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茶产业“十二五”回顾与“十三五”展望
2016-01-25高峰
高峰
(福建省种植业技术推广总站,福建福州 350003)
福建省茶产业“十二五”回顾与“十三五”展望
高峰
(福建省种植业技术推广总站,福建福州350003)
福建产茶历史悠久,茶类丰富,是著名的特种茶产区。“十二五”期间,通过优化茶类品种结构、加强项目管理、提升质量安全水平、培育知名品牌、推进科技创新,福建茶产业发展迅速,呈现八个“新”的良好态势。“十三五”期间,福建省作为重要的产茶地区,将从强化科技支撑、培育龙头企业、拓展国内外市场、发展农民茶叶专业合作组织、加快标准化进程、弘扬茶文化、加大扶持力度入手,加快推广茶叶机械、建设生态茶园、拓展精深加工、强化质量与规模、拓展经营思路和创新发展模式,全面提升福建茶产业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福建省茶产业;“十二五”回顾;“十三五”展望;发展特征;保障措施
中国茶叶加工2016(3):13-18
福建地处中南亚热带,丘陵起伏,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是种植生产茶叶的最适宜区域。福建产茶历史悠久,名茶荟萃,茶文化底蕴深厚,产有乌龙茶(青茶)、绿茶、红茶、白茶四大茶类及再加工类的花茶。“十二五”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福建省着力优化茶类和茶树品种结构,大力发展名优茶生产,建设生态茶园,提升产品质量水平,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打造知名品牌,积极拓展国内外茶叶市场,使茶产业得到又好又快的发展。2015年,全省茶园面积25.01万公顷、毛茶产量40.23万吨、毛茶产值220亿元,分别较2010年增加24.31%、47.58%、121%,全省茶产业年综合产值600多亿元。
1 “十二五”期间茶产业发展情况
福建茶产业快速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并呈现良好发展态势,具体表现在八个“新”上:
一是产业持续发展有新保障。历经三年多充分的调研与征求意见,2012年3月,福建省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 《福建省促进茶产业发展条例》,这是全国第一部茶产业地方性法规,于当年6月1日起施行。《条例》的正式颁布施行,标志着福建茶产业的发展进入了法制化轨道,意义重大。
为加强茶叶质量安全管理,《条例》提出实行茶叶质量可追溯制度,规范企业在茶叶质量安全方面的责任要求;为扶持茶产业发展,《条例》规定省政府和茶叶主产区市、县(区)政府应当安排茶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鼓励金融机构开发、创新适合茶产业发展的金融产品和服务;鼓励茶叶企业依法利用资本市场筹集社会资金;支持山地茶园权利人以林权作为抵押进行贷款等。可以说,《条例》的颁布实施,为福建茶产业在新的起点上实现跨越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
二是促进农业增收有新亮点。茶产业持续、稳步发展,地位与作用日渐凸显,已成为农业发展中最具活力的产业之一,同时也极大地带动了与茶产业密切相关的产品加工、营销贸易、产品包装、物流运输、餐饮旅游等二、三产业的发展,增加了农村劳动力就业、创业、兴业机会,全省涉茶人数超过300万,约占全省人口的1/10。随着茶产业的提升发展,茶产业总体效益日益攀升,农民收入尤其是茶区农民收入显著增加。2015年,安溪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3409元,其中茶叶收入为7509元,占56%;福安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1860元,其中茶叶收入为3762元,占31.5%;武夷山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2147元,其中茶叶收入为3036元,占25%。
三是闽台交流合作有新突破。福建与台湾是茶同根、种同源、艺同师、技同门,据连横《台湾通史》记载,嘉庆年间,将茶树由福建武夷山引种至台湾,茶叶成为台湾农业支柱产业。近年来,闽台农业合作发挥五缘优势,引进台湾茶叶加工工艺技术、设备以及经营理念,以海峡两岸农业合作实验区和台湾农民创业园为平台,承接项目落地,促进两岸茶叶交流合作,增进两岸农民感情交流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漳平市“台湾农民创业园”现有茶园3667公顷,入园茶企业48家,涉及投资台商近500人,台商在大陆投资规模最大的台湾软枝乌龙茶生产园区,被誉为“大陆的阿里山”。总部位于福建漳浦的台资企业天福茗茶创立于1993年,经过20多年的不懈发展,截至2015年底天福茗茶在全国共有连锁店1280多家,员工2万多人,销售额超过15亿元。2012年9月,天福茗茶成功在香港证券交易所主板正式挂牌上市,成为“中国茶业第一股”,这不仅是企业发展历程中一个崭新的里程碑,更是闽台茶叶合作与交流的成功典范。
四是科技推广应用有新进步。目前,全省拥有国家级茶树良种26个、省级良种18个,无性系良种推广面积达96%以上,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居全国领先地位;茶叶单产水平显著提升,全省平均茶叶亩产已提高到107公斤,为全国第一;茶叶加工水平不断进步,各茶类主要品质特性及工艺特点得到总结提升,智能化、清洁化加工技术在较大范围推广。
五是质量水平有新提升。福建省通过大力开展茶叶“三品一标”认证工作、建设标准化示范区、推广生态茶园建设等,提高了茶叶质量品质水平。至2015年底已认证的无公害茶叶企业53个、面积9267公顷,无公害茶叶产品82个、产量1.4万吨;绿色食品企业103个、面积5867公顷,产品142个、产量9700吨。福安、永春、大田、漳平、华安等5个市(县)被评为全省绿色食品茶叶标准化生产基地。
六是多茶类开发有新优势。福建有着丰富的茶树品种资源,多年来,福建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不断引导和推动优势茶类向优势产区集中,基本上形成了闽南、闽北乌龙茶区,闽东绿(红)茶区以及闽西北多茶类产区。
福建发展乌龙茶优势十分明显,形成了以安溪铁观音为代表的闽南乌龙茶、以武夷岩茶为代表闽北乌龙茶,以及以福建优良茶树品种鲜叶为原料,在吸收台湾乌龙茶工艺特点的基础上进行创新的清香型乌龙茶。三个类别的乌龙茶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造就了福建乌龙茶独特的文化积淀与人文魅力。
此外,以产于武夷山的正山小种为代表小种红茶,以坦洋工夫、白琳工夫和政和工夫等传统三大工夫为代表的工夫红茶;以三明针螺型绿茶、宁德天山绿茶、武平炒绿、罗源七境堂炒绿为代表的绿茶;福鼎、政和、建阳的白茶;福州和闽东茶区的茉莉花茶等茶类,在继承和发扬传统制作技艺的同时,不断创新产品加工工艺,开发出了众多适应消费市场需求的茶叶产品。红茶“新宠”金骏眉在2007年投放市场之后,迅速成为高端红茶的象征并被广泛接受,继而拉动了国内红茶市场的复兴。
七是产业化经营有新进展。在政府引导和市场拉动的共同合力下,福建茶产业涌现出一大批区域特征明显、辐射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至目前,福建省现有茶叶类农业产业化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7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58家,茶叶龙头企业和品牌建设水平居全国前列。象八马、日春、武夷星、华祥苑、天福茗茶、品品香、春伦等茶叶龙头企业的涌现,为福建茶业的快速发展,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在市场建设方面,安溪的中国茶都---安溪全国茶叶批发市场,2015年总交易量2.3万吨、总交易额近25亿元,跻身全国茶叶批发市场十强。与此同时,福州、泉州、漳州、厦门等中心城市也建立了专业性茶叶批发市场,武夷山、大田等地正建设产地茶叶批发市场,全省形成了以中心城市为龙头,主产区为重点的全省茶叶批发市场网络,促进了产品流通。
八是茶文化传播有新内涵。由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各类茶文化宣传、茶产品推介活动方兴未艾。海峡两岸茶业博览会、海峡两岸农业博览会、“闽茶中国行”、“闽茶世界行”等系列茶文化活动,宣传、推介了福建优秀茶企业、茶产品,也展示了福建积淀深厚、源远流长的茶历史、茶文化,在国内外备受瞩目。由福建省农业厅、海峡两岸茶业交流协会、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联合主办的海峡茶艺电视公开赛成功举办了三届,该项赛事在展示茶艺的同时,挖掘、储备了优秀茶艺人才,有力地提升了茶文化的品牌效应,使茶文化更加流光溢彩、广受赞誉。
2 推进茶产业发展的主要做法
福建茶产业之所以取得以上显著成效,是多方面共同努力的结果,主要做法有:
一是着力优化茶类品种结构。坚持以稳定面积、提高单产、增加效益为总体发展思路,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布局,重点发展以安溪铁观音为代表的闽南乌龙茶和以武夷岩茶为代表的闽北乌龙茶,着力开发以坦洋工夫、政和工夫、白琳工夫为代表的闽红工夫及具有福建地域特色的小种红茶,稳步发展白茶生产,适当发展传统名优绿茶、茉莉花茶生产。持续推进品种结构调整,加大力度推广高香型和制优率高、适制性好的茶树品种,合理搭配早、中、晚芽品种,适当引进台湾及其他省的优良品种,使福建省的茶树品种布局逐步向调优、调高、调特方向发展,并与各产区的地理气候、产业基础、加工茶类、市场取向相一致、相协调。
二是以项目为抓手推动产业升级。福建省自2008年实施现代茶业项目以来,八年累计投入中央财政资金8亿元、省级财政资金2亿元,建设完成标准化生态茶园5.3万公顷,开展茶叶初制厂清洁化改造项目1000个,扶持300家龙头企业引进先进加工设备,建设了10个现代茶庄园试点。这些项目的实施,有力地促进福建省茶叶从传统产业向现代加工业的转变,为推动福建省茶产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是不断提升质量安全水平。全省各级政府高度重视茶叶质量安全工作,着力开展标准茶园创建和茶叶标准化示范区建设,推广茶叶标准化生产。采用生物农药、太阳能杀虫灯、黄板、性诱剂等生物、物理、化学手段,抓好病虫害综合防控工作,推广茶树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新模式。同时对茶农和茶叶企业主进行茶叶种植、加工、卫生质量管理等内容的强化培训,全面提高福建茶叶生产者的生产技术水平。近年来,安溪县积极探索建立“生产有记录、信息可查询、流向可跟踪、责任可追究、产品可召回”的茶叶质量可追溯体系,来提升和保证茶叶质量,同时该县在农资监管上采取统一招投标经营、茶农持卡购药等规范经营的措施,这种从源头上控制违禁农药的使用、保障质量安全的做法正在被福建省其他产区学习借鉴。
四是合力培育知名品牌。福建有关部门采取优惠政策措施,推进茶叶龙头企业上市融资,做大做强企业,增强对茶农的辐射带动能力。鼓励有条件的茶叶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争创驰名商标、著名商标,推进区域品牌和企业品牌相互促进发展,目前全省茶叶类品牌中有中国名牌产品或名牌农产品6个,23个产品获中国驰名商标称号。
五是积极推进科技创新。组织实施福建省茶树优异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工程,先后在35个县(市、区)建立保护茶树种质资源圃5个、原生无性系栽培种24个、有性群体种19个、野生(半野生)茶树种质资源14个,建设茶树种质资源基因库1个;同时做到保护与开发利用并重,全省共推广了金观音、金牡丹、黄观音等茶树优新品种1万公顷;完善了现代茶叶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建立省级创新团队和10个县级综合试验推广站,着力组装配套,推进技术创新,重点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难点,不断提升科技创新与应用水平。
3 茶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福建茶产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主要有:一是产业的快速发展与现代农业所要求的合理利用资源、环境友好之间的矛盾。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全省茶园较快扩大,对生态资源造成一定负面影响。茶园生态修复区域广,难度大。二是以家庭生产经营为主的组织方式与现代农业所要求的规模化、集约化之间的矛盾。茶叶生产仍然以千家万户分散经营为主,规模化生产和经营比例还不高。三是现有的加工机具设备与现代农业所要求的标准化、机械化之间的矛盾。目前福建省的茶叶初制厂房,相当多建于上世纪80年代之前,这些厂房建设标准不高,机具设备不够先进;占福建省60%以上产量的乌龙茶加工机械化、连续化难度大;而且名优绿茶和约占全省种植面积三分之一的铁观音机械化采摘水平不高,急需进一步提高。四是现有的产业结构与现代农业所要求的优质化、多样化的市场需求结构之间的矛盾。从茶类上看,绿茶产品特色不明显,白茶出口虽有潜力,但规模小。从品种结构上看,品种搭配不合理,部分品种所占比例大,如福云6号面积达3.4万公顷,占全省茶园面积近六分之一。五是茶叶产品的卫生质量水平与现代农业所要求的产品高度安全性之间的矛盾。福建省茶叶卫生质量水平安全工作经过多年的共同努力已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农药市场管理不规范,特别是一些农药标识不明,容易造成用药不当;以及茶农科学种茶与科学防治病虫害水平不高、环保意识和卫生意识不强等方面问题。
4 “十三五”茶产业发展展望
2016年起,福建省茶产业将继续坚持“一稳定三提高两进一步”方针,即稳定面积,提高产量提高品质提高效益,进一步保证产品质量安全,进一步提高茶农专业化合作水平,力争到十三五末(2020年末),全省茶园面积稳定在25.3万公顷左右,毛茶产量40万吨,毛茶产值超300亿元,茶产业年综合产值超千亿。福建省将紧紧围绕建设福建现代特色农业总体要求,以确保茶叶质量安全为目的,以提高茶叶经济效益为中心,推进茶叶标准化生产,大力发展无公害茶叶产品和名优茶,培育和壮大龙头企业,打造名牌,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快产业化经营进程,全面提升茶产业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4.1拟开展的主要工作
一是推广茶叶机械,降低生产成本。推广茶园采茶机、修剪机、微耕机和水肥一体化设备;推广茶叶初制加工清洁化机械化自动化生产线,重点扶持碳纤维远红外地暖温控萎凋设备、自动化萎凋设备、离地晒青、晾青等茶叶加工机械,使茶叶不落地,产品卫生安全。开展茶叶初制加工厂清洁化改造,实现加工环境、设备和燃料清洁化。带动全省茶叶初制加工集中园区建设。
二是建设生态茶园,提升产品品质。推行在茶园内种树、种草、套种绿肥,完善茶园道路、蓄水池、配置滴(喷)灌等基础设施,开展“五新”集成示范推广。在全省建成基础设施完善、品种结构合理、良种良法配套、机械化作业和标准化管理的生态茶园示范园,带动全省生态茶园建设。
三是拓展精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优先扶持以茶鲜叶、成品茶、茶的副产物为原料,提取与利用茶多酚、茶多糖、茶色素等茶有效成分,并开发茶饮料、茶日用品和茶保健品,延伸产业链,提高茶叶资源综合利用率。
四是强化质量与规模,提升综合竞争力。推广茶叶质量安全可追溯管理模式,全面建立茶叶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加强茶园农药使用监管,借鉴安溪县农资统一监管经验,通过信息化手段,建立农药经营单位、农药使用单位和农药使用品种的实时监控体系,实现农药产品“源头可追溯、流向可跟踪、信息可查询、产品可召回”。鼓励茶叶企业整合资源和市场,组建产销联盟或产销集团,支持龙头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收购、控股等方式上市。
五是拓展经营思路,创新发展模式。鼓励茶叶企业运用电子商务方式拓展国内市场,开发适宜网络营销的产品,支持O2O(线上到线下)模式发展,推进茶叶跨境电子商务。
立足福建省茶文化底蕴深厚、资源丰富的优势,支持茶产业、茶文化与旅游业融合发展。鼓励和支持集生产、加工、营销、品牌、文化、旅游、体验为一体的现代茶庄园建设。
4.2保障措施
一是强化科技支撑,提高产业整体素质。加大福建省茶业科技创新投入,增强科技对产业的支撑能力,已成为新形势下福建省茶产业发展的必要措施。要重点建设省级茶叶科技创新中心和区域性科技研发中心,引导和建立科技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机制,加大对重金属含量控制、茶树病虫害防治、茶叶连续化加工、茶叶现代化生产管理模式等关键技术研究与开发力度;加大茶树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加快新品种选育,增强科技支撑后劲。要加强农、科、教三方合作,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提高科技对产业发展的贡献率。同时,强化与区域化产业发展相适应的技术推广体系,积极创新技术推广机制,探索与产业化发展相配套的区域性专业技术推广部门与科技示范场、专业合作组织相结合的技术推广模式。要以培育专业户为重点,组织实施茶农培训工程,着力提高茶农科技素质和先进实用技术到位率。以科技为动力,全面提高福建省茶业生产、加工、保鲜、综合开发及信息服务等的整体素质。
二是培育龙头企业,拓展国内外二个市场。加大茶叶龙头企业扶持已成为推动福建省茶叶产业化进程的一项重要任务。要依靠国家与地方扶强扶优的倾斜政策,着力优先培育扶持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带动力的加工型和外向型茶叶龙头企业,积极推进农工贸一体化经营。支持和鼓励企业建立一批与茶农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专用原料生产基地和加工、出口基地,扩大产业覆盖面和带动力。要以全面推进标准化进程为依托,积极实施品牌战略。要通过政策引导市场优胜劣汰,培育一批区域性茶叶著名品牌,实施品牌原产地保护制度,推动优势产区品牌产业的大联合。要积极利用国内外展览、展销的平台,扩大品牌影响,探索和建立市场开拓有效模式,努力提高市场竞争力,积极引导优势产区实行大联合、培育大优势、打造大品牌、建立大市场。
三是发展农民茶叶专业合作组织,提高产业组织化程度。加大对农民茶叶专业经济合作组织扶持与培育力度,积极稳妥地引导和发展在区域范围内具有较大影响的协会、茶叶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产销联合体。要在培育龙头企业、加快茶厂环境与设备改造优化布局的同时,加快专业合作组织建设,指导与加强专业经济合作组织规范化运作,制度化管理。充分发挥其在实施标准化生产与管理,确保产品安全卫生,连接市场、企业和农户的桥梁作用,培育联合优势,扩大生产规模,完善服务功能,推动集约经营,确立产业地位,提高整体效益,促进形成“行业协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专业农户”的农工贸一体化经营新机制,促使特色优势农产品生产从分散的小农经济向法人农户经济转变,提高茶产业整体竞争力。
四是加快标准化进程,全面提高产品质量。要以提高质量为目标,大力推广标准化生产。要广泛宣传,强化标准意识,把标准化生产变化为生产者、经营者的自觉行动。要加快质量标准体系建设,加强标准制定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根据无公害生产和国际贸易需要,统一组织制定、修改各类茶产品的各种标准,形成与全球市场接轨的全套标准体系;严格依照国家标准进行生产,并结合当地实际制定配套标准,形成国家、地方、企业不同层次的完善的标准体系;生产企业要建立、健全自身质量保证体系,加强原料、产品、销售等环节的质量检验工作,对原料、生产、加工、包装、储运、销售等一系列环节实行全面质量管理,确保产品的质量。要加快质量监测体系建设,加强过程控制和质量监督,做到有标可依,有标必依,违标必究。对不符合卫生条件的茶叶加工企业,应限期整改。要加强对企业和农民的示范、培训,逐步推广、普及标准化生产技术。要充分发挥基层农业部门、专业协会的质量监督和指导作用,促进生产经营者实行标准化生产,确保茶叶产品质量的全面提高。
五是弘扬茶文化,营造产业发展氛围。近年来,随着旅游、观光、休闲业的发展,一批批现代与传统相结合的旅游茶园、观光茶园和休闲茶园以及各种茶楼茶馆应运而生。因此,应充分开发、利用茶文化资源,开展富有特色的茶文化活动,促进茶消费,促进茶业经济发展。要研究、挖掘、弘扬茶历史、茶文化;要突出特色,提高质量,讲求实效,推动茶文化产业的发展;要充分运用载体,办好展示、展销、品茶等活动;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加强宣传,扩大影响,吸引更多的人参与茶文化、茶消费活动。
六是加大扶持力度,保障茶业经济可持续发展。茶产业的发展已成为茶区经济发展、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加大扶持力度,加强领导,增加投入是茶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除中央政府加强投入外,各级财政的引导性投入至关重要。为此,茶区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茶业发展,要把茶业纳入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促进就业的整体战略进行规划部署,列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综合开发、退耕还林、生态建设的范畴来抓,及时研究解决茶业经济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在投入方面,各级政府要给予重点倾斜,扶持一批重点项目、重点基地和重点龙头企业;要把农业、林业、扶贫、以工代赈等方面可用于茶业发展的资金打捆使用,发挥整体效益;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并大力吸引民间资金投入茶产业;要积极争取金融方面的支持,加大信贷扶持力度;鼓励、引导茶叶加工、经营企业和茶农努力增加投入。
Review of Fujian Tea Industry during the 12th Five-Year Plan Period and Its Prospect for Upcoming Five-year Plan
GAO Feng
(Planting Technology Promotion Center of Fujian Province,Fuzhou 350003,China)
Fujian has a long history of tea production of various kinds of tea,making it famous for producing special teas.During the"12th Five-Year Plan"period,tea industry in Fujian went through rapid development and gaining new momentum in 8 aspects by optimizing tea variety structure,strengthening project management,enhancing the quality&safety level,fostering famous brands and promoting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During the“13th Five-Year Plan”period,Fujian Province,as an important tea producing area,aims to improve the comprehensive competitiveness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ea industry in Fujian Province through different measures,such as strengthening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support,cultivating leading enterprises,expanding domestic and foreign markets,developing specialized cooperative tea planting organizations,accelerating the standardization process,promoting tea culture,increasing financial support,accelerating the promotion of tea machinery,building ecological tea plantations,expanding intensive processing,improving the quality and scale,opening up business ideas and innovating in the development mode.
Tea industry in Fujian Province;Review of the“12th Five-Year Plan”period;Prospect of the“13th Five-Year Plan”period;Development features;Supporting measures
TS272.5;F307.12
A
2095-0306(2016)03-0013-06
2016-06-02
高峰(1966-),男,福建福州人,推广研究员,从事农作物种植业技术推广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