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红细胞免疫状态变化观察

2016-01-27丁宁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6年12期
关键词:红斑狼疮活动性系统性

丁宁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红细胞免疫状态变化观察

丁宁

目的研究观察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红细胞免疫状态的变化情况。方法62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为观察组,62例健康人员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红细胞免疫指标,并比较观察组中不同活动性指数患者的红细胞免疫指标。结果观察组的免疫粘附促进因子(FEER)、自然肿瘤红细胞花环率(NTER)及协同肿瘤红细胞花环率(ATER)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中不同活动性指数患者FEER及ATE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红细胞免疫状态呈现相对较差的状态,且患者的疾病活动性指数对其表达影响也较大,应对此类患者进行红细胞免疫状态的调节。

系统性红斑狼疮;活动性指数;红细胞免疫状态

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类累及多脏器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对于本病患者的各方面研究均较为多见,其中关于免疫方面的研究即不少见,而红细胞免疫作为免疫状态评价中具有代表性的指标[1],其在此类患者中的变化研究虽也有涉及,但是细致的探讨十分匮乏。故本文就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红细胞免疫状态的变化情况进行细致探究,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3月~2015年12月本院收治的62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为观察组,同期62例健康人员为对照组。对照组男10例,女52例,年龄17~63岁,平均年龄(33.8±10.2)岁。观察组男9例,女53例,年龄17~64岁,平均年龄(34.0±10.1)岁,病程1.4~82.0个月,平均病程(13.2±23.4)个月,活动性指数:基本无活动者12例,轻度活动者17例,中度活动者18例,重度活动者15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取两组的外周静脉血进行检测,采集血标本量为5.0ml,将其采用郭峰法进行检测,主要为检测FEER、NTER及ATER等指标,将两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并比较观察组中不同活动性指数者的红细胞免疫指标。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照组的FEER、NTER及ATER水平分别为(65.25±5.20)%、(2.21±0.24)%及(60.62±5.53)%,观察组的FEER、NTER及ATER水平分别为(60.14±4.88)%、(1.45±0.18)%及(53.76±5.10)%。观察组中基本无活动者的FEER、NTER及ATER水平分别为(64.26±5.17)%、(2.15±0.21)%及(58.78±5.42)%;轻度活动者分别为(61.35±4.91)%、(1.67±0.19)%及(54.57±4.84)%;中度活动者分别为(57.88±4.63)%、(1.32±0.15)%及(50.04± 4.66)%;重度活动者分别为(53.18±4.41)%、(1.04±0.11)%及(46.27±4.21)%。观察组的FEER、NTER及ATER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中不同活动性指数患者的FEER、ATE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系统性红斑狼疮在临床并不少见,此类患者的免疫状态呈现相对异常的状态,因此临床中对于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免疫方面的相关研究较为多见,而红细胞免疫作为免疫状态中具有代表性的指标,对其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中的变化研究虽也可见[2,3],但是对于红细胞免疫在本类患者中的细致变化研究极为不足。FEER、NTER及ATER作为红细胞免疫状态的重要指标,其在此类患者中的变化研究极为必要。本文就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红细胞免疫状态的变化情况进行研究及观察,并与同龄健康人员进行比较,结果显示,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FEER、NTER及ATER水平均低于健康人员,且不同活动性指数患者FEER、ATER检测结果也存在明显差异,主要表现为活动性指数越高的患者其检测水平越低。

综上所述,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红细胞免疫状态呈现相对较差的状态,且患者的疾病活动性指数对其表达影响也较大,应对此类患者进行红细胞免疫状态的调节。

[1]胡金川,田亚平,江朝光,等.红细胞补体受体1分子水平及其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关联研究.医学研究生学报,2013,26(7):729-733.

[2]许文,顾军 ,郭峰,等.系统性红斑狼疮、银屑病患者红细胞CD58、CD59,血小板CD35分子与淋巴细胞CD2分子相关性研究.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05,26(4):450-451.

[3]孙晓歌,李向培.调节性T细胞相关microRNA在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作用机制进展.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15,19(10):695-698.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12.018

2016-02-01]

112000 铁岭市中心医院

猜你喜欢

红斑狼疮活动性系统性
系统性红斑狼疮临床特点
系统性红斑狼疮误诊原因分析及防范措施
对于单身的偏见系统性地入侵了我们的生活?
T-SPOT.TB在活动性肺结核治疗效果的监测
变中求恒 稳中求胜——中考金属活动性顺序大揭秘
中国骄傲,一起致敬!
金属活动性应用举例
超声引导经直肠“10+X”点系统性穿刺前列腺的诊疗体会
化学“金属活动性顺序”练习
DNA免疫吸附治疗重症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