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体髁突再植于血管化髂骨瓣修复下颌骨缺损

2016-01-27王新娟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6年2期
关键词:面形髂骨下颌骨

王新娟

自体髁突再植于血管化髂骨瓣修复下颌骨缺损

王新娟

目的探讨自体髁突再植于血管化髂骨瓣修复下颌骨缺损的效果。方法34例累及单侧下颌角和下颌升支上部的颌骨良性病变患者,均采取自体髁突再植于血管化髂骨瓣修复下颌骨缺损治疗,分析其治疗效果。结果所选取的34例患者,均经18~38个月随访,平均随访(22.6±4.2)个月,患者手术后对面部外形均感到满意,手术完成后开口范围31~50 mm,平均开口范围(41.6±2.8)mm,咬合关系均恢复正常。28例患者咀嚼功能均保持正常,6例患者在咀嚼时术侧出现轻度疼痛。34例患者再植髂突均存在不同程度骨质吸收,在1年后基本保持稳定。结论自体髁突再植于血管化髂骨瓣修复下颌骨缺损具有较为明显效果,值得临床应用。

髁突再植;血管化髂骨瓣;下颌骨缺损修复

血管化自体髂骨瓣移植修复下颌骨缺损在临床中是比较常见的一种手术治疗方法。此组织瓣具有较为良好的血供,较高供骨量,适宜高度及厚度,抗感染作用强,极易成活,而且取材较为方便,不会出现大量供区并发症[1];在对下颌角及升支缺损情况进行修复时,与此处的正常解剖形态比较接近,而且术后使得面形得到良好恢复[2]。本文选取34例累及单侧下颌角和下颌升支上部的颌骨良性病变患者,均经下颌骨部分切除,予以自体髁突再植于血管化髂骨瓣修复缺损,得到较为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2年3月~2014年3月34例累及单侧下颌角和下颌升支上部的颌骨良性病变患者,其中男28例,女6例,年龄20~55岁,平均年龄(36.8±6.2)岁。其中成釉细胞瘤患者24例,角化囊肿患者10例,均累及单侧下颌角与升支上部。

1.2方法 根据术前所得到的口腔全景片对下颌升支高度、下颌骨体部长度进行严密计算,以便为髁突再植所需长度提供有效参考。将下颌骨病灶进行切除,患者病变范围均局限在下颌角、升支,由于升支病变发生显著膨隆,无法在髁突基部进行截骨处理,患者均需将下颌角和升支进行整个切除,并截取未受到累及的髁突进行备用,需保留关节盘。制备髂骨瓣:按照常规方法进行髂骨瓣的截取,将旋髂深动静脉作为血管蒂,对髂嵴内唇、髂骨内侧骨膜及肌肉附着进行有效保护,按照下颌骨缺损的具有形态确定所切取髂骨瓣的实际大小。将髂前上棘用作下颌角,髂嵴则用作下颌升支,根据术前CT显示结果集下颌骨标本将髂骨瓣予以简单有效的修整,并进行备用。髁突再植:对髁突进行修整,将术前的下颌升支作为参考标准,将升支原本高度及外形进行有效恢复,在血管化髂骨瓣末端以钛板或可吸收板进行固定,用作关节的重建工作。下颌骨修复重建:需先将受区颌面部动静脉进行解剖且进行合理保护,实施颌间固定,将正常咬合关系作为临床基准;将完成塑形后的髂骨瓣转移到受区,对植骨块进行初步固定;然后对旋髂深动脉与面动脉、旋髂深静脉与面前静脉予以血管吻合,对血液循环进行重建;然后对髂骨瓣与下颌骨予以稳固内固定,使之得到修复重建。术后无良好咬合关系者需进行2周的颌间牵引。34例术后均进行超过18个月的随访工作。在术后需每6个月对口腔进行全景拍摄,以便对开口度及咬合程度进行检查,而且患者应根据外形及进食功能予以主观评价。

1.3疗效判定标准 优:面形保持对称性,患者表示非常满意;良:面形出现轻微不对称性,患者表示基本满意;中:面形呈现不对称性,患者能够接受;差:面形存在显著不对称性,患者难以接受。进食功能为患者饮食种类、进食过程关节是否出现不适感或疼痛感。

2 结果

所选取的34例患者,均经18~38个月随访,平均随访(22.6±4.2)个月,患者手术后对面部外形均感到满意,手术完成后开口范围31~50 mm,平均开口范围(41.6±2.8)mm,咬合关系均恢复正常。28例患者咀嚼功能均保持正常,6例患者在咀嚼时术侧出现轻度疼痛。34例患者再植髂突均存在不同程度骨质吸收,在1年后基本保持稳定。

3 讨论

下颌骨病变累及下颌角和下颌升支为临床中比较常见的病变,手术过程中对髁突处理及关节功能进行重建为下颌骨进行良好修复重建的一个难点。因为显微外科操作水平不断提高,血管化游离髂骨瓣在临床下颌骨的修复重建工作中得到广泛应用,此瓣具有较良好血供,具有较强抗感染能力,手术后无较高骨吸收量,一般不会发生变形,具有足够骨量,自然形态在下颌骨侧方缺损症状的修复治疗中得到较高应用。

在本文研究中,34例患者应用自体髁突再植于血管化髂骨瓣修复下颌骨缺损,术后均予以超过18个月的随访,自体再植髁突及血管化髂骨瓣移植均成活,并未出现局部病变复发现象,患者张口度及咬合关系均保持正常,面部外形较好,进食功能在一定程度上恢复正常。

供区并未发生显著并发症,得到较为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因此可知,自体髁突再植于血管化髂骨瓣修复下颌骨缺损有效性高,使得患者面部外形及关节功能得到有效恢复。手术完成后,患者关节功能与关节盘完整性、髁突的解剖部位、咬合关系及下颌升支垂直高度均保持严密相关性。手术过程中需防止关节盘受到损伤,在实施髁突解剖复位及对移植骨进行固定时,需先予以颌间固定,然后再对内固定进行有效坚固,使得术前咬合关系得到有效恢复。手术后若未恢复良好咬合关系,需持续2周的颌间牵引[3]。

本文所选取的患者病变范围为下颌升支和下颌角,为血管化髂骨瓣治疗的最佳适应证。手术过程中应用对侧髂骨,将髂前上棘作为下颌角,髂嵴用于下颌升支,将血管蒂自下颌内侧穿出,无需予以复杂塑形,则可使得下颌角及升支缺损得到一次性修复后,患者面部外形得到有效恢复。选取同侧髂骨仍以髂前上棘为下颌角,血管蒂处在下颌角外侧,对移植骨固定会造成影响,对植骨块存活产生不利作用。

总之,自体髁突再植于血管化髂骨瓣修复下颌骨缺损具有较为明显的效果,可以使得面部得到良好修复,咀嚼功能恢复良好,无明显并发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王玉龙,韩龙,毛驰.下颌骨缺损的修复重建.口腔颌面修复学杂志,2011,12(2):126-128.

[2]林文清,胡砚平,张文峰.两种血管化游离骨肌瓣移植修复下颌骨缺损临床分析.口腔医学研究,2015,31(1):81-84.

[3]王翔,朱飞,尚政军.35 例自体髂骨同期修复重建下颌骨缺损回顾性分析.临床口腔医学杂志,2013,29(6):351-353.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02.063

2015-08-04]

471000 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口腔颌面外科

猜你喜欢

面形髂骨下颌骨
反射镜面形三坐标白光扫描检测精度研究
下颌骨发育性缺损1例
下颌管在下颌骨内解剖结构的锥形束CT测量
以二维光学点阵形变为基础面形测量分析
髂骨取骨术后继发髂前下棘骨折一例
超光谱仪光栅面形对光谱性能影响的仿真分析
髓芯减压术自体髂骨移植术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术联合治疗战创伤致早期成人股骨头坏死
现代汉族年轻女性“倒三角”面形与“菱形”面形面部轮廓差异化分析及改形探讨
重建钛板修复下颌骨缺损术后32例失败的临床分析
钛钢板内固定术治疗下颌骨折的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