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雅疏证》“某犹某也”研究
2016-01-27李福言
李福言
(江西师范大学 文学院,江西 南昌 330022)
《广雅疏证》“某犹某也”研究
李福言
(江西师范大学 文学院,江西 南昌 330022)
摘要:《广雅疏证》“某犹某也”共有43例,可从来源、音、形、义等方面对其进讨论。文献来源较为复杂,声韵关系以双声叠韵或准旁纽叠韵为主,形体关系以结构相异为主,形体相关的情况也占较大比例,词义关系多样,有本义、引申、假借、同源、反训、义远等关系。这显示了《广雅疏证》“某犹某也”音义功能的多样性、复杂性。
(责任编辑:余志平)
关键词:广雅疏证;术语;犹;因声求义
中图分类号:H109.2
文献标识码:码:A
文章编号:号:2095-4824(2015)02-0067-06
收稿日期:2014-12-20
基金项目:江西师范大学博士科研启动金项目(6424)
作者简介:李福言(1985-),男,江苏徐州人,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文学博士。
Abstract:Mouyoumouye in Guangyashuzheng has 43 cases in all and discussed about it from the aspects of sources, sound, form and meaning. The literature source is relatively complex with alliteration and assonance in rhyme, mainly different structures in form and also form-related in most cases. As for the meaning, there is the original meaning, extension, borrowed meaning, homology, opposite and Yiyuan, etc., which reveals the diversity and complexity of pronunciation and meaning of Mouyoumouye in Guangyashuzheng.
一、“某犹某也”来源考
《广雅疏证》“某犹某也”记作“A犹B也”(下同),共有43例。其中《释诂》有24例,《释言》有1例,《释训》有2例,《释宫》有1例,《释器》有10例,《释天》有1例,《释地》有2例,《释水》有1例,《释兽》有1例。可见《广雅疏证》“A犹B也”主要分布在《释诂》和《释器》部分。
《广雅疏证》训诂术语“A犹B也”在文献来源上可分为直接来源和间接来源两部分。直接来源即“A犹B也”直接来源于某文献,间接来源指该术语是由王念孙在相关文献基础上加工得成。
直接来源有22例:
《尔雅》:“迅,疾也。骏,速也。”郭璞注云:“骏犹迅也。”
《释名》云:“铠犹垲也。”
《周官·大司马》注云:“任犹事也。”
郑注《月令》云:“畅犹充也。”
《方言》:“荼,借也。”郭注云:“荼犹徒也。”
《公羊传》:“车马曰赗。”何休注亦云:“赗犹覆也。”
井上六:“井收勿幕。”王弼注云:“幕犹覆也。”
《后汉书·马援传》:“击牛酾酒。”李贤注云:“酾犹滤也。”
《大雅·皇矣篇》:“施于孙子。”郑笺云:“施犹易也,延也。”
《王制》云:“刑者,侀也。侀者,成也。一成而不可变,故君子尽心焉。”《大传》:“财用足,故百志成;百志成,故礼俗刑。”郑注云:“刑犹成也。”
《大射仪》:“中离维纲。”郑注云:“离犹过也,猎也。”
《周官·司弓矢》:“句者谓之獘弓。”郑注云:“獘犹恶也。”
《离·彖传》云:“离,丽也。”王弼注《兑卦》云:“丽犹连也。”
《汉书·李广传》:“诸妄校尉以下。”张晏注云:“妄犹凡也。”
文十四年《谷梁传》:“夐入千乘之国。”范宁注云:“夐犹远也。”
郑注《曲礼》云:“质犹本也。”
《中庸》:“振河海而不泄。”郑注云:“振犹收也。”
《大雅·荡》笺云:“拨犹绝也。”
故《掌客》注云:“稯犹束也。”
(《郊特牲》)注云:“倞犹索也。”
《大戴礼·公冠篇》:“推远稚免之幼志。”卢辩注云:“免犹弱也。”
《释名》云:“山旁陇闲曰涌。涌犹桶。桶,狭而长也。”
间接来源有2例:
《释名》云:“友,有也,相保有也。”(王念孙《广雅疏证》:友犹有也。[1]6)
《吕氏春秋·报更篇》:“人主胡可以不务哀士。”高诱注云:“哀,爱也。”(王念孙《广雅疏证》:哀犹爱也。[1]17)
直接来源和间接来源共有24例,占王念孙《广雅疏证》“A犹B也”的一半多。这24例文献在时间层次上以先秦两汉文献为主。内容旁及经史子部以及小学著作,且以传笺注释为主。具体情况是王弼注《兑卦》1次,王弼注《井卦》1次,《周官》3次(《大司马》注1次,《司弓矢》郑注1次,《掌客》注1次),《礼记》5次(《月令》郑注1次,《王制》郑注1次,《曲礼》郑注1次,《郊特牲》注1次,《中庸》郑注1次),《大戴礼·公冠篇》卢辩注1次,《仪礼·大射仪》郑注1次,《公羊传》何休注1次,《谷梁传》范宁注1次,《诗》2次(《大雅·皇矣篇》郑笺1次,《大雅·荡》笺1次),《尔雅》1次,《释名》2次,《汉书·李广传》张晏注1次,《后汉书·马援传》李贤注1例。可见,在传笺注释中又以郑玄注《三礼》为主。
二、有来源的“A犹B也”音形义问题
本节从声韵关系、形体关系、词(字)义关系三方面讨论有来源的“A犹B也”音形义问题。
1.声韵关系考。
“A犹B也”有来源的共有24例,其声韵关系有双声叠韵2例,双声对转2例,双声通转1例,旁纽旁转2例,旁纽通转1例,旁纽异类相转2例,旁纽叠韵1例,准旁纽叠韵4例,准双声旁转1例,准双声旁对转1例,准旁纽通转3例,准旁纽对转2例,双声对转2例,双声异类相转1例,准旁纽异类相转1例(见表1)。可见,有来源的A、B声韵关系以准旁纽叠韵为主,其次是准旁纽通转。
2.形体关系考。
“A犹B也”有来源的共有24例,其字形结构以形体相异为主,有22例。字形结构有关的只有2例,且全部是同声符的(见表2)。说明这些有来源的A、B之间以形体相异为主。
3.词义关系考。
从形体结构相异和形体结构有关两部分来讨论有来源的“A犹B也”词义关系。
表1 声韵关系
(1)字形结构相异的词(字)义关系考。字形结构相异共有22例。词义关系有同源、义远、义近三种。同源有4例:幕—覆(旁纽旁转)、夐—远(旁纽旁对转)、稯—束(对转)、酾—滤(通转)。义远有3例:荼—徒、妄—凡、免—弱。义近有15例,具体情况如下:
1)本义与引申义义近1例:有—友;
2)引申义与本义义近4例:骏—迅、任—事、刑—成、赗—覆;
3)引申义与引申义义近1例:丽—连;
4)假借引申义与本义义近1例:獘—恶;
5)借音义与引申义义近1例:施—易;
6)借义与引申义义近2例:质—本、振—收;
7)借义与本义义近3例:拨—绝、爱—哀、离—过;
8)借义与借义义近2例:倞—索、畅—充。
第一种情况是本义与引申义义近,即“有—友”。《说文》:“有,不宜有也。”[2]138《说文》:“友,同志为友。从二又,相交友也。”[2]59“友”由本义“同志为友”引申为“相保有”。《释名·释言语》:“友,有也,相保有也。”二者义近。
表2 形体关系
第二种情况是引申义与本义义近,如“骏—迅”。《说文》:“马之良材也。”[2]199引申为迅速。《尔雅·释诂上》:“骏,速也。”[3]5598《说文》:“迅,疾也。”[2]34二者义近。
第三种情况是引申义与引申义义近,即“丽—连”。《说文》:“丽,旅行也。鹿之性见食急则必旅行。”[2]202引申为结伴、连接。《易·兑》:“象曰:丽泽兑。君子以朋友讲习。”[4]《说文·辵部》:“连,负车也。”[2]35《说文解字注》:“连即古文辇也。”[5]73引申为联合。二者义近。
第四种情况是假借引申义与本义义近,即“獘—恶”。假借引申义指一个词由本义经过假借形成假借义,后引申形成新的词义,字形也随之改变的情况。《说文·犬部》:“獘,顿仆也。”[2]204《说文解字注》:“獘本因犬仆制字,假借为凡仆之偁,俗又引申为利弊字,遂改其字作弊,训‘困也’‘恶也’。”[5]476“獘”本义为犬顿仆,假借为一般的仆,又引申为利弊字,形成新的字形“弊”。“弊”与“恶”义近。
第五种情况是借音义与引申义义近,即“施—易”。借音义指一个词经过借音形成新的词义。《说文》:“施,旗皃。”[2]137施,由书母借音为匣母。《荀子·儒效》:“若夫充虚之相施易也。”杨倞注:“施读若移,移易,谓使实者虚,虚者实也。”[6]《说文》:“易,蜥易,蝘蜓,守宫也,象形。《秘书》说,日月为易,象阴阳也。一曰从勿。”[2]196二者义近。
第六种情况是借义与引申义义近,如“质—本”。《说文》:“质,以物相赘。”[2]126借义为本质、本体。《论语·卫灵公》:“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7]5469《说文》:“本,木下曰本。从木,一在其下。”[2]114引申为根本。《论语·学而》:“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何晏注:“本,基也。”[7]5335二者义近。
第七种情况是借义与本义义近,如“爱—哀”。《说文》:“爱,行貌。从夊声。”[2]107《说文》:“,惠也。从心旡声。”[2]218朱珔《说文假借义证》:“今惠字皆借爱字为之而废,即爱之本义亦废矣。”爱,本义为行,借义为惠。《说文》:“哀,闵也。”[2]28二者义近。
第八种情况是借义与借义义近,如“畅—充”。《玉篇·申部》:“畅,达也,通也。”借义为满。《礼记·月令》:“(仲冬之月)命之曰畅月。”[8]《说文·儿部》:“充,长也,高也。”[2]174借义为满、实。《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寇盗充斥。”[9]4374二者义近。
可见,有来源的“A犹B也”中A、B之间词义关系以义近为主。义近的具体表现比较复杂。在本义、引申义、借义等之间有错综复杂的联系。
(2)字形结构有关的词(字)义关系考。字形结构有关主要指同声符情况,有2例(见表3)。
表3 字形结构有关的词(字)
同声符的词(字)义关系有义近和义远两种。义近即“涌—桶”(引申义与本义义近)。义远指“硙—垲”。《说文》:“铠,甲也。从金岂声。”[2]299《说文》:“垲,高燥也。从土岂声。”[2]290铠、垲义远。
三、来源于王念孙自造的“A犹B也”音形义问题
从音、形、义三部分讨论无来源的“A犹B也”音形义问题。
1.声韵关系考。
来源于王念孙自造的共有19例,A、B之间声韵关系中,双声叠韵有8例,双声旁转有1例,旁纽旁对转有1例,旁纽异类相转有1例,旁纽旁转有1例,准旁纽对转有2例,准旁纽叠韵有1例,旁纽叠韵有2例,准旁纽旁转有2例(见表4)。可见来源于王念孙自造的A、B之间声韵关系以双声叠韵为主,准旁纽旁转、准旁纽对转其次。说明王念孙自造“A犹B也”声韵关系倾向于双声叠韵的特点。
表4 自造的“A犹B也”声韵关系
2.形体关系考。
“A犹B也” 来源于王念孙自造的共有19例,据统计,字形结构相异的有7例,字形结构有关的有12例。在字形结构有关的情况里,同声符的有10例,同形符的有2例(见表5)。由上分析,A、B之间字形结构多有关系,且以同声符为主。说明王念孙在“犹”术语中倾向于利用形体间的相同声符进行训释。
3.词(字)义关系考。
从形体结构相异和形体有关两部分展开讨论。
(1)“A犹B也”字形结构相异部分词义关系考。字形结构相异的情况有7例,其中义近有5例,同源有2例。同源2例为:彖—遯(旁纽旁转)、—耚(旁纽旁对转)。
义近有以下情况:
1)本义与借义义近:助—虞;
2)引申义与引申义义近:与—当;
4)借义与引申义义近:遗—问、拂—被。
第一种情况是本义与借义义近,即“助—虞”。《说文》:“助,左也。从力且声。”[2]293《说文》:“虞,驺虞也。白虎黑文,尾长于身。仁兽,食自死之肉。”[2]98借义为助。《广雅·释诂二》:“虞,助也。”二者义近。
第二种情况是引申义与引申义义近,即“与—当”。《说文》:“与,党与也。”[2]54引申为敌对。《左传·襄公二十五年》:“一与一,谁能惧我。”[9]4308《说文》:“当,田相值也。”[2]292引申为相当。《玉篇·田部》:“当,直也。”二者义近。
第四种情况是借义与引申义义近,即“遗—问”。《说文》:“遗,亡也。”[2]35借义为赠。《楚辞·九歌·湘君》:“采芳洲兮杜若,将以遗兮下女。”王逸注:“遗,与也。”《说文》:“问,讯也。”[2]26引申为聘问、赠送。《诗·郑风·女曰鸡鸣》:“知子之顺之,杂佩以问之。”毛传:“问,遗也。”[10]720遗、问义近。
(2)“A犹B也”字形结构有关的词(字)义关系考。从同声符部分和同形符部分讨论字形结构有关的词(字)义问题。
1)同声符部分。同声符有10例。词(字)义关系有反训、义近、同源、音近义远等。其中反训有1例:阔—括。音近义远有1例:鏶—集。同源有5例:裱—表(同声韵,本义与《方言》义)、枸—拘(同声韵)、契—(旁转)、鈯—拙(旁转)、鍱—叶(同声韵)(见表6)。4例共同声符有示源作用。
枸、拘同源,共同义素为弯曲。《说文》:“句,曲也。”[2]44共同声符有示源作用。
鍱、叶同源,共同义素为叶片。《说文》:“枼,楄也,枼,薄也,从木世声。”[2]120共同声符有示源作用。
裱、表同源,共同义素为衣。裱,《说文》无此字。《方言》卷四:“帍裱谓之被巾。”郭璞注:“妇人领巾也。”《广韵·笑韵》:“裱,领巾也。”《说文》:“表,上衣也。”裱之《方言》义与表之本义同源,共同声符示源示声。
有1例没有示源作用:鈯、拙同源,共同义素为迟钝。《说文》:“出,进也。”[2]123声符与鈯、拙义无关。
义近有3例,有以下几种情况:
a.引申义与某字的假借字义义近:都—猪;
c.本义与借义义近:帍—扈。
第一种情况是引申义与某字的假借字义义近,即“都—猪”。《说文》:“都,有先君之旧宗庙曰都。从邑者声。《周礼》距国五百里为都。”[2]127引申为聚集。《广雅·释地》:“都,聚也。”《说文》:“猪,豕而三毛丛居者。从豕者声。”[2]194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豫部》:“猪,字亦作潴。”《书·禹贡》:“大野既猪,东原底平。”孔传:“水所停曰猪。”[11]都之引申义与猪之假借字潴义近。
第三种情况是本义与借义义近,即“帍——扈”。《玉篇·巾部》:“帍,妇人巾也。”《说文》:“扈,夏后同姓所封,战于甘者,在鄠,有扈谷、甘亭。从邑户声。”[2]128借义为披带。《楚辞·离骚》:“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王逸注:“扈,被也。”帍之本义与扈之借义义近。
2)同形符部分。同形符有2例,其中义近有1例,指引申义与引申义义近,即“葆—苞”,《说文》:“葆,艹盛皃。从艹保声。”[2]20引申为本。王念孙《广雅疏证》:“葆训为本,谓草木丛生本然也。”[1]96《说文》:“苞,艹也。南阳以为麤履。从艹包声。”[2]13引申为根茎。《诗·商颂·长发》:“苞有三孽,莫遂莫达。”毛传:“苞,本,孽,余也。”[10]1353葆、苞义近。
同源有1例,《方言》义与《方言》义同源,即“揞—揜”。《方言》卷六:“揞,揜,错,摩,灭也。荆楚曰揞,吴扬曰揜,周秦曰错,陈之东鄙曰摩。”《说文》:“自关以东谓取曰揜,一曰覆也,从手弇声。”[2]253揞、揜《方言》义同源,共同义素为覆盖。
表5 自造的“A犹B也”形体关系
四、结论
《广雅疏证》“A犹B也”共有43例,主要分布在《释诂》和《释器》部分。 “A犹B也”从文献来源上可分为直接来源和间接来源两部分,共有24例,占王念孙《广雅疏证》“A犹B也”的一半多。直接来源即“A犹B也”直接来源于某文献,间接来源指该术语是由王念孙将相关文献加工得成。直接来源有22例,这24例文献时间层次上以先秦两汉文献为主。内容旁及经史子部以及小学著作,且以传笺注释为主,在注释中又以郑玄注《三礼》为主。“有来源”的A、B声韵关系以准旁纽叠韵为主,其次是准旁纽通转。字形结构关系以形体相异为主,有22例。字形结构有关的只有两例,且全部是同声符的。说明这些“有来源”的A、B之间以形体相异为主。词义关系以义近为主,有15例。义近的具体表现比较复杂,在本义、引申义、借义等之间有各种联系。无来源的共有19例,A、B之间声韵关系以双声叠韵为主,字形结构相异的有7例,字形结构有关的有12例。在字形结构有关的情况里,同声符的有10例,同形符的有2例。词义关系比较复杂,有反训、义近、同源、义远等。显示了王念孙在术语“犹”中倾向于利用形体间的相同声符进行训释。
表6 自造的“A犹B也”字形结构同声符部分词(字)义关系
[参考文献]
[1]王念孙.广雅疏证[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
[2]许慎,徐铉.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13.
[3]郭璞,邢昺,阮元.十三经注疏:尔雅注疏[M].清嘉庆刊本.北京:中华书局,2009.
[4]王弼,韩康伯,孔颖达,阮元.十三经注疏:周易正义[M].清嘉庆刊本.北京:中华书局,2009:143.
[5]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2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6]杨倞,王先谦.诸子集成:荀子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2006:79.
[7]何晏,邢昺,阮元.十三经注疏:论语注疏[M].清嘉庆刊本.北京:中华书局,2009.
[8]郑玄,孔颖达,阮元.十三经注疏:礼记注疏[M].清嘉庆刊本.北京:中华书局,2009:2994.
[9]左丘明,杜预,孔颖达,阮元.十三经注疏:左传注疏[M].清嘉庆刊本.北京:中华书局,2009.
[10]毛亨,郑玄,孔颖达,阮元.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M].清嘉庆刊本.北京:中华书局,2009.
[11]孔安国,孔颖达,阮元.十三经注疏:尚书正义[M].清嘉庆刊本.北京:中华书局,2009:311.
A Study of Mouyoumouye inGuangyashuzheng
Li Fuyan
(SchoolofLiberalArts,JiangxiNormalUniversity,Nanchang,Jiangxi330022,China)
Key Words:Guangyashuzheng; Mouyoumouye; ter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