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翻转课堂”究竟需要哪些因素
2016-01-27曹周天
曹周天
当前,教学一线对翻转课堂的实践正如火如荼地进行,技术的变革对传统课堂教学的冲击已从理念指引进入操作转型阶段,如何打造高质量的翻转课堂自然也成为时下教育界热议的话题。翻转课堂能够在短时期内获得如此之高的关注不仅得益于它新颖的“翻转”理念,更在于支撑其背后的网络、视频及教学软件对学生的吸引。面对这股来势汹涌的“翻转”浪潮,我们有必要冷静地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好的“翻转课堂”究竟需要哪些因素?客观地说,翻转课堂不是一个孤立的存在,其优越性的发挥需要其他诸多因素的有机融合与通力协作。
一、领会理念是关键
任何一种技术或技术指导下的教学模式的介入,必定会有相应的核心理念支撑,如何正确领会其要旨归根结底是人的因素。如果我们只是好奇于这一新型教学方式在操作层面的技艺,而不了解这些设计所蕴含的教学意图,势必会影响预期效用的发挥。翻转课堂在教学流程上倡导先学后教,采用个性化的学习方式,特别注重课堂中师生的交流与对话,微课制作也充分调动各方资源,尽可能呈现精彩的教学内容。这些理念承袭了古今中外优秀的教育教学思想,积极回应了当前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通过翻转课堂这一创新形式运用于真实的课堂教学情境中,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把握住这些核心理念,我们在进行翻转课堂的实验或实际教学中就能够游刃有余、有的放矢,较为准确地抓住课堂教学的主要矛盾,让新型教学方式的理念精髓渗入课堂,为师生的有效教与学提供便利。
二、优质微课是支持
翻转课堂之要义就是倡导转变传统课堂把主要精力都放在传授知识之上的局面,利用短小精悍的“微课”实现知识传递。因此,优质微课对整个翻转课堂的正常运行显得尤为重要。什么内容适合走进翻转课堂并作为微课的形式呈现?这是一个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对微课的处理,可以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考虑。首先是精选内容。能选入微课的教学内容一般应具有如下特征:第一,聚焦性。容量有限、时间短,尽量能在5分钟左右讲授一小段知识,条理清晰,层次分明。第二,基础性。讲授的内容是学生完成这一节课学习任务所必备的知识与技能,主要承担扫盲的工作。第三,易接受性。内容的选择与组织要兼顾学生的知识基础与接受能力,并适合通过观看视频就能掌握。其次是微课的呈现形式。操作界面的人性化设计,教师讲解、ppt展现、教学演示等环节的有机配合,视频的录制质量、网络的传输速度等方面都会影响到微课整体教学效果的发挥。
三、过程设计是保障
教学形态不是静态的呈现,而是动态的过程。在翻转课堂教学中,要处理好两对关系。第一,微课与课堂教学的关系。翻转课堂教学有别于传统课堂的一个重要特征就在于它把基础知识的传授工作移植到微课中,留出课堂的时间用于研讨。这就需要微课与课堂教学相互配合。为了更好地组织开展课堂中的集体讨论学习活动,微课的内容要尽可能简洁明了又生动有趣,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思考热情。课堂教学中的互动也要紧密地围绕对微课内容的学习展开,提高教学的针对性,把重点聚焦于对核心内容的深入理解上,减少不必要的导入时间,充分发挥二者所形成的联合优势。第二,课堂教学中的讨论、互动与再学习的关系。相互交流表达自己观点与再学习是密不可分的,倾听同学或老师的发言本身也是学习的过程。翻转后的课堂情境中,对课程内容的再学习是不容忽视的。当讨论陷入僵局而无法深入的时候,就须要进入“再学习”的环节。这里的“再学习”,既包括对原先观看过的微课重新研究,也包括对讨论中出现的新问题进行相应的知识拓展延伸学习。在进一步深入学习的基础上,再展开讨论,如此可以达到高水平循环和螺旋式上升的境界,避免出现不着边际地空谈之窘境。
四、师生对话是动力
在翻转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常常会陷入被微课牵着鼻子走的境况,致使课堂的互动变得缺乏生机或拘泥于对微课内容的重复解读,这是当前困扰教师开展教学的一大难题。解决这一难题须要在翻转后的课堂教学中建立合理的师生对话机制,以此推动教学活动不断走向深入。从对话本身来说,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交流活动,比如举行头脑风暴,集思广益,充分激发每一位学生的发散思维;也可由教师引导,对个别存在疑难困惑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集中攻势,培养学生的聚合思维,必要时进行相应基础知识的“充电”,为研究的深入补充能量。于此同时,这些对话活动的开展也须要符合基本的伦理规范,在组织教学研讨过程中,要重视培养学生倾听的能力与接纳的心态,让师生间、生生间的对话与交流建立在充分信任、尊重的基础之上,既能积极达成共识又能求同存异,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思维的碰撞,获得知识与能力的双重提高。
翻转课堂的研究与实践需要师生们群策群力。作为信息技术介入教学的必然趋势,翻转课堂只有秉持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的心态,统筹各方优势力量,才能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有所突破,从而真正成为提升教学质量、推进教学改革的好帮手。
【责任编辑 王 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