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豆耐逆分子机制研究取得进展

2016-01-26

种业导刊 2016年7期
关键词:毛状硫胺素耐盐性

大豆是植物油和蛋白质的重要来源,但其生长发育受到多种逆境胁迫的影响。所以耐逆分子机制研究对于增强大豆耐逆性,提高大豆产量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张劲松研究组和陈受宜研究组在前期的研究中鉴定到一系列大豆miRNA。该研究发现在这些miRNA中,miR172a的表达受盐胁迫诱导。利用大豆毛状根转化体系,对miR172a的功能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在毛状根中过表达后显著增强大豆的耐盐性。一系列实验发现miR172a通过切割降解靶基因SSAC1,解除其蛋白对硫胺素(维生素B)前体合成酶基因THI1启动子的抑制作用,从而促进THI1表达,提高硫胺素合成,进而增强大豆耐盐性。此外,通过嫁接实验发现miR172a可以作为长距离信号分子从大豆转基因毛状根转运到地上部并调控靶基因及下游基因的表达。这一研究对于揭示大豆耐逆机制、改善大豆耐逆性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猜你喜欢

毛状硫胺素耐盐性
雏鸡维生素B1缺乏症的诊治
郁金香耐盐性鉴定方法研究
金铁锁多倍体毛状根的诱导及性质
源于大麦小孢子突变体的苗期耐盐性研究
三个大豆品种萌发期和苗期的耐盐性比较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血清硫胺素水平改变及临床意义
6-苄氨基腺嘌呤和萘乙酸对三裂叶野葛毛状根生长和异黄酮含量的影响
反刍动物硫胺素营养研究进展
不同因子对药用植物毛状根产量和次生代谢产物积累影响的研究进展△
甜菜种质资源耐盐性的初步筛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