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海洋文化之风浸润广州

2016-01-22万静

广州文艺 2014年5期
关键词:黄教授珠江广州

万静

黄伟宗,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中山大学教授、广东省珠江文化研究会会长。今年年初的一个下午,我来到了黄伟宗的家中进行访谈。

广州的冬天,来得晚,去得急,还未到春节,早已是暖意融融,我沐浴着午后灿烂的阳光,来到黄教授位于中大西区的家中,刚刚落座,黄教授就端来一杯热茶,并告诉我,他已提前准备了几本书相赠,以便于我可以参考其中的内容去写作,这让我非常感动。拜访之前,我已事先查阅了资料,他的整个思想体系和取得的文化成就,让我感觉这是一位思想活跃、生机勃勃的学者,所以当他说起自己还差一岁就到八十,而且右耳朵已听不清了,我一时难以相信。

简单寒暄之后,黄教授开始侃侃而谈,从最初研究现当代文学,到专门研究岭南文派的欧阳山,到后来研究创作方法论,到上世纪80年代看了电视片《河殇》。《河殇》中说,中国只有黄河文明、黄土地文明,没有海洋文明,所以是落后的,这引发了他的思考,他认为中国之大,“茫茫九派流中国”,怎么可以只用一种黄河文明来概括呢,我们南方是珠江流过的地方,我们是喝着珠江水长大的,所以由此开始了对珠江文化的关注和研究。

到现在,二十多年过去了,黄教授以及他的珠江文化团队已取得一系列的成果。比如:发现韶关南雄珠玑巷是北方南下移民的中转地,最早提出在此发展海外后裔联谊和寻根文化的建议,促使其后裔联谊会成立并受到海内外积极支持赞助;发现封开是广东和广西的分界地和广府文化的发祥地,在此发现岭南最早的人类牙齿,将岭南历史推前了2.8万年;发现徐闻是西汉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将联合国原先确认的中国丝绸之路史向前推了1300多年;为阳江南海一号宋代沉船作出“海上敦煌”的定位,受到联合国和世界海洋学家的广泛认同;发现粤西是南江文化带和百越文化遗存地,发现南雄梅关古道和乳源西京古道等是海陆丝绸之路对接通道,在江门蓬江区发现“后珠玑巷”,具有填补学术空白和促进地域开发的意义;在倡导泛珠三角(9+2)区域合作时,最早提出珠江文化是其文化基础和支撑的建议;发现舜帝是珠江文化的始祖、惠能是珠江文化的哲圣,使得珠江文化初显自身体系,从而使其可与以黄帝为始祖、孔子为哲圣的黄河文化,以炎帝为始祖、老子为哲圣的长江文化相并列,初显作为一种水域文化的文化系统……2009年,黄教授的团队出版了300万字的大型史著《中国珠江文化史》,这是继《黄河文化史》、《长江文化史》之后,被学术界称为“填补中国大江大河文化史空白”的史书,为此,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时任广东省委书记的汪洋专门写信表扬了他。

黄教授研究珠江文化,其实也就是研究中国的海洋文化。他的《中国珠江文化史》不仅是珠江文化工程带总结性的阶段成果,也是探索海上丝绸之路的阶段性总结成果。书中系统论证了与珠江流域一体的南海沿岸海上丝绸之路的悠久历史和发展,以雄辩的史论匡正了认为中国无海洋文化的偏误。黄教授说每条大江大河的文化,都有其风格。黄河文化风格正如李白的诗“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神圣、庄严;长江文化风格是苏东坡的词:“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也似《三国演义》开卷词:“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潇洒、气派;珠江文化风格就是岭南第一诗人张九龄的诗:“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宽容、共时。这种包容性、开放性,是江与海一体的地理,是江海一体的文化。珠江流域有最长的海岸线,出海口有8个门,而长江口是一个门,黄河口也是一个门。在古人的观念中,珠江就是海,所以珠江文化具有江海一体带来的海洋性文化特征。中国是多水系构成的复合文化,其中黄河图腾为龙,长江图腾为凤,而珠江水系的文化图腾就是宝光四射、圆润包容的“珠”,它与前两者最大的区别就是海洋性文化特征。

黄教授说,对于海洋文化的研究也与中央的要求是一致的。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推进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形成多方位开放格局”,这是很有历史依据和战略眼光的。为此他们要继续深入研究开发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和陆上丝绸之路文化,以及二者的对接通道研究。他说:“中国的海洋文化,从郑和下西洋等历史看来,一直是一种和平的、贸易的文化,这不同于西方的海盗式殖民文化。我们要用这种文化把日本、菲律宾这些国家拉回到我们历史当中的和平贸易的轨道上来,这就是文化的软实力,也是习总书记的高明之处。”

黄教授说,广东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大省,是接受海洋文化最直接、最丰富、最充分的大省,海洋文化的特点就是开放、敏锐,比如领导维新变法的康有为、梁启超是广东人,领导辛亥革命的孙中山是广东人,现在的改革开放又是广东率先的,他们都是通过海洋最先接触到西方的思想,这就充分体现了海洋文化的开放性、敏锐性、争先性,这就是我们广东的特点。他说,建国60周年彩车游行时,大家都为广东彩车上“领潮争先”的口号纷纷喝彩,这个口号就是出自他之手。当时他正在生病住院,省政府打来电话,请他在半小时内为广东的游行彩车起个名字,黄教授回答:“不用半小时,10分钟就够了。”然后,他稍微思索了一下,就想出了“赛龙夺锦、领潮争先”八个字,其中“领潮争先”既体现了改革开放30年来广东人敢为天下先的时代精神,又融合了浓郁的海洋文化特征,最终与湖北彩车一起被评为最佳彩车。

说起广州,黄教授说,广州是珠江文化的中心,珠江的四条支流,北江、西江、东江、南江都是以广州的方位为中心命名的。北江从广州的北面流来,故名北江;西江流自广州的西面,故名西江;东江流自广州的东面,故名东江;南江流自广州的南面,故名南江。广州二千多年来一直是华南的文化中心,而且是世界仅存的两个三千年不冻港之一,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上最重要的港口之一,是海洋文化最典型集中的地方,所以,他认为在广州这个海洋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地方,应该加大突出海丝文化与海洋文化特色,使其成为世界上最具中国南方特色的海洋文化大市,由此,在软件和硬件建设两方面,都应当贯穿以海洋和海丝文化为主线,无论在古建筑的维护改造,还是新建筑的建设,从媒体宣传到街道或高大建筑风格的设计和起名,都应当强化海洋和海丝文化的基调和色彩。endprint

而目前,广州市在这方面做得还不够,为此,他要对广州提出批评。黄教授说,被媒体俗称“小蛮腰”的广州塔,应当恢复当年网上全球18万人次投票评选出的“海心塔”之名,理由有五:“海心塔”体现了海洋文化、体现了珠江文化、体现了广州几大中心、体现了中轴线的概念、体现了“海心沙”的原地名。珠江是江海不分的,指江心为海心正体现了广州人民传统的海洋观念,而现在的名字“广州塔”太普通了,本来就在广州嘛,还叫什么“广州塔”。另外,他说,广州已建成的“西塔”和正在建造的“东塔”,这两个名字都浅薄一般且欠“海味”,建议加冠“比目”而名之,即可称“比目西塔”和“比目东塔”,这样,既以一种海鱼之名而显“海味”,又有广州“双眼”之寓意。

黄教授说,海洋文化开放、敏锐,这是优点,但却是浅尝辄止、不彻底,这是缺点。你看,维新变法不彻底,失败了;辛亥革命不彻底,也失败了,这就是例证。广州既然要建设海洋文化,就应该把海洋文化做强、做透,要让整个城市充满着海洋文化的韵味。这是属于海洋文化软实力中的文化浸润力,以海洋文化眼光营造的环境,才真正具有海上丝路的“全方位的开放格局”。

黄教授非常健谈,讲话思路清晰,语言准确,口才极好,我觉得在他的身上也正好体现了海洋文化的特点:敏锐、开放、包容、务实。

上世纪80年代看了《河殇》,他敏锐地感觉到研究珠江文化和海洋文化的价值,勇敢地投身进去。对于学术研究,不囿于一门一派,其团队包括了文化人类学、文化学、历史学、考古学、地理学、经济学、语言学、美学、文学等各个领域的专家,而他的理想是在大学里开设一个大的文化学系,可见其思想的兼容并包。黄教授的学术并非纸上谈兵,而是学以致用,回报社会,目前他的很多文化成果都与地方旅游资源的开发、经济的建设、招商引资结合起来,产生了很大的经济效益。按规定,省人民政府参事最多只能连任两届,年龄也不得超过70岁,而他却破格连任了四届,可见他对广东文化建设的巨大贡献,这是他的务实。

同时,黄教授的思想体系最重要的特点我觉得是具有全球的视角和战略的高度:他的水文化研究与世界水文化理论接轨:他的海上丝路研究为国家的海洋文化战略服务。

黄教授说,人“近山则诚、近水则灵”,在我看来,黄教授既具有山的仁厚,又具有水的智慧。临走的时候,黄教授有厚厚的几本书相赠,由于怕我拎着重,他一定要告诉我书要怎么放,袋子要怎么拎,这又有如慈父般的细心关照。

采访结束之后,我走在中大古木参天的校园,阳光从浓密的树叶缝隙照射下来,温暖而静谧,我一边缓缓地走着,一边思考着黄教授的话。我在想,这些年我也游历过国内大大小小不少的城市,但所到之处,总有似曾相识之感。中国的现代化城市建设,基本上都是千篇一律,尽管根据级别的不同,一线城市有一线城市的气派,二三线城市有二三线城市的规模,县级市又有县级市的局促;根据地域的不同,北方城市有北方城市的方正和凝重,南方城市又有南方城市的洋气和亮丽,但在城市建设和文化宣传上都没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和定位,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文化却没有跟上。我想这就是黄教授讲的文化的浸润力不够。那么,就让海洋文化之风浸润广州,让我们的广州处处充满海洋的浪漫气息和韵味。endprint

猜你喜欢

黄教授珠江广州
没有叫停!广州旧改,还在稳步推进……
117平、4房、7飘窗,光大来惊艳广州了!
9000万平!超20家房企厮杀! 2020年上半年,广州“旧改王”花落谁家?
梦牵珠江
多彩广州
大道至朴,“怪医”仁心仁术治“怪病”
珠江新城夜璀璨
珠江·紫宸山
最后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