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应在孩子心中播撒勇敢与坚强的种子
2016-01-27秦丽娜
秦丽娜
一、案例回放
案例发生在一次公开展示的中班体育游戏“踩高跷”活动中。紧张的踩高跷比赛马上就要开始了,小运动员们自由分组、选赛道、拉终点线,一切准备就绪只待比赛开始,此时站在第一赛道的小馨忽然发出了慌张的叫声:“啊!我不要参加比赛了,会摔倒的,我害怕。”教师听到小馨的呼喊,便走了过去,安慰道:“小馨,不怕,老师来帮助你。”教师走到小馨身边扶着她站在了高跷上,鼓励道:“小馨,试着往前走。”可是小馨还是不敢往前走,大声说道:“不行,不行,会摔倒的,我害怕,我害怕。”教师继续尝试鼓励小馨:“没关系的,那老师扶着你往前走,我们再试试,好吗?”可是小馨依然不愿意:“我不要走了,我要下来,我要下来!”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旁边的小朋友也叽叽喳喳地议论起来:“小馨真胆小。”“就是,这都不敢,太胆小了吧!”孩子们的声音越来越大,情绪也都浮躁起来。为了安抚小馨的情绪,也为了让活动尽快继续进行,教师决定先忽略这个小插曲,说道:“小馨今天可能不太舒服,我们正好缺少一个小裁判,今天就请小馨当小裁判吧。”……
二、研讨实录
活动结束后,主班教师和观摩教师针对“小馨事件”都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观点一:在活动中,一方面教师希望教学活动能按照自己的预先设计顺利进行,另一方面又觉得小馨突发事件在活动中也是有价值的,所以先后进行了两次引导,试图在这两次引导中解决这个突发事件,但并没有成功,此时其他幼儿又发出了“小馨真胆小”这样的声音。考虑到不能耽误太久时间,以及小馨的情绪,于是教师提出让小馨当裁判的提议,让活动继续。
如果忽略突发事件,似乎就影响了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失去了一个个别化教育的关键契机;如果持续解决突发事件,又恐在一个公开展示的活动中教学活动时间过长,偏离了原定的活动目标。其实,活动的关键并不在于教师是按原计划继续开展活动,还是对突发事件进行处理,而是教师如何在幼儿发展总目标和本次活动的具体目标中进行整合,分好比重,抓住重点,因势利导。
观点二:活动中,教师以“小馨身体不舒服”为由同意小馨不继续参加比赛,这是否会给孩子造成一种错误的引导与暗示:当遇到困难的时候,当发生了不想去做的事情的时候,是可以不用去面对的,任意找一个理由就可以逃避。不敢就是不敢,害怕就是害怕,教师要做的是让孩子正视自己的不敢和害怕,通过教育加以引导,让孩子勇敢、坚强地克服心理障碍,战胜困难,获得成功的喜悦。这才是在引导帮助孩子获得一种积极的、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学习品质。
教学活动是一个变化发展、动态生成的过程,其间必然存在许多非预期性的因素和细节。平时我们会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来组织活动,而活动发生的突发情况恰好是难得的问题情境,我们应该积极面对,好好利用。
三、达成共识
在场观摩的教师从各个角度发表了自己看法,而“小馨事件”也确实是一个拥有多方面探寻价值的问题,以上两个观点总结起来即是:在集体教学活动中,当幼儿遇到困难、产生畏难情绪,而周围的同伴又开始发出嘲讽声,教师是应该考虑幼儿的心理情绪,维护他的自尊,允许幼儿放弃挑战,还是不理睬这些因素,将幼儿推向困难。经过我们的探讨和反思发现其实这两个观点看似冲突,实则却并不冲突,而且相得益彰。
(一)引导幼儿正确认识困难
幼儿在生活中,在探索成长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是必然的。可是,由于幼儿的年龄小,当幼儿遇到困难,达不到预期目标时就会产生畏难情绪。作为教育者,我们首先要给予幼儿谅解、鼓励和必要的帮助,不能漠不关心,不能一味埋怨和批评,更加不能纵容幼儿逃避困难。我们应该让幼儿意识到遇到困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让幼儿知道遇到困难并不可怕,积极应对,努力解决才是最好的方法。
可是在案例中,当教师再次鼓励小馨,小馨还是不敢向前走之后,教师便放弃了对小馨的引导,还帮助小馨建立了一个看似合理的理由“身体不舒服”。虽然教师的本意是保护小馨的心理情绪,但实则是在无形中帮助小馨逃避了困难。很显然,从这一点上来说老师的做法违背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精神,违背了教育原则。
(二)树立幼儿战胜困难的信心
1.建立安全的师幼关系。
在幼儿园生活中,能与教师形成安全关系的幼儿,常常能利用这种关系作为积极参加活动的安全基础。当幼儿体验到了心理上的安全,和教师之间建立了相互信任的师幼关系,从教师的角度来看,教师便能够更清楚地观察到幼儿个性化的情绪反应,教师可以让幼儿了解困难产生的原因,并提出必要的支持性计划。从幼儿的角度来看,由于幼儿对教师的信任,让幼儿能够很快调整情绪,产生安全感,给自己建立战胜困难的信心。
2.创设健康的情绪环境。
《指南》中指出:“要营造温暖、轻松的心理环境,让幼儿形成安全感和依赖感。”也有研究者提出,关注幼儿的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可以保证幼儿用积极的方式与环境相互作用,当环境达不到幼儿的体验需要时,便为幼儿之间的同伴互动或者探究行为设置了障碍。因此,我们在组织幼儿开展活动时,应创设积极的引导性学习的环境氛围,让幼儿在轻松的、愉悦的环境下,消除紧张心理,放松地投入到活动中。
案例中,小馨由于胆怯不敢踩在高跷上向前走,而又有同伴发出了“小馨真胆小”这样的声音。此时,教师虽及时制止了这种可能会让小馨产生消极情绪的因素,并且也继续给小馨鼓励,但是还是没有让小馨从内心产生积极的情绪。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该适时地调动其他幼儿,和教师一起共同为小馨创设一个积极的环境氛围。教师可以引导其他幼儿:“我们一起给小馨鼓鼓劲,加加油!”让其他幼儿安慰小馨:“小馨,别怕,勇敢!”大家建立起这种积极的、鼓励的环境,会给小馨带来精神上的支持和力量,有助于小馨消除胆怯的心理,积极地投入到活动中。
(三)发挥积极的榜样力量
1.教师的榜样力量。
在幼儿的心中,教师是神圣的、伟大的、无所不能的,所以在幼儿园日常生活中,教师就应该时刻注意自己情绪情感的隐藏与流露,不能在幼儿面前表现出畏难情绪,应该建立一个积极面对困难的行为榜样。当幼儿在活动中因为遇到困难焦虑不安时,教师也要及时用自己的情绪去感染幼儿,和幼儿站在一起,从幼儿的心理角度出发,鼓励幼儿,引导幼儿尝试解决问题。
案例中,当小馨不敢前进时,教师走到小馨的身边蹲下与小馨交流,扶着小馨再次踩到高跷上,给小馨鼓励。当小馨还是不敢前进时,教师可以再次进行尝试,用自己的言语和行为鼓励小馨:“老师扶着你走,我们再试一试好吗?”“小馨不怕,老师走给你看一次,好吗?”教师以己为榜样,带领小馨再次尝试,可能就会让小馨有勇气迈出脚步。所谓万事开头难,当小馨愿意尝试往前走,有了这个开始,接下来就不再是困难了。
2.同伴的榜样力量。
中班的孩子,模仿力开始增强,爱憎分明的情绪体验也开始在心中萌芽,此时,班级里就会出现一些幼儿成为其他同伴情感上喜爱、行为上模仿的榜样,幼儿的行为和情绪开始相互影响。在日常教育活动中,教师便可利用这些特点,引导幼儿产生积极的情绪和行为。
案例中,在小馨产生畏难情绪时,教师可以让班级里个别在集体关系中处于优势的同伴尝试走高跷给小馨看,让小馨感受到同伴都能很勇敢地走高跷,大家走得都很好、很安全。让同伴给小馨以榜样,让同伴积极的行为和情绪感染小馨,鼓励她尝试。在活动时间不允许长时间停滞的情况下,教师可及时调整走高跷的顺序,让其他幼儿先进行游戏,等到小馨看着大家安全地开展游戏,放松了心情,消除了紧张不安的情绪之后再引导小馨尝试,可能会收到不错的效果。
综上所述,在活动中当幼儿情绪与教育原则相冲突时,教师可以积极调动各种外界因素,创建合适的情绪环境,安抚幼儿情绪的同时,让幼儿积极投入到活动中迎接挑战,完成任务。这样不仅没有加深幼儿的心理负担,产生负面情绪,反而让幼儿在教师和同伴建立起的安全、信任、鼓励的环境中获得了成功的体验,获得快乐的成就感,既尊重了幼儿,又很好地进行了一次个别化教育,成功地完成了对突发事件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