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终极的嬗变
——《布努埃尔与圆桌骑士》的超现实主义

2016-01-27四川音乐学院艺术学理论系610000

大众文艺 2016年7期
关键词:超现实主义嬗变时空

杨 然 (四川音乐学院艺术学理论系 610000)



终极的嬗变
——《布努埃尔与圆桌骑士》的超现实主义

杨然(四川音乐学院艺术学理论系610000)

摘要:电影是人类历史与人文发展的文艺剪影与佐证。在科技与艺术的催生之下,电影实现了时空自由的相对解放。这是人文的畅然进步,也是人类尝试将自我意识与线性对立进行艺术语言的对话——或是以更形象,或是以更为晦涩的思考对人类共生的命运进行有目的的解读。本文将以西班牙电影《布努埃尔与圆桌骑士》为代表,试图探讨人类怅惘与追寻的现实下,电影作为意识的载体,如何实现与人文的终极嬗变。

关键词:超现实主义;语言;时空;嬗变

2001年9月8日,西班牙语电影《布努埃尔与所罗门圆桌》上映。时长105分钟。由西班牙导演卡洛斯•绍拉执导,影片将人类历史的沉重与新鲜,以浪漫推衍为叙事基调,以欧洲为坐标,以布努艾尔、达利、费德里克•费德里克•洛卡三人为中心人物,讲述人类心理非线性发展的超越性,在对历史的沉默与诉求的矛盾中,实现了电影在历史语境下的自由与深远,将布鲁埃尔、达利、费德里克•洛卡三位超现实主义艺术人物进行现实性解读,亦真亦假,瑰丽多姿。

导演卡洛斯•绍拉对《布努埃尔与所罗门圆桌》的影片类型陈述道:“我以前曾受新现实主义的影响,但新现实主义并未能使我完全信服。因为,我考虑应该拍摄具有更广泛意义的现实主义影片,但我不知如何是好……就在这时,我接触到了布努埃尔的影片,他天才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布努埃尔一是把过去的进程和文化联系在一起;二是反映现实,反映了西班牙现实生活中的人;三是在影片中表现了个人的世界,以其观点进行批判。于是我坚定地朝着他那个方向走。”1毫无疑问,《布努埃尔与所罗门圆桌》在影像风格上是典型的超现实主义作品。梦境与现实在真实与虚幻间游走,文字的抽象以具象的物态呈现于银幕时,看似非逻辑的语言形式公之于众的此刻,不禁让人如此疑问:超现实主义的影像语言在《布努埃尔与所罗门圆桌》中的意义何在?

《布努埃尔与所罗门圆桌》是卡洛斯•绍拉以超现实主义呈现现实话题的代表作之一。首先,社会环境的禁闭与人文环境的晦涩,在继后弗朗哥时期政治下的电影独裁体制之下,真实,成为电影的另一愿景。当影像语言与风格在有限的时事语境中出现困境时,采用何种表现形式更靠近作者表达的真实内涵,这是艺术化的一举。然而,形式的抉择往往基于当下现实语境与语言风格,对于外延具有现实性的电影作品而言,这是一个绕不开的悖论,正是卡洛斯•绍拉遇到的创作境况,这是上述中,他提到超现实主义成为自己影像风格的重要原因之一——当电影的对象不再以当下时事的再现时,也是电影语言走向它自身对立的时机。超现实主义,对理性、文化、形象不再作出任何具体的陈述,带着对现实形式的超越,以反传统的表现形式对梦境、幻想、潜意识进行尽可能的展示与表达,让智力不再凌驾于表现之上。

其次,影片的主要人物——布鲁埃尔,既是该片的灵魂人物,也是20世纪超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真实背景的植入,对构建超现实主义的幻想风格,是一个冒险的举措,但事实是,《布鲁埃尔与所罗门圆桌》从命题初始,已展示了真实与虚妄的对抗。身为反宗教、反传统的超现实电影导演,布鲁埃尔却在该片中被赋予了一种虚拟的身份,在影片中,他及其他二位却相信犹太教对所罗门圆桌的预言,相信所罗门圆桌可以照出任何灵魂的过去、现在、未来,走进死亡的奥秘,显现生命的终极意义。该片以反证的方式,假设反宗教的布鲁埃尔笃信古老教宗的预言,这显然有悖布鲁埃尔及超现实主义本身的立场的现实。但卡洛斯•绍拉的理想却是站在对立之外探索对立的价值所在,再现当代意识与直觉的矛盾、宗教与信仰的间离。影片中提出了一个个真实的假设,博弈着超现实主义对人类终极意义的现实性,《布努埃尔与所罗门圆桌》的现实性在于,当电影对历史提出假如,当超现实主义与宗教共同遭遇现实的猜疑,超现实主义是否得到自我超越的明证,终极是否嬗变而终?就卡洛斯•绍拉的尝试而言,他以反其道而行之的命题进行推断,使用超现实的方式,阐释超现实主义自身存在的身份必然与现实属性,试问一切艺术思潮终极追寻的意义——过去、现在、未来与死亡的关系。

为何,人必有一死?

历贯人类的成长史,此问的复杂多于纯粹。人类对终极来临的无知与恐惧,早在航海殖民发生之时,便开始走上极赋戏剧性的历史遗言之路。原始的、不在场的造物文明史诗已被人类急速追赶的脚步而唾弃。航海殖民——人类第一次全球化的浅尝辄止,透露人性共生的亟不可待的欲望,不自知的求生,以及不自知地掘墓。当人类王朝面临着生存与生产、终结与繁衍之时,取而代之的是杀与戮、殇与惘。

人类理性的崛起与某一时期的毁灭,无疑是对人类狂妄的悲喜讽刺。欧洲近代的几次文化运动中,文艺复兴将人的有限性直抒胸怀,人类开始在解放中获得人权;宗教改革让人从权利中争得了身份,破除了宗教命运的精神垄断,此次革新,神与人的关系虽然是运动的核心内容,但亦是人类与自己再次出尔反尔的对话录;启蒙运动,历史评论褒扬皆是,这是一次人类洗心革面的浪潮期,太多人在此成就,同时,太多的人也就此灭亡。这是人类对权利动机的再次突围,“理性”做派成为人类对生存与生产、终结与繁衍的先锋性贡献。当然,这无一幸免地再次沦为杀与戮、殇与惘的奴隶。这是欧洲大陆的血泪史,它直流而下,与他处汇合并同归于尽,一齐浸染着当今。

20世纪欧洲复兴之地的西班牙别具一格,风雅,活泼、柔情、感性,让严肃的历史史料不禁多了些许冷静,少了一些沉重。民族运动的兴盛与艺术体系的崩塌,身为20世纪的艺术家们,在当下的形态手法与题材中就地打转。以上背景正是《布鲁埃尔与圆桌骑士》的历史环境,这正是对历史的假设,对命运的假设,而死亡,正是宗教的预言的依据与前提。影片中,人类集体的命运经由三个勇敢的骑士之手,进入了一条关于黑暗与光明的个体救赎之路,每一处的个体冒险都隐喻着人类对自身的疑问,直见人心的痛苦之源——散步在欧洲文化的境遇中,错愕在黑暗与光明的一念之间。死亡究竟为何?发问者济济一堂,不远万里。唯有光明者只身赴宴。

在历史的河流中,人类的笃信与怀疑有关一切。或许,艺术依旧保持着对终极敬仰的姿态,一边存在,一边走向存在的另一面。

注释:

1.傅郁辰.令人瞩目的西班牙电影.当代电影,1989(8):123-124.

参考文献:

[1]萨尔万多•达利.《达利谈话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Marvin D`Lugo.The Films of Carlos Saura:The Practice of Seeing[M].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1:14

[3]武亮宇.《永远的作者斗士与歌舞情人——卡洛斯•绍拉》.2012.

杨然,四川音乐学院艺术学理论系,助教。

作者简介:

猜你喜欢

超现实主义嬗变时空
跨越时空的相遇
镜中的时空穿梭
玩一次时空大“穿越”
行走的贾科梅蒂
关于衡州花鼓戏的嬗变及传承探微
浅析痖弦诗歌中的超现实主义特点
浅析清代中后期以来的戏曲声腔演变
当现实照进画中
香港黑帮电影的叙事嬗变与未来
浅析《总统先生》超现实主义影响下的社会现实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