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血管内栓塞在颅内破裂动脉瘤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2016-01-27荆一鹏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6年2期
关键词:显微外科栓塞神经功能

荆一鹏

血管内栓塞在颅内破裂动脉瘤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荆一鹏

目的分析血管内栓塞在颅内破裂动脉瘤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101例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49例,显微外科夹闭手术治疗)和研究组(52例,血管内栓塞治疗)。对比两组的预后效果和住院时间。结果研究组预后良好率(76.92%)与对照组(79.59%)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住院时间为(14.37±1.78)d显著短于对照组的(22.41±4.17)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管内栓塞能够有效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缩短其住院时间,值得推广。

血管内栓塞;颅内破裂动脉瘤

颅内动脉瘤破裂能够引发蛛网膜下腔出血,严重危害患者生命安全,发病率、致残率、致死率均较高,因此,积极有效治疗极为重要。目前临床治疗该病的主要手段为血管内栓塞、显微外科手术以及传统开颅手术,由于传统开颅手术手术损伤较大,临床并不推荐。本实验中拟通过对比血管内栓塞和显微外科手术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的效果,旨在发现该病的理想治疗方案。现将结果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3年12月~2015年3月确诊为颅内破裂动脉瘤的101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9例)和研究组(52例)。研究组中男29例,女23例,年龄最小31岁,最大76岁,平均年龄(53.97±5.96)岁;对照组中男27例,女22例,年龄最小30岁,最大78岁,平均年龄(54.29±5.89)岁。本实验中动脉瘤位置主要为基底动脉、前后交通动脉瘤以及大脑中动脉动脉瘤 ,Hunt-hess为Ⅱ-V级。病例纳入和排除标准:①经MRI、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等检查确诊为颅内破裂动脉瘤;②患者家属自愿参与,知情同意;③排除合并脑血管畸形、脑出血意外、脑外伤等其他原因引起的继发性颅内动脉瘤。本研究符合伦理学审查标准[1]。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在全身麻醉下以标准翼点为手术入路,显微镜下分离侧裂池、视交叉池,缓慢放出脑脊液,充分暴露动脉瘤后,在瘤颈处用动脉瘤夹进行夹闭,严格止血,罂粟碱棉片覆盖动脉瘤5 min后,查无异常关颅,对于瘤颈较宽者可先电凝再夹闭。研究组在全身麻醉下经股动脉进行穿刺插管,6F导引管放在颈动脉或椎动脉内,送微导管至动脉瘤内。弹簧圈缠绕瘤体,栓塞满意后,水解解脱,撤出导管,留置导管鞘6 h后拔出,对穿刺口进行加压包扎,术后制动24 h。

1.3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治疗前后采用格拉斯哥预后(GOS)评分量表对患者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根据GOS评分结果评价预后效果,本实验中主要分为预后良好:存在轻度神经功能缺损,但不影响正常生活;轻度残疾:存在神经功能缺损,但可独立生活,在辅助下可工作;重度残疾;意思清醒,存在严重神经功能缺损,无法独立生活;植物人以及死亡。同时统计患者的住院时间。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前两组GOS评分相仿,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均有好转,且均未见死亡病例。研究组良好40例,残疾(轻度+重度)9例,植物人3例,预后良好率为76.92%;对照组良好39例,残疾8例,植物人2例,预后良好率为79.59%,两组预后良好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住院时间为(14.37±1.78)d,对照组住院时间为(22.41±4.17)d,两组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目前国内外对于颅内破裂动脉瘤的治疗时机、治疗方法存在诸多争议,多数临床学者认为对于颅内破裂动脉瘤者进行早期手术,可以有效降低脑血管痉挛再出血风险,对于改善预后具有重要促进意义。血管内栓塞和显微外科手术是目前最常用的两种手术方法,其中显微外科手术被证实能够达到传统开颅手术的疗效,且手术损伤较轻,但是对于较大颅内动脉瘤风险性仍较高。血管内栓塞作为临床治疗的新技术,其利用可脱弹簧圈和介入放射学技术对于动脉瘤进行栓塞的同时,清除颅腔内血液,其操作过程不受颅内高压、脑肿胀的影响,具有成功率高、风险小的优点。目前多项研究结果均显示[2-4]血管内栓塞对于颅内破裂动脉瘤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本实验研究中治疗前两组GOS评分相仿,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均有好转,且均未见死亡病例。研究组达到良好者共有40例,残疾(轻度+重度)9例,植物人3例,预后良好率为76.92%,对照组达到良好者共有39例,残疾8例,植物人2例,预后良好率为79.5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住院时间为(14.37±1.78)d,对照组住院时间为(22.41±4.17)d,两组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血管内栓塞治疗效果可与显微外科手术相媲美,且术后恢复时间更短,见效快。

综上所述,在严格把握适应证的基础上,合理选择血管内栓塞术对颅内破裂动脉瘤进行治疗是确实可行的,值得临床深入研究。

[1]段传志,何旭英,李铁林,等.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治疗的临床效果.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05,4(4):369-373.

[2]马春晓,步星耀,周伟,等.显微手术夹闭与血管栓塞术治疗脑动脉瘤的疗效与成本分析.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12,11(7):709-712.

[3]武银刚,孙晓川,邵雪非.显微手术夹闭与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的疗效分析.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2012,39(2):146-150.

[4]万杰清,李善泉,Young-Joon,等.早期血管内栓塞治疗破裂的颅内多发性动脉瘤.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1,27(6):436-438.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02.072

2015-08-25]

117000 本溪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

猜你喜欢

显微外科栓塞神经功能
显微外科技术治疗再植术后中指持续肿胀成功1例
间歇性低氧干预对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逐瘀祛痰法中西医结合治疗对脑梗塞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
早期康复锻炼模式对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及运动功能的影响
延续性康复护理对复杂性手外伤患者显微外科修复术功能恢复的影响
介入治疗脑动静脉畸形栓塞术的护理体会
输精管结扎致梗阻性无精子症的显微外科治疗(附28例临床报告)
介入栓塞治疗肾上腺转移癌供血动脉的初步探讨
不同程度神经功能缺损的脑梗死患者血尿酸与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体外膜肺氧合在肺动脉栓塞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