挥作用的必要前提是其自身对于现代性的不懈追求。换言之,只有现代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够确保人的现代化的顺利达成。正如现代化本身所包含的结果和过程的双重意蕴,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化也可以视为结果与过程的辨证统一。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已经适合当前现代性内在诉求的存续型状态;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亦可以理解为思想政治教育满足现代性内在诉求的实践性发展过程。综合考量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发展态势,其与现代性的结合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整体上还处于现代化的过程之中。因而本文认为,针对现代性所内含的多样化诉求,思想政治教育应该从学科定位、教育理念、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等方面着手,切实地完成自身的现代化。

首先,明确学科定位,重申政治教育本质。作为由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脱胎而来的教学实践,思想政治教育自诞生伊始就担负着明确的政治任务,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政治观念培养始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定位所在。从世界范围来看,虽然名称有所差异,但是当前大多数国家都在实施着与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相类似的,以宣传主体性思想观念,引导个体承担公民责任,教导社会成员理解政治制度,学会参与政治生活为主要内容的政治教育。但近年来,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出现了扩大化的趋势,“除原有的思想、政治、道德、心理和法纪五项基础教育内容,生命教育、交往教育和幸福教育等内容亦开始进入教学体系之中”,“思想政治教育呈现出向公民教育转化的发展态势”。日益扩充的学科外延在客观上模糊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定位,政治理念培育的主体性地位逐渐下降,学生的政治素质提升缓慢。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重申其政治教育的本质性学科定位,切实地以政治理念的培育为教学的第一要务,进而帮助个体回应现代政治体对其所提出的“国家认同与参与意愿”等政治期许。

其次,转变教学理念,秉承以人为本的思路。与西方发达国家不同,中国的现代化带有显著的后发外生性的特征。在百余年来的历史进程中,中国的现代化始终缺乏真正具有现代性内涵的思想理念的启蒙和引领,这一令人扼腕的状况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逐渐得到了真正的改观。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中国的现代化发展提供了既包含传统文化精髓,又体现时代精神诉求的理念指导,极大地推动了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历程。具体来看,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人是处于最显著位置的核心概念。马克思主义是历史的学说,实践的学说,更是人的学说。因而在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更需要转变原有的以教学任务为主的教学理念,充分地贯彻以人为本的教学思路,“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最大限度地调动人的积极性”,在以学生为中心展开教学活动的同时,帮助学生理解人的根本地位,认识个体之于社会的价值和意义,进而为其树立起现代性所必须的主体意识。

再次,拓展教学内容,回应精神文化需求。教学内容是体现学科属性,实现教学理念的重要载体。教育内容的革新是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着力点所在。在人们欣喜地享受现代化带来的丰富的物质生活的同时,由现代性更迭所催生的价值观念的冲突和危机也悄然地将其拖入思想观念混乱的泥潭中。在质疑传统、享受当下、虚无未来等信仰问题向人们袭来之时,在人们陷入认同感、归属感和安全感消失的“漂泊性”困境的现实情境下,以政策传达、方法介绍与成就宣传为主的传统思想政治教学内容愈显无力。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在坚持以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为教育核心的基础上选择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开展教育,用具有现代性特质,体现时代精神的人和事来引导学生。具体而言,要消解社会中广泛存在的虚无主义思潮、工具理性泛滥和个人主义极端化等精神层面的困境,思想政治教育就必须真正地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落到实处,适时地扩充教学内容,适当地调整“是什么”和“为什么”之间的比例,提升与人的生存发展紧密相关的现实性问题在教学体系中的比重,进而尽可能地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

最后,更新教学方法,把握时代发展脉络。教学方法是教育主客体间信息传递的最主要途径。相较而言,“对教学方法更新方面的探讨在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研究中始终名位居前列”,在此方面学者们已经基本达成了共识,指出“应以探究式、合作式、研究式和发现式等多样性的教学方法来取代传授式、灌输式和接受式等传统教学方法”,促成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现代化。在上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应该进一步理解“互联网+”精神,一方面充分运用现代化带来的信息数字化和移动通信传播等先进技术手段,通过BB平台和慕课建设等方式超越原有课堂授课的空间和时间桎梏;另一方面步步为营地深入微博、微信、论坛和弹幕网站等网络信息传播的新平台与新空间,清除消极愚昧的落后观念和别有用心的错误思潮,进而全面高效地达成树立马克思主义三观、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凝结社会共识以及培育政治理念的教学任务,为个体和国家现代化的推进提供内在助力。

猜你喜欢

现代化
奋力创造建设现代化新黄石的崭新业绩
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的现代化新篇章
基本实现现代化需要补足哪些短板?
坚定走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
沿着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坚定前行
敢立潮头唱大风
中国现代化历程三种道路模式的探索及考点梳理
中西方对人的现代化的研究
周恩来:首次提出“四个现代化”
现代化商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