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提高美术造型能力的“助推器”
2016-01-23林方
林方
【关键词】中学美术;创作;造型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9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46-0078-01
在中学美术教学中,除了模仿和基础造型训练之外,教师要把造型意识渗透到美术学习的各个领域,在绘画、雕塑、设计等各种门类的创作过程中,通过教师得当的引导,提高学生的造型能力。
一、用创意唤起学生创作的欲望
美术教材中不是所有内容都能吸引学生的,因此我和同事们一直在尝试开发新的课程资源。实践发现,以加工生活用品为题材的创作内容更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以往的教学中,在纸面上绘制图案,作品效果单一,影响了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情绪,而以瓷盘这种生活中的材料为载体让学生来尝试绘制图案,学生对此就很认可。
同样的,我们大胆尝试,还开发了如“冰棒棍创意作业”“废报纸创意灯笼”等充满生活情趣的课程,降低课前准备的难度,唤起学生创作的欲望。这样的课程内容,既符合新课程理念,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学生的美术造型能力也在潜移默化中逐步提升。
二、营造积极的课堂创作氛围
在依托教材的基础上,教师通过多媒体应用等创作手段,营造热烈的课堂气氛,让学生每一节课都有乐趣,是激发学习兴趣、提高造型能力的另一种重要途径。
比如“熟悉的韵律”一课,其中的体验环节对学生来说很有趣,但是一进入绘画创作环节,很多学生的兴趣就不能持续了,因为用组画或连环画的形式表现诗歌或音乐的作业要求对学生有些难度。因此我们在该课的创作方法与要求上进行了拓展,把多媒体手段引入学生的创作环节,改善了教学效果:教师把学生作品拍成电子图片,用“iSee图片专家”软件进行制作,并插入匹配的音乐,再使用幻灯片延迟播放。这种结合电脑进行创作的新颖手段深受学生欢迎,大家享受着创作的乐趣,用感人的电子作品讲述学生的故事,传递他们的心声,学生在主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造型能力进一步巩固。
三、进行关心学生心理诉求的创作
中学的美术教学,课前创作材料的准备一直存在难度。如果学生的准备情况不乐观,一些制作课只能上成欣赏课。这就需要教师从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诉求出发去布置学习任务,让学生的创作活动从“被主动”变为“真主动”。
比如“美术课堂新创意,甲鱼壳上画脸谱”一课,关键在材料的准备。师生一齐动手收集、清洗,陆续汇总,当甲鱼壳积累到一定数量,开课时机就成熟了。课堂上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使学生既能合作探究又能共享资源,还可以保证每一个学生参与活动,需要的材料总量变少,也降低了课前准备的难度。作品制作完成后,由教师组织展示,并提出问题:“脸谱还能表现在哪些材料上?”课后,许多学生交出了画在乒乓球、蛋壳、瓷盘等物品上的脸谱作品,拓展了创作的想象空间,丰富了造型的手段。
当然,基于学生心理趋向的课程内容不应该是固定不变的,需要随学情的变化有所调整。教师通过丰厚教学内容,避免照本宣科、单调乏味,让每一节课都能激起学生共鸣,学习活动不主动、造型能力停滞不前的问题自然会迎刃而解。
(作者单位:江苏省无锡市湖滨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