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塑料产业迎来史上最佳机遇
2016-01-26
生物塑料产业迎来史上最佳机遇
中国生物塑料产业或许正迎来史上最佳的发展机遇。尽管全球生物塑料产业在油价大跌的市场环境下备受成本压力制约,但中国的政策导向有望改变产业动向。生物塑料究竟能不能行得通?让我们先看看欧美政府对于生物经济的战略定位和扶持政策。
一、生物经济一石三鸟
今年6月,美国农业部发布了一份报告,题为《生物基产品行业对美国经济的影响分析》,这份报告提供了大量数据说明生物产业对经济的积极影响。生物产品经常被讨论是因为可以减少对环境的危害。最新的估算称,每年生物产品的使用至少取代了3亿加仑的石油消费(相当于20万辆汽车上路)。
美国农业部长汤姆威尔萨克在报告发布表示:之前,我们只能推测在生物制品行业的令人难以置信的经济影响。现在我们知道,单是2013年,美国的生物产业提供了四百万个工作岗位和3690亿美元的经济。
此外报告显示,2013年150万工作岗位直接支持的生物基产品行业,带动了110万间接相关行业工作,另有140万衍生的工作岗位出现在直接和间接购买商品和服务的生产工作中。这些新的工作岗位的一个非常有趣的事实是,他们中的许多人扎根于农村,正如美国农业部所说的:“通过改善农村繁荣,农业的增长机会,扩大生物经济,农业部正在努力创造繁荣的社区。”
它不只是在美国。在欧洲52%的地区可以作为农村。这些地区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仅占欧盟平均水平的70%,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农业人口已经减少,人口也逐步向大城市聚集。在这里,生物经济可以提供了巨大的机会。欧盟起草的生物经济战略和行动计划书中,将完成38亿欧元生物经济预算。2025年,每欧元投资在欧盟资助的生物经济研究和创新项目的目的是产生10欧元的效益。
报告的最大意义在于,生物经济为我们指明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生物经济可以减轻环保压
力,促成经济和就业,还可以消除城乡发展的不平衡,可谓一石三鸟,非常值得中国效仿学习。
二、生物降解塑料在中国迎来发展契机
2008年颁布的全国性禁塑令已然失败,但吉林省在2015年1月1日发布行政禁令,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购物袋和餐具,且通过多个政府机构的严密配合,得以有效施行。据报道,吉林发改委副主任宋刚在近期召开的生物产业会议上表示,该禁令将升级为地方条例,且已进入立法研究阶段。吉林省发改会已拿出禁塑条例初稿,将对禁塑实施产品目录制,加强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并新增召回制度和罚没处罚
吉林省禁塑令的背后,是该省发展生物材料产业的雄心。作为全国率先实施禁塑的省份,吉林省招商引资的10个聚乳酸可降解塑料制品生产项目已全部投产,该省技术改造9个项目已完成。今年上半年,全省已累计替换各类塑料产品2051吨。如此政策力度,自然吸引了产业内外的投资者进入,以抓住这一难逢机遇。例如,富士康集团在今年4月28日开工建设富士康(长春)科技财产园。项目计划总投资17亿元,总占地20万平方米。据悉,该项目将包括年产3万吨二氧化碳基可降解塑料项目、年产1万吨聚乳酸可降解塑料项目和年产8000吨可降解塑料制成品项目。项目一期有望今年年底前投产。
富士康在长春生物塑料产业的投资还包括2013年成立的长春雷冠环保塑料制品有限公司。该公司网站介绍,该公司设计年产7000吨可降解塑料制品,公司已在吉林省发改委备案,生产能力已符合地方标准生产可降解塑料购物袋、塑料餐具的要求,目前拥有承接制作各种塑料袋包装制品、餐具制品的能力。
我国改性塑料行业龙头企业金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告诉媒体,在吉林省政府持续推动和执法下,生物降解购物购物袋及塑料餐具在当地需求急速攀升。由于原料、制品生产厂商生产水平各异,市面上出现了生物降解购物袋品质参差不齐,市民对生物降解袋质量不满的局面。
为满足吉林市场需求,打消民众对生物降解购物袋质量差的疑虑,金发科技集中技术力量,依托自主生物降解聚酯聚合、应用改性的核心技术,成功开发出吉林省市场商超的购物袋/连卷袋专用原料(FLEX- 262系列),生物质含量达35%以上。目前,金发科技柔性化的生产平台已具备2000吨/月的吉林商超购物袋专用料生产能力。随着“禁塑令”在全国范围内的辐射推广,金发科技将继续优化产能,以满足市场需求。和金发科技建立有合作关系的聚乳酸巨头NatureWorks也在今年国际橡塑展上,着重推广其聚乳酸产品针对吉林市场的应用。
全国生物基材料及降解制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长翁云宣也对国内媒体表示,得益于部分地区强制性禁塑令的出台,低迷了十几年的生物基材料行业开始迎来转机。连一些以前滞销的产品现在都供不应求。
吉林的示范效应已经开始在全国其他地区开始显现。比如江苏省也计划启动针对一次性餐具和不可降解塑料袋的禁塑令。似乎我们的问题不是要不要发展生物塑料,而是怎样发展的问题。生物塑料产业已经被证明是叫好又叫座的,不仅有良好的环境效应,还产生更务实的经济意义。在全球迎来生物降解塑料大发展时代,我们中国如何走在前列,需要政府,企业,消费者共同努力,形成合力,共谋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