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贵州省茶产业“十二五”回顾与“十三五”展望

2016-01-25胡继承杨力

中国茶叶加工 2016年3期
关键词:十二五茶园贵州省

胡继承,杨力

(贵州省农业委员会/贵州省茶产业发展联席会议办公室,贵州贵阳 550001)

贵州省茶产业“十二五”回顾与“十三五”展望

胡继承,杨力

(贵州省农业委员会/贵州省茶产业发展联席会议办公室,贵州贵阳 550001)

贵州是“低纬度、高海拔、多云雾、寡日照”的原生态茶区,也是中国茶叶主产区之一。“十二五”期间,贵州着力推进茶产业转型升级,使贵州茶叶的原料、产品、品质、安全、性价比、竞争力有大幅度提升,全省茶产业从规模数量增长型向质量效益型快速转变。“十三五”期间,贵州还将依托其独特的生态优势和产业基础,把茶产业建设成为贵州省战略性支柱产业,促进贵州由茶叶大省向茶叶强省转变,推动贵州茶产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

贵州;茶产业;发展

中国茶叶加工2016(3):19-24

贵州地处云贵高原,介于东经103°36′~109° 35′、北纬24°37′~29°13′之间,平均海拔1100米左右,全年日照约1300小时,是“低纬度、高海拔、多云雾、寡日照”的原生态茶区。全省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5℃左右,年降雨量1000~1100毫米,茶园土壤以酸性或弱酸性的黄壤为主,富含锌、硒等微量元素,其特定的地理及生态环境,极适宜茶树生长,是茶树原产地之一,也是中国种茶、制茶和饮茶最早的地区之一。贵州茶叶生产有其独特的产地优势、品质优势。近年来,贵州省茶产业全产业链发展,强力推进茶园规模化、生态化,大力提升加工机械化、标准化、清洁化,积极开拓市场推介,创新科技,健全产业服务体系,让天下人喝上干净茶的理念广泛传播,贵州茶的知名度、美誉度迅速提升。

1 2015 年贵州省茶产业基本情况

截止2015年底,贵州省茶园面积45.95万公顷(投产茶园28.21万公顷),居全国第一位;全年茶叶产量22.4万吨,总产值214.8亿元,综合产值404.9亿元。

1.1基地建设

1.1.1茶园建设

茶园向优势区域集聚,形成产业带、产业板块。到2015年底,全省茶园面积2万公顷、1.33~2万公顷、0.67~1.33万公顷的县分别为5个、5个、22个,666.67万公顷以上的乡镇和村分别为227个、57个。全省茶农135万户、470万人,茶叶合作社1179个,1公顷以上的家庭农场52712户。推动建设出口茶、有机茶、特色茶、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等专用基地10.59万公顷。

1.1.2质量安全保障

2015年完成绿色生态防控示范面积9.73万公顷。2015年通过标准化认定茶园面积19.63万公顷,其中无公害认证茶园18.05万公顷、绿色认证2533公顷、有机认证茶园1.33万公顷。

1.1.3产业互动融合

茶产业与旅游、农产品加工、沼气能源、林下养殖、茶园间套种、林木产业等融合发展,建成茶区猪沼茶、茶下养鸡(禽)、苗木种植等产业互动融合生态茶园5.75万公顷,休闲观光茶园6.18万公顷。

1.2茶叶产销

1.2.1加工企业集群

到2015年底,全省注册茶叶企业(含合作社)3040家,固定资产165亿元,其中国家级、省级龙头企业136家。推动组建黔茶联盟等8家企业集团(联盟),联结上游企业179家,覆盖茶园4.87万公顷。

1.2.2招商引资

2015年引进浙江、福建、北京、上海等14个省(市)和地区101家企业、投资23.9亿元。

1.2.3本地化茶叶加工机械生产

贵州赐力茶机公司自主研发的茶叶生产线成套装备,已下线7条生产线,价值4500万元,填补了贵州省茶叶生产机械制造空白。印江、瓮安等地正在建设一批茶叶机械制造厂。

1.2.4产品结构及销售

2015年,全省绿茶产量19.2万吨,红茶产量1.9万吨,白茶产量0.1万吨,乌龙茶产量0.14万吨,黑茶产量1万吨。夏秋茶下树率提高,夏秋茶产量13.4万吨,占全年总产量的60.3%,春、夏秋茶产值比为6∶4。绿茶产量排名全国第二位。

2015年贵州省 30家企业出口茶叶金额3496.6万美元,同比增长78.2%。在淘宝、天猫、京东、1号店、阿里巴巴、黔茶商城等电商平台销售贵州茶叶的店铺1575家,销售单品近万个,2015年销售额近亿元。

1.3茶产业服务体系

1.3.1科技创新

加强科技创新推广与成果转化;财政支持产学研立项攻关并加大多茶类和茶延伸产品的开发力度;加强茶产业人才队伍建设与培训,全年共举办茶产业相关培训3013期(次),培训24.6万人次。

1.3.2金融支持茶产业

金融支持茶企放贷12亿元,支持茶企379家。2015年省信用联社通过“致富通”、“黔微贷”等产品向茶农、茶企发放贷款4.4亿元。国开行建立茶产业小额贷款融资模式,累计发放贷款3亿元;省建行推出“助保贷”、“黔园通”等金融产品发放贷款1.4亿元;省农行发放贷款1.6亿元。黔茶联盟以“联贷联保”、“保贷通”、“互惠贷”等形式为成员解决非质押贷款1.5亿元。

2 贵州茶产业“十二五”成果

“十二五”期间,贵州省各地立足生态优势和产业基础,以市场为导向,科技为依托;坚持绿茶为主,多茶类同步发展;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完善茶叶产业链;从做大基地规模向品牌创建、市场拓展、加工升级、基地提升、质量保障、科技创新、金融服务、文化宣传等八个方面发展,推进产业全面转型升级。

2.1基地

推进茶园向优势区域集聚,以标准园创建为抓手,围绕茶园提质增效,优化茶园管理机制,促进产业融合发展,建成国内面积第一、质量最安全的茶叶原料基地,使更多的贵州茶乡成为生态、文化、休闲、旅游的目的地。

2.1.1按照区域化、集约化、规模化的要求,进一步夯实产业基础

在新建茶园上,以规模化和集中度为核心,推进茶园向主产县、核心乡镇、专业村集聚,推进茶园专业化,培育职业茶农。2008~2013年,全省每年新增茶园面积4.67万公顷,占全国每年新增茶园面积的一半,2013年底茶园面积40.73万公顷,成为中国第一。到2015年底,全省茶园面积45.95万公顷,比“十二五”初(2010年)的21.95万公顷增加24万公顷,增幅109%,茶园的集中度进一步提高。

2.1.2不断优化品种结构

开展良种引进、选育、试验、示范和推广。五年来,黔茶8号品种通过国家茶树品种鉴定委员会评审,成为贵州省自助选育的第6个国家级无性系良种,“贵定鸟王茶”、“石阡苔茶”品种通过贵州省茶树品种鉴定委员会评审,成为省级无性系良种。建设完善了一批品比园、母本园,为未来茶园品种调整提供技术储备。

2.1.3提升标准化管护水平

集成推广整套的标准园,加强土肥管理、病虫害绿色防控、机械化管护与采摘等技术,配套完善茶区水电路网基础设施,提升茶园生产能力。大力推广茶叶专用物资,在万亩乡镇全面推广茶园管护机械化综合配套技术,自主研发茶园除草机并投入使用;推广茶叶专用肥,提高茶园管理效率,研发茶叶专用水溶性新型肥料,提升生产专业化水平。在品牌企业与集中产区、规模茶场建设专属茶园。

2.1.4加快多产业融合

推动茶产业与旅游、农产品加工、沼气能源、林下养殖、茶园间套种、林木产业等融合发展。茶旅一体化加速推进。推出湄潭、凤冈等十大最美茶旅线路,茶旅已成为多彩贵州重点旅游项目。全省茶园的平均收益在6万元/公顷左右,而在湄潭、凤冈等地的高效茶园的平均收益为9~12万元/公顷。

2.2加工

2.2.1培育加工主体

在加工主体培育上,以招商引资为重点,以茶叶园区为平台,推动加工企业加快集群集聚,初步形成大中小并举的企业集群。到2015年,全省有注册茶叶企业及合作社3040家,较2010年底的616家增加2424家。培养本土企业,鼓励支持和引导企业组建兼并重组、市场融资、连锁加盟等方式,推动组建智慧黔茶联盟、梵净山茶叶集团、石阡苔茶集团、万峰报春茶叶集团等一批大型茶叶(集团)公司,进一步壮大企业实力,茶叶加工企业集群效应初现。通过招商引资吸引盘江煤电、同济堂、天赐集团、新三农等工商、民营资本投资茶产业,中粮茶业建立贵州石阡基地,英国太古集团已与思南县茶企合作,拟将其中国绿茶生产基地落户思南,正山堂集团已与普安县合作,开发的“正山堂·普安红”产品已推放市场。

2.2.2布局加工厂

在加工厂布局上,进行初精制分离,开展“跨区域、跨品种、跨季节”的拼配技术。以中小企业为对象、推广初制加工清洁化生产技术,布局标准化初制加工厂;以企业集团或大企业为对象,推动标准化精制拼配技术。全省现有茶叶初加工企业2050家,精加工企业387家,深加工企业22家,清洁化、自动化生产线1236条,其中大型清洁化生产线493条,中小型清洁化生产线743条。五年内通过生产许可认证的企业576家,通过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企业362家,获对外贸易经营资格的企业69家。

2.2.3优化产品结构

在产品结构上,坚持绿茶主体,多茶类并举,打造大众好茶,提升产品性价比。技术日益成熟,产品成本降低,贵州茶叶性价比高的优势更加明显。大宗茶生产比重提高,茶青资源利用率提高。开发出袋泡茶、冷泡茶、超微茶粉、茶枕、茶食品、茶饮料、茶多酚、茶籽油等多种茶叶精深加工产品,产业链逐渐延伸。

2.3质量

以保障贵州茶叶可持续发展、打造贵州茶叶品牌和提升市场占有率为核心,着力强化茶叶标准化建设、监督检验检测和产品质量可追溯等环节,建立并实施最严厉的质量安全监管制度。

2.3.1在茶园建设中,死守质量安全,做干净茶、放心茶,夯实茶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2008年全省启动大规模建园时,对规划区域近27万公顷的茶园开展检测工作,检测内容囊括pH值和铅、镉、铜等在内的7项重金属。全面开展病虫害绿色防控,大力推广林中有茶、茶中有林的生态建园模式,大面积推广黄板、蓝板、杀虫灯以及生物农药。每年开展茶树病虫害绿色防控面积6.67万公顷以上;茶园禁用农药参照欧盟及日本标准,在国标16种的基础上提高到63种;在全国率先禁用水溶性农药及草甘膦。从源头上强化投入品监管,在全省40个重点产茶县179个万亩乡镇全面实行茶园用农药专营店(专柜)制度。通过无公害、绿色、有机认证的有效期内茶园面积达25.68万公顷,其中无公害茶叶产地认定面积21.57万公顷,比“十二五”初(2010年)的认证的茶园面积3.63万公顷增加了22.05万公顷,增幅607%。

2.3.2加强茶叶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和茶叶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设

加大对茶叶农残、重金属等的抽检和监控力度,加强茶叶质量安全保障。2014年开始建设的政府监管、行业自律、企业追溯、消费者查询的省级茶叶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贵州省茶叶质量安全云服务平台于2015年4月启动,现已有60家企业上线运行,包括茶叶质量安全管理业务系统、物联网信息采集系统、视频监控系统、投入品管理系统、检测检验系统、溯源系统、茶叶质量安全网等内容,可实现茶叶从茶园到茶杯的全程质量安全管控。加强茶叶质量认证和安全检测,着力推进全省有资质并具备相应检测能力的检测机构作为茶叶质量安全第三方检测机构。已全面启动全省43个县级检测站、龙头企业检测室、重点市场和核心乡镇速测点的检测网络体系建设,开展茶叶全面检测。

2.3.3在标准生产上,加快茶叶标准制修订,突出贵州茶的优势,树立中国绿茶新标杆

2014年来,贵州省质监局与贵州省农委在全省开展茶叶公共品牌标准体系制(修)订工作,制(修)订“都匀毛尖”“湄潭翠芽”“绿宝石”“遵义红”等10个茶叶品牌27项地方标准和加工技术规程,并于2015年3月15日颁布实施。新标准以市场为导向,企业积极参与完成的标准更能反应企业当前实际生产情况,适应市场需求,突出品牌优势,能提升机械化、自动化生产水平,满足“初制标准化、精制规模化、拼配数据化”的现代化大生产要求;改变重外形,独芽等同于特级的定势思维,大力推动一芽一叶、一芽二叶或多叶茶青为原料机械化加工的生产模式。新标准颁布实施后,全省以宣贯会议、技术培训、制茶比赛等多形式开展贯标工作,确定贯标企业602家,组织召开多形式的10个品牌新地方标准宣贯大会,制作实物标准样,并分发到各贯标企业,推行按标生产,对标检验,把茶叶标准的宣贯和质量安全保障提升到铸造贵州茶叶品牌核心竞争力的战略高度。

2.4品牌

2.4.1聚焦品牌,规范品牌运营

三年行动计划确定 “都匀毛尖”“湄潭翠芽”“绿宝石”“遵义红”等“三绿一红”重点品牌,大力扶持了 “梵净山茶”“凤冈锌硒茶”“石阡苔茶”“瀑布毛峰”等公共品牌,大力实施黔茶品牌战略。贵州茶现有中国驰名商标6个、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18个,开展“贵州绿茶”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申报和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申报工作。茶叶中国驰名商标增加到6个。“三绿一红”品牌覆盖茶园19.79万公顷,品牌商标授权企业399家,省外销售网点4404个、省内销售网点1774个、网上销售点643个;产品产量2.6万吨,实现产值48.4亿元。

2.4.2多层次、多角度、多形式品牌宣传推介,提升贵州茶的知名度

加强媒体宣传,组建专职的贵州茶产业报道的媒体团队,专刊、专栏、专版报道贵州茶产业,并每年开展新闻媒体茶乡行等活动。加强微信端宣传,通过社团自媒体“黔茶资讯”“贵州茶香”,企业自媒体“黔茶联盟”“贵州贵茶”“贵天下好茶”等进行品牌推介。加强广告宣传,不仅在省内多场所、国内多刊物投放茶广告,而且在贵广、京沪等高铁列车和重要站点,通过冠名、语音提示、小屏软文、提供体验品尝服务等多种方式宣传贵州茶。重视节会宣传,茶事活动常态化。省级牵头组织企业抱团参加国内目标市场的茶博会等重要茶事活动,在省内举办贵州茶博会,贵阳国际茶业博览会,在贵阳农交会中设立茶叶专业馆,在目标市场所在城市地标或人流量大的广场举办万人品茗活动。省内旅游景区“五一”、“十一”品茗活动常态化,推动茶文化进机关、进学校、进军营、进企业、进社区、进乡村活动,各类各层次的茶事活动日益增多,引导形成全社会饮茶、爱茶、关心茶的良好氛围。

2.4.3搭建多元化营销渠道网络,市场拓展力度不断加大

建立出口、省外专卖店、店中店、专柜、电子商务等多元化贵州茶营销渠道网络,提升贵州茶的市场拓展力度。贵州茶叶出口量逐步增加,德国、美国、俄罗斯、沙特阿拉伯、西班牙等国家成为贵州茶的重要海外市场,贵州省茶企在省外建立销售点4270个,遍布全国3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含香港、台湾),贵州茶在华北、华东、华南等重要目标市场份额日益扩大,在北京马连道、上海大不同、广州芳村、江苏溧阳、重庆南桥寺、安徽峨桥等全国性批发市场所占比重不断提升,基本实现省外主要城市营销网络全覆盖。贵天下、贵茶、栗香等大型茶叶公司进入沃尔玛、家乐福、华润万家、北京华联等知名的全国商超连锁系统,进驻吴裕泰、老舍茶馆、天福茗茶等知名的茶叶连锁专卖系统。推进茶叶电商全网覆盖,在淘宝网、京东商城、阿里巴巴等知名的综合类电子商务平台以及黔茶商城等专业电商平台建立贵州茶的销售渠道。巩固提升本地市场,在省内开设旗舰店、形象店、专卖店、专柜、代销点等5120个,以大堂茶吧、客房、餐饮用茶等形式进入462家星级酒店宾馆,全省已建产地茶青市场101个,在建12个,中国茶城、都匀毛尖茶城、锦绣茶城、侗乡茶城等一批产地茶叶批发市场的兴建,有效改善了贵州茶的交易环境,极大地提升了贵州茶叶大宗商品交易能力。

2.4.4推广贵州冲泡

为倡导简单、方便的喝茶理念,突出饮茶的大众、方便、时尚特点,引导形成大众饮茶、全民饮茶的氛围。结合贵州茶“嫩、香、鲜、浓、醇”品质特点,总结出贵州自已的“高水温、多投茶、快出汤,不洗茶”的冲泡方法。“贵州冲泡”正成为贵州茶叶宣传推介的主要手段,“贵州冲泡方法”正在申报省级地方标准。

2.5产业服务体系

2.5.1加快科技创新

以种质资源保护与开发为基础,以人才培育为重点,加快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根据不同区域茶叶品牌特征、产品定位、发展方向,因地制宜,引进、选育、试验、示范和推广茶树良种。开展茶叶种质资源保护区(点)和茶叶种植核心保护区划定和建设保护工作,拟在“十三五”将茶叶种植核心保护区纳入生态保护红线区域管理。通过人才引进、本地培养、联合培养、整合培训资源等多种方式,加强茶产业人才队伍建设,合计每年培养茶叶专业复合型人才5000余人。加强培训,组织贵州茶叶专家服务团,分期分批开展多形式、多层次、多类型的全产业链培训,提高茶产业人才队伍整体素质。陈宗懋院士曾多次受邀指导讲学,来自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杭州茶叶研究院、浙江大学、湖南农业大学等高校、科研院所的专家赴黔考察,围绕茶叶新品种引进、开发、病虫害防治、加工生产中存在的一些共性、关键技术问题授课达100人次。立项支持有关单位开展项目攻关,加大成熟技术成果推广应用,加强科技创新推广与成果转化。

2.5.2加强研究与保护茶文化

建立完善了贵州茶文化生态博物馆及茶工业旧址(湄潭)、中国茶文化博览园(都匀)、“天下第一壶茶文化公园(湄潭)”等一批集茶文化传承、茶道展示培训、茶产品展示、休闲度假等为一体的茶文化推广平台。组织专家学者挖掘整理、保护传承贵州茶文化历史资源和人文资源。成功申报了都匀毛尖茶手工加工工艺的专利,都匀毛尖茶、云雾贡茶、湄潭翠芽茶、遵义红茶、湄潭手筑黑茶、石阡苔茶、金沙清池贡茶等手工制茶工艺。土家油茶制作技艺,凤冈茶饮习俗等9项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湄潭翠芽非物质文化保护传承基地挂牌。出版了《贵州茶产业发展报告(2015)》《真实的贵州茶》《贵州绿茶》《舌尖上的黔茶》《都匀毛尖》《凤茶掠影》《石阡苔茶文集》等一批茶产业茶文化书籍,拍摄《贵州茶香》《村支书何殿伦》《带你飞跃茶海》等一批茶文化影视作品,在贵州卫视5、6频道分别开设 《黔茶印象》《茶香贵州》栏目。每2年举行一届茶艺技能大赛。贵阳市茶店小学等中小学设置茶礼、茶道、茶俗等课程。

2.5.3落实税收优惠政策

地税机关对符合税收优惠政策的茶叶产销企业均按规定予以税收减免。各级地税机关不折不扣落实好各项支持茶叶产业发展的税收政策。

2.5.4创新金融产品与融资模式

着力建立有效沟通机制,深化茶企与金融机构的合作,创新金融产品与融资模式,促进茶产业发展。分别与省建行、省农行、省农村信用联社等金融机构沟通、磋商金融支持茶产业;协调促成相关市、县,茶业企业与相关金融机构的合作。省金融办、省财政厅、省农委等部门联合印发《贵州省2015年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实施方案》(黔府金发〔2015〕5号),推动茶叶保险工作,选择凤冈县作为茶叶试点县实施。今年农业部已经立项在贵阳市试点开展茶叶气象指数保险。

2.5.5发挥行业协会作用

充分发挥贵州省行业协会在品牌管理、行业自律以及宣传推介方面的作用,举办省茶博会、省茶业经济年会、参与承办全省的主要茶事活动,为茶区地方政府、企业开展品牌策划、宣传推广、市场开拓服务。

3 贵州茶产业“十三五”展望

3.1发展思路

贵州立足生态优势和产业基础,坚持以发展高品质绿茶为重点,大力实施品牌带动战略,推进茶业结构调整、技术改造、精细制造和市场建设,扩大增量,做大总量。按照集团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要求,以技术创新为先导,大力调整优化产品结构,进一步提升茶叶品质和壮大品牌,推进茶叶生产相对集中布局和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提升行业整体竞争力。适度发展新茶园,继续加强优质、生态茶叶生产基地建设,加大新建茶园与已建茶园的管护力度,推进茶叶主产县、产业带建设,提高茶叶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水平。加强茶叶综合开发利用,提高茶产业综合经济效益。大力发展茶叶精深加工以及茶叶衍生品开发,延伸产业链、拓宽产业幅,促进茶叶资源综合利用,提高夏秋茶资源利用率,增加茶产品附加值。继续引导茶企向工业园区聚集,生产资源向龙头企业聚集,培育壮大一批龙头茶企,带动茶加工企业走聚集化发展道路。依托品牌,做大做强品牌企业。鼓励支持和引导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市场融资、连锁加盟等方式组建大型企业(集团)。打造在国内外市场有较强竞争力的“黔茶”品牌。积极发展茶叶中介组织,发挥现有行业组织作用,提高行业整体竞争力和经济效益,使贵州省成为国内绿茶产业发展的大省、强省,通过发展茶产业让农业强起来、农村美起来、农民富起来。

3.2发展原则

市场主导,政府推动。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大力培育市场主体;强化政府在制定和实施茶产业发展战略、规划、政策、标准、激励机制以及提供公共服务等方面的职责,加强市场活动监管,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龙头带动,品牌引领。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扶持和鼓励大企业、大集团,通过以点带面,促进专业化分工、产业集群,加快市场拓展,全面提升黔茶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

调整结构,丰富品种。在坚持以绿茶为主的同时,适应市场需求,调整产品结构,丰富产品种类,大力发展红茶、乌龙茶、黑茶、白茶等品类,提高茶叶资源利用率和效益。

提升质量,确保品质。加强现有茶园管护,引进和优化茶树品种,提高茶园单产和茶叶品质。加强茶叶加工技术改造和质量监管,提高茶叶生产清洁化、标准化和规模化水平。

3.3发展目标

“十三五”期末,全省建成茶园面积46.67万公顷以上,其中投产茶园44万公顷,形成加工企业5000家以上,茶叶年产量40万吨,茶产业综合产值超过1000亿元,农民人均茶叶收入达到2000元。打造4个以上全国知名品牌,培育10个以上有一定知名度的品牌,不断提升贵州茶叶规模、质量和品牌影响力。把贵州省建成企业集聚、产业集群的中国高品质绿茶原料中心和加工中心,绿色食品茶、有机茶的重要生产基地,重要的出口大宗绿茶的原料基地。在重要风景名胜区和茶产业带覆盖观光茶园,使茶产业成为贵州全域旅游的重要载体和展示推介的重要窗口。把贵州省建成在规模、品质、品牌上引领全国的茶叶强省,使茶产业成为重要的区域特色优势产业。

Review of Guizhou Tea Industry during the 12th Five-Year Plan Period and Its Prospect for Upcoming Five-year Plan

HU Ji-cheng,YANG Li
(Agricultural Commission of Guizhou Province/The Joint Session Office of Tea Industry Development in Guizhou Province,Guiyang 550066,China)

Guizhou has low latitude,high altitude,heavy clouds and little sunshine in China.It is one of the main production areas in China.Guizhou made great efforts to promote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the tea industry. Great progress has been made in the ingredients,production,quality,safety,cost-effective,and competitiveness of tea during the“12th Five-Year Plan”period.What's more,the tea industry in Guizhou has transformed from quantityoriented to quality-oriented.In the“13th Five-Year Plan”period,Guizhou will also rely on its unique ecological advantages and industrial base to make the tea industry as the strategic supported industry of the province.The goal is to make Guizhou a powerful tea production province with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uizhou;Tea industry;Development

TS272.5;F307.12

A

2095-0306(2016)03-0019-06

2016-06-08

胡继承(1963-),男,贵州贵阳人,贵州省农业委员会副主任兼贵州省茶产业发展联席会议办公室常务副主任,主要从事茶产业管理工作。

猜你喜欢

十二五茶园贵州省
贵州省种公牛站
贵州省博物馆大悬挑超限结构设计
茶园飘香
红六军团威震茶园渡
湄潭茶园
茶园观色
贵州省党代会开得最成功
贵州省高速公路养护管理信息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