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药物超敏综合征七例临床分析

2016-01-25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16年1期
关键词:皮肤科红斑皮疹

李 欣

药物超敏综合征七例临床分析

李欣

药物超敏综合征(drug hypersensitivity syndrome,DHS)是一种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起病急,症状重,临床表现多样,为探讨药物超敏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减少误诊漏诊,现就本院收治的7例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7例DHS患者均为2007年6月至2012年5月在我院皮肤科住院的患者。男5例,女2例,年龄16~49岁,平均31.8岁。

1.2临床表现 ①用药原因:癫痫发作2例,上呼吸道感染2例,痛风2例,腹泻1例;②可疑致敏药物:苯巴比妥2例、别嘌呤醇2例、扑热息痛1例、磺胺嘧啶1例、自用中药1例;③从开始应用可疑过敏药物到出现临床症状的平均时间为3.8周(3~6周);④就诊时间(有初始症状至来皮肤科就诊)1~6天,平均2.9天;⑤初始症状:发热为首发症状者4例,皮疹及瘙痒为首发症状者3例;临床特点:全身症状重,均有发热,最高平均体温38.8℃,平均发热天数9.6天(6~18天);⑥皮疹形态多样:麻疹样红斑4例(合并出血性紫癜样皮疹2例),多型红斑2例,重度表皮坏死松解1例;⑦系统查体:口腔黏膜损害5例,巩膜皮肤黄染6例,肝脾肿大2例。

2 讨论

DHS又称伴嗜酸粒细胞增多和系统症状的药物反应(drug reaction with eosinophilia and systemic symptoms,DRESS),是一种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可累及肝、肾等多脏器多系统损伤。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和内脏损害等,多在服药后2~8周出现症状[1],停用可疑药物3周仍可发作。发热、皮疹是早期症状,发热多在38℃~40℃,多在皮疹前出现,也可与皮疹同时出现。皮疹可多种表现,多为麻疹样红斑或多型红斑,先出现于面部、躯干上部及上肢,渐发展至下肢。眼周、口周及颈部红斑水肿基础上针尖大小的脓疱是DRESS早期的典型表现[1]。常进展为剥脱性皮炎和黏膜损伤。在内脏损害中,肝脏损害最常见[1]。其诊断标准如下:①服用特定致敏药物后迟发性发病,呈急速扩大的红斑,多数患者进展为红皮病;②停用致敏药物后症状迁延2周以上;③体温高于38℃;④肝功能损害(也可表现为其他脏器重度损害);⑤伴有下列1项以上血液学改变(a白细胞计数>11×109/L;b异形淋巴细胞>5%;c嗜酸粒细胞计数>1.5×109/L);⑥淋巴结增大;⑦HHV-6再激活。典型DHS具备上述全项,非典型DHS具备l~5项[2]。

DHS发病机制尚不明,目前认为是由T细胞介导的一种迟发型超敏反应[3]。引起DHS的常见药物有:氨苯砜、抗癫痫药(苯妥英钠、卡马西平)、解热镇痛药(扑热息痛、消炎痛等)、抗生素也偶有发生,近年来中成药、部分中药也成为该病的重要病因。既往本病常因不同药物引起过敏而出现不同临床症状,因而诊断不一,如氨苯砜综合症、血清病样综合征、抗惊厥药过敏综合征、伴嗜酸粒细胞增多和系统症状的药物反应等。1994年Roujeau首次明确其临床概念,将具有发热、皮疹及内脏受累三联征的急性或潜在致死性、特异性不良反应称之为药物超敏综合征。其死亡率约为10%,主要死于严重的脏器受累,尤其是爆发性肝炎[4]。本文7例病患,根据发病史,临床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改变符合药物超敏综合征诊断。

早期诊疗对该病的预后、疗效至关重要。早期足量应用糖皮质激素疗效良好,视病情轻重及病人身体状况也可采用甲基强的松龙冲击治疗。该病往往肝损害严重,应会诊专科给予长期护肝治疗,防止肝功衰竭、凝血功能障碍,造成广泛性出血危及生命。本报道所涉及2例死亡病例均为肝功严重受损,1例死于内脏大出血,1例治疗32天,肝功仍无明显改善,转院后死于肝功能衰竭。另外长期应用激素,亦需预防各种感染等相关并发症的发生;丙种球蛋白对该病治疗有效,可以减少激素用量和减轻激素所致的不良反应,视病情严重程度可酌情采用。

总之,药物超敏综合征起病急,症状重,死亡率高,据国外报道,死亡率可达10%,早期、足量用药,特别是全身支持治疗可减少并发症,降低死亡率。

[1]孙青苗,张建中.药物超敏综合征[J].皮肤病与性病,2009,31(3):20-21.

[2]樊平申,廖文俊,胡雪慧.药物超敏综合征[J].临床皮肤科杂志,2005,34(8):557-558.

[3]顾有守.皮肤药物不良反应的临床新发现[J].临床皮肤科杂志,2003,32(5):299.

[4]毛红群,蔡绥劫,郑敏.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4例临床分析[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08,22(10):601-602.

(收稿:2013-01-29 修回:2013-02-28)

解放军第181医院皮肤科,广西桂林,541002

1.3实验室及辅助检查 7例患者血常规检查白细胞均出现异常增高,其中(15~20)×109g/L者3例,大于20×109g/L者1例,嗜酸粒细胞均>1.5×109g/ L;肝肾功能检查:总胆红素(24~48)μmol/L者2例,谷丙转氨酶>80 U/L者7例,肌酐>140 μmol/L者3例;凝血功能异常者1例,凝血酶时间(TT)45秒;心电图:S-T段改变者1例,B超示:肝脏肿大者2例,脾脏肿大者1例。

1.4治疗和转归 所有患者入院时均停用可疑致敏药物。立即使用地塞米松10~15 mg静脉滴注,每日1次,其中用药3日无明显改善者3例,给予甲泼尼龙480 mg冲击3天,2例给予丙种球蛋白2 g/日,共5日治疗;均与护肝、护胃及抗炎补液等相应治疗。定期(3~5天)复查血常规、肝肾功,皮疹及检查结果明显好转后,激素逐步减量,改为口服醋酸泼尼松或甲泼尼龙片,疗程21~38天,平均29.6天。5例痊愈出院,2例治疗无明显改善,自动出院或转院,随访死亡。

猜你喜欢

皮肤科红斑皮疹
皮肤科医生6招教你抗“冬痒”
木星的小红斑
1例氨溴索注射液致皮疹的病例分析
木星上的大红斑
新生儿毒性红斑的护理体会
皮肤科原料药等供应消息
皮肤科原料药等供应消息
以肛周扁平湿疣为皮肤表现的二期梅毒一例
当归拈痛汤在皮肤科中的运用
加味四物消风饮为主治疗艾滋病慢性皮疹3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