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异化:后殖民主义翻译策略的选择趋势

2016-01-23王振平焦亚芳

中州大学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殖民主义弱势霸权

王振平,焦亚芳

(天津科技大学 外国语学院,天津 300222)



异化:后殖民主义翻译策略的选择趋势

王振平,焦亚芳

(天津科技大学 外国语学院,天津 300222)

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之后,翻译研究开始着眼于译者意识形态、诗学、赞助人等因素,逐渐与文化、社会、政治结合,于是后殖民主义理论也进入翻译研究领域,并促进了其自身与翻译研究的共同发展。在后殖民主义翻译中,译者为达到解殖民化目的,多采用能体现其目的的策略,尤其是异化的翻译策略,这不但表现了后殖民主义思想对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影响,也表现了其对翻译实践和翻译研究的影响。

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异化;混杂性;巴西食人主义理论

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是翻译研究文化转向之后倍受关注的翻译理论,以往的研究者主要从实质、内涵、代表人物、翻译策略、影响等方面对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进行阐述。本文将从后殖民主义译者的翻译策略出发,分析后殖民主义译者为达到解殖民化翻译目的,最终会选择异化翻译策略的可能性和现实性。

一、后殖民主义与后殖民主义翻译

(一)后殖民主义

西方中心主义者认为欧美是世界的中心和唯一的意义渊源,而把其他地区看作是笼罩在黑暗和蒙昧中的“他者”,主张将西方文化普遍化,喜欢把自身规范强加于弱势文化,利用自身优越性剥夺弱势文化的话语权,推行文化霸权。后殖民主义是对这种观念的反对或批判。

后殖民主义(Postcolonialism)是1970年代兴起的学术思潮,带有强烈的政治性和文化批判色彩,其历史使命是解殖民化。杨耕等认为后殖民主义“不仅成为东方与西方‘对话’的文化策略,而且提供了东方文化得以重新认识自我的前景,是‘边缘’学者用来拆解西方主流话语的一种策略”[1]。后殖民主义研究的焦点是,宗主国和前殖民地之间的话语权力关系以及国家民族文化和文化身份等问题,通常以福柯的“话语”与“权力”理论为核心话题,通过研究东、西方不平等关系来揭露文化霸权的实质。

(二)后殖民主义翻译

1.后殖民主义翻译的作用

翻译曾经并仍然被西方某些人用来充当殖民工具,以达到其文化渗透的目的,但是在解殖民化进程中,翻译也是弱势文化用来抵制文化霸权、摆脱殖民束缚的武器。

殖民主义时期结束之后,强权国家对殖民地的殖民方式由军事压迫、武装掠夺变成了经济与政治控制和文化渗透,而翻译便是进行文化渗透的最佳殖民武器。强权国家通过翻译将西方文化带入弱势文化,慢慢麻痹读者,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被其文化意识形态所主导,进入所谓主流文化,并逐渐忘记或舍弃自己的民族特性。

殖民时期的暴力掠夺会遭到武力反抗,而后殖民主义时期,思想控制、文化渗透就像温水煮蛙一般,会慢慢消磨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意识,使之西化,接受西方意识形态。因此,要抵制文化渗透,弱势文化就需要寻找有力的“防身”武器,而翻译便是一个选择,它既可以帮助弱势文化抵制殖民霸权,又有助于其行使自己的话语权。

2.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的目的

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Postcolonial Translation Theory)也称后殖民主义翻译研究,兴起于1980年代,主张将政治和翻译结合,通过翻译实现解殖民化目标。

在后殖民主义翻译中,译者为了实现解殖民化翻译目的,使弱势文化能够抵制文化霸权,夺回话语权,会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来体现和实现其目的,这一观点也正是当下流行的翻译目的论的体现。目的论认为翻译是跨文化交际活动,具有明确的目的性或意向性,翻译目的决定翻译策略,而翻译策略的选择又常常反映译者的主张和意向。因此,在后殖民主义语境下,翻译策略不可避免地会带有解殖民化特性。

但是,翻译目的论又不同于目的。目的指意图、目标,是预先设想的静态行为结果,而翻译目的论强调的是通过多方努力使译文显现特有的功能。例如,为使译文达到预期的效果,译者会根据赞助人要求、读者期望或译者自身的翻译观,选择相应的翻译策略,并对原文进行修改与调整。因此,从目的论视角看,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具有解殖民化的目的,后殖民主义译文具有解殖民化的功能。

二、后殖民主义翻译策略

后殖民主义翻译策略有霍米·巴巴(Homi K.Bhabha)的混杂性(Hybridity)翻译、巴西食人主义理论(Cannibalism Theory)以及异化翻译策略(Foreignization),这些翻译策略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后殖民主义翻译家和理论家试图通过翻译达到其解殖民化目的的追求。

(一)混杂性翻译理论

混杂性又称杂合性或杂糅性。杂合(Hybrid)一词最先用于生物领域,指生物或物种意义上的杂交,被引用到社会科学领域之后,指语言文化、意识形态或价值取向等方面的混杂,由两方面或多方面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从而形成新的一方。

后殖民文学具有一定的混杂性,是本土传统的语言文化与强权国家的语言文化的杂合体。率先将混杂性借用于后殖民主义理论,对殖民者与被殖民者之间关系进行研究的是霍米·巴巴。[2]巴巴认为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之间的话语权力关系,并不仅仅是强势文化单向的霸权压制,弱势文化的本土性特征也会不可避免地影响强势文化,他们之间相互交织、相互混杂,难以严格划分界限。[3]

巴巴认为混杂性关注或强调的并不是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之间的相互对立,而是产生于两者之上的杂合。韩子满指出,弱势文化在面对西方文化输出的大量作品时,不会照单全收,而是根据自身需要,发挥主动性,有选择地对外来成分进行改造,并与本土文化结合,从而形成杂合的第三文化。这样,弱势文化在面对文化渗透时,虽然会失去部分本土特性,但又不会被强势文化全部同化。[4]189-190

在后殖民主义翻译中,译者采取混杂性翻译策略,使译文兼有西方文化特色及弱势文化的本土特性,这满足了一些后殖民主义理论家试图否定东西方文化二元对立、寻求第三种研究视角的诉求,避开了话语权争夺的尖锐局面,并在一定程度上冲淡了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的争斗,起到了解殖民的作用。

(二)巴西食人主义翻译理论

“食人”(Cannibal)一词产生于16世纪初。巴西图比人(Tupinamba)食人部落吞食他人,吃掉尊敬的人,就像吞食其图腾貘一样,是为了汲取力量,并向其表达虔诚和敬意,具有特殊寓意。

安德拉德(Oswald de Andrade)在1928年发表的《食人宣言》中,将食人论视为抵抗宗主国的武器,这代表了一种觉醒和反抗。1963年,翻译家德·坎波斯 (Haroldo de Campos)的 《作为创造和批评的翻译》(On Translation as Creation and Criticism)一文,将食人论引进翻译理论。[5]

巴西食人主义翻译理论,强调弱势文化通过“吞食”外来文化来达到摆脱西方文化霸权、文化渗透及文化同化的目的,主张本土弱势文化吞噬强势文化,吸取其精华,内化为本土文化,从而强化自我,重塑文化身份,并达到抗衡文化殖民的目标。并且,食人主义翻译理论倡导弱势文化不断更新变强,这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防止弱势文化走向狭隘民族主义或本土主义的作用。

(三)异化翻译策略

在英美翻译史上,归化策略长期占据主导地位,在主观或客观上达到了捍卫西方文化中心与主流地位的效果。归化翻译有意无意中剥夺了弱势文化话语权,起到了文化殖民的效果。韦努蒂的“阻抗式”翻译,即异化翻译的目的就是挑战归化翻译的权威地位,以打破西方人不健康的文化观,摧毁其根深蒂固的西方中心主义价值观。韦努蒂认为“英语中的异化翻译有时是抵制民族中心主义与种族主义、文化自恋与帝国主义的一种形式,有利于民主的地缘政治关系的确立。”[6]21

韦努蒂强调,异化翻译“偏离本土主流价值观,保留原文的语言和文化差异”[7]。异化翻译满足了一些后殖民主义理论家的需求,他们主张创造多元文化共存的局面,以实现解殖民化目标;主张译者把弱势文化的异域情调译入西方,重塑本土文化形象,以夺回话语权。例如对《红楼梦》的翻译,不同于霍克斯的归化翻译,杨宪益夫妇采用异化策略,译出了富含中国文化色彩的英译本。对于“巧媳妇做不出没米的饭。”霍译为“Even the cleverest housewife can’t make bread without flour.”杨宪益夫妇则译为“Even the cleverest housewife can’t cook a meal without rice.”对于“谋事在人,成事在天。”霍译为“Man proposes, God disposes.”杨宪益夫妇译成了”Man proposes, Heaven disposes.”再比如,对于“看破的,遁入空门,痴迷的,枉送性命。”的翻译,霍克斯译为“The disillusioned to their convents fly.The still deluded miserably die.”杨宪益夫妇将其译作“Those who see through the world escape from the world, while foolish lovers forfeit their lives for nothing.”霍克斯的归化翻译,一定程度上掩盖了文化差异,忽视或有意消除了汉语的文化特色,而杨宪益夫妇译文表现的异域情调恰到好处地使西方人了解到中国独具特色的饮食习惯、宗教信仰及文学特性,再比如对金陵十二钗的简短的命运结语,道出了对特定历史时期中国传统大家族命运浮沉的悲叹。如果译者想要把本土文化的异质色彩展现给西方乃至全世界,异化翻译应是首先的考虑。

在后殖民主义翻译中,使用异化翻译能使西方读者体会到异域文化的美妙,领略到不同文化的魅力,这有利于解构西方文化中心主义价值观,抵制文化霸权。

三、后殖民主义翻译异化策略选择的可能性和现实性

(一)选择异化策略的可能性

后殖民主义翻译策略各有所长,同时也各有其局限性,但相比较而言,异化翻译更优。

混杂性翻译策略追求双赢,强调弱势文化与强势文化相互交织、相互影响,从而形成杂合的第三文化,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双方对话语权的争夺采取了折中的态度,避开了争锋相对的局面。韩子满指出杂合模糊了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的文化界限,淡化了两者间的主次之分,使弱势文化不再被认为是低等、滞后的文化。他认为宗主国文化进入弱势文化,为其发展提供了动力。[4]12混杂性理论强调文化的杂合性,西方文化进入本土时,需尽量保留本土文化的特性,以防被西方强势文化完全同化;同时,弱势文化译入西方,无论加入多少异质色彩,也难以彻底摧毁目标语文化的民族特性。因此,虽然混杂性翻译理论是弱势文化抵制文化霸权的一种抵抗策略,但它并不彻底,不能满足后殖民主义者要彻底改变弱势地位、追求话语权力平等的目的。

相对于混杂性理论,巴西食人主义翻译理论观点更加鲜明。它主张弱势文化通过“吞食”进入本土的强势文化来摆脱殖民操控。但由于该理论仅限于其他文化译入本土范围内时使用,易导致弱势文化陷入狭隘的民族主义,从而无法真正摆脱强势文化的操控,获得世界范围内解殖民的胜利。弱势文化只有走出狭小地域,进入西方文化的中心,才能真正夺回属于自己的话语权。并且,食人主义翻译理论的实质就是一种归化翻译,而归化作为被西方权威化的翻译策略,在某种程度上又是文化霸权的代名词,不符合解殖民化需要。还有,过度归化会阻碍弱势文化对西方文化的了解,削弱对文化霸权的抵御能力,从而加速其自身的殖民化。

异化策略的提出是对归化翻译的抵抗,也是对西方文化权威的挑战,本质上体现了一种解殖民化的追求,满足了后殖民主义抵制文化霸权、去权威化的要求。异化翻译策略主张将源语文化的异域情调传入目标语文化,广泛传播民族特色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从而保存文化的差异性,这既为后殖民主义译者提供了明确的翻译策略,又有利于弱势文化重塑自身的形象,同时还为文化多元、平等共存的美好未来的实现做出了贡献。在长期的文化霸权下,东方文化中异域情调的那份神秘感和美好都未曾真正展露,西方人未必领略过东方文化中短短一句佛教禅语所表达的生死轮回与人世缘分,更无法参透简单的文字中可能蕴含的精深的含义。而异化翻译,有利于弱势文化将其文化特性展现给世界,以达到抵抗文化霸权的效果。当然,异化翻译也有局限性,过度异化会使译文变得晦涩难懂,甚至失去可读性,阻碍译本的传播。

综上所述,由于混杂性理论具有不彻底性,以及巴西食人主义理论具有一定的狭隘性,因此后殖民主义研究会逐渐把目光挪开,去关注其他策略,而异化译法正好满足了他们对于去权威、解殖民化、追求文化多样性的要求,所以在后殖民主义视角下,异化翻译策略应是译者的首先选择。

(二)采用异化策略的现实性

全球化最显著的特点是人们对差异的追求。而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各种文化通过网络平台、影视媒体、书刊网站在世界各国传播,并在某种程度上逐渐趋同化,而在这种趋同化局势的背后,可能便是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的强势渗透与操控。朱安博指出“所谓的全球化,实际上主要是美国文化对其他文化的‘化’……从弱势文化的角度说,文化的全球化其实也就是文化的殖民化。”[8]因而,只有实现解殖民化才能实现真正的全球化。而异化翻译,既能满足全球化时代对差异的追求,又能推动解殖民化的进程。

读者的追求与期待不可忽视,译者大多都希望得到读者的接受。关于异域情调在译文中是否受欢迎这一话题,曾有人组织过对《红与黑》汉译读者意见征询活动,调查表明大多数读者比较喜爱与原文结构较为贴切的译文。[9]因此,异化翻译的运用正好满足了读者猎奇的需求,也满足了后殖民主义者对于反抗殖民霸权的诉求。

异化翻译也会产生不良的效果。对异化翻译的过分追求,可能导致作家刻意创作,为了勾起西方批评家猎奇的审美欲,肆意宣传本民族文化中曾经或现在仍然存在的扭曲、低俗、丑陋的异质,如《红高粱》《菊豆》等中国作品,虽然作品改编的电影在国际上大获成功,但却容易在西方人眼中丑化甚至僵化中国的形象,有人用“‘挖祖坟’献媚西方”来形容这些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并不过分。

综上所述,在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中,虽然混杂性理论和巴西食人主义理论都不同程度上为解殖民化作出过贡献,但异化策略更符合后殖民主义译者对翻译策略的选择要求,并且,异化策略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读者的要求,更满足了全球化时代的需求。

四、结语

异化翻译策略是对归化翻译权威地位的挑战,后殖民主义是对强权国家文化霸权的抵制,翻译目的论是对原文中心论的反拨,在一定程度上,异化翻译、后殖民主义、翻译目的论都不可避免地带有去权威化色彩,异化翻译能满足后殖民主义解殖民化的诉求。

把弱势文化译入西方时,可以用异化策略去翻译那些不被关注的异域作品,重建文化权威,使弱势文化获得新的身份。或者,翻译那些遭到排斥的弱势文化文本,在英语中重构外国文学的典律,抵制主流文化的霸权。

如果后殖民主义过分强调话语权力的差异性,容易造成弱势文化对强势文化的抵制,形成狭隘的民族主义,阻碍东西方和平共处与文化交流。所以,盲目、刻意或过分的异化会起到过犹不及的作用,也是我们在实践中应当避免的。

[1]杨耕,张其学.后殖民主义:实质、特征及其局限:从马克思的观点看[J].社会科学战线,2005(2):247-256.[2]陆薇.混杂性[J].国外理论动态,2006(5):60.

[3]Bhabha K H.The Location of Culture[M].London: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1994: 197.

[4]韩子满.文学翻译杂合研究[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5]杨司桂,樊波.食人主义翻译理论的发生及其启示[J].社会科学家,2013(9):148-151.

[6]〔美〕韦努蒂.译者的隐形:翻译史论[M].张景华,等译.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7]Venuti Lawrence.Strategies of Translation[M].London: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2001:5.

[8]朱安博.归化与异化:中国文学翻译研究的百年流变[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189.

[9]许钧.文字·文学·文化:《红与黑》汉译研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 25.

(责任编辑 谢春红)

Foreignization: Trend of Post-colonialism Translation Strategies

WANG Zhen-ping, JIAO Ya-fang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Tianji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ianjin 30022, China)

After the cultural turn of the translation studies, experts and scholars gradually focus on various factors such as ideologies of translators, poetics and sponsors instead of only focusing on the plain text,and the scholars try to combine their studies with culture, society and politics. Thereore, postcolonialism studies are introduced into translation field and promote their own development with translation study development together. In postcolonialism translation, translators tend to choose strategies that adjust to their objective of decolonization, especially foreignization. And this trend shows that postcolonialism not only influences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e and ideology of us, but also affects the translation practice and translation study.

postcolonialism translation theory; foreignization; hybridity; Brazilian Cannibalism theory

2016-07-14

王振平(1965—),男,河北崇礼人,博士,天津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翻译与比较文学。

10.13783/j.cnki.cn41-1275/g4.2016.05.014

H059

A

1008-3715(2016)05-0068-04

猜你喜欢

殖民主义弱势霸权
超越霸权中心主义——主权平等的第三世界历史经验
“量子霸权”之谜
全球尿素市场弱势运行
动力煤市场或将弱势运行
后殖民主义视域下的《鲁滨逊漂流记》解读
三十六计之釜底抽薪
霸权的逻辑及其研究的兴衰
民族主义、现代性、东方主义、后殖民主义
——晚近西方学术语境中的韩朝历史编纂学
史蒂文森小说《金银岛》的后殖民主义解读
信息弱势者程序权益保障的法理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