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房颤动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2016-01-27吴丹丹陈瑜张腾

中医药信息 2016年5期
关键词:心房房颤病机

吴丹丹,陈瑜,张腾*

(1.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上海 200437;2.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所,上海 200437)



综 述

心房颤动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吴丹丹1,2,陈瑜1,2,张腾1,2*

(1.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上海 200437;2.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所,上海 200437)

心房颤动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具有老龄化的特点,其发病率随着年龄升高而上升,且诱发栓塞、脑卒中、中风等并发症,具有较高的致死、致残率。现代医学对房颤的治疗策略和手段仍具有不足之处,中医药治疗能够从根本上调理气血阴阳、标本兼治,在预防和治疗房颤上体现出巨大的优势。

房颤;中医药;治疗;综述

房颤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心律失常,发作时心率可达到100~160次/分,比正常心率快的多,而且节律绝对不整齐。大多数患者临床表现为心悸、胸痛、呼吸困难、疲乏、头晕、黑蒙等症状。房颤的主要危害是脑卒中和心力衰竭。房颤时心房机械收缩失常,血流缓慢,易形成血栓。同时血栓脱落会引起脑、肾等脏器的动脉栓塞,具有极高的致死、致残率。据统计[1],我国房颤人群总患病率约为0.77%,且男性的患病率要高于女性。房颤患病率随年龄而增加,80岁以上患病率高达7.5%[2]。然而,目前房颤的临床治疗策略和手段存在严重滞后性和不足之处。现代对于房颤的治疗主要分为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传统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主要是一些离子通道阻滞剂,剂量过大或者服用时间过长可能会产生药物性心律失常或者心脏外毒性等毒副作用。近年来发展的射频消融术在治疗房颤上具有一定的效果,但是手术需要特定的条件和设备,且有一定的风险性和并发症,很难被大多数患者所接受。应用中医药治疗房颤,能够从整体考虑,综合调整人体的气血阴阳、标本兼治,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房颤患者的生活和生存质量,可以认为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途径。本文拟从对房颤病因病机的认识以及现代中医药对其治疗等几方面进行总结,以期对同道有所帮助。

1 房颤中医病因病机的认识

中医学并无房颤病名,应属“心悸”“怔仲”范畴,脉诊上可表现为脉律快慢不一,力量强弱不等。房颤病位在心,病因病机为本虚标实,本虚为气血阴阳虚,标实为气滞、血瘀、痰浊、水饮。对于房颤的病因病机,各家学者有着不同见解。李丰涛等[3]将房颤的病因病机分为气阴两虚,心神失养、痰饮瘀血,痹阻心脉、虚风内动,入心滞络、心脾两虚,心脉失荣四类。而杨湖[4]则认为房颤属风象,其基本病机为心宫虚风内动,其病位在心而累及于脉,病性属本虚标实。本虚主要是心之气血亏虚,或合阴阳之偏虚;标实主要是瘀血、痰饮、湿浊、火热、寒邪以及冲脉撞心等。心虚邪扰,心气虚泛成风,心风内旋窜动肆逆浮憾,心宫血脉受震而成心颤脉乱之病变。段文慧等[5]也认为房颤病因多归于风邪,脏腑的正常功能有赖于气血阴阳的调和,脉气相接则心律正常,若肝阳化风、肝热生风、阴虚风动、血虚生风等均可导致内风动摇心神, 脉气不相顺接而发生房颤。

2 房颤的中医药防治研究进展

目前,治疗房颤的药物大多为各种离子通道阻滞剂。这些药物具有一定的抗心律失常作用,但有一定的心脏毒性和心外毒性且难以长期应用。这些缺点使得西药在治疗房颤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现代医学研究多认为房颤的发病是多个致病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可通过多个环节同步进行干预和治疗。近年来,中药对房颤的干预治疗研究不断深入,大量科学实验研究表明中医药治疗房颤具有很大的优势。

2.1 单味中药对房颤的作用研究

三七又名田七,为五加科人参属植物,其性温、味甘、微苦,具有活血化瘀止血、强壮补虚、消肿止痛等功效[6]。现代许多研究表明,三七对于房颤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匡荣仁等[7]将60例阵发性房颤(PAF)患者平均分为两组,研究组应用三七总皂苷联用胺碘酮治疗,对照组单用胺碘酮。疗程6个月,结果显示,研究组窦性心律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后研究组Pd、hs-CRP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从而可知三七总皂苷联合胺碘酮可明显减少房颤复发,降低PAF患者Pd和hs-CRP水平。有研究表明,三七中主要成分三七总皂苷(PNS)具有抗心律失常的作用。杨颖等[8]的实验表明,一定浓度的PNS能够明显延长心房肌细胞APD50、APD80,并且这种延长呈现出时效和量效关系。同时0.77 mg/L的PNS能有效的延长心房肌细胞的ERP。ERP延长,则可以减少期前兴奋的发生,阻断兴奋折返,防止心律失常的发生。

关白附为毛莨科乌头属植物黄花乌头的块根,有研究发现[9],关白附总碱盐也具有抗房颤的作用,关白附能够缩短房颤大鼠的心房有效不应期,降低心房肌Cx40的表达,有效抑制房颤持续时间,延长心房ERP,保护心房Cx40的表达。另外李荣等研究表明[10],延胡索碱预处理对SD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心律失常具有干预作用,延胡索碱预处理可以减慢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增快的心率,还可推迟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出现时间,缩短其持续时间,降低室速和室颤的发生率。

2.2 房颤的辨证论治和中药复方制剂的应用

中医讲求整体治疗和辨证论治,辨证论治是中医药治疗的重要基础。房颤的病因病机大体为本虚标实,本虚即为气血阴阳虚,标实即为气滞、血瘀、痰浊、水饮。根据不同的证候来组方用药,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阳虚血瘀是房颤重要病因病机之一,郭蝉等[11]在运用西药基础上加用温阳活血组方的中药(人参9 g、桂枝6 g、薤白12 g、瓜蒌12 g、赤芍9 g、茯苓12 g、丹参12 g、三七6 g、生龙骨30 g、生牡蛎30 g、甘草9 g)治疗房颤。结果表明,西药加中药组治疗后,患者心悸、气短等症状得到明显改善,且血浆MMP-9、PLT、FIB水平明显低于西药组,二者联用具有抑制心房重构的趋势及抑制血栓前状态的作用。此方中桂枝、瓜蒌、人参等药物温阳散寒,丹参、三七等活血化瘀,共同起到促进血液循环、保护心肌细胞、抑制心房重构、减轻房颤的作用。黄小芹等[12]运用益气活血方(太子参30 g、麦门冬20 g、生地黄15 g、牛膝15 g、枳壳15 g、赤芍15 g、柴胡15 g、红花10 g、桃仁10 g、甘草10 g、桔梗10 g、五味子5 g)治疗气虚血瘀型房颤患者。结果发现,中药加西药治疗组患者PT、APTT水平明显高于西药组,FIB水平显著低于西药组,由此可知益气活血方治疗气虚血瘀型房颤具有良好的疗效。何玉明[13]根据“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和“痰瘀互结”的理论,采用益气复脉祛痰化瘀的方法治疗房颤,结果发现能使房颤转变为窦性心律。于阳等[14]将80例慢性房颤患者随机分为炙甘草汤组和美托洛尔组。经治疗后发现两组患者的血清NPY水平均降低。得出以下结论,炙甘草汤与美托洛尔均能控制患者的心室率并改善神经内分泌紊乱从而治疗房颤,对于心阴不足的房颤患者,炙甘草汤也具有一定效果。总的来说,房颤多瘀、多虚,应用活血化瘀和益气养阴类药物可明显减少房颤次数,提高治疗效果。

中药复方制剂具有现成可用、应急、贮存方便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临床。黄永翔等[15]将60例房颤患者均分为两组,对照组以抗血小板和抗凝、控制心室率等为基础治疗,合并其他疾病的均给予相应药物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复方血栓通胶囊。结果发现,复方血栓通胶囊能显著改善房颤患者心悸、胸闷、乏力、气短、头晕等气虚血瘀相关症状,且疗效优于西药对照组。张荣珍运用活血通络胶囊联合华法令治疗老年性非瓣膜性房颤并血栓栓塞。研究发现,二者联用能明显降低NVAF患者脑卒中的发生率,抗血栓治疗疗效确切,且不良反应较少[16]。陈大国[17]利用稳心颗粒联合小剂量胺碘酮治疗冠心病致快速性房颤。结果发现,二者联用的心电图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单纯胺碘酮治疗,且疗效确切,能明显缓解快速性房颤相关的临床症状并减少不良反应。秦岭[18]将40例房颤患者按照治疗方法平均分为两组,对照组运用抗凝剂与抗心律失常药物联用,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复方中药参松养心胶囊治疗。结果发现,治疗组房颤发作次数明显低于对照组,运动耐力评分也高于对照组。可以进一步推断在常规用药的基础上加用复方中药参松养心颗粒胶囊对房颤患者的病情具有显著性改善。

2.3 其他

现阶段,针灸已成为房颤非药物治疗的一种新途径。李顺妹等[19]运用针灸内关、人中、大陵、郄门等穴位治疗36例房颤患者。结果发现8例恢复窦性心律、18例未恢复窦性心律,但心室率下降且临床症状改善,总有效率为72.2%。郑英梅等[20]将60例房颤患者平均分为两组,治疗组在原来治疗方案上加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对照组则未采用中药穴位贴敷。穴位选取心腧、内关、膻中、足三里,药物组成主要有五味子5 g,琥珀10 g,三七15 g,肉桂8 g。结果发现,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中药穴位贴敷治疗房颤效果好,给予针对性的护理与健康教育可恢复和维持窦性心律,预防复发。

中医药治疗房颤可从整体上调节气血阴阳,标本兼治,能极大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中医药在治疗房颤上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21]。中医药对房颤的研究,正从宏观向微观层面深入,走向客观化[22]。加强中西医结合基础理论的研究,加强现代中药药理的研究,对于发挥中医药治疗房颤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正确认识房颤的中医病因病机,辨证施治,并联合现代医学手段治疗房颤,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 陈伟伟,高润霖,刘力生,等.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3概要[J].中国循环杂志,2014,29(7):487-491.

[2] 周自强,胡大一,陈捷,等.中国心房颤动现状的流行病学研究[J].中华内科杂志,2004,43(7):491-494.

[3] 李丰涛,王永霞.心房颤动中医病机特点思考[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5(11):991-992.

[4] 杨湖.心房颤动中医病名病机及诊治探讨[J].中医研究,2009,22(5):8-10.

[5] 段文慧,史大卓.从“风邪”致病谈阵发性房颤的中医临床治疗[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5,13(13):1558-1559.

[6] 杨家球.三七在中医学上的应用和临床使用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2011,9(2):126-127.

[7] 匡荣仁,胡中华,莫壁伶.三七总皂苷联合胺碘酮对阵发性房颤P波离散度和超敏C-反应蛋白的影响[J].广西医学,2014,36(8):1117-1119.

[8] 杨颖,汤永庆,陈义汉.三七总皂苷对豚鼠心房肌细胞电生理特性的影响[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09,25(10):1883-1886.

[9] 汤依群,尹月森,黄潞.关白附总碱盐抗大鼠房颤作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1,9(36):249-251.

[10] 李荣,吴伟,李文晞.延胡索碱预处理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干预作用[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10,21(3):237-240.

[11] 郭蝉,侯伟琼,唐菁菁,等.温阳活血法抑制心房颤动患者心房重构及血栓前状态的机制研究[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9(4):375-378.

[12] 黄小芹,王志鹏.中药辨证治疗气虚血瘀型心房颤动的疗效分析[J].中国农村卫生,2014,9:76-77.

[13] 何玉明.益气复脉祛痰化瘀法治疗心房纤颤[J].黑龙江中医药,2000,9(3):21-22.

[14] 于阳,周景华,吕玉霞,等.炙甘草汤对慢性房颤患者心室率和血清神经肽Y水平的影响[J].中医药信息,2011,28(3):58-59.

[15] 黄永翔,尹克春,张亦辉.复方血栓通胶囊治疗心房颤动的疗效观察[J].中西医结合研究,2015,7(1):31-32.

[16] 张荣珍.活血通络胶囊联合华法令治疗老年性非瓣膜性房颤并血栓栓塞80例[J].陕西中医,2012,33(2):146-147.

[17] 陈大国.稳心颗粒联合小剂量胺碘酮治疗冠心病致快速性房颤的疗效观察[J].中医中药,2015,13(12):188-189.

[18] 秦岭.复方中药参松养心胶囊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临床观察[J].中国民间疗法,2014,22(5):42-43.

[19] 李顺妹,张永树.36例房颤患者针灸治疗分析[J].福建医药杂志,2013,35(2):180.

[20] 郑英梅,管学宏.中药穴位贴敷治疗房颤病人60例的临床观察及护理[J].药物与人,2014,11(27):196.

[21] 季永刚.应用乙胺碘呋酮联合纠颤复律汤治疗房颤的临床观察[J].中医药信息,2014,31(6):61-63.

[22] 于阳,周景华,吕玉霞,等.炙甘草汤对慢性房颤患者心室率和血清神经肽水平的影响[J].中医药信息,2011,28(3):58-59.

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资助项目(No.1XD140350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No.81273960,8147373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西医结合临床重点学科建设项目(No.国中医药发[2009]30号);上海市高校特聘教授(东方学者)人才计划(No.沪教委人〔2010〕84号)、沪教委人〔2011〕88号);上海市浦江计划(No.11PJ1409000, 13PJ1407800);上海市085一流学科建设科技创新支持计划(No.085ZY1212,085ZY1221);上海市曙光计划(No.13SG4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No.81202810,81400313)

吴丹丹(1989-),女,上海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

张腾*(1966-),男,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

2016-02-03

R285

A

1002-2406(2016)05-0108-03

修回日期:2016-03-10

猜你喜欢

心房房颤病机
脂肪酸与心房颤动相关性研究进展
心房颤动与心房代谢重构的研究进展
心房破冰师
房颤别不当回事儿
左心房
预防房颤有九“招”
花开在心房
高血压病中医病机探讨
气虚发热病机探析
代谢综合征中医病机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