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变化特征与消解对策

2016-01-25李勋来王晓燕

关键词:城乡收入差距

李勋来++王晓燕

[摘要]长期以来,我国重工业、轻农业,重城市、轻农村的发展政策,使得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特征显著。城乡分割产生的矛盾和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在梳理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利用1978—2013年的统计数据,选取比较劳动生产率、二元经济对比系数和城乡收入差距作为衡量指标,对我国改革开放35年来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现状进行评判,并对其变化特征进行阶段性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统—户籍管理制度、深化土地制度改革、构建城乡统—市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等对策建议,加快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转化。

[关键词]二元经济结构;二元经济对比系数;城乡收入差距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372(2015)04-0027-05

一、引言

我国是一个典型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国家。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学者对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演化特征及弱化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方面。杨小勋、李亚娟(2007)通过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演化的实证分析,得出1978—2004年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不断强化的结论,并提出针对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转化的建议。夏绪梅(2005)指出我国三大地带经济结构的二元程度与全国趋同,呈加强趋势,并从农业、非农业部门生产率水平差异和投资政策两个方面分析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存在区域差异的原因。马晓强等(2013)对乡村部门和乡镇部门的范围进行界定,并对我国1978-2010年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变动趋势进行了测度,指出农业产业快速发展、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等因素共同作用使得该阶段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呈弱化趋势,同时提出了破除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对策建议。王海军、张峁(2010)运用二元对比系数、二元反差系数等衡量指标对1952-2008年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特点和发展阶段进行了考察,并利用AR模型对我国2009-2011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变化趋势进行了预测。张敏等(2013)运用比较劳动生产率、二元对比系数等对北京市1978-2011年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进行了测度和分析,并预测未来几年北京的二元经济结构仍处于持续调整阶段,并趋向于缓和。李启登(2009)分析了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刚性的原因:一是就业结构的转换明显滞后于产值结构的转换,二是第三产业发展严重落后于经济发展,三是城市化进程严重落后于工业化进程,四是限制劳动力转移的制度性障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应的消解对策。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选取比较劳动生产率、二元经济对比系数和城乡收入差距作为衡量指标,对我国改革开放35年来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现状进行评判,并对其变化特征进行阶段性分析,进而提出相应的消解对策。

二、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演变特征

经济的二元性主要是指传统部门(农业部门)和现代部门(非农业部门)的对立,所以通常用两部门间的生产率差异衡量经济结构的二元性,而衡量两部门生产率差异的指标主要是比较劳动生产率。

所谓比较劳动生产率是指一个部门的产值(或收入)比重与该部门劳动力比重的比率,它反映了1%的劳动力在该部门创造的收入比重。计算公式如下

农业部门:Bl=

非农业部门:B2=

其中,Bl为农业部门比较劳动生产率,B2为非农业部门比较劳动生产率,G为总产值(总收入),G1为农业部门产值(收入),G2为非农业部门产值(收入),L为劳动力总数,Ll为农业部门劳动力人数,L2为非农业部门劳动力人数。

一般,Bl低于1,B2高于1。Bl与B2的差值越大,经济结构的二元性特征就越显著。在二元经济加强阶段,Bl的值逐渐减小,B2的值逐渐变大,当Bl与B2的差值达到最高点后,Bl的值转而逐渐变大并趋近于1,而B2的值将逐渐下降并趋近于1。因此,经济结构的二元强度可以通过将两个部门的比较劳动生产率进行对比得出,即由二元经济对比系数计算可得Rl=(Rl代表二元经济对比系数)。

二元经济对比系数与二元经济结构强度呈反方向变动,即Rl越大,两部门的差别越小,经济结构的二元性越小;反之,Rl越小,两部门的差别越大,经济结构的二元强度越大。Rl在理论上的最大值为1,通常低于1。发展中国家的二元经济对比系数通常为0.31~0.45,发达国家的二元经济系数通常为0.52~0.86。

在二元经济结构中,两部门间的比较劳动生产率差别越大,收入差距也就越大,二元经济结构是造成城乡收入差距的重要原因。所以,城乡收入比也是衡量二元经济强度的一个重要指标。R=,其中,R为城乡收入比,Il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I2为农民人均纯收入。当R≥2,即农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不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一半时,处于城乡二元结构状态;当1.25≤R≤2时,是二元结构向城乡一体化过渡时期;当R≤1.25时,表明基本上完成了城乡一体化。

由图表数据可以看出:第一,Bl1。1978-2013年B2波动下降,变动轨迹基本上是一条直线。第三,0.15≤Rl≤0.27,并在两者之间来回波动。虽然从2004年开始一直呈上升趋势,但依然远低于发展中国家的0.31~0.45水平,这表明我国经济结构的二元强度远高于发展中国家的水平。第四,城乡收入比总体上大于2。1978-2013年城乡收入比在1.82~3.33之间呈波动上升趋势,这也表明我国仍处于二元经济结构中。

三、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演化的阶段性特征与原因

根据上文图表,可以将我国1978-2013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演化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减弱阶段(19781984年)

改革开放初期,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的农村改革,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提高了农村生产效率,使农村经济快速发展,1978-1984年,农业产值占GDP的比重由28.2%增加到32.1%。这一时期,农村改革初见成效,农业部门比较劳动生产率从0.4提高到0.5,而非农业部门的比较劳动生产率则由2.44下降到1.89,相应地,二元经济对比系数由0.16提高到了0.26。两部门的比较劳动生产率差距缩小,经济二元性减弱。此外,1978-1984年城乡收入差距逐渐缩小,城乡收入比从2.57下降到1.86。

(二)城乡二元经济强化阶段(1984-1994年)

这一阶段,改革的重点由农村转移到城市,两部门的生产率差异开始扩大。1984-1994年,比较劳动生产率在农业部门的表现是由上升转为下降,由0.5下降到了0.37;在非农业部门呈现出轻微波动的态势。相对应地,二元经济对比系数由0.27下降到0.21。在这一时期,城乡收入比由1.83上升到2.86,只在1990年出现了短暂的下降。

(三)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遏制阶段(19941996年)

1994年,我国实行经济“软着陆”政策,投资增长减缓,工业部门的扩张也受到抑制。一方面,非农部门的比较劳动生产率由1.75减少到1.62;另一方面,各种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措施相继实施,使得农业比较劳动生产率增加了0.2%。两部门生产率差异的缩小,使得二元经济对比系数增加了0.3%,经济二元强度减弱。这一阶段,城乡收入比减少了0.39,城乡收入差距缩小。

(四)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再强化阶段(1997—2009年)

这一阶段,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经济增长减缓,两部门的比较劳动生产率总体上呈下降趋势且差距拉大。1997-2009年,农业部门的比较劳动生产率减少了27%,非农业部门的比较劳动生产率减少了11%;相对应地,二元经济对比系数减少了13.64%,经济二元性特征再次强化。虽然在此期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但由于我国经济结构的复杂性,并没有改变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城乡收入差距由2.47增加到了3.33。

(五)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减弱阶段(2009至今)

从2009年开始,二元经济对比系数及城乡收入比再次呈现出缩小的态势。2009-2013年,农业比较劳动生产率减少了9.7%,非农比较劳动生产率增加了5%。相应地,二元经济对比系数从0.19升至0.24。这一时期,城乡收入比从3.33下降到3.03。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尽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强度有所弱化,但总体来看,效果不明显,国民经济的二元性特征仍然显著。呈现这种刚性反应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传统思维方式的束缚。改革开放以后,虽然逐渐放弃了传统的经济发展战略,但是片面追求工业化的传统思维仍然没有转变,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再次被忽视,使得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不仅没有缓和,反而更加趋于强化。二是现行的户籍管理制度不仅造成城乡劳动力市场的分割,而且对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业部门的转移构成了重要障碍。三是农业发展水平不高,劳动生产率较低。我国农业发展水平与世界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我国农业生产效率低、农业劳动力比重过大,使得农业比较生产率一直处于较低的水平,这不利于农业、非农业之间比较劳动生产率差距的缩小以及二元对比系数的提高,因而也就直接影响到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转化。四是我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第三产业发展缓慢,对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不足,延缓了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业部门转移的进程。

四、加快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消解的对策

通过对1978-2013年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和城乡收入差距的实证分析,可以看出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但是经济二元特征仍然十分显著,如何促进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转化、协调城乡发展是现阶段解决我国经济发展问题的关键。

(一)统一户籍管理制度

我国长期实行的户籍管理制度是限制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根本原因,因此破除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首先要统一城乡户籍管理制度,从制度上消除对人口自由流动的行政限制。取消农村户口和城镇户口的限制及农民工进城的准入限制,让农民享受与当地城镇居民同等待遇及各种福利政策,使城乡劳动力自由择业、平等就业,促进劳动力统一市场的形成,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

(二)深化土地制度改革

进一步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以农村土地产权制度为核心的一整套制度,包括土地产权制度、土地征用制度、土地管理制度以及合理的土地流转制度,把土地的所有权统一收归国有,实行城乡一体化的土地国有制、农村土地承包、转让、租借、转变用途、征占都要制定法律,由相关的管理机构负责。要加强土地制度的创新,在继续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完善承包制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各种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农业生产先进技术的推广,提升农业的产业结构。进一步完善土地流转制度,鼓励和推动农业规模经营,提高农业的专业化、现代化水平,增强农业的盈利能力。

(三)构建城乡统一市场

市场是联系城乡的桥梁,可以促进经济要素在城乡之间的流动。要充分发挥市场的引导和调节作用,利用市场的灵活性,废除原来的体制障碍,建立多种形式的协作机制,协调城乡经济关系,完善城乡统一、规范有序的竞争市场。通过统一的市场机制将农村原有的资源优势转化为商品优势,并使各种生产要素得到优化组合,实现城乡资源合理配置,从而打破城乡分割的局面,促进城乡一体化。

(四)调整农业经济结构,发展现代农业

农业技术进步和产出的增加是二元经济转换的基本条件。根据现阶段我国农业发展的实际和市场需求,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快农村工业的发展,深化农产品加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能力,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加快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把农业再生产过程的产前、产中、产后等环节连接成一个整体,延长农业产业链,这样不但可以增强农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缓解就业压力,而且可以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五)加快第三产业发展,解决劳动力就业问题

人口的增加、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以及工业增长方式的转变,使得大量剩余劳动力滞留。把第三产业作为吸纳劳动力的方式,一方面要继续发展餐饮、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增加就业岗位;另一方面要注重金融保险、信息咨询等新兴产业的发展,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劳动者的就业素质,解决高学历人员的就业问题。

猜你喜欢

城乡收入差距
财政支出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文献综述
我国的对外开放程度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分析
关于我国农村消费影响因素的思考
河南省农村人口转移的历史轨迹、特征及动因研究
内蒙古经济增长与城乡收入差距的互动关系分析
犯罪行为学的分析与应用
地区城镇化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分析
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对刑事犯罪率的非线性效应研究
结构转型、科技创新与“改革红利悖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