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江西二塘泼蛇灯的文化意蕴及保护与传承

2016-01-27广西艺术学院人文学院530000

大众文艺 2016年7期
关键词:文化意蕴传承发展

谭 文 (广西艺术学院人文学院 530000)



浅谈江西二塘泼蛇灯的文化意蕴及保护与传承

谭文(广西艺术学院人文学院530000)

摘要:流传在江西省进贤县二塘乡的传统汉族民间灯彩泼蛇灯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其在元宵节前后在县、乡各处展演,村民们聚在一起舞耍泼蛇灯,庆贺丰年,祝福未来。上世纪90年代以来渐渐成衰退之势,而在2008年的首届农民文艺汇演中以一出《泼蛇灯的传说》音乐情景剧一举夺得比赛最高奖项—金穗奖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与重视,这种上百年的民间艺术又回到人们的视野,本文将从传统泼蛇灯的成功回归这一视角,探析日渐衰微的传统民间花灯艺术,为它的保护和发展提供一些建议。

关键词:二塘;泼蛇灯;文化意蕴;传承;发展

“泼蛇灯”是流传在进贤县二塘乡一带由两人表演的灯彩,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1958年,泼蛇灯参加江西宜春地区灯彩大汇演,获得二等奖,后来,由于历史原因,泼蛇灯一度销声匿迹,直到80年代初,在潭津村艺人的发起下,成立了二塘乡“泼蛇灯”表演队,1992年,参加南昌市传统灯彩舞蹈表演,荣获一等奖。不难看出,无论是在哪一个历史时期,泼蛇灯都是收到人们的普遍欢迎及认同的,这些获得过的奖项就是最好的证明,1992年以后,泼蛇灯就渐渐走入了低迷期,经济的发展、现代化的冲击、人民思想观念的改变导致泼蛇灯失去了观众与表演者,直到2008年的首届全国农民文艺汇演,进贤县选送的音乐情景剧《泼蛇灯的传说》一举夺得最高奖项—金穗奖,人们的视野又重新回归到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中。

一、泼蛇灯的文化意蕴

一百多年来,泼蛇灯一直是二塘人喜闻乐见并家喻户晓的民间灯彩艺术,也是那远去的艰难困苦时代劳苦大众直面贫穷而乐观进取、坚持美好的精神寄托,在耍灯中,他们倾诉着自己的情感,在锣鼓伴奏的舞动中,表达自己最真实的愿望。其具有的文化意蕴在百年来都不曾消退。

族群文化认同。泼蛇灯作为喜庆节日的一部分存在于二塘乡中,已和乡民们的节日生活分不开,在泼蛇灯表演中体现出乡人的团结与和谐,如果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看,即“族”的重要性。族群将个人组织为群体,这种社会过程最核心的机制是族群身份认同,一百多年的积淀,使泼蛇灯在二塘传了一代又一代,这是二塘人共有的精神家园,每逢新春、元宵佳节,在外的游子无论多忙,都要踏上回乡之路,吃罢团圆饭,与家人一起,尽情观赏“泼蛇灯”的表演,泼蛇灯所蕴含的意义构建着二塘人对自我身份的认同,并阐释着二塘人对生活、对社会的一种美好向往,即使在最艰难的战争年代,老辈人依然怀揣着对生活的坚定信念、美好愿望把泼蛇灯舞下来,泼蛇灯是二塘人的集体记忆。

娱乐功能。在没有娱乐设施、电子通讯设备的年代,二塘人在田野劳作、家庭生活空闲时的休闲项目即观看泼蛇灯的表演,由于表演道具小巧,轻便,仅两人表演即可,所以适合各种场合的表演,无论是在堂前、庭院、田间、地头,都能看到泼蛇灯的舞动,是二塘人自娱自乐的极好形式。

祈福意义。二塘泼蛇灯能繁荣延续的原因之一还在于其具有仪式的功能,自古以来,人们都期望通过一定的行为或宗教活动来获得一些庇佑,如健康长寿、子嗣延续、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等,早在古滇国时代,我们的祖先们就把蛇奉为“农耕神”,更有女娲、伏羲都是人头蛇身的传说,王延寿《鲁灵光殿赋》云“伏羲麟身,女娲蛇躯”。曹植《女娲画赞》云“伏羲女娲,人首蛇形”等。二塘人通过跳泼蛇灯来表达对祖先神灵的感激敬畏之情,在正月至十五期间跳泼蛇灯,更是反映出乡民们心中的敬神思想,祈愿来年能够人丁兴旺、五谷丰登,泼蛇灯不仅满足了人们的祈愿,满足了人们多样的需求,还是乡民们精神的寄托,乡民们的多种愿望都能在泼蛇灯中得到表达,泼蛇灯也通过这种表达实现了它的功能。

二、二塘泼蛇灯保护与传承

(一)保护与传承的意义

二塘泼蛇灯作为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列入江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的历史溯源,代代发展的技艺与表演,都成为二塘人乃至江西人共有的精神家园,从历史价值角度看,泼蛇灯已经有一百多年的流传历史,经历几代人的变革发展,其饱含了老艺人们的心血与情感,在战争年代,依然活跃在二塘乡村的各个角落,人们喜欢看、爱看的原因不仅仅是因为表演者的舞灯技巧多么好、多么活灵活现,还是因为泼蛇灯的存在代表了劳动者对生活的感悟和态度,体现了劳动者精神的方方面面,身处艰辛、战乱,却依然不屈不饶、积极向上的劳动乐观主义精神,这种精神在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下已经逐步减弱了,大多数人觉得生活疲惫、压力大,认为日子过得毫无乐趣,保护泼蛇灯就是要保护这种精神,利用老祖宗留下来的文化激励现代人去奋斗、去拼搏;从文化多元性角度看,现今社会发展越来越快,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世界发展的主题,这里的可持续发展包括了各个方面:资源的可持续、生态可持续、文化可持续等,要保持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要尊重文化的多元性,文化可持续即包含文化艺术各个领域,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标识,蒙古族《江格尔》、藏族《格萨尔王》、维吾尔族《十二木卡姆》等都代表了本民族最古老经典的文化,族人因为这些共同的文化标识获得归属感与认同感,对于二塘乡人民来说,泼蛇灯也是这样一个存在,它代表了二塘人共有的文化记忆与精神家园,保护泼蛇灯同时也是保护了世界文化的多元发展,保护了文化的多样性。

(二)保护与传承面临的困境

观看人数减少。自从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后,进贤县政府加大了对二塘泼蛇灯的重视,对泼蛇灯加大资金宣传,并委派县文化馆人员进一步对泼蛇灯进行调研,尽管如此,现代社会花样繁多的电子媒体使人们的生活有了多种多样的选择,人们在茶余饭后更喜欢围坐在一起观看搞笑的、温馨的电视节目,如春节联欢晚会、元宵晚会等,只有一小部分群众选择去街道观看泼蛇灯的演出。

演员老龄化严重。二塘泼蛇灯现今的艺人多为五十多岁的老艺人,传承人也已有六十多岁,泼蛇灯后续乏人,笔者从一些群众中了解到,年轻人不愿意学习泼蛇灯原因在于太辛苦、挣得又不多,还不如出去打工挣得多。这就导致泼蛇灯演员老龄化严重的尴尬局面,其次,会做泼蛇灯的艺人越来越少,泼蛇灯的蛇身是用细长的竹篾编扎而成,这种复杂的手工技艺如今在二塘乡只有几个老艺人会,从其发源伊始就饱含了先民们的智慧,从用草绳扎制到用竹篾扎制经过了数代人的辛苦探索与实践,而如今却没有人愿意学习这项技艺。

自身特色不够突出。二塘泼蛇灯其传统古老的艺术形式已无法适应当今日新月异的社会,基本步伐百年来只有横插步一种,音乐也只是单调地[渔家乐]曲牌,无其他音乐增加,已经造成群众的视听疲劳,而其翻、滚、盘、绕等技巧动作也在原来老一辈艺人的基础上并无创新,这就造成了审美疲劳,人们可以从各地舞龙舞狮的节目中看到更加多姿多彩的技巧与表演。

(三)保护与传承的策略

1.政府主导、政策支持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征求意见稿)》中规定:国务院文化主管部门主管全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文化部是主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部门,二塘泼蛇灯属乡镇级,由进贤县文化局负责其保护和传承,从泼蛇灯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后,县文化局加强了一系列的措施保护泼蛇灯,如普查传承人及演出人员、派遣文化馆人员对泼蛇灯音乐、动作等进行进一步的美化、对泼蛇灯下乡演出给予资金支持等,值得一提的是,在进贤县委、县文化局的大力倡导和组织下,在2008年的全国农民文艺汇演中,由进贤文化局选送的二塘泼蛇灯音乐情景剧《泼蛇灯的传说》获得最高奖项—金穗奖,改变了进贤县农村文化艺术项目无大奖的局面,群众的热情高涨,文化认同和归属感大大增强。

2.重视人才建设、加强群众参与

无论什么样的民间艺术,人民群众都是其产生、发展的根源,群众的力量不可忽视,正如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一样,一项民族文化艺术如果脱离了群众也必将走向灭亡的境地,二塘泼蛇灯要想取得发展,就必须以群众为依托,从群众日常生活中寻找新的素材,创作新的剧目;其次,在群众中培养潜在的传承人,只有在其发展的土地上才能培育出新的果实,在二塘各个村落乃至周边乡镇宣传泼蛇灯,让泼蛇灯进入校园,古话说“做学问要从娃娃抓起”,如今学习民间艺术也得从娃娃抓起,可以让艺人们进入音乐、武术课堂,演示、讲解泼蛇灯的制作与表演,同时也让教师们掌握,这样既让学生增长知识,又起到拓宽受众面的效果,使泼蛇灯将来的演出收获多一些年轻的面孔,有兴趣的就可以学习这门技艺。

3.提高演出能力,增强艺术价值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变迁,要想继续生存发展,民间灯彩艺术就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做出相应的改变与调整来适应这个社会,二塘泼蛇灯演出团体也应做出相应的改变,建立健全管理机制,实行人员合理调配,表演人员和乐队人员相互之间的协调。在动作技巧方面,吸收各地花灯、龙灯元素,加以再创造,使泼蛇灯动作、脚步更加丰富多彩;在音乐伴奏方面,在原有的锣、镲、唢呐上可再加上弹弦乐器,如三弦,烘托气氛,让节奏更加层次分明;在情节方面,原有的泼蛇灯很少根据完整的一个故事来演出,都是根据曲牌来演奏,一曲吹罢再接一曲,在获奖的音乐情景剧《泼蛇灯的传说》中,剧本作者就根据泼蛇灯的最早故事二兄弟扎草绳为灯作出了改编,在原有的两兄弟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女孩,成为了三兄妹,使故事情节更加饱满,人物更加丰富,在这里,泼蛇灯作为一个小型的故事演出更加吸引人们的眼球,正所谓“发展是硬道理,针对经济是如此,针对活态文化也有其道理”。任何艺术只有在发展中才能得到生存,故应适当地拓宽泼蛇灯的演出空间,合理地编排一些泼蛇灯演出剧目,使泼蛇灯获得更多的艺术价值。

三、结论

二塘泼蛇灯在一百多年的发展中,已经成为了二塘人精神的一部分,它满足了二塘人对社会的美好向往和精神追求,在集体观赏活动中大大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人们的关系更加密切,增强社会良性互动。在保护和传承方面,应有合理地规划与定位,只有这样,传统文化艺术才能等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马戎.民族与社会发展[M].民族出版社,2001.

[2]马昌仪编.中国神话学文论选粹[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

[3]邓光华等.中国民族民间音乐[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文化意蕴传承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国企发展如何提高“质感”——以陕汽党建引领发展为例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云南南传上座部佛教壁画艺术及其文化意蕴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言外之意话“红”色
法语俗语、 俚语的特点及文化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