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嗅觉障碍和嗅觉功能检查的研究进展

2016-01-26王斌李勇

浙江医学 2016年1期
关键词:嗅觉障碍

王斌 李勇

●综 述

嗅觉障碍和嗅觉功能检查的研究进展

王斌 李勇

人类的正常嗅觉,可以辨别气味、环境识别等,嗅觉异常会影响情绪和生命周期[1]。嗅觉的形成过程复杂,有多组神经的参与,受各方面的影响,增加了嗅觉功能研究的难度。目前,我国尚没有完善嗅觉障碍的流行病学资料,相关嗅觉障碍的病因研究和嗅觉功能检测的研究也处在探索阶段。

1 嗅觉的生理基础

嗅觉的解剖结构包括嗅上皮、嗅神经、嗅球和嗅皮层。人的嗅区为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主要由嗅神经元、支持细胞和基底细胞3种类型的细胞组成[2]。嗅细胞轴突集合成束即嗅神经,外有神经鞘细胞包裹,称嗅丝,每侧20根,穿过筛孔,在筛板上面成为嗅球。在正常状态下,仅十分之一多点的气流经过嗅区,而嗅区黏膜的厚度、嗅素被清除的速度对嗅觉的影响较大。

1991年,Linda和Richard[3]首先在褐家鼠中发现嗅觉受体(Olfactory receptor,OR)基因超家族,阐明了嗅觉系统的结构组成和工作原理,并因此获得2004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嗅觉形成的机制可能是气味分子特异结合特定的嗅觉受体(olfactory receptors,ORs),产生特定的嗅觉信号。ORs是一种G蛋白偶联受体(G-protein coupled receptors,GPCRs)[4-5]。气味分子与其结合后,激活第二信使系统,产生动作电位,进而使信号上传至嗅球,从而形成嗅觉。

2 嗅觉障碍的分类

2.1 根据嗅觉障碍的程度和性质分类 嗅觉减退是嗅觉的敏感性降低,即嗅阈提高。嗅觉丧失对任何嗅素的刺激无反应。嗅觉过敏嗅阈降低,对嗅素的敏感性提高。嗅觉错觉在特定的条件下,对认知的实际嗅觉产生歪曲的意念,所造成的一种扭曲的味觉。幻嗅无具体的嗅气味刺激,却闻到难以描述的气味。嗅觉倒错对嗅素认识不正确,嗅觉敏锐性正常,表现为误嗅。

2.2 根据嗅觉障碍的病变部位分类 传导性嗅觉障碍鼻腔或上呼吸道结构和组织的异常,导致空气不能正常流经嗅区而造成的;神经性嗅觉障碍由于某段嗅觉神经通路或嗅觉中枢病变引起的;感觉性嗅觉障碍由于嗅觉受体病变,不能引起嗅觉;混合性嗅觉障碍同时有前述2种或2种以上的嗅觉功能障碍。

3 嗅觉障碍的病因学研究

目前发现大约有200多种疾病和40多种药物可引起嗅觉障碍,而鼻-鼻窦炎性疾病、头面部外伤是最主要的病因[6]。

3.1 鼻或鼻窦疾病 何建平等[7]通过建立大鼠的急性鼻-鼻窦炎致嗅觉障碍动物模型,来观察研究嗅黏膜微结构的病理变化。国内外众多文献也论证了慢性鼻窦炎伴嗅觉障碍患者经FESS微创手术,术后随访均有不同程度的嗅觉恢复[8-10]。而过敏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也是引起嗅觉障碍的常见病因之一,其机制尚不清楚。

3.2 微生物感染 上呼吸道感染引起的嗅觉障碍,其发病机制可能是上呼吸道感染时,鼻腔黏膜充血,肿胀,导致鼻塞,嗅素不能到达嗅区嗅黏膜,从而引起嗅觉的减退,但多数患者经过及时的对症治疗,在感染得到控制、鼻塞解除后,嗅觉便会逐渐恢复正常。但疾病长期不愈,可能造成嗅觉受体不可逆损伤。

3.3 外伤 枕部、额部和颞顶部的外伤,常常导致嗅觉功能障碍这一后遗症的发生,且受伤的部位不同及受损程度不同,造成的嗅觉障碍程度亦不同。磁共振可以对损伤的部位进行精确的定位,对损伤的程度可以进行客观的评估[11]。一般来讲,嗅球的损伤及嗅神经的断裂导致的嗅觉障碍的预后很差。

3.4 新生物 临床上,颅外的新生物存在多样性,因影响气味传导导致的嗅觉下降,多为鼻腔内嗅神经肿瘤和鼻腔良、恶性肿瘤,影响气味感受的常见原因为雪旺细胞瘤和神经纤维瘤,其他还有像周围的鼻咽癌、鼻窦肿瘤的浸润扩散等影响到嗅觉通路上导致嗅觉下降。而常见的颅内新生物有:嗅沟或筛板脑膜瘤,额叶肿瘤,鞍上脑膜瘤,垂体瘤,骨瘤,视交叉旁血管瘤,矢状缝旁脑膜瘤,颞叶肿瘤,颅咽管瘤,胼胝体肿瘤等,以及前颅窝中能够影响到嗅觉通路的新生物。

3.5 医源性 某些物理的、化学的医源性原因,常常导致嗅觉可逆性或者不可逆性损伤,如鼻腔减充血剂的过度使用,某些抗生素、麻醉药、抗癌药、放射治疗,鼻顶部、前颅窝及某些颅中窝的外科手术等,一定程度上损伤了嗅黏膜、嗅神经或嗅觉的中枢联系,进而造成嗅觉的障碍。因喉癌行全喉切除术后患者的嗅觉障碍,则是由于气道重建,气流不经鼻腔造成的。

3.6 化学物质中毒 某些特定工种,其长期接触某些毒性有害物质,常会导致嗅觉的障碍。其嗅觉受损的程度,与毒性物质暴露的时间、浓度和毒性强度有关系,部分嗅觉障碍是永久性不可逆的,部分是暂时性可恢复的。

3.7 年龄 随年龄的增长,特别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嗅觉通路可能存在退行性改变。例如阿尔茨海默病[12-13]和帕金森病[14-15]是常见的神经细胞退行性疾病,临床上早期就表现为嗅觉的下降。嗅觉功能障碍的检测,是早期诊断疾病的重要指标,对诊断、鉴别诊断及早期干预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3.8 先天性 先天性嗅觉异常包括单纯性嗅觉障碍和染色体异常导致的嗅觉障碍,其病理生理不明确,病理活检可见嗅区呼吸上皮化生等。有研究者发现,单纯性嗅觉障碍患者,其嗅沟空间结构变小,嗅球有不同程度的发育异常。

3.9 其它 临床上,除了上述疾病,还有某些其他特殊的疾病或某些致病因素影响,常会导致嗅觉障碍的发生。常见的有某些神经性疾病,内分泌性疾病,全身性疾病,营养及代谢性疾病,精神性心理疾病及原因不明等其他方面。嗅觉障碍的病因,互相交织,错综复杂,尚需研究者进一步深入探究。

4 嗅觉功能检查的研究现状

当前,嗅觉功能检测的方法分为客观检测方法和主观检测。而主观检查结果不可靠,因此,寻找一种客观、公认的嗅觉检查方法,是当前各国研究者一直努力的目标。

4.1 客观检测方法

4.1.1 嗅性诱发电位 1959年,Ottoson在动物实验中,记录到稳定的特异性脑电位变化,称之为嗅性诱发电位(olfactory evoked potentials,OEPs)。1966年Finkenzeller等记录到人类的嗅性诱发电位。国内倪道凤改进了EP-98C型嗅觉诱发电位仪,为进一步嗅觉研究提供技术上的支持[16]。北京协和医院参与研制的嗅觉诱发电位仪,已经获得了一定价值的临床数据,具有世界领先水平,但是,到目前为止,仍未得到国内外研究者一致认可。

4.1.2 嗅电图 目前,嗅电图无法诊断中枢性嗅觉障碍,仅仅发现嗅黏膜局部病变引起的外周性嗅觉障碍。方法是将电极直接置于嗅区黏膜处,可记录其电位变化。

4.1.3 嗅觉诱发脑电图和脑电地形图 蒋以亭等对正常人,分别进行嗅觉诱发脑电图测试和脑电地形图测试,结果显示:有24%的脑电地形图表现为α波功率值降低,76%者其脑电图有α的抑制。而嗅觉障碍者脑电图和脑电地形图则没有改变,其机制不清。

4.1.4 呼吸阻力测定 把进入鼻腔的气流量对嗅刺激引起的呼吸反应,作为试验的参数,采用鼻通气计测定嗅素对呼吸阻力的影响。据星野忠岩等研究报道,对正常的成人及喉切除者进行检测,全部测试者均有呼吸阻力增加,说明该法可作为嗅觉的客观检查方法,值得推广。

4.1.5 影像学检查 影像学检查可以排除相关病变引起的嗅觉障碍。正电子发射断层照相术(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和功能磁共振(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等技术,具有其它检查无法比拟的优势,技术成熟,可信度高。影像学可发现患者嗅球体积变小,说明嗅功能与嗅球体积的大小存在一定的相关性。fMRI可检测大脑血氧水平的变化,观察脑功能区分工与定位,具有无创性、时空分辨及高敏感度等特点。电磁成像(magnetic fields measured,MSI),与其它影像技术不同的是,电磁成像可以进行直接的评估相关神经元的生理活性。

4.2 主观检测方法

4.2.1 T&T嗅觉计定量检查法 该嗅觉仪以Toyota和Takagi命名,故为T&T嗅觉仪。可对嗅觉功能进行分类及程度分级[17]。测试时取适量嗅素液,受检者闻嗅3次,低浓度开始序贯检测。先测试察觉阈,再测试识别阈。选择5种嗅物,嗅物以每10倍的浓度稀释,取10-2~105范围的 8种浓度进行测试,结果做出嗅觉图,根据测试得到的识别阈均值判断嗅觉障碍程度。

4.2.2 Sniffin’Sticks嗅觉测试 Sniffin’Sticks嗅觉测试(Sniffin’Sticks test)由德国的Kobal和Hummel研制。测试由3部分组成:(1)阈试验:由48枝笔形瓶组成,每3瓶为1组,共16组。每组含两瓶空白对照,一瓶为正丁醇溶液。只要闻出3瓶中有气味即为正确,且连续3次正确说出,即可记分。(2)分辨试验:由48支笔形瓶组成,每3瓶为1组,共16组。每组其中的两瓶分别装有相同的嗅素液,一瓶含其它的嗅素,只要闻出与其它两瓶气味不同者,即为正确。(3)识别试验:由16支笔形瓶组成,从答案中选择一项正确的,根据结果记分。用上述3项得分的总和,来评估嗅觉功能:<16分为失嗅,16~30分为嗅觉下降,≥31分为正常。

4.2.3 后鼻孔嗅觉测试法 威斯曼设计的测试法:在舌背正中放置人类可以食用的嗅素,来评估嗅觉功能,以此鉴别伪嗅。例如,Heilmann等利用咖啡鉴别出失嗅与伪嗅患者。

4.2.4 CCCRC测试 系美国康涅狄格化学感觉临床研究中心(Connecticut Chemosensory Clinical Research Center,CCCRC)设计的方法。包括阈值试验和识别阈测定。根据以上两种试验的平均值,来判断嗅觉是否正常及嗅觉障碍的程度。

4.2.5 标准微胶囊嗅觉检查法 方法:40种嗅素分装于微胶囊中,编排4本小册子,每册10种嗅素,每页有1种嗅物。根据积分评价嗅觉功能,>35~40分为嗅觉正常,15~35分为嗅觉减退,完全丧失嗅觉者也有可能选对25分,若太低,视为伪嗅。

4.2.6 静脉嗅觉检查法 方法为:经肘正中静脉在10s内注入10mg呋喃硫胺,此后到嗅味消失1~2s为持续期。嗅觉障碍者,潜伏期延长,持续期缩短。阴性结果为完全性失嗅。

4.2.7 异丙醇吸入试验 方法:受试者闭目、闭口,用70%异丙醇试纸于受试者鼻下30cm处,每呼吸1次,向其靠近1cm,直至受试者嗅到异丙醇,测量鼻尖至试纸的距离。连测4次,取平均值。<10cm为失嗅,15~10cm为嗅觉减退,>15cm为嗅觉正常。

4.2.8 五味试嗅液测试 孙安纳等选用乙酸、乙酸戊酯、薄荷醇、丁香酚、3-甲基吲哚作为基准测嗅液,液体石蜡为溶剂,另配三瓶液体石蜡作为空白对照。按照10倍重量浓度稀释系列(10n)。共配制5个数量级,最高浓度为“5”,最低为“1”。检测时将磨口滴棒取出置于受试者前鼻孔前lcm处。每次闻2~3次,低浓度开始。对北京地区几百例正常青年调研显示:察觉阈的峰值分布为“2”及“3”,而识别阈为“3”及“4”,识别阈高于察觉阈一个数量级浓度。

[1]杨凌,魏永祥,张伟,等.嗅觉味觉功能的临床检测[J].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2,26(14):625-628.

[2]KrolewskiR C,Packard A,Schwob J E.Globalexpression profiling of globose basal cells and neurogenic progression within the olfactory epithelium[J].J Comp Neurol,2013,521(4):833-859.

[3]Linda B,Richard A.A novelmultigene family may encode odorant receptors:a molecular basis for odor recognition[J].Cell,1991, 65(1):175-187.

[4]Sankaran S,Khot L R,Panigrahi S.Biology and applications of olfactory sensing system:A review[J].Sensors and Actuators B-Chemical,2012,171:1-17.

[5]Perricone C,Shoenfeld N,Agmon-Levin N,et al.Smell and Autoimmunity:AComprehensive 6eview[J].Clin Rev Allergy Immunol, 2013,45:87-96.

[6]Ciofalo A,FiliaciF,Romeo R,et al.Epidemiologicalaspects of olfactory dysfunction[J].Rhinology,2006,44(1):78-82.

[7]何建平,刘仲娟,叶菁.大鼠急性鼻一鼻窦炎致嗅觉障碍模型嗅黏膜微结构的变化[J].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2,49(9):743-748.

[8]闫保星,贾代杰,刘湘玲,等.慢性鼻一鼻窦炎伴嗅觉障碍患者鼻内镜术后嗅觉变化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1,14(1):67-69.

[9]Oka H,Tsuzuki K,Takebayashi H,et al.Olfactory changes after endoscopic sinus surgery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rhinosinusitis[J]. Auris Nasus Larynx,2013,10 Oct;40(5):452-457.

[10]Katotomichelakis M,Gouveris H,Tripsianis G,et al.Biometric predictive models for the evaluation of olfactory recovery after endoscopic sinus surgery in patients with nasal poly-posis[J]. Am J Rhi-nolAllergy,2010.24(4):276-280.

[11]有慧,冯逢,刘剑锋,等.外伤后嗅觉功能障碍的MR成像研究[J].中国医学影像术,2008,24(6):858-861.

[12]Wilson R S,Arnold S E,Schneider J A,et al.Olfactory impairment in presymptomatic Alzheim-er's disease[J].Ann N Y Acad Sci, 2009,1170:730-735.

[13]王宏新,魏永祥.嗅觉障碍与阿尔茨海默病的相关性分析[J].国际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1,35(4):227-229.

[14]Haehner A,Boesveldt S,Berendse H W,et al.Prevalence of smellloss in Parkinson's disease--amulticenterstudy[J].Parkinsonism Relat Disord,2009,15(7):490-494.

[15]王翠,赵红玲,王苏平.帕金森病的嗅觉障碍与嗅觉功能检测[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31(5):888-890.

[16]有慧,王剑,倪道凤.应用OEP-98C型嗅觉诱发电位仪进行事件相关设计嗅觉功能磁共振成像[J].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009,31(2):134-138.

[17]李坤艳,魏永祥.上呼吸道感染后嗅觉障碍的相关研究[J].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1,25(14):669-672.

2015-06-16)

(本文编辑:严玮雯)

310016 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李勇,E-mail:changcheng216@163.com

猜你喜欢

嗅觉障碍
为何中年婚姻障碍多
扫除电路学习障碍
超强嗅觉
跟踪导练(四)2
内向并不是一种障碍
跨越障碍
让你的嗅觉降降温吧!
沁凉由我
家庭教育过于执着是孩子成长的障碍
欢乐堂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