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本草求原》版本及学术价值探究*

2016-01-27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文献研究所江苏210023朱蕴菡

中医文献杂志 2016年5期
关键词:载药刻本草药

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文献研究所(江苏,210023) 朱蕴菡

《本草求原》版本及学术价值探究*

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文献研究所(江苏,210023)朱蕴菡

《本草求原》全书27卷,附奇病症治1卷。清代赵其光撰。现存版本仅有两种,分别为清道光二十八年戊申(1848年)远安堂刻本和清养和堂刻本。全书对中药、食材、草药进行科学系统的分类,合计载药972种,良方、单方不啻数万,附奇病症治一卷载各种奇难病症138种。本书较为全面系统地反映了清代道光前的岭南本草学成就。作者本于经典,又兼取各家学说,且据临证录药,讲求实际,为研究岭南医学史提供了丰富的历史资料,对现代临床也有着一定的指导作用,是清代岭南地区一部极具地域特色的重要的本草学著作。

本草求原 古籍利用 岭南本草

《本草求原》为清代赵其光撰。赵其光,字寅谷,冈州(今广东省新会县)人。清代生草药名家,生卒不详。

冼玉清[1]先生认为,《本草求原》一书的著成,是以《生草药性备要》为基础,兼采各家之说而完成。《生草药性备要》是岭南地区较早的一部本草学专著,复兴了岭南的民间医药,对近现代岭南中医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据现存《生草药性备要》的最早版本——五桂堂刻本所载,该书作者为何谏,号青萝道人,约在清康熙五十年(1711年)成书[2]。全书一万三千余字,分上下二卷,载药三百余种。

而赵其光生活在人民生活困苦的清朝中晚期,他潜心研究本草,亲自采药尝试,在儿子赵延椿、侄儿赵延芬的共同校订协助下,“稿凡几易,七越冬夏,而书始成”。在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得到新会外海乡(今江门外海街道)陈某慨然资助而付于梨梓。

版本流传

根据《中国中医古籍总目》记载,《本草求原》现存版本仅有两种,分别为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远安堂刻本和清养和堂刻本。其中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远安堂刻本由广州中医药大学图书馆收藏,而清养和堂刻本藏于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为残缺本,仅存卷一至卷二十六。经比较发现这两个版本的字体、内容、板式均极为相似,而清养和堂刻本缺少封面,疑据序末“自题于养和堂”为养和堂刻本。两者是否为同一版本,还有待进一步考证。

2009年,《岭南中医药文库·典籍系列》将远安堂刻本影印,与广东科技出版社合作出版,至此,该书得以广泛流传。

主要内容

《本草求原》27卷,附奇病症治1卷。书前有清道光二十八年自序、凡例。本书仿《本草纲目》体例,对中药、食材、草药按草、木、果、谷、菜、鳞、介、虫、禽、兽、水、火、土、金石、人,共15部进行系统分类。卷一至卷六为草部,载药349种,卷七至卷十一为木部,载药101种,卷十二至卷十三为果部,载药65种,卷十四谷部载药35种,卷十五菜部载药64种,卷十六位鳞部载药61种,卷十七介部载药27种,卷十八虫部载药44种,卷十九位禽部载药32种,卷二十兽部载药39种,卷二十一水部载药41种,卷二十二火部载药9种,卷二十三土部载药14种,卷二十四至二十六为金石部,载药71种,卷二十七人部载药20种。合计全书载药972种,良方、单方不啻数万,附奇病症治一卷载各种奇难病症138种。是岭南地区较为全面,载药较为丰富的本草学专著。

据本书序所载,赵其光望撰写此书“使人人得而阅之,亦足为日用养生之一助”。且本书是为了对刘潜江、徐灵胎、叶天士、陈修园四位医家从医用药的论述进行追根寻源,“增其类,补其义”,故又名本书为《增补四家本草原义》。

学术价值

1.采杂众说,伸以己见

纵览全书,作者不仅熟读《素问》、《灵枢》、《难经》等经典医学著作,还对前朝的医贤之论,如张洁古、李东垣、王海藏、朱丹溪、李时珍等人在医药上的见解如数家珍。因本书又名《增补四家本草原义》,作者对岭南中草药的文献学、临床学溯源,主要来自于刘潜江、徐灵胎、叶天士、陈修园四家,“增其类,补其义”,书中还大量引用了刘、徐、叶、陈四家著作中的内容。如卷十《寓木部·茯苓》条下就引用了“淡渗而甘,不走真气”(李文清《医学入门·治湿门》),“茯苓补虚,多在心脾”(李东垣《珍珠囊补遗药性赋·平性》),“酒浸同朱砂,能秘童元,开腠理”(王好古《汤液本草·木部》),“苓得松之精灵,伏土中以结,得土位,中央有枢机旋转之功,故能旋转内外,交通上下”(张隐庵《本草崇原·茯苓》),“五味各有所属,甘属土,然土实无味”(徐灵胎《神农本草经百种录·石斛》)等多位医家的著作。作者在多数药物条下“采杂众说,从长弃短,而伸以己见”。如大戟(“时珍谓其浸水青绿,能泻肝胆,是肾实泻子之法,非也”)、萎蕤(“时珍用代参、芪,谬甚”)、鱼生(“藏器以为温补起阳,谬甚”)等。由此不仅展现出作者自身深厚的医药学识基础,也为后人保留了大量的古籍资料。而从作者对一些医家学说观点的阐述评价中,可见其独到的个人见解,也可探知清代中晚期的中医药水平。

2.重视临床,不偏一说

书中据临证录药,强调临床应用,对每味药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等,都有所阐述。《凡例》中即言:“药先标其形色、气味、生禀,所以主治之功能于前,令人识其本原,而后以《本经》主治或《别录》主治继之;再又以各本草、各方书之症治继之。”文中还夹有大量的小字注文,用以补充说明及解释某些语意,如人参中“以血化于心肺之阴,根于肾中之阳,而实本于中焦之汁,故补血先补脾肾,加葱白透阳于阴中,使滞血化而阴为阳守也”后,即有小字“仲景治下利亡阴,阳因以脱,大汗而厥,用通脉四逆亦有葱白,亦是此意。”

据《序》所载:“徒守不寒不热数十种,开口动言稳当,以为逢迎富贵之捷径,而为浅陋之庸医也。”作者认为用药不可一味求稳当。《凡例》也再次强调:“若偏执一说,则虚虚实实皆所不免。乃论者且谓古人之禀受皆厚,今人之气质尽薄,止守不寒不热者,以求稳当。岂古人寿皆百年,而今人尽皆夭折耶?此亦谬之甚者矣。”

3.富有地域特色

作者生活于五岭以南的岭南地区,该地区拥有独特的地理条件和气候环境。因为炎热潮湿,草木繁盛,瘴疠虫蛇侵袭等环境因素,加之与中原的风土人情、习俗气候的不同,岭南地区有其特有和多发的疾病,而岭南医药积极吸取民间的防治经验,并综合医药新知,充分利用当地的本草资源,形成了独一无二的岭南医学。

本书亦富有岭南医学的特色,作者删去了《本草纲目》所载的不常用与不易得的药物,而添加了“为世俗所常用,与食物生草便于采取,而确有专长殊效者”。其中,岭南民间特有的常用中草药就有几十种,如斑骨相思、鸡骨香、番柠檬等。首载药物超过十种,如山橙、油柑叶、入地金牛根、黄萝卜、橘络、鹰不泊、八角、白鹤藤、独行千里、鹿耳翎、蟛蜞菊、白扁鱼等。

草药因多在民间流传,一药多名的情况比较普遍,因此,作者在多味药下都列举了多个药名,大部分药名沿用至今。不少药名还受粤语方言的影响,较为通俗,如蛇泡簕、老虎利,有些只在岭南一带使用,如痴头婆[3]。

受岭南地区湿热气候及地理环境的影响,书中记载了大量外伤科疾病的治疗,包括痈疽、疔疮、瘰疬、疥癣,及蜘蛛、蛇蝎、蜈蚣咬伤等。多采用敷和洗的外用方式,并根据病情,配以不同的辅料,如蜜、糖、酒、醋、盐、油等。同时结合内服药物,内外同治。

本书充分利用岭南地区的本草资源,符合当地的实际,增强了本书的实用性和地域特色,丰富了岭南本草的药用历史。

4.科学分类,修订补充

作者有创见性和科学性地将草药分为山草、芳草、隰草、蔓草、水草、石草、毒草等类,与中药统一编排。同时,因传承了《生草药性备要》的学术经验,故本书对岭南地区常用中草药的功效主治记述与《本草药性备要》多有相同,如五爪龙、七叶一枝花、田基黄等[4]。但相较于《生草药性备要》对大多数药物记述语言的朴素简洁,作者对不少药物进行了修订和补充,且大都准确可靠。如卷七的《香木部·芦荟》,相比《生草药性备要》中的条目内容,不仅对性味作了调整,还增加了具体的临床主治、产地和真伪鉴别。可谓是继《生草药性备要》之后,岭南本草的又一次大总结。

5.记述药材真伪

在许多药物条下,作者不仅说明了优质药物的产地,还结合当时的市场实际,列举了二十余味药物的真伪区分。包括伪品的实际种类、制作方法等,如:以沙参、荠苨、桔梗根伪造人参,以盐制金莲根及草苁蓉伪充肉苁蓉,以车前、旋覆根、赤土染伪作紫苑根,以牛马旧革、鞍靴之类充阿胶,以荔核灰入酒拌伪充麝香,以熟铁砂飞粉伪充针粉等。同时,对部分药物明确指出了真伪鉴别的要点,如防党参(“根有狮子盘头者真,硬纹者伪”)、藿香(“出交、广,方茎有节,揉之如茴香者真,如薄荷者伪”)。伪品的药效与真品不一,有些甚至与人有害,作者也予以枚举。如在金石部的阴秋石中,就有一段列举了多种伪品的伪造方法及危害:“但市中多伪造,有以食盐滤煮者,入滚腐浆中即结,入口必作渴;有以朴硝制者,入滚腐浆中起水纹,入腹必泻;有倾成锭式,入热水不化者,焰硝所制也,下咽令人发热。”

这些药物的真伪区分,不仅让今人得以窥探当时的药材品质,也为我们研究中药掺伪的变迁提供了参考依据。

6.收载了一些奇病资料

书中所附奇病症治一卷,载各种奇难病症138种。病症名称离奇古怪,如“蛇光热症”、“见狮子症”、“闻雷昏倒症”等,但从现代医学分析,这些病症有其临床合理性。如厚皮症,“一人大指忽麻木,皮厚如裹锅巴,一道人教以苦参用酒煎吃,外敷苦参末而愈”,近似今日之硬皮病[4]。其中对诸多奇病的记载,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医学资料,有一些到现在仍有一定的意义。

综上所述,本书较为全面系统地反映了清代道光前的岭南本草学成就,承前启后,使得岭南生草药得以一脉相承。作者本于经典,又兼取各家学说,且据临证录药,力求实用,对临床用药和药理都有自己的阐述和见解。本书地域特色鲜明,收录了大量岭南地区特有的本草和疾病防治方法,部分药名也颇有粤语语言的风格。本书是继《生草药性备要》之后对岭南本草的又一次较为全面的总结,不仅为研究岭南医学史提供了丰富的历史资料,对现代临床也有着一定的指导作用,是清代岭南地区一部极具地域特色的重要本草学著作。

[1] 冼玉清.继承广东草药的先辈何克谏[J].新中医,1980,3:21-22.

[2] 来平凡.《生草药性备要》作者辨析[J].中医文献杂志,1996,3(14):18-19.

[3] 刘小斌,郑洪.岭南医学史(上)[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10:372.

[4] 刘小斌,郑洪.岭南医学史(中)[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12:172-175.

Study on Versions and Academ ic Value of Ben Cao Qiu Yuan

ZHU Yun-han
(Institut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Literature,Nan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Jiangsu 210023,China)

In Ben Cao Qiu Yuan,there are overall27 volumes attached with 1 volume about difficultmiscellaneous diseases with syndromes and treatment.Two current existing versions are craving copies of Yuan An Tang in 1848 and Qing Yang He Tang during the Qing dynasty. The whole book includes scientific systematic classification on 972 kinds of traditional Chinesemedicine,food material,herbalmedicine,over 10,000 effective and folk prescriptions,138 kinds of difficult miscellaneous diseases within one volume.The book reflects comprehensive achievements ofmateriamedica in Lingnan areas before the Qing dynasty.Not only based on classics and theories of different schools,but also the writer of this book recordsmedicine according to clinical practices.The book has an important role to provide abundant materials formedical history in Lingnan areas,to guide modern clinical practices.It has been one Chinese material medica monograph featuring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in Lingnan areas during the Qing dynasty.

Ben Cao Qiu Yuan;application of ancient literature;Lingnanmateriamedica

R281.6

A

1006-4737(2016)05-0013-03

及成书经过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09年中医专项“360种中医古籍整理研究”(编号:国中医药科:2009ZX07);国家财政部2010年国家卫生专项“中医药古籍保护利用能力建设”(编号:2010GJ02)

(2016-05-13)

猜你喜欢

载药刻本草药
和刻本《事林廣記》中所見宋詞——《全宋詞》未收《迎仙客》詞六首
郑之珍《劝善记》明清刻本流变再论
小草药里的大梦想
超临界流体技术在眼科生物医药领域的应用
浙江图书馆藏崇祯刻本《萍社诗选》述介
草药王
黑城所出《地理新书》刻本残片考
131I标记壳聚糖/明胶—拓扑替康载药膜对SK—OV—3腹腔荷瘤鼠的治疗效果
纳米氧化石墨烯控释载药体系研究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