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正视“为学”背后的“为人”问题

2016-01-27胡锋训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2015年9期
关键词:弱化社会责任感真人

胡锋训

摘 要 十八大报告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立德树人”首次确立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不是偶然,而是国家已经深刻意识到当前的育人活动存在若干弊垢。然而,“立德树人”在教育过程中仍不尽如人意。基于此,笔者从几个典型案例入手,深入地剖析了学生“为人”方面存在的问题,希望以案例分析引发中学德育工作者的思考,也能够为教育管理者进一步全面管理教育教学提供参考的依据。

关键词 为学 为人 真人 社会责任感 弱化

一、透视几个典型的案例

【案例一】某市社会福利院一连挡了四拨前来联系“献爱心”的中学生,婉言谢绝他们的理由很简单:学生提出的服务完毕院方必须盖章,他们回去好向老师学校交代的要求,这让福利院的人员对这些学生参加公益活动的动机产生了怀疑。他们并不是纯粹来奉献的,而主要是为了盖一个福利院的公章,以此来证明他们参加了公益活动,当过志愿者做过好人好事了。

【案例二】《扬子晚报》曾报道某市7名中学生公交车上“集体不让座”,漠视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大爷站在身边。另据报道,该城市一个大肚子孕妇上车后,扶着其他乘客的座位站着,靠近她的三个座位,两个是老人,另一个是穿着校服很帅气的初中小男生。他漠然地看看孕妇,又将头转向了窗外,陷入了沉思中。这时那个老人站起来了,扶着孕妇坐了下去……

【案例三】《辽宁法制报》曾报道:同伴落水,3名同学见状非但不呼救,反而拿走了溺水者衣物中的2元钱,骑上遇难者的自行车扬长而去,跑进网吧打游戏……

【案例四】2015年4月19日光明网报道:近日,网络流传的两段视频让人心酸、愤怒。视频中涉及的几乎都是身穿校服的中学生。第一段视频中,一女生被强迫吃下疑似避孕套的物体,该女生边咀嚼边哭泣,而旁边不仅有一女生得意地嘲笑,另有一男生还在故意录像。第二段视频中,也是四五名身穿校服的女生,正在围殴一名女生,拳打脚踢、骂不绝口,录视频的男生看着被打场景,还发出了笑声。视频中被殴打的女生无力还击,殴打持续了很长时间。这两段视频在网络上流传十分广泛。

【案例五】《环球时报》消息:2011年某地曾发生一起性质较为严重的策反案,涉案人是一名年仅16岁的高中生,但作案情节包括窃取政府文件和为境外间谍传递加密资料等。境外间谍机构利用年少懵懂的未成年人从事构成犯罪的“间谍”活动,影响十分恶劣。

二、正视当前学校教育中“为学”背后的“为人”问题

上述案例引人深思、令人反省,身处教育界的我们不能单纯看到表面的现象,更应该透过这些现象剖析问题发生的根源。不管是学生“献爱心”所反映出的重功利轻道义,还是缺乏诚信心理冷漠的意识形态,甚至是从事损害国家利益的违法犯罪行为,都可以看出这些学生的价值观出现了问题,也能够窥探到我们的教育过程中出现了问题,学校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陶行知先生所积极倡导的“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和“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科学教育理念。

1.偏重功利,轻视道义,“坐而论道”行而不远

中学生是国家建设的后备军,理应从小就树立担当意识。精修学业无可厚非,但要成为一个完全意义的社会人,仅靠科学文化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基于此,一些学校千方百计搭建平台,让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这确实应该提倡和支持,但这里面却充斥着不少功利性的成分。例如:案例一所述的学生参加公益活动索要盖章证明,这样的“献爱心”就显得非常功利了,学校老师安排学生这样做,不仅严重偏离了“无私奉献”的本质内涵,更与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初衷相违背。学校的教育绝对不应该是短视的教育,短视的教育一定走不远。

2.有己无人,处世冷漠,“学做真人”置之脑后

上个世纪中期以来,美国的一些学校相继出现了一种病——学生冷漠症。近年来,我国的各类学校也出现类似的情况,这种学生对外界刺激缺乏相应的情感反应,常常显现的是对事物无动于衷的表情,总是对外界持不信任和不满意态度。例如:案例二所述的中学生集体不让座以及老人为孕妇让座,而学生无动于衷,这些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已经非常普遍,这冷漠的背后是学生心灵上缺少了爱的种子,这种局面的形成不仅有学生自身对社会的适应性不强,还暗含了家庭和学校教育的失误以及社会教育的缺失问题,种种原因让许多学生走向心灵麻木,社会责任感在这些学生心中荡然无存。

3.漠视生命,人格偏执,“法脉准绳”屡屡突破

作家柳青曾说:“人生之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只有几步,我们千万不能在青少年刚起步的时候就让他们跨错了步子!”这说明学生时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极其必要的。学生按理说应该知晓生命的宝贵,应该懂得呵护他人生命和健康的重要性。案例三所述的那三位学生的行为扭曲人格、泯灭人性,应引起教育界重新审视和反思一些学校推崇的“教室—食堂—寝室”或“家庭—学校”式缺乏情感因素的教育。

校园欺侮行为是青少年学生之间经常发生的一种特殊类型的攻击性行为。他们施暴的动机不一,有取乐性攻击和习惯性攻击,也有迁怒性攻击和报复性攻击,还有模仿性攻击和义气性攻击行为[1]。案例四所述的不良学生行为举止不管出于何种动机,社会危害性都极大,这些行为会导致受害者情绪压抑、性格扭曲,严重的会导致自杀等现象的发生,上述行为已经触犯法律法规的底线,需要引起学校、家庭和社会高度重视。

4.追求物质,观念偏移,“匹夫之责”认识不正

顾炎武在《日知录·正始》中提出“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国家利益如空气,和每个人都息息相关。尤其是新一代的中学生,不但要学好本领,还要坚定信念,不能从事有损国家和民族的事。当前,国际环境复杂,青少年学生稍不留意就会被人利用,做出有害于国家的事。案例五所述的高中生便是为了追求物质财富,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背道而驰,损害了国家的利益。这种现象的发生说明我们的教育中缺少了爱国主义教育,或者说有类似的教育,但都太大太空,缺乏必要的指导。

三、“真人”教育思想对学校德育工作的启示

1.更新观念,德育先行,教人踏实做真人

陶行知先生说:“因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大教育家夸美纽斯也曾提出:“德育先于智育。”笔者认为,只有德才兼备方能载大物,只有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实现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但如今在应试教育的压制下,家庭、学校以及社会教育都不约而同地重才智而轻德育,以至于坊间无数人感慨当今的青少年是垮掉的一代,是不堪重任的一代。

要抓真教育,就要摒弃传统的应试教育思想,为学生的健康、生活、生命、社会责任感以及人格等做通盘考虑[2]。教育工作者要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和成长实际出发,启发引导,唤起学生内在的道德需要和思想自觉,使之积极参与教育过程。要抓好德育,还要创新德育工作方法,克服说教为主和形式主义的教育方式,应把道德教育的重心转移到对受教育者实践的指导上来。总之,道德教育不能空泛,它理应渗透于我们每个人的灵魂深处,它需要的是稍纵即逝的教育契机,而这个契机就掌握在我们教育工作者的手中。

2.淡泊名利,提升师德,教人担当求真理

师德高下主要在于自身修养。教师是一种宁静的工作,教育是一种奉献的事业,心怀异想是行不通的。古人云:“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至远。”只有淡泊名利,坚守职业情操,才能继续从事这项光荣的事业,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教师要有自我调节淡泊名利的心态,面对各项考评和各项奖金的分发不能太较真,不能为了一己之利而误导学生或刁难学生。提升师德,塑造为人师表的教师形象,绝不是一句空话套话,要积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自己,要学会用模范、典型人物的事迹激励自己。陶行知先生说:“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这要求教育工作者始终处于学习状态,积极加强思想政治学习,不断充实、拓展和提高自己。要育人,还要端正教育思想,确立素质教育观,使学生的身心发展得到充分重视,把健全的学生人格摆在重要的位置,这样才能为学生终身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西汉桓宽在《盐铁论·非鞅》中书:“言之非难,行之为难。故贤者处实而效功,亦非徒陈空文而已。”这里就明确提出了想一件事不难,但努力去做这件事,从这件事中获取真谛却是不容易的一件事。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教学生求真务实的姿态,从实践中探索真理,这是可贵之处。教师不能单纯的让学生汲取书本知识,而要让学生学会实践,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能够与时俱进。陶行知先生在《追求真理做真人》一文中说:“我们必须坚持‘宁为真白丁,不作假秀才之主张进行。……总之,‘追求真理做真人不可丝毫妥协。”由此可见,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自己首先要求真务实,教师只有具备了追求真理的工作态度和工作作风,敢于说真话,敢于办真事,才能有效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才能让学生坚定追求真理的信念,才能真正有利于将学生培养成具有“担当”精神的人。

3.家校联手,培养真人,强化社会责任感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是一项系统工程,不能单纯依靠学校,而是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形成合力,让学生对家庭、对集体、对社会负责,当然也是对个人负责。陶行知先生在《育才学校创办旨趣》中进一步指出:育才学校“不是培养他做人上人。我们的孩子都从老百姓中来,他们还是要回到老百姓中去,以他们所学的东西贡献给整个国家民族,为整个国家民族谋幸福;他们是在世界中呼吸,要以他们学得的东西帮助改造世界,为整个人类谋利益”[3]。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是一种眼光长远的教育,要切实做,要有计划、有指导地做,方能落实到实处。

季羡林先生曾经说过:“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就在于对人类发展的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责任感。”要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必须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联手,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对学生产生影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要采用多种途径,可以先从丰富校园主题活动入手,让学生学会合作,增强学生主体意识,培养学生对他人和集体的责任感以及学生自身的主人翁责任感,也可以从感恩教育入手,让学生体验亲情,走进社区,体验责任,使学生在知行合一中实现社会责任感的自身完善。

4.舆论引导,弘扬美德,增强民族使命感

积极正确的舆论引导,能够凝聚意志、调动学生的进取心,而消极错误的舆论引导,会混淆视听,甚至蔓延至全社会的信仰危机。所以,社会各界发出积极有效的信号对学生“三观”的形成意义深远。“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而德一直蕴含在人们的天性中。教师应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采取多种方法唤醒学生的善心,让学生充分体验“崇善、知善、行善、扬善”的快乐,长此以往,定能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最终实现“善行一生”。

宋代林逋《省心录》中书:“士君子尽心利济,使海内少他不得,则天亦少他不得,即此便是立命。”这里就很鲜明地指出青年学生的民族使命和民族角色感。教师作为教育的主导力量,要积极引导学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民族使命感。只有弘扬和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学生才能精诚团结、勇于创新。另外,要教育学生关心祖国和民族的命运,用科学技术武装头脑,积极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投身社会主义国家建设,这样的教育才能走得越来越远。

参考文献

[1] 容小翔.学生欺侮及攻击行为的思考[J].心理世界,2005(10).

[2] 课题组.陶行知真人教育思想与素质教育[J].民办高等教育研究:陶行知研究,2013(3).

[3] 陶行知.育才学校创办旨趣[M]//陶行知文集.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6).

【责任编辑 郑雪凌】

猜你喜欢

弱化社会责任感真人
永续债的资本弱化问题探析
浅析当代藏语使用弱化问题及其对策
真人秀F2
变色龙
高职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及问题对策
基于大众文化的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途径研究
浅谈化学教学中德育思想的渗透
建筑师的社会责任感
COCO×读者 真人亲身拍摄体验
发明速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