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船舶制造业面临的经营困难及金融对策
2016-01-21陶莉
陶莉
【摘 要】近年来,受产能过剩、原材料及劳动力成本上升、人民币升值及信贷政策变化等因素影响,特别是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的爆发导致我国船舶制造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企业订单减少、利润空间收窄、行业风险加剧等不利因素使船舶制造业面临的风险越来越大,不仅对区域经济发展带来较大影响,也对金融安全和金融稳定构成一定威胁。本文旨在分析当前船舶制造业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拟从金融角度提出支持船舶制造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船舶制造;风险;金融支持
一、当前船舶制造业发展面临的困难和制约因素
1.手持订单减少,企业面临开工不足
受金融危机、欧债危机影响,全球航运市场低迷,船舶订单大幅减少。以衡量航运市场景气度的波罗的海干散货指数(BDI)为例,2008年指数最高点达到11793点,目前已跌破2000点以下,创下10年来新低。受此影响,全球新船订单急剧下降,导致造船企业开工不足。有资料显示,2011年全球成交新船订单8000万载重吨,较2014年同期下降40%;全国成交新船订单3622万载重噸,同比下降51.9%;从订单国别看,大多数中小船厂订单重新回到国内市场、甚至重操技术含量较低的渔船制造。
2.融资渠道变窄,企业经营困难
金融危机及欧债危机的爆发导致欧美航运公司的造船能力和动力大为削弱,特别是近期标普、惠誉等国际权威评级公司连续下调部分欧洲主债权国家和部分欧美银行的信用评级导致部分船东融资困难,导致造船企业资金紧张。不仅如此,由于企业的新船订单减少,后续预付款减少,导致部分中小造船企业资金链断裂。另外,宏观政策紧缩和银行信贷政策变化也导致造船企业资金进一步紧张。
3.汇率、劳动力及原材料等多种因素叠加,盈利空间收窄
一是目前船舶制造企业对汇率变动非常敏感。人民币升值对造船业的影响具有两面性:一方面,据测算,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较签订合同时每升值1%、船厂结算时就会损失1%的销售收入;另一方面,由于出口船舶的国产化配套率较低,50%左右的配套产品需要从国外进口,人民币升值有利于降低造船企业海外采购成本。综合两方面因素,人民币每升值1%、造船企业手持订单收入将减少0.7%~0.8%;二是劳动力成本上升直接增加了企业的经营成本。近年来,由于劳动力成本快速攀升,企业的工资成本压力越来越大。
4.产业配套率低,行业聚集效应不强
目前,我国船舶配套产品大多集中在技术含量较低的舾装件(主要包括船用管件、小电器等众多小件)和消耗品上,船用发动机、发电机组、导航、甲板吊等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高的专用设备在国内基本处于空白状态。造成配套率低的主要原因有:一是船厂制造出口船,船东指定使用国外配套产品;二是船厂社会化配套意识不强,培育配套产业积极性不高,致使配套产业没有形成规模,产品价格高,产品质量、档次低,竞争力弱;三是配套产品通过船级社认证的少。
二、目前船舶制造业面临的风险
在国内外大的经济环境短期内难以改变的情况下目前的船舶制造业可能遭受以下风险:
1.产能过剩风险
目前国内船舶生产能力已经达到6600万载重吨,超过国家2009年制定的《船舶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能力目标1600万载重吨,近三分之一的产能过剩。且当前我国船舶行业结构性过剩问题突出,造船企业的出口订单多为散货轮、集装箱船和油轮等低技术含量的过剩船舶,能够制造大型和超大型集装箱船、液化气船和海工装备为代表的高技术含量船舶的企业较少。
2.市场风险
受金融危机影响,国外船东毁约、弃单、甚至弃船行为时有发生,使船舶制造业面临着较大的市场风险。据船舶企业反映,目前新船价格比金融危机爆发前普遍下降40%~50%。从克拉克松新船价格指数看,今年新船价格指数一直在140点左右低位徘徊,比2008年的最高位190点低50多点。不仅如此,目前造船企业还面临着交船难、甚至弃船的危险,整个行业将面临着较大的市场风险。
3.技术风险
在全球航运市场萧条的局面下,船东一方面要求船型个性化、新型化和多样化;另一方面又要求进一步提高船舶的整体运作效能,将经济与安全进行综合平衡考量的船舶成本效益评估更加普遍,安全、节能、环保的绿色造船技术是船东的基本要求,而目前我国的大多数船舶企业应变能力较弱,且大多缺乏自主知识产权,船舶技术含量相对较低。
三、金融支持船舶制造业发展建议
目前,国内外复杂的经济环境对国内造船企业来说既充满了挑战、也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为此,本文拟从金融角度提出支持船舶制造业发展的建议:
1.充分认识当前金融支持船舶制造业发展的重大意义
为应对金融危机冲击和影响,船舶制造作为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的子项列入国家“十大产业振兴”规划,足以说明船舶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地位和作用,船舶制造业在推动地方经济和金融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船舶制造业的振兴对辖区的金融发展至关重要,无论从国家战略的高度上还是从促进金融自我发展的微观层面上,金融支持船舶制造业发展责无旁贷。
2.发挥金融合力,支持船舶制造业渡过难关
引导金融机构灵活运用和解读上级行对船舶制造业的信贷政策,根据企业资金需求合理匹配信贷资金。对当前因船东弃船造成经营困难的造船企业,银行要积极向上级行汇报和沟通,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争取上级行给予进一步的支持。积极支持造船企业进行产品结构调整,加大对“大型或超大型集装箱船、液化气船、豪华邮轮和海工装备为代表的技术含量高的船舶”的研发力度,做好船舶产业的升级工作,不断提高船舶制造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和市场占有能力;积极支持船舶配套企业研发导航、通讯、数控、水声、光电等技术含量高的配套产品,不断提高船舶配套水平。
3.加大融资创新力度,多渠道、全方位支持船舶企业发展
引导金融机构创新各类非信贷融资模式,积极探索订单质押、在建船舶抵押等贷款担保方式;着力推进并购贷款业务,积极利用并购贷款支持船舶企业兼并重组,推动产业优化整合;引导政府、银行、担保、信托、创投和其他社会投资者等多方参与发展各种债权、股权类融资平台,为船舶制造业提供集合融资服务。大力发展金融租赁业务,充分利用金融租赁优势,积极支持船舶企业的设备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