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大学生创新计划”的本科生培养模式的探索
2016-01-26张丽红王医术石英爱
张丽红,周 彤,王医术,石英爱*
(1.吉林大学 病理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吉林 长春130021;2.吉林大学第一医院 内分泌代谢科)
基于“大学生创新计划”的本科生培养模式的探索
张丽红1,周彤2,王医术1,石英爱1*
(1.吉林大学 病理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吉林 长春130021;2.吉林大学第一医院 内分泌代谢科)
2007 年6 月,教育部正式启动了“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推广研究性学习和个性化培养的教学方式,极大激发了大学生的创新热情。《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行动指南》指出:计划的实施旨在探索并建立“以问题和课题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倡导以本科学生为主体的创新性实验改革,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逐渐掌握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其创新实践的能力[1]。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推出后得到我国高等教育界的广泛认可 。
吉林大学被批准为第一批开展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的学校。迄今为止吉林大学病理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已经承担了35项在校本科生“大学生创新计划”项目。随着“大学生创新计划”项目的增多和学生人数的增多,给实验室有限的实验资源和师资资源带来巨大的挑战。如何保证本科生创新性实验项目安全、有序实施和顺利完成,已经成为实验室管理这些大学生创新计划项目的一个重要课题[2]。为了更有效的组织和实施,切实提高“大学生创新计划”的实施效果,达到既定的培养目的,我实验室已形成了一套针对本科生创新性实验项目的基本培养模式,现将其总结分析如下,为今后本校乃至更多兄弟高校实施并落实“大学生创新性计划”提供参考。
1建立管理档案
所有进入实验室参与本科生创新性实验项目的本科生,必须在本实验室统一建立规范的档案备档。具体内容包括:个人详细信息、指导教师、实验项目名称、实验项目类别、实验项目经费来源及金额、实验的起止时间、实验成果等,以便实验室对其进行管理,更方便今后的项目检索。
2人文教育
针对“大学生创新计划”的培养目的,获得资助的本科生初进实验室,首先要进行“入科教育”。由科室管理人员介绍科室的基本情况以及科室的研究发展方向,从而使学生对本科室有所了解并进一步产生归属感。其次教育学生懂得“先做人后做事”的道理,建立优良的道德观,尊师重教,树立严谨的科研作风。并将科室的各项规章制度向学生做以详细解读,使其能自觉遵守科室规章制度,爱护科室的一草一木。告诫学生注意实验室安全,譬如水、电、煤气、有毒的实验用品和动物实验、仪器使用的规范化等等。
3科研思路的建立
由于“大学生创新计划”的学生主体均为本科生,多为二年级生,对科研的认识还处在懵懂的状态。为了使其更快的建立科研思路,开阔科研视野,实验室组织安排资深教授为学生进行系列科研讲座,从如何查阅文献、提出科学问题和如何解决问题包括怎样进行实验、如何进行数据分析等,及完成科技论文的写作。由浅入深地建立起基本的科研思路,让学生对科研有初步的认识并产生兴趣。
4基本仪器使用的培训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建立基本科研思路的基础之上,本科生初进实验室,对实验室仪器设备没有充分的了解,直接使用可能会对仪器设备造成人为性的损坏,不仅影响实验进度,对整体实验室的实验进展也会产生不良影响。因此为保证实验顺利进行,实验室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基本仪器使用的培训,主要包括仪器的主要功能、仪器的使用流程、仪器使用注意事项、仪器的维护保养、填写仪器使用记录等。培训的仪器主要包括各种实验常用的离心机、甩片机、酶标仪、PCR仪、蛋白分析仪、凝胶电泳成像分析仪、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小动物成像系统、流式细胞仪、共聚焦显微镜、图像分析仪等等。通过系统培训,学生基本掌握如何使用仪器,并能规范性地操作。
5基本的实验方法培训
实验手段正确与否决定实验结果的优劣,基本的实验方法培训是必不可少的。生物医学研究中常用的实验方法主要包括细胞培养技术、电泳技术、PCR、western blot、ELISA、免疫组化和免疫荧光技术等。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实验方法,并能正确把适当的实验方法应用到自己的实验中。通过培训的本科开展实验研究时必须在上一级的研究生陪同的情况下方可进行,以最大程度的保证实验顺利完成和实验资源的节省和保护。
6常规病理技术培训
本实验室为病理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而病理学专业不同于其他学科,是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是一门“形态”学科,所以组织的形态学观察是必不可少的。因此重点学会常规病理技术是至关重要的。从组织的取材、固定、脱水、透明、浸蜡、包埋以及切片、染色等都进行一一的培训,特别是最基本的HE染色,学生必须熟练掌握,因为HE染色是病理专业最为基本也是最为重要的实验方法之一。另外对常用的几种特殊染色方法也做以简单介绍,以便学生实验中用到。
7汇总报告
通过一周的培训结束后,每位学生必须完成一份培训报告,针对在培训过程中的心得体会做以总结,并把培训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给以指出,以便实验室管理人员在以后的培训中加以改正。通过培训合格,学生获得相关的合格证书方可进入实验室投入实验。
8项目结题要求
大学生创新计划的本科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查阅相关文献、立题并积极开展实验。除完成吉林大学“大学生创新计划”的基本结题要求之外,本实验室这些创新性实验项目的结题要求至少有一篇核心期刊或以上级别的文章发表。基于此项要求,进入本实验室的本科生创新性实验项目的学生更加积极刻苦的完成实验课题,发表文章,极大提高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提高了创新实践的能力,也促进了实验室的整体发展。我实验室至今为止本科生创新性实验项目共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发表SCI文章1篇,影响因子达 3.565[3]。
在“大学生创新计划”实施的过程中我们已经形成了一套有效的培养模式,希望在此基础上建立更有效的评估机制,从而在扩大创新人才培养覆盖面的基础上能够稳步提升大学生创新计划实施质量,实现高校人才培养“内涵式”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国家教育部.国家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指南[Z].2007:6.
[2]韩燕,张富军,宁启兰,等.医学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的实验室管理探索[J].西北医学教育,2013,21(6):1170.
[3]Lv H1,Li L,Zhang Y,et al.Union is strength:matrix elasticity and microenvironmental factors codetermine stem cell differentiation fate[J].Cell Tissue Res,2015,361:657.
基金项目:吉林大学白求恩医学部教学改革研究项目(B2014A014)
*通讯作者
文章编号:1007-4287(2016)07-1225-02
(收稿日期:2015-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