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终身教育视阈下的闲暇教育
2016-01-23谢静
谢 静
论终身教育视阈下的闲暇教育
谢静
闲暇教育蕴含着终身教育教人“学会生存”的价值理念,既是一种旨在培养全面占有闲暇的个人的具体教育活动,又是一种非功利性的教育思想和理念。闲暇教育促使终身教育走向自由和创造的境界,是终身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终身教育是理想闲暇的实践路径,对象和时间上相互重合。开展闲暇教育既需要理念的重塑,又有赖于家庭、社会、政府和学校等多方的共筑。
闲暇教育;终身教育;关系;路径
自终身教育理论诞生至今,其教人“学会生存”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然而人的生存不同于动物的生存,除了基本的物质需求,还有休闲和享受的需要,也就意味着职业教育和闲暇教育同属于终身教育的范畴。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中指出的,“如果最初的教育提供了有助于终身继续在工作之中和工作之外学习的动力和基础,那么就可以认为这种教育是成功的”。尤其在当下,公民闲暇时间日渐充裕,但却受制于滞后的闲暇观念、庸俗的闲暇方式和短缺的闲暇产业,尚未学会健康地休闲与生活。从这个角度看,开展闲暇教育既是深入理解和切实践行终身教育理念的必然选择,更是全面提高生活质量和社会文明程度的应然追求。
一、何谓闲暇教育
认知闲暇是把握闲暇教育的关键,而对闲暇的理解又不可避免地涉及与之同处的一个历史范畴——劳动。劳动与闲暇共同构成了人类生活的全部内容,两者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中呈现混乱、对立和融合的动态关系。伴随着这一过程,教育产生并与劳闲的关系经历了跌宕的发展过程。由此,明晰闲暇教育的产生及其特质,需要从考察劳动、闲暇和教育关系演变的历史进程入手。
1.劳动、闲暇与教育的关系演变
人类社会早期,受制于险恶的自然环境和低下的劳动生产力,人们不得不将全部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物质性生产劳动中,以获取基本生存条件。尽管“生存”成为原始社会一切活动的最高准则,但劳动并非单纯的满足生存需求的活动,其本身又掺杂着娱乐和教育的因素。此时,劳动与闲暇的边界模糊,如生产劳动中的高声谈笑、即兴而起的歌舞都具有娱乐性质和闲暇功能,但这些并未被劳动者视为闲暇活动。同时,为了传承生产劳动经验,产生了最初的教育,这是一种渗透在劳动生产中的无意识的本能活动。可见,人类社会早期,劳动、闲暇浑然一体,教育则隐含在物质生产活动和闲暇娱乐活动中。
此后,随着共同劳动向个体劳动的过渡,出现了大量剩余产品,人类进入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私有制的条件催生了劳动阶级和统治阶级两大对立阶级,后者依靠占有的生产资料而剥削前者的劳动成果,继而使自身从生产劳动中解放出来,拥有一定的自由和闲暇,因而其也被称为“有闲阶级”。劳动与闲暇分离后,教育唯阶级独享成为他们逃避生产、脱离民众的闲情逸致,唯一价值就是闲暇和娱乐消遣。最为典型的代表就是,我国古代的“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和雅典教育中文法、音乐和体操教育。与“有闲阶级”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劳动人民迫于生计而日夜操劳,延续了原始社会中工作与闲暇相交织的关系,根本无暇享受教育。总的来说,在教育成为独立的实体和范畴之初,就与闲暇结下了不解之缘,而与劳动毫不相干,无论是劳动人民还是劳动知识都被排斥在教育之外。
产业革命后,人们主要在家庭之外工作,这种社会化的劳动过程促使劳动时间与闲暇时间之间泾渭分明。然而,此时的社会文化价值观普遍倾向于物质财富的创造,劳动时间因其直接创造物质财富而被视为有价值的时间,与之相反,闲暇时间则被称为无价值的业余时间,继而产生了对闲暇的偏见,甚至将其与懒惰、好色、贪食等一些不良品行等同起来。在这种以物质生产为中心的价值观导向下,丧失了生产资料的阶级为了生计而被迫终日操劳,占有生产资料的阶级亦囿于利益驱使和竞争压力而终日操劳。相应的,教育领域传授的知识也就集中于教授如何更高效利用劳动时间的职业教育。值得一提的是,19世纪下半叶,英国教育家斯宾塞的教育预备说中首倡闲暇教育的概念,认为教育应该为欣赏自然、文学、艺术的各种形式做准备。尽管工业社会时期出现了闲暇教育的言论,但并未引起社会的足够重视,闲暇日渐走向了教育的边缘,而劳动与教育的关系却日趋紧密。
20世纪初,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促使人们驾驭劳动的自主性和自由度大为增加,个人可依据自身兴趣和意愿灵活选择有益于自主发展的工作,这就意味着“工作即休闲”不再是梦想,劳动与闲暇再现融合的端倪。与此同时,信息化时代自动化机器操作代替人力,大大缩短了人们的劳动时间,使得闲暇时间日渐充裕。然而,长期以来受传统工业社会时期强调从工作中获得满足的职业伦理观的影响,人们普遍缺少合理安排闲暇时间的能力,甚至因此还造成了闲逛、酗酒、吸毒、赌博等不良社会现象。为了消除上述工业社会时期过分强调物而迷失人的价值的弊端,许多社会学家、心理学家、哲学家都将研究的目光聚焦于“人”,强调人的地位、人的发展和人的价值。客观上闲暇时间的增多、劳动与闲暇的融合,以及主观上对个人价值的推崇,共同促使人们诉诸闲暇教育来实现个体身心的全面发展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提升。正如美国学者J.蔓蒂所言:“改变了某个民族的闲暇品性就可以改变这个民族的个性和这个民族的效率。因此,闲暇教育在任何一种文化中都不是一个附带的任务”。[1]1984年,美国全国闲暇教育委员会在巴黎召开了一次有关闲暇问题研究的世界性大会,这标志着闲暇教育成为全球性的课题。
2.闲暇教育的概念界定
人类文明蹒跚地发展至今,“劳动与闲暇的统一是完整的人的本真实体状态”这一观点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因此教育不再是纯粹的面向生产的人力教育,而应回归人的生活,兼顾劳动与闲暇。尽管闲暇教育史源悠久,但关于闲暇、闲暇教育的认知却始终莫衷一是。直至20世纪60年代的“当代成人教育和闲暇问题国际会议”上的讨论,才形成了比较一致的界定,即“闲暇教育旨在让学习者利用闲暇时间而获得某种变化。这些变化会表现为信念、情感、态度、知识、技能和行为方面,并且它通常发生在儿童、青年和成人的正式与非正式的教育环境和娱乐环境之中”。[2]根据这一认知,结合上述对于劳动、闲暇与教育关系演变的梳理,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一是闲暇教育内在质的规定性是以人的闲暇时间为出发点,其关注的是闲暇时间人的生存状态;二是闲暇教育的归旨在于充实人的精神需求和提高闲暇生活的质量;三是闲暇教育是一个终身连续的动态教育过程,其开展途径具有多样性。这样看来,闲暇教育既是一种教育理念和思想,又是某种具体的教育活动。对于具体闲暇教育的判断依据,并非是其开展的时空条件或活动方式,而是其教育的核心指向于培养“全面占有闲暇生活”的人。闲暇教育的价值不在于生产物质财富或提供实用技术,而是为人的发展构建更充实富足的精神家园。
二、终身教育视阈下的闲暇教育
终身教育思想贯穿人类历史,但作为一种指导理念、实践方针和科学体系则始于20世纪60年代。在终身教育时代和闲暇时间日益增多的今天,教育的使命在于造就“既会工作劳动,又能享受闲暇”的完整的人。
1.闲暇教育是终身教育的应有之义
(1)闲暇使终身教育走向自由与创造
随着终身教育理念的日益深入人心,从闲暇的角度审视终身教育具有独特的价值意蕴——促使人的个性得到最大可能的发展,人们可以充分开发自己的潜能,在自由自觉地状态下进行创造。从存在状态的角度看,闲暇指向的是一种自我控制的自由状态,在这种心之自由的状态下,终身教育走向自由、个性、自决和创造。其一,自由性。自由的真正意义是摆脱家庭、工作和社会的世俗束缚,行使符合自身内心感受的选择权利,对终身教育过程中的细节做出判断和选择,使自己真正成为终身教育的主体而非客体。其二,个性化。在闲暇的状态下,自己成为自己的主人,不仅是教育和学习活动的设计者,也是它的实施者和评判者,充分展现自己的个性。其三,自决性。闲暇状态下的个体摆脱了他律性和强制性,更遵从自身兴趣和需要,决定教育和学习的时空、内容和方式,具有主观的自决性。其四,创造性。科学证明,创造大多发生在身心放松、思想自由的状态,因而闲暇的状态为教育中的创造性活动提供了最大的可能性,促使个体在经过长期艰苦紧张的思索后的闲暇中闪现创造的灵光。在这个意义上,闲暇提升了人的生存和生活的品质,丰富了终身教育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上的价值内涵。
(2)闲暇教育是终身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
教育固然离不开为谋生服务的功利性,但随着现代社会中闲暇时间的充裕和对个人价值的尊重,教育也应该更多地为促进个体身心健康和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做出努力。概而言之,当下社会的教育要由为谋生做准备,转向兼顾谋生和乐生的功能,而终身教育恰好契合这一转变趋势。20世纪60年代,法国成人教育学家保罗·朗格朗指出终身教育要使人们学会生存,而“从生存的重要意义出发,终身教育包括大量新型的适应个体存在所必需的新的方式,因此它需要冲破学校体制的束缚,以占有既和工作有关又和闲暇有关的人类活动的全部”。换言之,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是各级各类教育活动的综合和功能提升,不仅要通过职业教育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还要通过闲暇教育加深自身潜能的开发,学会健康休闲和生活,继而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当下,终身教育正由满足个体和社会对教育的功利取向的短期需求,转变为适应个人和社会对教育的多种取向的长远需求;从被动地选择教育,转变为自觉地追求教育的发展过程。[3]这一背景下,闲暇教育作为终身教育有机组成部分的重要性日渐凸显。
2.教育是理想闲暇的有效路径
从词源上看,闲暇的英文单词“Leisure”源于希腊语“Schole”,与学校的英文单词“School”同词根,并非指单纯的休息和消遣,而是强调以接受一定的教育为前提,发展有价值的娱乐活动并从中获益。[4]现代社会中,闲暇时间的增多并非意味着生活质量的必然提高,恰如葛拉齐亚所言“人人都会拥有空闲的时间,但并不是人人都会拥有闲暇”。一方面,部分人不知道如何支配闲暇时间,常常感到无所适从、情绪低落和精神沮丧,产生了所谓的闲暇时间病;另一方面,部分人会在闲暇时间里受到毒品、美酒、佳肴等的诱惑,而逐渐偏离生活的正轨。可见,闲暇时间里无论是无所事事,亦或是放任自流都无法拥有高质量的闲暇生活,甚至会危害社会稳定。而高质量的闲暇生活则取决于积极正确的闲暇态度和能力,离不开情感、理智、意志、价值、文化及所有感知领域因素的参与,故而是一种后天习得的行为、态度和价值观。[5]从这个意义上来看,高品质的闲暇生活离不开教育,而明智的利用闲暇时间则是教育的结果。
3.闲暇教育是一个终身的过程
闲暇时间伴随人的一生。无论是儿童、少年、青年、中年还是老年都有闲暇时间,都有享受充实、文明、高品质闲暇生活的需要,而其本身也都蕴藏着某种主观能动的力量和支配事物的能力,能够在自由时间里自主选择对自己有意义的生活方式,因而也都能够接受闲暇教育。[6]各种不同年龄阶段都有接受闲暇教育的需求,既意味着闲暇教育将贯穿于人的一生,也意味着不同年龄段的闲暇教育存在需求差异。青少年的闲暇教育重在闲暇价值观念和态度的养成,学会沿着正确的方向自主支配课余时间,并通过安排健康有益的闲暇活动来发展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释放学业压力;成年工作者的闲暇教育既有倚重于工作能力和劳动技能的教育需求,也有围绕精神层面轻松趣味的教育需求,前者是为了提升自身综合素质以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后者则在于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获得身心的休闲,舒缓工作和生活的压力;退休老人的闲暇教育指向的是轻松趣味的旅游、书画、种植花草等,其目标在于通过闲暇活动提升精神生活品质,获得精神愉悦、安度晚年。纵览时间维度,闲暇教育打破了传统教育在时间上的限制,这恰恰与贯穿于一生的终身教育不谋而合,因而闲暇教育本身就是一个终其一生接受教育和学习的过程。
三、推进闲暇教育开展的路径
就闲暇教育的开展而言,存在着外在介入式和内在启发式两种方式。前者是指闲暇教育过程中,由教育者灌输正确的闲暇价值观并传授各种闲暇活动的知识和技能;后者则是指通过个人思考、评价和做出自己闲暇的选择和决定,认识这些选择和决定的影响,继而促使人们在闲暇中的自我决断意识的发展和自我判断能力的提高。[7]鉴于启发式是一种内隐、难以衡定的方式,本文主要阐释外在介入式的开展路径。
1.重塑闲暇教育的理念
闲暇教育理念是开展闲暇教育活动的先导。一方面,只有深入理解闲暇教育的理念,才能切实体会闲暇教育培养人、促进人发展的永恒价值,继而形成接受闲暇教育的迫切需求;另一方面,闲暇教育的理念本身就是闲暇教育开展的指导,深入理解闲暇教育的理念才能做到理论指导实践。闲暇教育理念是一个宽泛的思想体系,既包含对闲暇活动的价值、实施方式、技能等方面的认识,也涵盖了对闲暇教育功能、目标和任务、教育者职责和师生关系等方面的认识。
当下,重塑闲暇教育理念的关键在于:一是树立积极参与闲暇的理念。著名的美国休闲学研究专家纳什依据人们参与闲暇活动的不同初衷,按选择闲暇活动的动机,将闲暇活动的参与者分为零横线以上者和零横线以下者。前者全部为非社交者或违反社会者,后者则进一步分化为旁观者、情绪的参与者、积极的参与者和创作的参与者四种类型。这就意味着,闲暇时间利用不当会导致违法行为,即处于零线以下;仅仅将闲暇时间作为一种消磨,则会处于一种消极参与状态,既与零线重合;闲暇时间中能真正参与其中,获得身心的触动,甚至能创造创新时,将会从中获得快乐、美感、个性或乐趣,即处于零线之上。[8]可见,积极参与闲暇并非单纯的时间的付出,而是一种身心的全方位投入,唯此才能真正感受到闲暇的乐趣,形成接受闲暇教育的需求。二是树立人文关怀的理念。人文关怀是指对人的精神世界给予关照,帮助解脱精神困境,以维护生命价值。人文关怀理念下的闲暇教育立足于个体生命的基点,通过对个体闲暇的人文思考来提升闲暇品质,实现闲暇价值。终身教育下的人文关怀对精英阶层、中间阶层和弱势阶层都有生产和生活等多方面价值观的培养,其中也涵盖了闲暇价值观。[8]对于精英阶层而言,以工作中的闲暇教育为主,促进其生活品质和心理品质的提升,继而影响和带动社会多数人的闲暇价值取向;对中间阶层而言,其充裕的闲暇时间、丰富的物质基础和厚实的文化基础,以及自我提升的内在渴望,使之成为最迫切需要闲暇教育价值引导的群体;对弱势阶层而言,其本身拥有自然经济时代的原生态的闲暇文化,即农闲时节进行的文化生活,因而要在此基础上重构并优化其闲暇生活结构,逐步缩减其与其他阶层闲暇生活质量的差距。
2.推进闲暇教育纳入学校教育体系
闲暇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因而其最适宜实施的场所仍然是学校。学校作为专门的教育机构,聚集了大量优质的教育资源和高层次的师资队伍,具有专业的课程开发设计能力以及浓郁的文化氛围,这些成为其开展闲暇教育得天独厚的优势。无独有偶,学校教育也是一个贯穿于人的一生的连续的过程,不同阶段的学校教育中开展闲暇教育的侧重点不同。
学校实施闲暇教育,一是构建闲暇课程体系。学校利用师资和课程开发优势,开发设计以“乐生”为目的的闲暇教育课程,涵盖以传授正确的闲暇价值观为主的闲暇价值类课程、以传授闲暇生活为主的闲暇知识类课程和以培训闲暇活动技能技巧为主的闲暇能力类课程;二是渗透闲暇教育内容。除了设置专门的闲暇教育课程,闲暇教育的内容应渗透在学校其他课程、校园活动、校园文化等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三是培养闲暇教育工作者。通过内培外引的方式打造一支闲暇教育师资队伍,除了擅于传授闲暇教育的理念,教授闲暇教育的技能,还要能够进行闲暇教育的科研,促使闲暇教育向纵深发展;四是开放闲暇教育资源。学校可以开放图书馆、足球场、篮球场、小礼堂等场所,以便于社会闲暇活动的开展。同时,学校还要积极改善校内文体活动场所的设施,营造更为广阔、优质的活动平台。
3.构建开放、互补、灵活的闲暇教育体系
尽管闲暇教育涉及“教育”一词,但其从来就不单纯是学校的事,而是需要家庭、政府、社会等多方力量的通力合作,共同建筑开放、互补、灵活的闲暇教育体系。
首先,发挥家庭的启蒙作用。家庭既是个体最早接受教化的场所,也是个体社会化的起点,因此家庭在闲暇教育开展中扮演着启蒙的角色。家庭既要给幼年时期的闲暇活动提供闲暇知识和技能,引导孩子自主选择有益闲暇活动的能力,又要为个人闲暇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其次,发挥政府的保障支持作用。当闲暇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时,其也会日渐成为建设社会精神文明的重要依托,此时政府也应承担相应的责任,提供经费支持和政策法规的保障。就经费支持而言,既要有对闲暇教育的直接经费投入,也要有对闲暇教育和闲暇活动开展的物质条件的支持;就政策法规保障而言,主要是以法律的权威形式对闲暇教育进行宏观的价值导向及政策引导,在肯定闲暇教育重要性的同时,为闲暇教育提供指导性方针,以促进闲暇教育的开展和推广。再次,发挥社会文化潜移默化的作用。人是社会的产物,社会在潜移默化地塑造个人,因此有必要通过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社会文化活动,促进人们身心的愉悦和发展,提高闲暇生活的品质。此外,通过广播、电视、网络等大众传播媒介广泛宣传闲暇教育的价值、开展途径和方式等,将闲暇教育的价值取向渗透在日常生活中,促使科学的闲暇教育观和生活方式的养成。
[1]J.蔓蒂.闲暇教育理论与实践[M].北京:春秋出版社,1989.
[2]国际教育百科全书(第五卷)[G].贵阳:贵州出版社,1990:654.
[3]刘艳梅.终身教育背景下职业女性闲暇教育研究——以杭州市保险业职业女性的调研为例[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8.
[4]刘嘉龙,郑胜华.休闲概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22.
[5]华风霞.闲暇教育理念探析[D].开封:河南大学,2003.
[6]陈乃林,孙孔懿.终身教育理论视野中的闲暇教育[J].教育发展研究,2000(2):52-55.
[7]朱正平.试论当代大学生的闲暇生活与闲暇教育[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5.
[8]魏代君.我国成人闲暇教育推进策略研究[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08.
责任编辑虞晓骏
On Leisure Edu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ifelong Education
XIE Jing/
Jiangsu Open University
Leisure education contains the value of "learning to survive",the lifelong education.It is not only a specific education activity occupying all of the individual leisure time,but also a kind of nonprofit educational thought and idea.Leisure education,an organic part of lifelong education,will prompt the lifelong education to develop towards freedom and creation.Lifelong education is a practical path of ideal leisure,as they coincide with each other on the object and time.The development of leisure education depends on both the remodeling of idea and the multilateral cooperation of families,society,government and schools.
leisure education; lifelong education; relationship; path
2016-05-10DOI:10.13425/j.cnki.jjou.2016.04.003
谢静,江苏开放大学学科建设处教师,主要从事终身教育理论研究(784608059@qq.com)
江苏开放大学(江苏城市职业学院)“十二五”规划2015年青年专项课题“开放大学闲暇教育专业设置与专业建设研究”(15SEW-Q-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