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ICT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来自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研究

2016-01-27张家平

统计与信息论坛 2015年12期
关键词:面板数据人力资本经济增长

刘 湖,张家平

(陕西师范大学 国际商学院,陕西 西安 710100)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ICT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来自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研究

刘湖,张家平

(陕西师范大学 国际商学院,陕西 西安 710100)

摘要:随着中国互联网+战略的提出,互联网等信息通信技术将会在中国经济增长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在借鉴国外需求和供给平衡模型的研究基础上,基于中国2008—2013年省级面板数据,对中国ICT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研究,实证表明:ICT发展对中国经济增长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固定宽带等基础设施也表现出规模经济,人力资本在ICT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中起到了调节作用。因此,中国应在继续加大ICT投资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注重人才培养,以促进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

关键词:互联网+;ICT;经济增长;面板数据;人力资本

一、引言

工业革命以来,许多学者都强调信息和通信技术(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ICT)在人类社会进步方面的作用。国际电信同盟ITU(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Union)将ICT作为社会生产、物流、决策制定中的一个重要技术效率参数。目前,信息技术已经影响了人类日常活动的各个方面,并在逐步改变着政府、企业、个人所扮演的社会角色和活动范围。2015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提出了在未来制定中国“互联网+”行动计划。“互联网+”战略简单来说,就是利用通信技术和互联网平台,将传统行业和互联网结合起来,达到一种新的经济状态。在未来,尤其在第三产业中互联网+将会得到更加广泛应用,并逐步渗透到第一和第二产业。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一方面,中国各省市的经济增长质量正在不断地调整和变化[1];另一方面,随着中国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科学技术将会在经济增长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而信息和通讯技术作为科学技术的一个重要分支,其研究对把握中国当下信息和通讯技术发展情况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同时也为中国今后制定和完善信息和通讯技术发展的需求提供政策启示。

二、文献与理论回顾

(一)文献回顾

自从ICT产生以来,关于ICT对人类社会影响一直都是学术界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Haywood强调了ICT滥用和误用及数字鸿沟的消极影响[2];Kim高度强调了ICT对人类社会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方面的积极作用[3]56-112。近几十年来,一些学者纷纷研究了ICT是否为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种新动力,在信息化社会背景下,对ICT如何促进经济增长方面的实证研究已经成为ICT研究方向的一个重要内容。一方面,由于ICT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大概也只有几十年,因此相关研究还具有一定程度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Lasswel指出不同的国家政策和社会环境也可能使ICT对国家发展的影响程度不同,因此有必要对不同区域和国家的发展情况进行相关研究[4]112-170。

国外方面,关于ICT和经济增长的相关研究主要应用了两种方法:一种是基于截面数据的研究,主要考察不同国家和区域中ICT发展对提升国家竞争力和经济增长的作用;另一种是基于时间序列数据的相关研究,主要考察在一定时期内各个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

第一种方法,主要考察了ICT和国家发展的相互关系,并概括这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因而应用此方法可考察横向上众多国家ICT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例如Northrop为研究各国的ICT水平,对经济增长、社会基础设施和信息基础设施的关系进行了探析,并基于路径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方法考察了影响不同国家互联网普及率的因素,认为信息基础建设对互联网普及率具有重大影响,同时GDP和社会基础建设对信息基础建设也具有显著正向影响[5]。2008年期间,OECD在对19个国家的一项调查研究中也表明,宽带技术普及率和经济增长具有密切的关系。第二种方法,主要探讨了某个国家在特定时间内ICT和经济增长的相互关系,此方法大多数基于时间序列进行相关研究。例如Chu通过对新西兰1987—2001年间的相关研究,认为新西兰由ICT服务部门产生的利润与其GDP增长具有显著的正向关系,因此加大国家ICT的投资对经济增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6]。

以上两种方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考察了ICT和经济增长的关系,但二者同时具有一定的缺陷,因其仅仅研究了经济增长和ICT基础设施(宽带普及率、IT硬件)之间的关系,而没有考虑其他社会和政治方面等因素对ICT和经济增长关系的调节或影响作用,同时也没有考虑相关ICT变量对经济增长的滞后影响。

国内方面,关于ICT和经济增长的相关研究较少且起步较晚。在有限的文献中,金春华等人基于可持续发展的视角,研究了中国ICT、环境和经济增长的关系,提出了ICT、环境和经济增长的一个优化系统可促进经济的持续发展[7];田杰等人基于中国2006—2010年1 743个县市的面板数据,研究了信息和通信技术、金融包容与农村经济增长的关系,指出中国应该继续加强农村地区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建设[8];周勤等人基于新兴古典微观模型,认为信息技术通过与工业的深度融合,可产生报酬递增的良性机制并促进社会经济的持续增长[9];刘飞通过联立方程分析了中国ICT和城市经济增长的关系,认为中国信息和通讯技术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促进作用,故应继续加大对信息和通讯技术的投资建设[10]。

(二)理论回顾

很多学者认为,ICT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主要体现在ICT对国家竞争力提高方面的积极作用。如今,世界很多专门机构从多角度对国家竞争力的意义进行了研究,如欧盟的竞争力咨询小组、英国的竞争力白皮书、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的国际竞争力年鉴、世界经济论坛的全球竞争力报告、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人类发展指数。目前,国际竞争力所涉及的范围更加广泛,世界各国根据各自的国情从不同的指标进行相关国家竞争力评价,尽管在关于国家竞争力的测量中世界各国存在争议,但是GDP作为国家生产力方面的竞争力已得到了广泛认可。关于ICT对国家竞争力影响的研究中存在两种对立的观点:一些坚持“生产率悖论”的学者对于ICT对国家竞争力的促进作用持有怀疑态度;另外一些学者认为ICT投资能有效提高劳动力效率和管理效率,从而对国家经济增长和竞争力的提高具有积极作用。Kraemer等人通过逻辑概念分析了ICT和国家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11]15-43。同时,也有研究认为ICT投资通过“静态规模经济”(如信息产业)和“动态规模经济”(如工业信息化)两种机制可提高生产效率。具体而言,静态规模经济就是通过ICT的投资来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生产灵活性,从而生产高质量的产品;动态规模经济是指ICT能够通过生产率的提高来促进社会分工和技术知识积累,从而促进产业和商业的形成。ITU于2010年指出,ICT的发展是产业生产力简化和决策、生产、物流等环节效率提高的主要影响因素。荆林波等人也指出,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研究的深入,理论和实践方面都说明了ICT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即ICT可以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和深化资本、可以提高生产部门综合生产率、可以提高企业综合要素生产率,并对经济增长产生影响[12]。

三、实证研究设计

(一)研究范围

本文在考察ICT发展对国家经济增长影响的同时,进一步考察了中国ICT的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以中国GDP为因变量作为经济增长的代理变量。

(二)自变量选择

众多研究及数据资料指出,21世纪IT技术的发展是各个国家在迈向知识和信息社会进程中的一项最主要的技术进步,但是究竟是什么因素促进了IT的发展却始终对此未有一致的看法。一方面,部分学者认为通过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可以增加技术对国家发展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Kim指出诸如政策等非技术和社会因素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并应用供求和需求平衡理论对ICT的发展进行了分析,在试图平衡影响ICT发展的社会因素和技术因素的同时,也试图强调政府在调节供给和需求方面的政策对ICT发展的影响作用。因此,本文将借鉴Kim、Sangki、Jin等人的供给和需求平衡模型研究方法,从ICT供给和需求及社会因素等方面考察ICT与经济增长的关系[3,13]。

1.ICT供给方面:笔者借鉴Sangki Jin等人的研究方法并根据中国具体情况,用移动手机普及率(mdr)和固定宽带普及率(flsr)衡量ICT供给,用固定宽带普及率表明中国ICT基础设施的情况,而选取移动手机普及率是因手机等移动设备已经成为中国的主流通信设备[13]。

2.ICT需求方面:选取城镇通信行业就业总人数(iw)和互联网普及率(ius)来衡量ICT需求程度,通过国外研究可以看出这两个指标能够间接反映国家的ICT能力与水平。

3.社会因素方面:采用社会因素作为调节变量,采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gfcf)衡量国家的投资环境。NIA(National Information Society Agency)指人力资本能够显著促进ICT设备和网络的使用效率与生产能力,故采用每十万人中高等学校在校人数(her)作为中国人力资本水平的代理变量;人口数(ps)也作为一个调节变量以考察中国ICT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作用。

(三)模型设定

本文借鉴和总结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方法[14-15],考虑相关自变量对因变量影响具有滞后性,基于非线性C-D生产函数构建如下实证模型:

(1)

其中i和t分别为省份和年份,t-1为滞后一期,βi为待估计参数,εi,t为随机误差项且服从标准正态分布。

为克服异方差性,对式(1)两边所有变量均取对数处理,为考察社会因素在ICT对经济增长影响中的调节作用,加入交互项,构建如下模型:

log(gdp)i,t=a0+β1log(mdr)i,t-1+β2log(flsr)i,t-1+

β3log(iw)i,t-1+β4log(ius)i,t-1+

β5log(her)i,t-1+β6log(ps)i,t-1+

β7log(gfcf)i,t-1+β8log(ius·her)i,t-1+

εi,t

(2)

易丹辉指出,当研究模型中选取的时间点数低于截面数时,采用双固定效应模型更为合适[16]294-329。因此,笔者构建如下同时控制时间固定效应和个体固定效应的双固定效应模型:

β3log(iw)i,t-1+β4log(ius)i,t-1+

β5log(her)i,t-1+β6log(ps)i,t-1+

β7log(gfcf)i,t-1+β8log(ius·her)i,t-1+

θi+ut+εi,t

(3)

模型(2)不控制时间效应和个体固定效应;模型(3)同时控制了时间固定效应和个体固定效应,i和t分别为省份和年份,t-1为滞后一期,εi,t为随机误差项,θi为个体固定效应,μt为时间固定效应;ius·her为交互项,用来考察中国人力资本在ICT发展中对经济增长促进作用中的调节作用。

(四)变量和数据的计算方法与来源

1.互联网普及率(ius):以各省市每百人中互联网使用人数作为互联网普及率的选取指标,资料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和各省市统计年鉴;城镇通信行业就业总人数(iw)(单位:万),资料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移动手机普及率(mdr)用每百人中移动手机拥有部数来衡量,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和各省市的统计年鉴;固定宽带普及率(flsr)用每百人中拥有的互联网宽带接入口数来衡量,资料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

2.调节变量: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gfcf)、人口数(ps)、每10万人中高等学校在校人数(her)等变量数据,均来自于《国家统计年鉴》。

本文的变量选取范围是除港澳台外中国31个省(区)市,时间跨度为2008—2013年。为使数据具有可比性,所有涉及价格度量的指标均采用GDP平减指数,并以2008年为基期来剔除物价因素的影响。所有变量的基本统计特征见表1。

表1 变量描述性统计表

四、实证结果

(一)ICT发展与中国经济增长关系

模型(2)为基本实证模型,笔者在Eviews7.2中分别采用固定效应模型、随机效应模型和广义最小二乘估计(GLS),得出中国31个省(区)市样本数据的面板数据回归结果,通过Hausman检验得出p=0.000 0<0.05,因结果表明不满足随机效应模型的假设,故采用固定效应模型更适合。为了控制时间固定效应和个体固定效应,采用双固定效应模型(3)进行回归估计,估计结果见表2。

表2 ICT对中国经济增长促进作用模型(3)回归结果表

注: * 、**、***分别表示10%、5%、1%的显著性水平,下表同。

如表2所示,方程(1)、(2)、(3)、(4)都表明ICT需求变量互联网普及率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促进作用,这与中国现实情况相符,因近年来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互联网+已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一大趋势,将在中国经济增长和经济质量提升方面发挥着更加重要的作用。谢印成等人指出,当今互联网已与中国居民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了,互联网平台为居民消费提供了消费环境和源源不断的消费动力[17]。方程(1)、(2)中,通信行业从业人数都与经济增长具有显著正相关,但是加入社会环境因素后结果不显著,表明中国通信行业从业人员和市场环境没有很好融合,很容易受到市场、社会环境变化的影响;在ICT供给方面,方程(2)、(3)、(4)都表明中国移动手机普及率和固定宽带普及率都与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正向关系,近年来随着微信支付等一系列手机平台的出现,手机已经成为居民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手机本身及手机所衍生的一系列产品正在直接或间接地对国民经济增长产生重要作用;方程(3)、(4)都显示,调节变量人口和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正向作用,但人力资本的弹性系数都不显著;方程(4)显示,互联网普及率与人力资本水平的交互项对中国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正向调节作用,这与NIA的研究结论相一致。杜伟等人认为,在中国总体范围内人力资本促进经济增长的直接作用并不明显,人力资本对经济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人力资本的间接作用上,并进一步指出人力资本主要通过技术方面的模仿和创新以形成对经济增长的间接动力[18]。由此可以看出,人力资本在互联网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中具有很好的正向调节作用。

(二)ICT发展与东、中、西部经济增长关系

将中国分为东、中、西部三部分,东部包括北京等11省市、中部包括河南等8省(区)市、西部包括陕西等12省(区)市,继续基于双固定效应模型(3)对中国东、中、西部进行面板数据的回归分析,结果见表3。

表3 ICT发展对中国东、中、西部经济增长影响表

由表3结果可知:第一,通信行业从业人员对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的弹性系数为0.070 5,但对东部和中部地区的经济增长作用不明显;由于各方面原因,西部地区ICT发展相对于东、中部较为缓慢,因在相关产业中有很大一部分属于劳动密集型,通信行业的从业人数和地区经济增长具有显著关系;东、中部地区ICT产业正在不断转型升级,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换,通信行业从业人员对经济增长作用已更多地体现在对技术的应用和创新方面。第二,中、西部地区的互联网普及率和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而东部不显著,同时互联网普及率和高等教育人力资本的交互项对东部经济增长具有正向作用,而对中、西部没有正向促进作用,这与全国整体的研究结果类似。由此可以看出,对于东部地区而言,人力资本在互联网对经济作用中所起到的调节作用更大,而西、中部地区的互联网和人才机制的融合并没有达到最佳点。第三,由表2、3对比可知,固定宽带对中国经济增长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在地区层面上对东部作用明显,而对中、西部经济增长作用都不明显,这说明固定宽带等基础设施的外部性和网络效应很容易受到中国各地区经济发展情况、地域特点等方面的影响,在国家层面上更能实现其规模经济;韩宝国等人指出,宽带对于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作用显著,其原因可能是东部地区相对于中、西部地区信息化应用水平较高,因此宽带建设的经济效应更加显著,这也说明中国更应加大ICT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加快信息化的进程[15]。

五、结论与建议

工业革命以来,许多经济学家强调了人力资本、金融资本和科学技术在经济增长方面的重要性,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加深,ICT被认为是经济增长中最主要的一个因素。近年来,随着中国互联网+战略的提出,信息产业迅速崛起,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和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ICT在促进国民经济增长方面受到了越来越普遍的重视[19]。本文在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ICT发展对中国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的内在机制,并通过理论和实证研究,得出以下结论:其一,ICT对中国经济增长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同时验证了前人的研究结论,即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有间接促进作用;其二,固定宽带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外部性容易受到各地区经济发展状况的影响,同时在国家层面上更能实现其规模经济;其三,中国各地区互联网和人力资本的融合程度不同,具体来说东部地区互联网和人力资本的耦合程度相对于中、西部更好,中、西部地区应该努力促进该地区信息和通讯行业的产业结构升级,从而带动经济增长质量的稳步提升。

基于以上研究,提出以下建议:第一,继续加大中国宽带等ICT基础设施投资建设。本文研究表明,ICT发展对经济增长表现出规模经济,因此继续加大ICT基础建设投资,尤其是加强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对中国把握互联网+发展机遇,实现经济增长质量升级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二,完善教育投资机制,优化教育专业设置,努力培养更多互联网+时代所需的信息化人才。本文研究表明,人力资本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对经济增长具有重要作用,人力资本能够提高ICT对经济促进作用的边际效益,故应努力完善人力培养机制,实现人力资本、ICT和经济增长的良性互动。

参考文献:

[1]任保平,韩璐,崔浩萌.进入新常态后中国各省区经济增长质量指数的测度研究[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5(8).

[2]Haywood T. Global Networks and the Myth of Equality: Trickle Down or Trickle Away?[C]. Cyberspace Divide Routledge,1998.

[3]Kim S. E-policy and E-government: Theories and Strategies[M].Seoul:Bumnoonsa,2013.

[4]Lasswel H D. A Pre-View of Policy Science[M].New York: American Elsevier Publishing,1971.

[5]Northrop A.The Information Age:Which Countries will Benefit?[J]. Center for Reseaych 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 or Ganization,2000(3).

[6]Chu N.ICT and Causality in the New Zealand Economy[J]. Geneyal Information,2005(1).

[7]金春华,王雷,王欣.可持续发展研究的新视角——ICT、环境与经济增长的关系[J].工业技术经济,2013(2).

[8]田杰,刘勇,刘蓉.信息通信技术金融包容与农村经济增长[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4(2).

[9]周勤,张红历,王成璋.信息技术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一个新兴古典微观模型[J].贵州社会科学,2012(12).

[10]刘飞.ICT对城市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基于联立方程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2015(3).

[11]Kraemer K L, Dedrick J.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Productivity:Results and Policy Implications of Cross-Country Studies[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1.

[12]荆林波,冯永晟.信息通讯技术、生产率悖论与各国经济增长[J].经济学动态,2010(6).

[13]Jin S,Cho C M.Is ICT a New Essential for National Economic Growth in Aninformation Society?[J].GovernmentInformation Quarterly,2015(4).

[14]张越,李琪.互联网对中国各省区经济发展的影响[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8(6).

[15]韩宝国,朱平芳.宽带对中国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J].统计研究,2014(10).

[16]易丹辉.数据分析与Eviews应用[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

[17]谢印成,高杰.互联网发展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J].经济问题,2015(7).

[18]杜伟,杨志江,夏国平.人力资本推动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4(8).

[19]赵益维,陈菊红,周延杰,姚树俊.IT能力对制造企业服务创新绩效的作用路径研究[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5(7).

(责任编辑:郭诗梦)

张家平,男,陕西安康人,硕士生,研究方向:现代服务业,教育消费。

【统计应用研究】

Empirical Analysi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CT and Economic Growth Under Internet + Background:

From the Chinese Provincial Panel Data Research

LIU Hu,ZHANG Jia-ping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chool,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Xi 'an 710100, China)

Abstract:As the Internet + strategy having been put forward, the internet and other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will play a more important role in China's economic growth .This paper uses Chinese provincial panel data between 2008-2013 to stud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CT and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 based on supply and demand balance model. The result indicates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ICT has a significant role in promoting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 and the fixed broadband infrastructure behaves economies of scale. At the same time, the human capital has a positive interaction effect on the internet use rate to economic growth. So China should continue to increase the ICT investment and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and pay more attention to personnel training to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in china.

Key words:the Internet + ; ICT; the economic growth; the panel data; human capital

中图分类号:F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3116(2015)12-0073-06

作者简介:刘湖,男,陕西子洲人,经济学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现代服务业,教育消费;

基金项目:西安市科技局2012年社会发展引导计划-软科学研究项目《西安市生产性服务业集群效应及发展对策研究》(SF1230-3);西安市2013年度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西安市服务业集群效应及发展对策研究——西安经济内涵式发展战略研究》(13J106)

收稿日期:2015-07-31;修复日期:2015-09-12

猜你喜欢

面板数据人力资本经济增长
企业人力资本会计计量方法的新探
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对贵州经济发展的研究
滇中产业新区建设的金融支持研究
我国的对外开放程度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分析
浅析人力资本的经济权利与企业剩余分配
基于物流经济的区域经济增长研究
反腐与经济增长
人口结构与中国经济增长的经济分析
人力资本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理论及实证分析
碳排放、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