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防孔雀感染组织滴虫病
2016-01-27胡建建
胡建建
(河北省正定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050800)
谨防孔雀感染组织滴虫病
胡建建
(河北省正定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050800)
2015年12月21日,正定县某特禽养殖户前来中心畜禽门诊就诊,为1只2年龄成年孔雀,体况良好,肌肉丰满,尾部污染黄色不消化粪便。经问诊、病理剖检、化验室诊断,确诊为组织滴虫病。组织滴虫病例多见于蛋鸡,孔雀感染组织滴虫病是首次遇见,而且是发生在冬季更为罕见。主诉已经死亡3只,临床症状相似,开始没有重视,第3只死亡后才来就诊,可为损失较大。
组织滴虫病又称黑头病、传染性盲肠肝炎等,是由火鸡组织滴虫寄生于鸡的盲肠和肝脏所引起的一种急性原虫病。主要特征是盲肠发炎,肝脏有纽扣状坏死性溃疡灶。
1 流行病学调查
雏鸡、雏火鸡最易感组织滴虫病,成年鸡感染时多为隐性经过,其他禽如野鸡、孔雀、珍珠鸡等时有发生。病原体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不强,但当其钻入异刺线虫卵随之排出体外后,则可在外界长期存活。主要感染中雏和青年鸡,成年鸡也可以感染,但呈隐性经过,并成为带虫者。本病通过消化道感染,病鸡为主要传染源;此外,蚯蚓、蟋蟀等节肢动物吞食了土壤中的异刺线虫的虫卵或幼虫而成为传播媒介。本病多在春末至初秋的暖热潮湿季节,鸡群管理条件差、鸡群密度大、鸡舍潮湿、堆放砖瓦杂物、饲料质量差、维生素缺乏等都可成为发病的诱因。
2 临床症状
孔雀表现全身症状,如食欲减退或废绝,精神萎顿,步态瞒珊,头下垂,眼半闭,羽毛蓬乱,身体蜷缩,下痢,排出淡黄色稀粪,有时带有血液,出现血便的多为急性病例,全身症状加重,贫血,消瘦,面部皮肤呈暗紫色,严重时呈暗黑色或黑色,故有 “黑头病”之称。病愈后粪便中仍带有虫体,带虫时间可达数周。
3 病理变化
主要在盲肠和肝脏,盲肠外观粗大,触之坚硬,呈香肠状,粗细不均匀,肠腔内容物坚实干燥,成为一条能完整剥出的栓子。横断切开,切面呈同心圆层状,中心是黑红色凝血块,外面包裹着灰白色或淡黄色的坏死的肠壁组织。肝脏的病变是体积增大,表面形成一种圆形或不规则的、稍稍凹陷的溃疡灶,溃疡呈淡黄色,边缘稍为隆起。
4 实验室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及特征性病理变化可初步诊断本病。确诊检查病原的方法是采取孔雀新鲜盲肠内容物,用温生理盐水制成压滴标本,在保温 (40℃)条件下镜检虫体,如见到作钟摆状运动的活虫,即可确诊。
5 防治与讨论
治疗药品有甲硝唑,治疗剂量为0.02~0.04%浓度拌料,用作预防按0.01%浓度饮水,连用3~7d。左旋咪唑40mg/kg体重,口服,1次/d,连用2d或丙硫咪唑30mg/kg体重,口服,1次/d,连用2d。补充VK可阻止盲肠出血,补充VA(鱼肝油)可促进盲肠和肝脏损伤的恢复。如果有细菌性感染,可适当使用广谱抗菌素,饲料中添加0.1%土霉素,连用5d。
孔雀感染组织滴虫病主要是由于畜主饲养场内既有柴鸡、元宝鸡、乌鸡、火鸡,还饲养了鹅鸭水禽,各种禽类混养,致使疫病互相传染所致。而且饲养管理是散养模式,场内潮湿,缺乏消毒设施。预防孔雀感染组织滴虫病主要做到孔雀与鸡分开饲养,鸡与火鸡不能混养,定期驱除鸡群中的异刺线虫,同时加强卫生消毒和饲养管理,保持饲养场干燥。
6 鉴别诊断
主要与鸡盲肠球虫病容易混淆。
在临床症状上组织滴虫病初期拉黄色、淡绿色带泡沫的稀粪,少见血便,中期排褐色恶臭稀粪,后期鸡冠暗黑色;球虫病则拉暗红色的粘稠粪或血样稀粪,而鸡冠呈苍白色。在剖检变化上组织滴虫病一侧或两侧盲肠肿大,肠壁增厚,黏膜出血,内有干酪样坏死物形成凝固栓子,似香肠样,肝肠表面有特征性溃疡病灶;球虫病则两侧盲肠肿大,内有血粪,浆膜上常见不规则的出血点,盲肠黏膜糜烂,但一般不形成栓塞,肝脏一般见不到溃疡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