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教育信息化背景下集体备课的几点思考

2016-01-23茆晓明

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 2015年12期
关键词:集体备课教育信息化思考

【摘 要】程式化的集体备课,难免会让教师产生倦怠。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集体备课的形式、主题、宗旨、原则等核心要素也应随之转型;当然,教师更需要“以生为本,不失师心”。

【关键词】集体备课;教育信息化;范式转型;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3.9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46-0055-02

【作者简介】茆晓明,江苏省太仓市沙溪第一中学(江苏太仓,215421)副校长。

传统意义上的集体备课,由教务处牵头,以备课组为单位,组织教师开展集体研读大纲和教材、分析学情、制订学科教学计划、分解备课任务、审定教学设计、反馈教学实践信息等系列活动。这样的“自上而下,以面带点,先管后理”的程式化的集体备课,教师经常认真参与,但难免会产生不可抗拒的倦怠。例如重复性劳动,一备、二备、三备带来的是精力极度消磨,更何况独立完成原创式的第一次备课已经“恍如珍品”。再如不同意见的争鸣与讨论,在集体研讨时备课组如果缺少敢于直抒己见的风气,那么学术民主就会成为空谈,更不用说个性化教案了。

近几年,微课(学科知识呈现形态)、慕课(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翻转课堂(课堂教学模式)、未来教室(支持课堂教学的教学环境)、智慧教育(智能化校园管理平台)已经成为教师耳熟能详的热词,而这一切又都基于教育信息化的背景。可以说,教育信息化为优化集体备课提供了可能性。

一、创新形式,快乐教研

信息技术具有把人类从重复性劳动中解放出来的特点,因为信息社会追求效率、注重创新。集体备课的核心在于观点碰撞和思想激荡,源自内心交流的强烈愿望。在信息社会,碰撞与激荡完全可以不用面对面发生,或者说,利用网络渠道,大家相互研讨,可能思想、观点、想法等等更加自由,也更容易产生火花。所以不妨采用“在线式集体备课”,通过QQ群或OA办公系统,即时在线“备教材、备学情、备教学设计”等等,此时备课组长类似论坛“版主”角色。这种形式的集体备课打破了封闭的时空限制,也不再拘泥于“两周一次、一次两课时”的束缚。或许这种形式的集体备课更能给教师们带来快乐教研的幸福感。

二、点面结合,传承完善

教育信息化是以互联网信息技术为支撑,支持教师教学方式与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传统教育中的学生“先学”是静态的、平面化的,未来教育中的学生“自学”是立体的、动态化的,“微课”(微视频)的“音视同步、图文并茂、反复学习”的优势必然铸造学生的学习能力;传统教育中的教师“后教”是模式化的、控制式的,未来教育中的教师“引领”是开放的、多元的。试想如果上述情形是教育的常态,那么我们还有什么必要苦恼于“先学后教”、“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等教法学法的改进呢?这样的蓝图或许还很遥远,但是教育信息化的日新月异已经催促我们不能再固步自封,更何况西方发达国家已经把这种教育形态付诸实践并逐渐成熟。

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信息社会只会淘汰有学历的人,不会淘汰有学习能力的人,包括教书育人的教师。正如佐藤学教授所说:“教师的责任不是上好课,而是促进每一个学生实现学习,保障每一个学生挑战高水准的学习机会。”教师也应因势而为,改进集体备课的做法,制定学校为适应未来教育的新形势的路线图,适当适时地分解“微课制作”“如何利用未来教室上翻转课”等新课题的研究步骤,并把它们作为集体备课的主题,以点带面引领教师走在变革与创新之路上。教育信息化带来的机遇,既是对过去传统教育优秀成果的传承,更需在行动中加以创新完善。

三、自研先行,磨评结合

集体备课中有时免不了“试点施教——集体评议”的环节,先由一位教师先行试讲,根据集体研讨达成的教学思路,在课堂实际中施教,同组教师带着观点、困惑,有目的、有准备地听课,再由备课组长组织听课教师对这节课进行剖析、评议和审视,评议时一般先由授课教师交流授课感受,然后其他教师提出改进和完善的建议或意见,形成较为完备的施教方案。当然,这是理想状态下的集体备课。而在现实状态下,授课教师往往从自身个体的教学实践升华为一种教学套路、流程的表现,可能会导致课堂教学中教师实践性知识自然流露和释放的缺失,授课教师为这节课会倾注大量的精力,课一结束整个人就松懈下来,缺乏个性化的反思和总结,并不能借助这一次备课形成指导自己常态教学的有效经验。其他听课教师对课的理解可能也停留在用目光观察及瞬时感受层面,缺少及时记录后的深度思考。有人把这种集体备课概括为“任务驱动式集体备课”。

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更方便旁观者提出意见或建议,并且让授课教师自己从主人翁的角度去审视课堂、审视学科教学。学校管理者完全可以采取“拎着摄像机去听课”的方式组织集体备课,集体评议时让授课教师静静地观看自己的授课实录。有教师为了晒出一节自己满意的课,先后在未来教室上了5次,邀请同组教师进行若干次磨课,多去观看自己的课堂实录,利用集体备课让教师梳理自己的课堂得失。教师通过梳理课堂,就会转入开拓教育新视野、追求教育新境界。

四、由备到研,不失师心

集体备课作为教研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优质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和应用以及整合为中心,宗旨是缩小教师间的差距,充分发挥团队力量,最终实现教育公平、提高教学质量,推动课堂改革。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优质教育资源譬如优秀教案、课件及课堂实录在互联网中俯拾即是。对于备课组来说,优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已经不再是难事,只要花一定的时间在互联网中“淘”便可得到“宝贝”。问题是,“拿来主义”的教学资源是否适应校情、师情、学情呢?我们经常遇到“无法预约的尴尬”:备课组集全组之力精心研讨的通用教案,教师在上课时常常感觉“此路不通”。这种“尴尬”次数多了,必然造成“集体备课、个人上课、学科教研”三者游离。

例如语文课中,简介作者及时代背景时,教师往往采用课件,配上作者图片及文字说明,或者教师说,或者学生读。尽管效果不太好,但我们集体备课时很少研究“知人论世”的呈现方式,因为大家都采用旧有的模式。如果我们经过中国教师教育网学科远程网络培训,特别是学习了初中通识课程第二单元“数字故事的制作”,或许就有了思考。如果我们通过网络观看了“爱与教育”的数字故事的成功作品《泰迪的故事》,或许就有了震撼。如果集体备课时备课组长先让大家观看《泰迪的故事》,再让大家网上重新学习“数字故事的制作”,然后布置“用数字故事来知人论世”的任务,下次集体备课评选大家的作品谁最感人,或许研究就开始了。

回想信息技术还不普及的“昨天”,教师先独立备课并个体研究了,集体备课时才敢发言;反思信息技术较为普及的“今天”,教师先聚沙成塔反而迷失了自我,集体备课时不愿发言;试想信息技术高度普及的“明天”,教师先复制粘贴并墨守成规了,集体备课时则不能发言。由此看来,无论教育信息化如何发展,教师的独立研究始终不应消失。我们常说,教育信息化毕竟是技术的革新,不能让教育信息化驾驭教师;教师“自出心意、不拘成规”的“师心”思想亘古不变,应该让教师驾驭教育信息化。教师要驾驭教育信息化,必须鼓励从“备课”到“研课研教”的转型,找到适应校情、师情、学情,提升教学质量的方式并矢志不渝。唯有如此,教育理想与教育现实才能完善融合。

【参考文献】

[1]何锡涛,沈坚.智慧教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2]苏瑜.让集体备课回归本质[J].教育研究与评论:小学教育教学,2012(11):23-26.

[3]王靖.将集体备课落到实处[J].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8(03):223-225.

猜你喜欢

集体备课教育信息化思考
集体备课在病理课堂教学改革中的应用与实践
基于虚拟仿真技术的地方高校实验教学探讨
提高集体备课有效性的途径初探
高职学院信息化建设中面临的问题和思考
创新信息技术支撑教学变革
少儿图书馆小志愿者工作的意义和思考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语用”环境下对古诗词教学再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