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洪涛主任医师重镇安神针法临证举隅
2016-01-27申等金
申等金
(临泽县中医医院,甘肃 临泽 734200)
·针灸经络·
张洪涛主任医师重镇安神针法临证举隅
申等金
(临泽县中医医院,甘肃 临泽 734200)
摘要张洪涛主任是甘肃省中医院针灸科主任,甘肃省名中医,硕士研究生导师,甘肃省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所长,针灸学会副会长,从事针灸临床教学、科研工作30余年,仁心仁术,学验俱丰。将张洪涛主任医师重镇安神针法的主治病证、组穴特点,并举案例以资验证。
关键词针灸;重镇安神针法;张洪涛;中医师;经验
张洪涛主任是甘肃省中医院针灸科主任,甘肃省名中医,硕士研究生导师,甘肃省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所长,甘肃省针灸学会副会长,从事针灸临床教学、科研工作30余年,仁心仁术,学验俱丰,擅长各种疑难病症的治疗。笔者有幸侍诊左右,亲聆教诲,受益匪浅。现将张主任重镇安神针法的主治病证、组穴特点通过验案探析如下。
1穴位组成及意义
主穴:太冲、头颞、合谷、百会、上星、三阴交。临床运用时,结合患者主要症状,随症加减,增强疗效。十二经脉从手太阴肺经至足厥阴肝经,气血流注,如环无端,正是经脉推动的结果;它沟通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使机体成为一个有机统一体,保持着气血阴阳的协调平衡。太冲为足厥阴肝经原穴,厥阴经少气多血,太冲穴偏于调理血量,有很好的疏肝解郁作用。合谷穴为手阳明大肠经原穴,阳明经多气多血,合谷穴偏于调气,二穴配合有“开四关”[1]之意,共奏调和气血、平衡阴阳、气血同调、首尾相应、协调升降之功[2]。头颞穴为经外奇穴,太阳穴后上1寸,与耳尖平行,咬牙时颞部突出处,研究[3]证实其具有平肝、调理气血、镇静安神的作用。百会穴前正中入发际5寸处,与上星穴均为督脉经穴,《难经·二十八难》曰:“督脉者,起于下极之俞,并于脊里,上至风府,入属于脑。”头为“诸阳之会”“清阳之府”,又为髓海所在。凡五脏精华之血、腑清阳之气,皆可上注于头。三阴交穴为足太阴、足少阴、足厥阴之三阴经交会穴,有养血活血、调节阴阳之功效。本法选穴精简,组方科学,无不体现针灸治疗中“神”“气”的关键作用。
2手法特色
2.1强调无痛针刺法,尽显人文关怀
选用直径0.25 mm、长度30 mm、弹性好、针尖圆滑的一次性针灸针。操作时,患者取舒适体位,针刺穴位常规消毒,用单手进针法:右手拇指、食指屈曲,用指腹夹持针柄,右手中指代替切手,针体紧贴右手中指桡侧指腹,针尖略高于右手中指指尖;中指指尖先接触穴位外缘皮肤,对准穴位,拇指、食指快速伸直,用指力和腕力快速将针弹刺入穴位;再施以手法或补或泻,针下调气。每个穴位必须得气,留针期间不行针,防止耗气。此法可有效减轻患者痛感和恐惧心理。
2.2强调足够刺激量,确保临床疗效
张主任强调:针刺治病的过程就是在辨明虚实、阴阳的基础上确定穴位,然后运用各种手法予以补泻的过程;临证应根据不同疾病、不同个体,因人因证采用不同的针刺深度、针刺方向、针感的强弱,给予患者适当的刺激量(即治疗量),确保气至病所,正如《灵枢·九针十二原》曰:“刺之而气不至,无问其数,刺之而气至,乃去之,无复针。”否则针刺只能流于形式,难有确切疗效。
2.3强调“用针之要,勿忘其神”为针刺疗效之根本
任何一种针刺方法、方式都应以守神、调神、调气为要。要做到人针合一,针气相应。如《素问·宝命全形论》所载“咭吟至微,秋毫在目”,方能体会,“效之信,若风之吹云,明乎若见”。针刺治病的机制主要在于调节经脉之气,使气至病所,从而达到扶正祛邪、阴阳调和的目的,正如《类经》曰:“用针之道,以气为主,知虚知实,方可无误。”[4]
3病案举例
例1患者,女,27岁,2011年5月3日初诊。主诉:癫痫15 a。近来每天发病1次,发作前胸闷,继而昏仆,抽搐,口吐白沫,醒后困倦乏力,曾口服苯妥英钠、丙戊酸钠缓释片、卡马西平等药物,发作频率减少,但近来加大药量方可控制症状。症见:神志淡漠,情绪不宁,平日食欲差,舌淡,苔白腻,脉弦滑细。西医诊断:癫痫。中医诊断:痫证,辨证为风痰阻络、神明失用。治宜重镇安神,息风豁痰。给予针刺治疗,先针刺双侧神门、三阴交,采用捻转补法;然后针刺双侧太冲、合谷,采用捻转泻法;最后取上星、百会、头颞穴平补平泻。留针30 min,1 d 1次,10次为1个疗程。治疗7次后,嘱患者逐步减少西药用量。治疗1个疗程后,患者每天只需服用丙戊酸钠缓释片,已停用卡马西平,中间无发作。治疗2个疗程后,患者精神状态明显好转,每天只需服用1片丙戊酸钠缓释片即可控制病情。半年后随访,病情未见复发或加重。
按中医历代医家虽对癫痫皆有详细论述,但多认为痰浊内阻、气机不畅、清窍受阻是其基本病机,治疗总以息风豁痰为主。张主任认为:神明失用乃癫痫之本,风、火、痰、瘀为其病理产物乃其标;治疗关键在于“用针之要,勿忘其神”,治当宁神醒脑。神以气血、阴阳为载体,故重镇安神针法符合调节一身气血、宁神醒脑之意。
例2患者,女,18岁,2013年10月2日初诊。主诉:被同学殴打致双下肢无力1周。刻下症见:双下肢仍不能站立行走,伴胸闷短气,善太息,神志淡漠,情绪抑郁。查体:神清语利,双上肢肌力5级,双下肢肌力3级,腱反射对称,肌张力正常,病理反射阴性,无肌肉萎缩,舌淡,苔白,脉沉弦。经头颅CT及脊髓MRI、肌电图检查无异常。西医诊断:癔病性瘫痪。中医诊断:风痱,辨证为元神失用、宗筋不能约束筋骨。治宜安神定志,通经活络。取穴双侧合谷、头颞、三阴交,平补平泻;太冲提插泻法,加刺双侧委中,提插泻法,有强烈的针感传导。针刺1次,即可下地行走;针刺2次,痊愈。
按癔症性瘫痪属于情志瘫痪,发生多因情志悖逆,内伤脏气,脏气郁结,气机失和,宗筋迟缓,不能束筋骨利关节所致。故用重镇安神针法调神定志,开窍醒神,改善大脑的功能抑制状态,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3患者,男,65岁,2012年5月1日初诊。主诉:胃癌术后出现呃逆3 d。刻下症见:呃逆连连,声短而频,腹痛,胸胁胀痛,情绪低落,舌质暗红,苔黄厚腻,脉弦滑。经山莨菪碱、氯丙嗪等药物治疗,效果不明显,后又行针灸治疗无效。患者经手术和顽固性呃逆的双重折磨而痛苦不堪,邀笔者会诊,经与患者家属交流得知,患者平素胆小怕事,术前曾有轻生念头。西医诊断:膈肌痉挛。中医诊断:呃逆,证属心神不宁,气机逆乱。治宜:安神定志,通调气机,降逆止呃。给予重镇安神针法,取穴:双侧合谷、太冲,用捻转泻法;头颞、百会、上星,平补平泻;三阴交捻转补法;加刺双侧足三里(小腿前缘一横指,肌肉隆起最高处),捻转补法;留针1 h,患者呃逆发作时间减少,频率降低,感觉胸中轻松后起针,治疗两次后痊愈。随访手术切口愈合而出院。
按本病例用重镇安神针法治疗有效的原因是:抓住了疾病的本质。中医学认为:“七情致病,必由肝起,首先伤气。”可进而产生一系列病理变化,导致心神不宁,神不守舍。情志所伤,心神不安,是该证形成的重要病机,因而重镇安神针法可解郁调神、安神定志、升阳举陷、调畅气机,诸穴合用,疗效显著。
例4患者,女,52岁,2013年10月22日初诊。主诉:烦躁失眠发热2 a余,加重1个月。现症见:烦躁易怒,失眠神疲,潮热汗出,畏寒,口苦,咽干,胸闷太息,月经紊乱,头痛,乳胀,舌边尖红,苔薄白,脉弦细迟弱。曾赴三甲医院行雌激素补充疗法,无效。自服延更丹半年亦无效。西医诊断:更年期综合征。中医诊断:脏躁,证属肝气郁结、阴虚阳亢。治宜清心安神,调整阴阳。给予重镇安神针法治疗,取穴:双侧肾俞穴,用捻转补法;三阴交,补法;合谷、太冲用捻转泻法;头颞、上星、百会,平补平泻。治疗3次后睡眠好转,潮热、盗汗减轻,10次后诸症基本消失,后巩固治疗1个疗程,未复发,身体安好,正常上班。
按患者肝气郁结,阴虚内热,“热甚于外,则肢体躁扰,热甚于内,则神志躁动,反复颠倒,懊恼烦心,不得眠也”。心肝内热,扰动神明,从而产生烦燥,重镇安神针法中以调神、安神为根本大法,加肾俞穴补益肝肾,调整阴阳。通过针刺手法能够调整人体自身潜能,扶助正气,提高机体的应变与调适能力。
4参考文献
[1]黄建军,张军.四关穴及临床应用[J].针灸临床杂志,2004,20(9):42-44.
[2]王居易.四关穴临证应用经验辑要[J].中国针灸,2013,33(3):255-256.
[3]沈琴,邱建忠等.头部矩阵针法改善脑卒中后抑郁状态的临床观察[J].辽宁中医杂志,2010,37(4):718-719.
[4]张景岳.类经[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360.
(本文承蒙张洪涛主任医师指导,特以谢忱!)
(编辑田晨辉)
文章编号:1001-6910(2016)04-0059-02
中图分类号:R245.3
文献标志码:B
doi:10.3969/j.issn.1001-6910.2016.04.28
收稿日期:2015-12-01;修回日期:2016-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