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苯达唑治愈过敏性紫癜二例
2016-01-26王先文
王先文 谭 波
阿苯达唑治愈过敏性紫癜二例
王先文 谭 波
过敏性紫癜是真皮上部毛细血管和毛细血管后静脉的白细胞碎裂性血管炎,发病原因可能与感染、食物、药物、理化因素等变应原有关,但具体到每位患者往往难以找到确切的病因,疗效亦因人而异,许多患者发复发作。我们在临床上发现2例患者同时合并寄生虫感染,给予抗寄生虫治疗后很快痊愈,且无复发,现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 病例1,男,31岁,广东高要人。2011年夏季于双下肢陆续出现瘀斑、瘀点,以小腿胫前为主,无其他不适。曾在我院门诊诊治十余次,诊断为“过敏性紫癜”,给予“泼尼松、依匹斯汀”等治疗,皮疹均能消退,但停药后5~7日便复发。后于2012年2月及11月两次在我院住院治疗,第一次检查示:尿酸442.9μmol/L;第二次检查示WBC 13.47×109/L,NEU 8.9×109/L,尿BLO(+2),前白蛋白(PA)415.6 mg/L,IgG 18.01 g/L。B超提示:胆囊壁实性高回声,考虑胆囊息肉。心电图示:逆钟向转位。凝血常规、RPR定性、TPPA、HIV抗体、dsDNA、ANA、RF、ASO均无异常。第二次入院前即已出现轻度腹泻、流涕、咽干、四肢疲劳症状,偶有心慌。给予“复方甘草酸苷、氯雷他定、雷公藤、头孢孟多”等好转出院。出院停药后一周,又有少许瘀点反复发生,一直在我院门诊巩固治疗。11月底,四肢皮疹又明显增多,于2012年12月去肇庆市第一人民医院住院治疗,诊断为“(1)过敏性紫癜;(2)胆囊壁实性隆起性病变;(4)肠功能紊乱”,各项体格检查除四肢瘀点外均正常。实验检查:IgM 2.3 g/L,IgG 18.17 g/L,WBC 12.3×109/L,尿酮体微量,尿隐血(+),余无异常。B超示:胆囊壁实性隆起性病变。入院后给予“地氯雷他定分散片、泼尼松片、罗酸梭菌肠球菌三联活菌片”等治疗,好转后带药出院。后经肇庆市第一人民医院医生推荐去中山医学院病原微生物学诊断中心查寄生虫项目(ELISA法),其中肝吸虫、囊虫抗体阳性。大便未见肝吸虫及其他寄生虫卵。给予“阿苯达唑”每日2粒,连服2周。治疗第6日皮疹完全消退,停药后1年未复发。
病例2,女,68岁,广东新兴人。2011年11月于双下肢、臀部、上肢、腹背部起瘀斑、瘀点,无痒痛。于2012年4月及12月两次在我院住院治疗,诊断为“过敏性紫癜”,给予糖皮质激素、抗组胺药等治疗,皮疹消退后出院。第一次入院检查显示HGB 96 g/L,CRP 14.7 mg/L,IgG 19.73 g/L,IgA 5.98 g/L,血沉34 mm/ h,B超显示脂肪肝声像;第二次入院检查显示HGB 94 g/L,C4 0.68 g/h,IgG 20.69 g/L,IgA 5.85 g/L,血沉42 mm/h。两次出院后均在我院门诊复诊,用药可控制病情,但停药10天左右,皮疹又会迅速复发共达近10次。2013年4月推荐其去中山医学院病原微生物学诊断中心查寄生虫项目,结果显示肝吸虫抗体阳性,余无异常。后给予“阿苯达唑”每日2粒,连服2周,治疗第10日,皮疹完全消退,停药1年无复发。
讨论 本文2例患者均在多家医院确诊为过敏性紫癜,1例伴有腹部不适。两例患者在抗寄生虫治疗前虽经多种药物治疗,皮疹始终多次反复;在抗寄生虫治疗后,病情迅速好转,且皮疹消退后无复发,达到治愈。从临床看,此2例患者的皮疹发生可能与寄生虫感染相关。阿苯达唑治愈该病可能是通过杀灭肝吸虫、囊虫,从而去除病因,未再复发。
过敏性紫癜的病因复杂,国内尚未见与寄生虫感染相关的报道,值得进一步研究。
(收稿:2014-06-28 修回:2014-09-18)
广东省肇庆市皮肤病医院,肇庆,526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