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诊断学教材改革与实践
2016-01-26侯治富侯睿智吴晓冬杨宇丹姜金兰钱风华房学东吴运涛金祥雷
侯治富,侯睿智,王 欣,吴晓冬,杨宇丹,姜金兰,钱风华,房学东,吴运涛,金祥雷
(1.吉林大学第三临床学院,吉林 长春130033;2.吉林大学第二医院;3.吉林大学白求恩医学部;4.吉林大学教务处)
实验诊断学教材改革与实践
侯治富1,侯睿智1,王欣2,吴晓冬1,杨宇丹1,姜金兰1,钱风华1,房学东1,吴运涛3*,金祥雷4*
(1.吉林大学第三临床学院,吉林 长春130033;2.吉林大学第二医院;3.吉林大学白求恩医学部;4.吉林大学教务处)
教材是用于传授知识、发展技能、改造思想的材料。广义的教材凡指有利于学习者增长知识或发展技能的材料。通常情况下,把教材狭义地理解为教科书,并常常与学科、课程相混淆。在当今信息时代,随着互联网理念在教育教学领域的渗透与融合,大学和教室的围墙已经遭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广义的教材给教科书赋予了更加丰富的内涵,新的教材观——“材料式”教材理念正在兴起。为此,我们在教材修订中,着重在教材观重塑上下功夫,力争在新的教材观指引下,使修订后的教材适应时代需求,顺应时代发展,引领实验诊断学教材与学科的方向。
1探究“材料式”教材观,引领教材修订
所谓教材观,是人们对教材的本质及其功能的根本看法。按照教材编制的一般原理,教材观包括对教材内容、教材结构、教材功能及教学属性的基本认识与看法。它反映了教材使用者对待教材的根本态度和基本方式。它主要包含了如何看待教材、如何用教材两个基本问题。并从根本上影响和制约着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但是,不同的教材观对教材有不同的理解[1]。
纵观二十世纪以来,学术界认为典型的教材观包括圣经式教材观、经验自然主义教材观、科学取向教材观、结构主义教材观、范例式教材观、人本取向教材观、建构主义教材观等七种教材观[2-3]。
本着教书育人的根本理念,首先是对教材功能属性的认识。圣经式教材观认为,教材是经典、权威,不可动摇。这种教材观本身就违背了“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基本哲学原理。而经验自然主义的促进儿童生长、科学取向的为成人做准备、结构主义的发展学生智能、范例式的教学支点和范例、人本取向的促进个人发展、建构主义的促进意义构建等功能描述,均符合教书育人的原则。仅范例式教材观局限在教学范畴。在教材的教学属性上,圣经式教材观是以教材为中心,科学取向和结构主义教材观是以学科为中心,其余五种教材观均以学生为中心。在教材的结构属性上,圣经式和结构主义教材观注重学科逻辑的编排,经验自然主义和科学取向教材观兼顾了学科逻辑和心理逻辑,范例式教材观注重问题逻辑,而人本取向和建构主义教材观更趋向侧重心理逻辑。在教材的内容属性上,以学科内容为主的教材观包括圣经式、科学取向、和结构主义,而经验自然主义教材观只关注经验,范例式、人本取向和建构主义教材观更加注重知识、经验及其联系。
由此可见,各种教材观并不是孤立的,在构成要素间相互交融联系,只是各有侧重、各有所长。在信息时代的大背景下,开放与共享已经成为共同的理念,重塑大教材观已迫在眉睫。树立开放包容、适应时代的“材料式”教材观时机成熟。尽管尚未见到“材料式”教材观确切定义,但“教材为教学服务”、“教材是促进学生发展的媒介”、“教材是基本的教学资源”等理念逐步被普遍认可[4]。我们认为,这是大教材观中“材料式”教材观的基本内涵。它涵盖了促进个人发展的教材功能和服务教学的教学属性,也囊括了任何结构形式与内容的材料属性,具备典型教材观的四大要素,同时具有开放的特征。
2重塑“材料式”教材观,确立实验诊断学修订指导思想和修订原则
在开放共享的时代理念和“材料式”大教材观的指引下,以岗位胜任能力为教学目标的实验诊断学教材,打造知识、能力、素养并重,知识向技能迁移并举,贯通基础与临床内容体系,是实现“启蒙临床思维方法,培养临床实践技能”课程功能、实现第三次世界医学教育改革目标的重要途径。
为此,我们把“以建构主义思想为指导,面向全国大多数地区和学校、面向多层次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等《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2010—2020年)》精神与要求,引导树立新型教学观和教材观”作为教材修订的指导思想,把“打造‘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继承与创新并重,经典与前沿并举,集科学性与艺术性于一身、文字教材与电子教材于一体,适于自主学习’的多元化、精品教材”作为修订的总体目标。把“三基”是基础、“五性”是灵魂”作为教材修订的基本原则。紧紧围绕“科学性与艺术性、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继承与创新、经典与前沿、文字教材与电子教材”五大关系,营造教材文化,打造教材精品。
3践行“材料式”教材观,构建新型实验诊断学教材
在教材改革与修订实践中,遵循“材料式”大教材观的要素构成,其指导思想明确了本教材的功能,在结构、内容和教学属性方面,进行了实践与探索。
3.1抓“五性”灵魂,推进教材与课程融合式发展
从传统的教材观看待教材,首先表现在教材的框架结构上。作为学科知识的载体,其结构源自学科结构,体现学科内容的逻辑关系,反映学科理论体系,是由人类共同拥有的学科结构转化为学习者认知结构的阶梯[5]。如临床实验诊断学中的各种检测项目的实验原理、参考区间和临床意义等,分别代表了实验诊断学的科学假设、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构成完整的理论体系,是课程教材的科学性所在。
在教育论中,教材作为育人重要媒介。其结构不可忽视教育目标与教材结构、教材内容内在联系。我们增编的数字课程,在形式上打破了传统教科书的界限,在内容上增加了“交流”模块、人文知识等,将社会结构、心理结构与学科结构共同构成教材结构,从而使教材成为教书育人的主要依据,也是教材思想性的重要体现。
在教学论中,教材是组织教学活动的纽带,其功能体现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引入临床路径、临床思维导图、典型病例分等,使修订后的教材的内容结构、方法结构、心理结构有机地统一于教学过程,把教材结构升华为教学结构,体现为教材的启发性和实用性。
基于对“材料式”大教材观的认识,在本次教材修订的同时,也建设了实验诊断学网络课程和在线课程(MOOC),把增加的人文素养、疾病概念、练习题、思考题等内容放入相关课程平台,形成了“纸质教材+电子教材”的教材结构,促进了教材与课程融合式发展,充分体现了教材的先进性。
3.2抓“三基”基础,构建适应胜任能力培养目标的教学内容体系
第三代医学教育改革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必备胜任能力,并把它作为教育目标。提出了“在日常医疗服务中熟练精准地运用交流沟通技能、学术知识、技术手段、临床思维、情感表达、价值取向和个人体会,以求所服务的个人和群体受益”作为胜任能力的内在要求[6]。在教学中,体现了高度个体化的学习。其本质内涵不仅仅包括知识、技术、人文素养,还包括交流能力、思维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临床实践能力[7-8]。
为了实现胜任能力的培养目标,在教材结构上,编排了“临床实验诊断学”学科经典部分,还增加了“常见疾病的实验室检查临床路径”和“典型病例实验诊断分析”两个篇幅,丰富了基本理论知识、基本思维方法、基本实践技能的内容。在教材形式上,引入了临床思维导图的创作手法和临床路径设计原则,将动态的临床思维过程,固化为静态可认识的图表。在教材内容体系上,构建了以症状体征、脏器功能评价为主线,贯通基础与临床的“一纵两横”的器官系统整合模式。充分体现了注重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配合数字课程加强交流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在继承学科经典和器官系统整合的基础上,实现了教学思想与理念、创作形式与手法、教材内容与体系上的创新发展。
3.3抓创新驱动,打造慕课时代的自主学习平台
慕课(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MOOCs)是以连通主义理论和网络化学习的开放教育学为基础的在线课程模式,具有“规模大”、“开放性”和“实时在线”三个特征,其本质是“互联网+教育”。其中,开放性是慕课的首要特征。开放是形式,同时也是教材或课程资源的教学属性内在要求;教材或教学资源是开放的内容和基础;课程平台是资源开放和广泛参与(大规模)的先决条件[9]。
运用“材料式”大教材观认识慕课,更多体现在教材观的教学属性。在实验诊断学教学实践中,我们依托具有“5A”开放特征的课程平台(Anyone、Anywhere、Anytime 、Any-device、Anything,5A)和丰富的课程资源,在传统理论课和实习课的基础上,开辟了全程网络旁修,借助“助学”、“积分”、“PBL”功能模块等,实现了知识(作业)、能力(讨论)、素养(交流)兼顾,形成性评价(单项统计)与终结性评价结合(积分),在线自主学习、线下体验学习相融合的O2O(online to offline,O2O)教学模式,使在线课程成为实验诊断学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极大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夏冬杰.试论杜威的教材观及其启示[J].江西教育,2007,(7):37.
[2]詹宏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三种教材观评析[J].中国城市经济,2010,(8):162.
[3]陈柏华,高凌飚.教材观研究:类型、特点及前瞻[J].全球教育展望,2010,39(6):63.
[4]杨小燕.教材观:教学关系建构的起点[J].四川经济管理学院学报,2006,55(1):58.
[5]鲁增贤.从学科结构、教材结构到教学结构[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0,2(1):96.
[6]Epstein RM,Hundert EM.Defining and assessing professional competence[J].JAMA,2002,287:226.
[7]Julio Frenk,Lincoln Chen,Zulfiqar A Bhutta,at al.Health professionals for a new century:transforming education to strengthen health systems in an interdependent world[J].Lancet,2010,376:1923.
[8]唐景莉,韩晓萌,胡亮,等.教材建设要真正适应人才培养需要[J].中国高等教育, 2015,Z3(C3): P46.
[9]贺斌.洞察MOOC之“道”[J].电化教育研究,2014,260(12):41.
基金项目:吉林大学“十二五”规划教材修订项目(第71号);吉林大学2015年度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第43号);2014年度吉林大学白求恩医学部教学改革研究一类项目(第1号);吉林大学慕课建设项目
*通讯作者
文章编号:1007-4287(2016)07-1223-03
(收稿日期:2016-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