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氏黑散方义探微
2016-01-27李闪闪胡瀚文王茂泓
● 李闪闪 胡瀚文 王 慧 王茂泓
侯氏黑散方义探微
● 李闪闪1胡瀚文1王 慧1王茂泓2▲
本文从侯氏黑散的病因病所病机、方药解析及服药方法阐述张仲景对中风一证之论治,指出中风的病因病机系心脾阳虚,气血亏虚,风邪入中。
侯氏黑散 方义 中风
侯氏黑散首载于《金匮要略·中风历节》,一般认为中风多从内风论治,侯氏黑散乃清肝祛风、化痰通络之剂。而笔者认为,张仲景承《内经》“邪害空窍”观点,认为本证是以正虚为主导,大风直中心脾所致,而设立侯氏黑散一方。具体阐述如下。
1 侯氏黑散证的病因病所病机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第1、2条从脉象明确论述了中风的病因病机。第1条曰:“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者,此为痹。脉微而数,中风使然。”脉微乃阳气虚、血虚,络脉空虚使然;脉数为热,风化热,风属木,风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风为春天的主气,四时皆有,得其正,为和风,失其正,即为风邪。风性主动,风性善行而数变,动起来易化火,因而木生火。第2条曰:“寸口脉浮而紧。紧则为寒,浮则为虚。虚寒相搏,邪在皮肤。浮者血虚,络脉空虚,贼邪不泻,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喎僻不遂……”寸口脉主表主营卫,浮脉主血(气)虚弱或外感,在此为血虚。正所谓“浮者血虚,络脉空虚”;紧脉主寒。寸口脉浮而紧,即气血虚弱,与外受风寒相结合。由于气血虚弱,导致络脉空虚,卫表不固,风寒就会乘虚而入,正虚不能抗邪,则邪随虚处而停留,强调“络脉空虚,贼邪不泄”,经脉痹阻为其主要病机。张秉诚在《成方便读》中阐述:“夫风之中于经也,留而不去,则与络中之津液气血混合不分,由是卫气失其常道,络中之津液即结而为痰,经络中一有湿痰死血,即不仁且不用。”这些皆认为中风发病与外风入侵有关。《诸病源候论》也认为,风邪为中风病的主要病因,指出“贼风偏枯,是体偏受风,风客于半身也。”《太平圣惠方》中也指出:中风是由“脏腑久虚,气血衰弱,腠理开泄,阴阳不和,真气散失,荣卫虚竭,邪气毒风,从外而入,伤于经络”所致[1]。由此可见,仲景论述中风的病因病机内因系正气亏虚、血虚,外因为风邪外中,然内因为发病的主导方面,外因系诱发因素,病机为经脉痹阻[2]。
仲景明言,侯氏黑散的主治为“大风四肢烦重,心中恶寒不足”。在导致气血亏虚的根本原因中,冲脉虚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风因而能侵袭人体经络,甚至直中脏腑。《灵枢·贼风》曰:“贼风邪气之伤人也……不出空窍之中”,“不出空窍之中”。既指风邪易入空窍,也指气血亏虚处易受风邪,其中冲脉尤为关键。仲景特别重视冲脉不足,冲为血海,《灵枢·海论》云:“冲脉者,为十二经之海”;《灵枢·逆肥瘦》谓:“冲脉者,五脏六腑之海也,五脏六腑皆禀焉。”冲脉充盈则络脉充盈,即能上渗诸阳,下灌诸精而中风愈。“治大风四肢烦重,心中恶寒不足者。”所谓大风,是古代的证候名称。即阳虚血虚,风邪乘虚入中经络,病重而传变迅速的病证[2]。“大风”是外感的风邪,并且是风邪直中。所谓“大风”,是能够直中肌肉、脏腑的外风。四肢属脾,风中于脾,可导致“四肢烦重”。《素问·痿论》云:“脾主身之肌肉。”《素问·太阴阳明论》曰:“四肢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禀也。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禀水谷气,气日已衰,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风性善行而数变,风性主动,使脾的阳气向外发散,脾之阳气外散四肢,气机壅塞,四肢故烦重。风邪使心阳向外发散,阳虚则内寒,则心中“恶寒不足”。正如《金匮要略论注》所言:“直侵肌肉脏腑,故为大风,邪困于脾,则四肢烦重;阳气虚而未化热,则心中恶寒不足……”。风易中心脾其因有二:其一,脾属土,风属木,木克土,因而易入脾;其二,心属火,风属木,木生火,因而易入心,心主血脉,易中血分。综上所述,侯氏黑散证的病因亦系外风,病所为心脾,病机为气血亏虚、风中心脾。
2 侯氏黑散方药
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甘,治风之正法也。辛凉者金气,金能制木故也。风化热,辛凉苦甘则化凉气也。侯氏黑散乃依此治则而设,全方由14味药组成,其中菊花为君药,大剂量的菊花苦寒沉降,大具平肝熄风之功。如李时珍论菊花云:“春生夏茂,秋花冬实,备受四气,饱经露霜,味兼甘苦,性禀平和,昔人谓其能除风热,益肝补阴,盖不知其得金水之精尤多,能益金水二脏也。补水所以制火,益金以平木,木平则风熄,火降则热除”[3]。菊花得金水之精,能制火而平木,木平则风熄,火降则热除,故以为君;防风、细辛以袪风散邪;人参、白术以健脾益气;黄芩以清热坚阴,一可清风化之热,二能减姜、桂之燥热;当归、川芎以补血养血,既可养血治其血虚、填络脉空虚,又能活血,血行风自灭;茯苓通心气而行脾湿;桔梗以和膈气;姜、桂温阳;牡蛎、白矾,酸敛涩收,敛阴截痰、填塞空窍,又能祛空窍顽痰,牡蛎咸寒之品,阴中之阳之品,还可引火下达肾水。加酒服者,以行药势也。全方共奏祛风清热化痰、益气养血填窍之功。对于中风病病机之“风”、“火”、“痰”、“虚”、“气”、“血”六方面都能进行干预。
3 侯氏黑散服药法
侯氏黑散服药法为“上十四味,杵为散,酒服方寸匕,日一服。初服二十日,温酒调服,禁一切鱼肉大蒜,常宜冷食,六十日止,即药积在腹中不下也,熟食即下,冷食自能助药力。”其服药方法与病机丝丝入扣,亦大有章法可循。
本方证为风邪乘虚入中心脾,虚实夹杂,故病情急而重,病程长难以速愈,需长期用药,故仲景选用了散剂。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仲景采用了较小的药量方寸匕,1方寸匕约5mL[4]。每服小剂量药物不仅有利于人体的消化吸收,更重要的是五脏藏而不泻,治脏之邪,宜缓不宜急,故一边缓祛邪一边扶正填窍,量大则泻心脾精气,此为仲景治脏邪的一个重要原则。
本方“酒服”且“初服二十日,温酒调服”,强调用酒。中医学认为,酒乃熟谷之液,味辛、甘,性大热,气味香醇,其气剽疾滑利,入心、肝、脾经,具有上升和发散的特性及通血脉、行药势、御寒气、消冷积等功效,自古以来就有“酒为百药之长”的说法[5]。此处言明初服二十日用温酒调服,意在借酒温散之性,使药物迅速发挥作用,以祛风邪。侯氏黑散祛风兼填空窍,与风邪为病的病因病机相符。空窍满则内而旧邪不能容,外而新风不复入矣。待风邪已去,则“常宜冷食”,食冷则胃冷,胃冷则不宜消谷,水谷顺势而下注入腹中。大肠小肠是人体最大的空窍,欲填此空窍必长时间以冷食注入,因食冷则不易迅速消化,图以缓治,使药易留而不易消。一般来说,冷食六十日,药积腹中不下,填充人体之最大空窍,故需六十日。若外敌侵人,当先垒固其城墙,城墙定,方可充城内之虚,城内壮则城墙坚——卫固荣守,营卫相得,邪由何入?也就是《素问·刺法论》中“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之意[6]。
此外,仲景对服用药物时的禁忌也相当重视。为了充分发挥养血补脾、化痰祛风除湿及填空窍的功效,当禁忌“一切鱼肉大蒜”等油腻味厚之品,以免妨碍邪气和阻滞经络气血流通[6]。
4 结语
综观侯氏黑散全方,融补虚、清热、化痰、通络、祛风于一炉,喻嘉言《医门法律》云:“中风门第一方”。临床辨证不仅气血亏虚,风中心脾可用,只要是气血不足,风中脏腑经络者,均可化裁用之。如中风、高血压等心脑血管病、颈椎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美尼尔氏综合征、高脂血症、慢性结肠炎、支气管哮喘、面神经炎等。总之,对于中风病“外风”致病说的再认识,有助于中风病病因学的完善。把中风病发病的外因与内因同等看待,才有助于中风病的预防和治疗。
[1]陈根成.论中风病“外风”致病说[J].新中医,2010,42(7):147.
[2]李庆云,于 涛,王雪华.浅谈张仲景之中风观[J]中医杂志,2007,48(5):467.
[3]赵立军.重视侯氏黑散临床应用[J]中外医疗,2008,27(30):114.
[4]杨殿兴,傅元谋.伤寒论读本[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356.
[5]陈晓军,祝敬燕.经方用酒探幽[J].时珍国医国药,2001,12(11):981.
[6]杨展礼.浅析侯氏黑散方后嘱[J].吉林中医药,2010,30(3):268.
1.江西中医药大学(330000);2.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330000)
▲通讯作者 王茂泓,男,46岁,医学博士,主要从事肾系疾病诊疗与研究。E-mail:wmh7079@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