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大学学务导师的角色定位和素质要求
2016-01-23王仁刚邵正林
王仁刚,邵正林,刘 晴
开放大学学务导师的角色定位和素质要求
王仁刚,邵正林,刘晴
摘要:学务导师是开放大学学生在学期间各项学习与活动的组织者、管理者和服务者,其角色定位和素质要求要紧紧围绕开放大学学员的需求。对570名开放学员的调查表明学务导师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包括: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扎实的专业素养和荣誉感以及较强的活动组织能力和使命感等。学务导师角色的实现和素质提升,要从学务导师主体和学校机制两方面入手。学务导师要正确认识自己的职业角色和岗位价值,与“课程导师”建构稳固的“三同协作关系”,不断优化学习支持服务。学校要善于运用网格化管理,倡导人本多元的服务模式,为学务导师量身定制专业的发展机制,努力建设一支素质好、责任心强、业务能力高的学务导师队伍。
关键词:开放大学;学务导师;角色定位;素质要求
2016年1月,教育部《关于办好开放大学的意见》中明确规定,开放大学建设要“创新师资队伍建设,适应教学变革需要”,“以服务学生为目标,组建课程辅导团队。为学生配备助学咨询教师,提供选课指导、制订个性化学习计划、学习方法引导、学业咨询与提醒、学习资源获取、心理咨询、职业生涯规划等服务。”
学务导师正是这一角色的承担者。“学务导师”的概念由江苏开放大学于2013年12月首次提出,《江苏开放大学“学务导师制”实施办法(试行)》中明确规定:“江苏开放大学学生服务与管理实行学务导师制。学务导师实行属地聘任与管理。凡承担学历教育任务的二级学院及相关办学单位必须配备学务导师。” 学务导师的概念提出后,逐步在全省各市级开放大学推广试行,并选取无锡、南通两市作为试点探讨学务导师队伍建设相关问题。经过两年多的实践和探索,已积累了初步的经验。
学务导师既是开放大学学生在学期间各项学习与活动的组织者、管理者和服务者,也是开放大学贯彻“育人为本”“以德为先”方针和实施学校常规管理的首要承担者和主要实施人,更是开放大学办学特质、办学形象的第一窗口和重要发言人。毋庸置疑,建设一支高素质、责任心强的学务导师队伍,构建一个完整高效的学生服务与管理体系,是开放大学事业成败的关键之一。
一、开放大学学务导师的角色定位
1.角色
“角色”一词源于戏剧,自1934年米德(G.H.Mead)首先运用角色的概念来说明个体在社会舞台上的身份及其行为以后,角色的概念被广泛应用于社会学与心理学的研究中。文中提到的角色实质上是“社会角色”的简称,指个体在特定的社会关系中的身份及由此而规定的行为规范和行为模式的总和。具体地说,就是个人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相应的社会身份和社会地位,并按照一定的社会期望,运用一定权力来履行相应社会职责的行为。它规定一个人活动的特定范围和与人的地位相适应的权利义务与行为规范,是社会对一个处于特定地位的人的行为期待。
2.教师角色
学务导师作为学生日常管理与服务的具体责任人,其承担的基本角色即为教师角色。“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传统教师和学生之间是单纯的传递和接受关系,教师在知识、技能、道德等多方面具有权威,师生关系单一,教师的角色也单一。在现代社会,教师作为文化传承的执行者的基本职能并没有变,他以各种方式调动和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在自己精心设计的环境中进行探索,教师不再是单纯的传递者,而有可能同时作为学生的同伴、活动的组织者、学生学习过程的支持者和帮助者等,教师的角色越来越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3.学务导师角色
区别于传统的电大教育模式,开放大学实行“双导师”负责制,即负责专业教学的“课程导师”与负责学生服务与管理的“学务导师”。在此之前,电大的开放学生管理工作主要由班主任承担。当时班主任大多数是返聘退休的老职工,学历不高,年龄偏大,且“生师比”严重偏高。实践证明,这样的管理队伍难以满足学生全面提升的需要,更谈不上高品质的教育教学支持服务,很难让学生在内心真正建立起与学校的情感归属对学校产生较高的社会认同,学生的凝聚力更是值得商榷。这是广播电视大学办学历程留给我们的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学务导师概念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的。开放大学学务导师的工作类似于普通高校的辅导员,但其工作难度又远大于辅导员(班主任),开放学生的复杂性对学务导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开放大学学生来自社会各个层面,学生的职业状况、教育背景、工作经历等各不相同。学务导师作为学生服务与管理工作的具体实施者、组织者和管理者,除了要承担以前电大开放教育班主任的工作,即建立学习档案,注册、教材发放、考试服务和组织班委会外,还要善于与课程导师主动配合,时常与学生保持学习过程中的信息沟通,更多地站在学生角度,对其专业学习、境界提升、职业规划、岗位再选、政治追求等方面的需求与发展提供全方位的关心与指导,有计划地组织学生思想对话、情感沟通和学习交流,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浓郁学校文化,培养每一个学生对学校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扩大开放大学的社会影响力。
由此,学务导师的角色可以这样界定:学务导师是开放大学学生在学期间各项学习和活动的组织者、管理者和服务者,是开放大学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引导者。学务导师为学生提供选课指导、制订个性化学习计划、学习方法引导、学业咨询与提醒、学习资源获取、心理咨询、职业生涯规划等服务。
二、开放大学学务导师的素质要求
学生是学校的主体,开放大学学务导师队伍的建设要紧紧围绕学生的需求展开。为进一步明确学务导师的角色定位以及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在“江苏开放大学学生服务与管理模式研究”课题组的指导下,无锡开放大学于2014年6月在开放学员中开展了对开放大学学务导师素质要求的专题调查研究。本次调查范围覆盖无锡开放大学2011-2014年入学的各专业学员,共有570名开放学员参与,参与调查的学员在本校学习的时间从12个月及以下到37个月及以上占不同比例,即从11年入学到14年入学的学生均有参与调查,覆盖了文经类和理工类各个专业,力求全面了解学生对学务导师的素质要求,得出的数据较为科学可信。调查共回收问卷570份。
通过对问卷的统计分析,发现90%以上的调查对象认为学务导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包括:专业素养,能够为学生选课、修课、报考等提供学务咨询;掌握基本的心理学知识并具有良好的心理干预能力;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关心热爱学生;具备良好的服务能力和沟通能力,组织、引导好开放学生开展各种教学活动及业余活动,加强学员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综合分析以上调查结果,学务导师要做好开放学员在学期间各项学习与活动的组织者、管理者和服务者,扮演好其承担的各种角色,需具备以下基本素质和要求:
1.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当前,学务导师的服务对象来自社会各行各业的成人学生群体。作为开放学生,他们既有张扬的个性、强烈的自我意识,同时又背负着来自社会、家庭和自身发展的多重压力。面对纷繁复杂的工作关系和光怪陆离的社会现象,要引导开放学生高质量完成学业,引导他们再构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迫切需要开放大学和学务导师在教育理念、育人取向等文化层面的持续提升与优化。
大学肩负着树德立人的重要责任,作为大学先进文化培育者和践行者的学务导师,不仅绝大多数为兼职教师,事务头绪多、工作量大,为数不少的二级学院尚未构建起开放学生的学生会等自治组织,学务导师几乎找不到助手,凡事均需亲力亲为,这对学务导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务导师不仅要树立起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而且要善于化繁为简,主动掌握开放教育规律、探究开放学生特点,积极构建科学有效的工作路径。唯有如此,才能始终保持旺盛的工作热情,有条不紊地为学生提供各项有效服务。
2.扎实的专业素养和荣誉感
要做好学务导师,首先要具备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社会学及就业指导等相关学科的知识,并用相关理论知识指导工作实践。其次,为引导和帮助学生完成网上选课、学习小组组建等一系列学习活动,学务导师必须了解课程导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才能更好地引导、督促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和其他教育类型相比,开放教育更侧重于网上教学,开放学生的学习很大一部分是通过中央、省、市三级教学平台完成。因此,学务导师必须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掌握在互联网上浏览、查询各种资料,管理网上班级QQ群等能力,并能够与时俱进学习各种新兴的教育技术,如微信、MOOC等。再次,在情感上要爱校爱生并具有强烈的荣誉感。学务导师要热爱自己的岗位,对自身职业有一种情感上的悦纳甚至“迷恋”,敬重自己的事业,能把自己的情感世界与崭新的开放大学事业和“中国梦”的实现联系在一起。在行动中,善于把每一位开放学生视作自己的亲人或友人,适时对经济、学习、心理等方面有困难和问题的学生给予有效帮助,并善于化解师生矛盾、学生与学校矛盾、学生家庭矛盾等,维护校园安全与稳定。
3.较强的活动组织能力和使命感
开放大学学务导师既要善于与课程导师随时联系沟通,组织、引导好开放学生开展各种教学活动,主动帮助学生完成自主选课,帮助、支持和督促学生积极组织学习小组活动。同时,又要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擅于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组织指导学生参加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等社会实践活动以及科技、文化、体育等各类校园文化活动和社团活动。
这些活动的开展都要求学务导师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较高的组织协调能力。近年,无锡开放大学每年均组织开放学生校园歌手大赛,并多次组织户外拓展活动。实践证明,既帮助学员放松了身心,扩大了社会交流,又增强了各个开放班级的凝聚力和开放学生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受到学员一致好评。
三、学务导师素质提升的基本途径
学务导师作为一支年轻的队伍,要满足开放大学转型发展的需求,首先要正确定位自身各种多元化的角色,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学务导师从年轻走向成熟,需要自身的努力,也需要学校提供良好的发展机制和环境。
1.学务导师自身的准确定位
(1)学务导师要全面审视自己的职业角色和岗位价值。每一位学务导师,唯有充分、正确地认识自身素质、能力的重要性,对学务导师这一岗位所赋予的社会价值做出全面理解,才能认识到自己职业生涯的可贵,也才会自觉地提高对学务导师岗位和开放大学事业的忠诚度。结合学务导师的角色定位,可从不同的层面来审视开放大学学务导师的重要价值:
从发展管理层面看,学务导师是促进新型开放大学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实施日常管理和有效服务的重要承担者和实施人;从贯彻方针层面看,学务导师是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育人为本”“以德为先”方针的重要力量;从开放学生发展方面看,学务导师是开放学生的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是思想教育的重要生力军和每一位开放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直接引领者。
学务导师在开放大学转型发展和构建学习型社会(城市)中发挥着积极重要作用。“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学务导师要在岗位上真正发挥自身的价值,必须要有较高的综合素质、良好的师德修养和较强的专业素养,工作重点也理应从辅助教学转向支持教学,工作思路由管理学生转向服务学生,工作职能由事务性配合转向专业性引领,才能真正成为开放大学的管理者、服务者和每一位开放学生的引领者、贴心人。
(2)“双导师”要建构稳固的“三同协作关系”即“同期设计”“同时指令”“同声关爱”。“双导师负责制”的实施是开放大学与原电大的区别之一,即负责专业教学的“课程导师”与负责学生服务与管理的“学务导师”,双导师制是开放大学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也是一项新生事物,需要双导师同心协作、互相配合,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探索,根据学生学习需求的多样化、学习条件的差异性,逐步优化学习支持服务系统,保证教学进程顺利进行。
首先,学务导师要主动配合好课程导师的工作,及时为学生发布上课及作业信息,督促学生完成作业,组织学习小组参与各种学习活动;其次,要在第一时间把学生阶段性的学习达成情况及其相关诉求及时反馈给课程导师,在课程导师需要的时候做好课程导师与学生之间的桥梁,“学务导师”与“课程导师”之间应该建立定期沟通和适时交流机制,针对学校对开放学生提出的新要求、课程及专业学习中呈现的新问题、全体学生参与学习的新态势、少部分学生在学习中呈现的异常心态、个别学生对学校和对该课程学习的特殊需求等,均在第一时间得以互通,时刻保证信息通畅,在彼此均掌握施教和服务学生全面情况的基础上,始终做到“三同”,时刻形成教育合力。
(3)学务导师要不断总结经验,合力优化学习支持服务。作为直面学生的学务导师,保持时常性的教育反思和阶段性的经验总结,既利于提高日常的管理效率和学生的满意度,也益于将零碎工作形成规律和机制,促进自己专业成长。
无锡各教学点的学务导师们在课题组的直接引领下,通过多次面对面的“学务导师微论坛”,总结提炼出了一系列实用的经验和做法来实施教学服务,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开放学生的满意度。比如,针对作业次数多,完成时间有限定,不同班级学生作业完成时间不一样,QQ群过多等情况,学务导师给每个学生列一张时间表,列明每门课程作业完成时间、bbs讨论时间、班级QQ群号、课程qq群号等,让学生一目了然;针对目前学生管理qq群数量过多的情况,提出以无锡市为大单位,以专业课程为小单位建一个群,学务导师、课程导师均加入群内,学务导师以QQ群为基础建立讨论组,从群里把自己的学生挑出来加入讨论组进行管理;建议优化学生分班制度,学务导师建议江苏开放大学今后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将同一地区学习同一门课程的学生分在同一个班级,便于学务导师的管理。通过不断的相互交流和经验总结,学务导师在管理中遇到的各个细节问题得以解决,工作更加得心应手。
2.有利于学务导师发展的环境创设
(1)善于运用网格化管理,倡导人本多元的服务模式。
网格化管理是根据属地区域、专业布局、实施现状等原则,将管辖地域划分为若干个网状的单元,对每一个网格实行动态、全方位管理。无锡开放大学自2013年春开始实施学务导师制以来,依托系统内部信息网络技术,将贝尔、协新、滨湖、崇安等10个办学点根据区域建立较为精细、准确、规范的学习管理与支持服务体系,通过若干个网状单元,加强对各个学习点学务导师队伍的管理,随时掌握学务导师的工作动态。网格化管理的实施将过去传统、被动、定性和分散的管理,转变为今天现代、主动、定量和系统的管理,实现了大市范围内的区域联动和资源共享。
人本多元化服务,即秉承“以生为本”的开放教育理念,整合公共服务资源,组织学务导师服务团队,对开放大学学生进行精细化、个性化服务,以满足学生的多元需求。
无锡开放大学根据各教学点学务导师的反馈意见,每学期初为各教学点学生组织一次面授大课,详细介绍平台的使用等。崇安教学点为弥补单纯的网上学习师生之间无法见面交流的弊端,在网上学习之余,学务导师联系课程导师为学生增加4次面授课,进一步深化教学内容。新蕾等教学点借助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为外来务工人员提供免费讲座的政策,组织开展了职业生涯规划、技能培训(如茶艺师、计算机培训)等义务讲座。滨湖等多个教学点还联合学务导师与学生开展户外拓展训练、K歌比赛等活动,为师生创造见面机会,增强了学生间的凝聚力和对开放大学的认同感、归属感。
(2)主动构建工作论坛机制,优化学务导师专业发展机制。学务导师是一支整体年轻、学历层次高、充满活力、善于接受新生事物、可塑性很强的新生力量。
针对这支年轻的学务导师团队,要量身定制科学系统的培训规划,努力培育和提升学务导师的职业规划和事业追求,建立分层次、多形式的培训体系,适时组织学务导师进行新知识、新理论、新技能的培训,逐步实现学务导师专业化培养,打造一支高水平的专业化团队,保障和促进开放学生工作的可持续发展。此外,还要善于进一步优化管理机制,加强学务导师常态化的实践交流,既有助于他们撞碰智慧、共享资源,合力打开工作局面,又能够增强整个学务导师团队的凝聚力。
无锡开放大学自2013年起就注重构建平台,促进无锡区域(各办学点)、各专业学务导师之间的交流和沟通。2014年11月26日,无锡开放大学首届学务导师工作研究座谈会召开,全市各办学点的学务导师共同参加研讨,就工作实践中遭遇的瓶颈问题展开热议。2015年1月21日无锡开放大学又成功举办首届学务导师“微论坛”暨综合素质拓展培训班。无锡开放大学学务导师工作论坛机制正式形成。遵循边研究边实践、边探究边推进的原则,日后论坛定期举办专项工作座谈会、主题文化大讲堂、伙伴激励微论坛、综合素质拓展培训、团队精神运动会、阶段性工作成果展示和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等,促进每一位学务导师对工作的把握、对学校的感恩、对岗位的热爱乃至整体素质的提高,促进全体学务导师的专业化发展和工作的持续优化。
学务导师队伍建设作为开放大学创新师资队伍建设的一项新举措,需要理论和实践的不断积累、总结。学务导师作为开放大学学生在学期间各项学习与活动的组织者、管理者和服务者,需要对自己的职业角色准确定位,不断增强自己的岗位意识、责任意识、职业荣誉感和自豪感,不断提高专业素养,自觉地把学务导师职业作为一生的事业追求。开放大学要为学务导师发展创设良好的环境,通过构建工作论坛机制等多种方式,优化学务导师管理机制,激发学务导师的工作积极性,真正建设一支素质高、责任心强、业务能力好的学务导师队伍,循序构建一个完整高效的学生服务与管理体系。
参考文献:
[1]谢冬冰.开放大学中“学务导师制”的服务与管理模式[J].江苏开放大学学报,2014(2):15-19.
[2]时蓉华.社会心理学词典[Z].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187.
[3]张振华.开放教育班主任工作研究[J].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4):64-68.
[4]刘月华.远程开放教育班主任工作初探[J].中国电力教育,2008(9):32-33.
[5]王新萍.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2008.
[6]狄晓暄.建立国家开放大学学生归属感的有效措施[J].成人教育,2012(10):10-11.
[7]刘薇.浅谈如何确立远程教育学习者的心理归属感[J].新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4):12-15.
责任编辑冯丽樱
Role Orientation and Quality Requirements of Students' Affairs Tutors in Open University
WANG Ren-gang, SHAO Zheng-lin, LIU Qing/Wuxiopenuniversity
Abstract:Students' affairs tutors act as organizers, managers and service providers in students learning and activities, their role orientation and quality requirements should focus on the needs of students. Research among 570 students shows that, the basic qualities of the tutors include strong sense of dedication and responsibility, solid professional quality, sense of honor, strong organizational skills and sense of mission. The realization and improvement of these roles can be started from two aspects. One is that tutors should have a correct understanding of their professional role and position value, construct solid "three-side cooperation relationship" with course tutors and optimize the learning support service. The other is that Open University should tailo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mechanism for each tutor by effectively using grid management, and promoting diversified service mode, and strive to build a high-quality tutors team with excellent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and strong professional ability
Key words:Open University; students' affairs tutors; role positioning; quality requirements
收稿日期:2016-03-10
DOI:10.13425/j.cnki.jjou.2016.02.006
作者简介:王仁刚,无锡开放大学党委副书记,高级教师,主要从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及班集体建设研究;邵正林,无锡开放大学经济管理系副教授,高级会计师,主要从事会计教学模式、中小企业融资及学生职业道德研究;刘晴,无锡开放大学科研处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教育管理、终身教育、开放教育研究(liuq@wxtvu.cn)
基金项目:江苏开放大学、江苏城市职业学院“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课题“开放大学学务导师提升学生学校归属感的路径探究”(14SEW-Y-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