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背景下国贸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2016-01-22薛鹏武戈邵雅宁
薛鹏++武戈++邵雅宁
[摘要]当前,中国正着力于从贸易大国走向贸易强国,中国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正表现出良性互动的发展势头。在“一带一路”建设和“万众创新、大众创业”政策推动下,广大外经贸企业对国贸专业的人才质量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针对新形势下对国贸专业人才的需求指向和当前国贸专业人才国际化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从教学课程设置、实验实践和评价体系上,提出了“一带一路”背景下国贸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一带一路;国贸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2095-3283(2015)12-0143-03
一、前言
改革开放以来,与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相伴随,中国的对外贸易也取得了飞速发展。这期间,国内各大中专院校对国际贸易等相关专业人才培养予以高度重视,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不断提高。特别是2001年中国加入WTO后,给国内外贸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一些地区对国际贸易专业人才更是表现出巨大的需求。尽管各院校对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国际化培养模式进行了有益探索,国贸专业人才的整体质量有了进一步提升,然而,从人才市场的供求情况看,国际贸易专业人才不但没有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相反地却出现了供过于求。究其原因,在于我国高校在对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培养模式与人才国际化没能实现很好的对接等(蒙英华,2013)。因此,在当前我国实施“一带一路”战略、“万众创新、大众创业”以及外商对华投资与中国对外投资均快速增长的新背景下,完善国贸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是高校财经类学科亟须探究的教学课题。
二、“一带一路”背景下市场对国贸专业人才的需求指向
1.需求数量居高不下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中国的对外贸易、利用外资和对外经济合作规模等不断扩大。更重要的是,2010年以来,中国的对外投资(OFDI)开始出现大规模增长,中国正在从对外经济贸易大国向对外经济贸易强国转变。在双向投资快速增长等背景下,势必会涌现出一大批的跨国公司,进而对国际贸易人才形成比较大的数量需求。
2.综合素质要求全面提升
随着我国从对外经贸大国向对外经贸强国转变,一大批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和扩展海外市场的积极性会持续提升,这对国贸人才的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掌握最新的专业知识,有一定年限的实务操作经验,还须持有国家颁发的资格证书(王淑云、刘学文,2011)。前些年的资料就已经显示,在外贸人才需求榜上,分列第一至第六位的是跟单员、外销员、单证员、报关员、国际货代业务员和报检员等,都要求持有国家通用的资格证书才能上岗工作。
3.市场维系、开发和业务拓展等能力渐受欢迎
由于接受过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WTO规则、外语、国际商务谈判和计算机等专业课程的培养与训练,国贸专业人才初步具有国际化视野,知晓国际惯例准则和各国产业发展前景,成为兼具国际交流合作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据有关资料显示,大型企业公司更想通过多年的实践和训练,促使国贸专业人才具备更高更强的国际化业务合作和拓展能力等。据沈克华(2013)研究,跨国公司“与贸易有关”部门需要的国贸人才更需具备一定的战略决策能力、市场分析能力、商业谈判能力和管理协调能力。
4.创业能力成为要求具备的一项新能力
2013年,我国先后提出了“一带一路”发展构想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下文简称为“双创”)等思路和举措,针对后者,教育部等国家部委还专门出台了鼓励在校大学生加入到“双创”行列中的相关文件。可以设想,未来几年,随着中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贸合作的不断拓展和深化,随着“双创”政策的不断落地和推进,巨大的市场需求势必会吸引一大批国贸专业人才加入到“一带一路”国家经贸互动的具体经济活动当中。因此,需要提前着手,在国贸专业人才国际化培养体系当中,注重创业能力的培养(张义等,2013)。
二、当前国贸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1998年,教育部对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进行第四次调整,把“世界经济”“国际贸易”和“工业外贸”三个本科专业合并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并延续至今。目前我国高校对国贸专业有两种培养模式:“通用外贸专业”模式和“英语外贸专业”模式。结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对高等教育提出的要求,两种国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都存在以下问题,这些问题严重阻碍国贸专业的国际化人才培养。
1.缺乏针对性,人才培养目标趋同
近年来,国际贸易专业已成为我国大专院校的热门专业之一。目前全国已有700多所本科院校开设了国贸专业,是28个财经、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中招生学校和招生人数最多的专业之一,但这 700 多所高校在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和培养目标等方面都存在趋同现象,缺乏人才培养的特色和层次性,严重缺乏针对新时期主流用人单位和主导进出口产品特点的应用型国贸人才的培养。只有极个别高校有针对性地培养特定行业的国贸人才,如东华大学在国贸专业开设了纺织商品学课程等,有针对性地培养纺织出口行业的国贸人才。
2.教学环境相对单一,教学条件相对落后
从教学环境来看,目前我国各大高校国贸专业人才培养在实质上还是单纯依赖课堂教学,教学过程中未能有效实现人才培养的校企合作,企事业用人单位脱离人才培养过程。此外,教学实验室建设相对匮乏。目前我国高校实验室建设还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要,学生人均硬件软件配套水平较低。
3.实践教学效果差
高等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实践。虽然我国的大学尤其是重点大学,在国贸专业人才培养方面从来没有缺少过实践环节,但是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大学生相比,我国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以及创新能力方面存在较大差距。产生差距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被动实践”应是其中的重要原因。
4.评价体系不科学
评价体系是高等教育的导向和指挥棒。目前我国大学的评价体系中存在一些阻碍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因素,比如录取学生的标准单一。当前高校录取学生的标准基本上依据高考分数,而考试分数仅表现了学生学习基础或专业知识的一种能力,无法体现其创新能力或者潜在的创新能力。大学期间,高校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判断主要依据的还是考试分数,实际上,在一些发达国家,学生的课程作业在最终考核中占很大分量。完成好课程作业需要学生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及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学生经常在这种环境中学习和思考,其创新能力自然有所提高。
5.不重视跨语言交流能力的培养
外语是重要的交际工具,但现在很多国贸专业不重视相关国情民族文化课程,致使学生跨语言文化交流能力偏弱,难以应对复杂的国际经贸环境。除了少数综合型重点高校的国贸专业外,许多高校国贸专业毕业生的外语交流能力还停留在简单阅读阶段,“聋子外语”“哑巴外语”的情况仍十分普遍。
6.缺乏对创业能力的培养
和工科等其他专业的技术性创业不同,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创业可以在对外经济贸易领域,但又可以和工科等其他技术性专业形成优势互补。但目前教学中仅仅只是强调理论的学习和国际贸易规则的讲授,缺乏对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培养。
三、“一带一路”背景下国贸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当前,中国正在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中国的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均表现出了积极良性的发展势头。在“一带一路”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实施背景下,结合已有研究和实践经验,我们认为,当前,围绕国贸专业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可以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1.在教学理念、目标和课程设置上,兼具特色性与针对性
所谓国际化人才,是指具有国际化思维和视野,具备国际一流知识结构,意识和能力达到国际化水准,在全球化竞争中善于把握机遇和争取主动的高层次人才。首先,在外语和国情的教学中,除了教授传统的英语、法语、日语等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语言丰富,文化多样,各国风土人情和国情不尽相同,需要有针对性地开设“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小语种课程和相关国情民族文化课程等,以提高学生的语言沟通能力。其次,在传统的“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教学模式基础上,强化能够提升学生视野和能力的课程建设,增强“一带一路”各国经济(突出产业)发展历史、现状和趋势、“一带一路”国家商业贸易规则和特点、国际市场营销、国际市场调查、国际市场传播、创新管理、现代科学技术、知识产权战略和创新能力等课程的教学力度,每一门课程的强化和增设都对应一种外贸工作能力的提高。第三,可以实施“课程融合”措施。王淑云、刘学文(2011)认为,把与国际贸易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试内容贯穿于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与方案中,使专业教学的内容与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试内容及职业岗位要求相融合,集专业知识、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于一体,使人才培养规格与行业及企业的需求相一致。第四,注意培养国贸专业学生国际化的职业规划意识和能力。国贸专业学生中,有一部分学生因为学习成绩和能力突出,会选择本科毕业后到国外学府深造或者到跨国公司就职。因此,应开展包括讲座在内的多种国际化系列活动。
2.重视体验、实验和实践环节的国际化培养
当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要求,不仅要注重夯实学生的理论知识基础,亦要培养学生的动手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蒙英华(2013)发现,上海一些著名的985高校中,学生实习占学分的比例最高值仅为5.85%;而每年海外交流人数占比最高仅为5.9%。显然,增加实习和交流项目,拓宽实习与交流渠道,特别是和“一带一路”国家的院校与企业开展合作交流,是当前培养过程中亟须解决的问题。而对于学生的实习、实验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上,一方面,各院校可以充分利用和挖掘校内外资源,通过建立实验室,校企合作建设实习、实训基地等方式解决;另一方面,可从地方经济企业第一线聘用高素质的专业人员到校授课,或者选派优秀青年教师前往有关一线企业学习和锻炼,加强与企业的联系与互动,以促进实践教学质量的提升等(苏文明、兰虹,2010)。同样,对于学生创业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上,可以引入创业导师制,创业导师的选择上,不应局限于相关教师,更应引进和邀请地方实体界甚至业界成功人士担任以及开展相关培训、辅导和讲座等。
3.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
国贸专业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到底效果如何,成功与否,需要有一个科学的评价体系,需要以客观的评价指标体系作为衡量标准。对此的设想和举措是,一方面,在纵向上,可以借鉴国外有关院校的先进经验,或者国内一些成功高校的做法,制定评价标准体系,并围绕这个评价体系及时进行培养方案的修订,做到扬长补短。另一方面,发挥人才在社会中的价值是人才培养的终极目标。在横向上,各院校可以密切跟踪外贸等相关企业对应届毕业生的聘用满意度,社会对本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以及行业发展趋势等,对照自身培养状况进行评价打分,进而不断发现问题,改进培养措施,提高人才的国际化培养水平。毫无疑问,当前国际化背景下,国贸人才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理应成为评价体系当中的重点内容。
[参考文献]
[1]蔡宏波,蒙英华.国贸专业本科生教育国际化问题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3(2).
[2]蒙英华.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与国贸专业本科生国际化培养方案设计[J].经济研究导刊,2013(33).
[3]沈克华.跨国公司主导的国际贸易格局下国贸人才培训服务研究[J].国际商务研究,2013(5).
[4]苏文明,兰虹.我校国贸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高等教育研究,2010(2).
[5]王淑云,刘学文.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国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J].中国成人教育,2011(13).
[6]张义,王禹博,田海霞.地方高校国贸专业本科生创新创业能力评价指标因素研究[J].价值工程,2013(20).
(责任编辑:郭丽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