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体验”落实三维目标
2016-01-23柏培斌
【关键词】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科学探究;自由落体运动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46-0062-02
【作者简介】柏培斌,南京市天印高级中学(南京,211100)教师。
重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与能力,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为此人教版高中物理教材必修1中特地将“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这一节,单列到“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的章节最后,目的是让学生科学探究,促成自己的思考。
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会将教学目标异化为对伽利略科学方法的记忆,完全忽视了前人的探索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在一次物理学科交流会上,笔者有幸观摩了一节课,感触颇深。教者以“体验”为特征的教学设计,让学生真正沿着伽利略的研究足迹,完成了一次科学探究之旅。
一、体验历史的错误存在的可能性与合理性
学生在学习完自由落体运动后,会从直观上觉得,错误的论断能够延续达两千年之久,是因为亚里士多德的愚钝。而事实上,亚里士多德作为希腊古典文化的集大成者,被马克思和恩格斯誉为“古代世界最伟大的百科全书”。学生对亚里士多德科学地位的误判,会影响到其感受伽利略科学思想的伟大。于是,教师在教学中设计了这样两种教学活动:
一是以视频采访的形式,对不同年龄、不同学历、不同职业的人,就“轻与重两个物体,哪个下落更快”进行针对性采访。并对视频内容加以剪辑,在课堂上播放,时长大约3分钟。
二是事前利用家长会时间,限时就“轻与重两个物体,哪个下落更快”,对家长设计几个关联性问题,进行问卷统计,然后将问卷统计的结果在课堂上展示。
不论哪种方式,绝大多数人还是普遍认为“质量大的物体下落快”。他们中绝大多数在上中学时,也已经学习过这个内容,但直觉与生活经验还是不自觉地替代了科学思维。所以要让学生真正突破这一点,需要想办法用别人的惯性思维,来纠正其潜意识中存在的错误。
二、体验伽利略实验的巧妙与准确
首先,伽利略凭着敏锐的科学直觉,猜测到在自由落体运动中,速度的增加应该是均匀的。在速度是随时间均匀增加,还是随位移均匀增加的判断中,伽利略通过进一步的数学分析,认为速度极有可能跟时间成正比。为了克服测量的困难,将证明“v∝t”,巧妙转化为证明“x∝t2”,此乃伽利略实验的巧妙之一。
在当时滴水计时的条件下,如何较为准确地完成测量的任务,显然是一件极为困难的事情。伽利略巧妙地想出了“冲淡”重力的实验策略,并有效地完成了测量任务。对此,教材仅用了一幅图来进行辅助解释说明,并给出了结论:在斜面倾角一定的情况下,小球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相等。这种蜻蜓点水式的处理,使学生缺少真正的感知,不能体会到实验的困难。强硬地让学生接受知识,既无趣,也无效。
教师如果能在课堂上,想办法提供实验平台,让学生通过自己真实的实验体验和过程思考,来感悟实验策略,体会伽利略的伟大,课堂的学习生态就会大为改善。为此,教学中设计了这样一系列的实验。
【实验一】
教师先简单说明滴水计时的大概方法,让学生了解当时的实验技术条件,然后再给每个学生发一个数字秒表,简要说明使用方法,让学生感受到计时方法的革新。接着,教师现场演示小钢球的自由下落,并让学生同步记录小球的下落时间。事实表明,虽然数字秒表相对于滴水计时要先进很多,但学生根本无法正常记录小球的下落时间。面对实验困难,学生此时就自然联想到“冲淡重力”这一实验策略的必要性,真实地感受到伽利略的实验智慧。
【实验二】
教师用电脑动画自制一个等时滴水的工具,用水滴下落的滴数作为计时单位。用两根约一米长的铁棒,并排捆绑在一起作为导轨,倾斜一个较小的角度放置,然后进行分组实验。在分组实验中,教师策略性地分组,不同的实验小组可以用不同大小、不同材质的小球,放置在不同倾角的斜面上。教师用倒计时口令的方式,提示学生释放小球,并在各小组学生的相互配合下,记录第一滴水、第二滴水、第三滴水、第四滴水下落时小球在斜面上的位置,从而较为简要地验证“x∝t2”是否成立。
通过这个实验,不仅可以让学生真实地认识到位移跟运动时间的平方成正比的规律。还可以验证,在同一斜面倾角下,大小与质量不同的小球,运动的加速度相同,斜面的倾角越大,小球运动的加速度也越大。
最后,教师再结合教材实验插图,说明伽利略为了减小实验误差,在当时的科学条件下,所进行的精妙设计:在木板上刻出一指宽的、直且平滑的槽,使用的轨道长度达到约7米之长,并在抛光处理后,铺上羊皮纸。实验选用的黄铜球坚硬而光滑。伽利略不厌其烦地实验,实验次数达到上百次之多。在得到相同结论后,又将倾斜角外推到90°的情况。
学生在亲自实验的感知中,在古今实验条件的对比下,真正感受到了伽利略的严谨、智慧,以及过人的直觉与自信。在实验中,还体现了诸多的实验方法,如转换测量、等效替代、控制调节、重复实验等。该过程把实验验证和数学推理和谐结合,形成了一套完整有效的科学研究方法。
这样的教学安排,让学生在课堂上,不再是直接听,而是在自我体验与思考中,让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潜移默化地自然渗透。学生的实验技能、科学探究的热情也一定会提升一个台阶。
三、体验伽利略科学方法的核心
伽利略的科学方法是值得我们用心去学习和实践的。其核心是实验与逻辑推理的和谐结合。
如何让学生很好地感悟,可以做出如下的台阶式课堂设计:1.质疑“重的物体下落得快”的观点;2.得到“若没有空气阻力,轻重物体的下落一样快”的结论;3.从大胆的实验猜想,到精妙的实验验证;4.从斜面上的运动到自由落体运动。
在常态的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包括教者本人对这一节教材的认识和处理,会觉得很空泛、无趣。教师没有用心去感知、挖掘教材,没有真正站在新课程理念的高度上,去认识和理解教材本意,当然也就产生不了灵动的教学设计。在本次教学观摩中,笔者完全将自己换位成学生,在开课教师的教学台阶和教学载体的逐步引导下,用了短短的45分钟时间,真实地感受了一次科学史的穿越,有了科学探究的冲动和自信,对伽利略其人,心生敬仰。
从课堂上学生的表情与思维状态看,现场听课的教师普遍感觉到,这样的教学设计,促成了教师、学生、教材的融合与共鸣,教学的三维目标实实在在生了根。究其原因,在于教师在每一个教学要点上,都用心地设计了“体验平台”和“思维的绳索”,课堂上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优良的课堂生态,让教师的引导、学生的探究,显得非常的从容和真实。教授完这节课,相信从教师的角度,也会再次感受到教材编写者的用心和高明,可以说这节教材内容,真正拉开了学生科学探究的序曲,值得重视和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