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认识,达于技能
2016-01-22邓享云
邓享云
作文评改,是习作教学中较为重要的一环,但就目前关于这一环节的情况来看,不少教师仍局限于包办评改,学生按教师旨义重新整理自己作文的形式。这不仅对学生主观思维的发展造成了限制,而且对学生习作兴趣的激发、技能的形成也会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那么,如何在这一环节上下功夫,真正使这一环节能对学生习作兴趣的产生,技能的形成,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呢?
近些年,我通过对新课程标准要求的三维教学目标的研读和实践,在作文评改环节找准了习作教学与课标要求的切合点,从儿童的认知规律出发,大胆在习作评改过程方式上“抓”、“放”结合,为习作教学目标的达成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教师规范改导认识
作文修改是一种创造性劳动,所花时间、经历往往比写作花费的时间多,而且应用知识涉及面广、难度大。教師如一味强调学生写好后要自己认真修改,这往往会成为一句空话或者见效甚微。因为学生没看过或没领略过修改从何着手。为了引导学生对修改作文的认识以指导学生会自己修改,就很有必要进行“实战演习”——教师引改。即教师根据已有经验选择或者故意写一些带有共性毛病的的作文,进行师生共同参与的示范修改。
修改前,教师要积极做好相关准备工作,设想好学生可能发现的问题和可以想到的办法。其中最基本的做法需包括:1.尽可能将同一篇毛病作文印发给每一个学生,初始阶段可以将有问题的地方用不同字形字号显示,以便引起学生的注意,格式上可以在打印纸右边留上空白。2.用多媒体投影放大到荧幕上,增强视导效果。3.给足时间、空间,充分酝酿,积极思考,各抒己见,不要为了完成所有任务而不注重问题的解决,学生习作水平的不等同因素应该纳入考虑,特别要重视相对水平较差的学生的思考和回答的预见性。4.教师要从中鼓励,同时也站在学生角度谈谈修改意见并执笔修改,教师的修改注意一些修改规范,如修改符号的规范使用等,需要潜移默化对学生产生影响。
以上要点,使用在不同类型的习作中,多次如此进行,学生会在通过多次的反复训练中感悟出一些东西,摸索出一些门道,对自己习作起到了防患于未然的作用,也为习作的修改指出了审视点。
二、学生自改初认识
学生自己修改自己的作文,既是写好作文的必需,也是养成良好习作习惯的必需。学生有了从先前教师范改引导中获取的先知认识,降低了自己修改作文的难度,或多或少知晓了自己修改的着眼点、出发点及目的性,如看看语句是否通顺,说话是否有条理,选材是否合适,进行词句推敲等。通过这一环节,能更好地促进作文个性的养成,让学生在享受自己发现并解决的喜悦中不断深化自身的探索精神,对习作的情感高度升华。
为了了解学生个别环节、地方的修改意图,教师可以倾听学生如是修改的理由和原因,以促使学生认识修改的目的性,了解学生自己修改作文的技巧的掌握情况。便于今后指导方面调整设计内容。
三、互批互改同认识
学生作文通过自己的修改后再进入互批互改这一流程,不但能减轻教师批改的劳动负担,提高批阅效率,更有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扩大学生的受教育面,提高修改能力,巩固写作技巧。互批互改的过程要注意将写作水平不同的学生搭配成小组,确立主要发言人,形成人人踊跃发言的氛围。让作者自读与传阅结合,大家讨论的形式进行。
其中要强调作者的虚心态度和大家的诚恳意识。这一环节对差生的关注要特别上心和到位,因为他们害怕自己受到其他同学的嘲笑,以至于不愿意参与其中。教师可以采用“先入为主”的办法,即通过先让小组同学发现他作文的闪光点的办法,然后少提一点建议,逐渐深入,小步推进,逐渐提高。同时,教育学生认真倾听别的同学的建议,考虑修改,选择性吸收。
四、师生面改真认识
实行教师改作文时让学生在场,不仅是因材施教之需,若调理得当,更有利于密切师生关系,成为愉悦教育之需。这样实行起来,可能费时费力,但效应之良好处是不可低估的。为了克服费时弊端,在班额大的情况下,教师可施行轮流面改或者选择面改,即将学生分成几组或者根据不同水平选择一些样本,作为面改对象。这样,学生既真正认识到了自己对作文的改,同时又再次领略到了“权威”(老师)对自己作文的见解,从而达到了对写作技能的真性认识——理性认识。
上述关于作文评改方法的改革,如果按序作为评改这一环节的模式,就“导认识——初认识——共认识——真认识”这一线性来讲,它充分体现了儿童的认知规律特征。是一种“基于认识、达于技能”的模式训练。对于这样的模式,切不可以机械理解,因为其交替性、重要性都较强。教师只有充分解放思想,从素质教育的角度,从新课程三维目标达成的角度出发,才能更好地根据实际需求灵活运用,调理好“抓”、“放”的关系,使这“基于认识、达于技能”的评改模式细化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