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副文本翻译中的译本制作者控制——以译本《当中国统治世界》为例

2016-01-21葛校琴

山东外语教学 2015年1期
关键词:民族主义翻译控制

葛校琴

(南京国际关系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39)



副文本翻译中的译本制作者控制
——以译本《当中国统治世界》为例

葛校琴

(南京国际关系学院, 江苏 南京210039)

[摘要]副文本是正文本的辅助内容。热奈特认为,副文本是通达正文本的“门槛”,是对正文本内容的引导,是对原文意义的“呈示”。本文通过对照原本When China Rules the World和其汉译本《当中国统治世界》发现,就原书副文本所进行的翻译转换,译本制作者采取了诸如删舍、添加、重排、突显等控制方式,对译本读者进行理解上的引导和民族情绪的催化,从而使该译本在中国情境下获得了广泛的关注和普遍的接受。

[关键词]翻译;副文本;控制;民族主义

1.0 引言

2009年6月,英国企鹅出版公司(Penguin Press)出版了一部长达576页的有关中国发展模式的惊世之作——WhenChinaRulestheWorld(当中国统治世界),副标题为TheRiseoftheMiddleKingdomandtheEndoftheWesternWorld(中国的崛起和西方世界的衰落)。该书作者马丁·雅克(Martin Jacques)是伦敦经济学院亚洲研究中心高级客座研究员,曾经在中国人民大学做访问学者,在日本京都立命馆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任教,担任过《泰晤士报》、《星期日泰晤士报》、《卫报》和《新政治家》的专栏作家,《独立报》的副总编辑,并为BBC撰写和主持过多次电视节目。他对亚洲的历史和现状有非常深入的了解。在该书中,马丁从民族发展和国际交往的历史透视了中国发展模式和西方模式的根本异同。书中的观点振聋发聩:中国将保持高度鲜明的本国特色,绝不会变成一个西方式的社会;中国及其他非民主国家的崛起,标志着世界将由西方塑造走向中国塑造,西方国家的世界主导地位必将终结。

该书出版之后,很快受到西方媒体以及很多亚洲国家的关注和热议。在英国,几乎稍有名气的媒体都对此书发了书评。11月在美国推出后,它又迅速登上了《纽约时报》畅销书榜,销量和评论成正比增长,《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新闻周刊》都竞相报道。在加拿大,该书同样登上了畅销书榜。在东南亚,它更是受到热捧,以至于印度尼西亚总统苏西洛拿出了1小时来接见马丁。(袁野,2010)与此同时,该书其他语种的翻译也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展开,迄今为止,该书已经被译成10多种文字(韩语、拉脱维亚语、日语、印尼语、越南语、阿拉伯语、葡萄牙语等),在世界范围内引起高度重视并产生了极为广泛的影响。

就在其英文版面世半年后,由张莉、刘曲翻译的中文版《当中国统治世界:中国的崛起和西方世界的衰落》(下面简称《当》)于2010年1月由中信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面世4个月后,据责编确认,销量已近10万册。笔者通读了中文译本,并将译本与原著进行了对照比较,笔者发现,除了封面上“统治”这两个极具吸引中国人眼球的字眼之外,为了更好地通达读者,译本制作者就副文本内容的转换采取了诸多控制方式,对译本读者进行理解上的引导和民族情绪的激发,结果是,中译后的文本给中国骄傲的民族主义者又平添了一席狂欢的盛宴。

2.0 热奈特的“副文本”理论

20世纪80年代,当代叙事理论家热拉尔·热奈特(Gérard Genette,1930-)提出了“副文本” (paratext)概念,并撰写了一系列论文和专著阐述副文本相关议题。他在《隐迹稿本》(Palimpsestes,1982)中指出,“诗学的对象是跨文本性,或文本的超验性”,即“所有使一文本与其它文本产生明显或潜在关系的因素”。(热奈特,2000:68-69)他指出了五种类型的跨文本关系(transtextuality):1)是“两个或若干个文本之间的互现关系”,即 “文本间性”(intertextuality);2)是与正文相对应的并与正文构成关系的“副文本性”(paratextuality);3)是一部文本与它所谈论的另一部文本构成“评论”关系的“元文本性”(metatextuality);4)是任何连接文本B与先前的另一文本A的非评论性攀附关系的“承文本性”(hypertextuality);5)是表示类属关系的“广义文本性”(architextuality)。其中第二种类型,即“副文本性”,通过具体副文本呈现出来。“具体副文本”包括“标题、副标题、互联型标题;前言、跋、告读者、前边的话等;插图;请予刊登类插页、磁带、护封以及其他许多附属标志,包括作者亲笔留下的还有他人留下的标志”等等。(同上,2000:71)

1987年,热奈特论副文本的法文版专著《门槛》(Seuils)出版,其英文版题为《副文本:阐释的门槛》(Paratexts:ThresholdsofInterpretation)于10年后的1997年问世。在书中,热奈特将具体副文本内容列出章节并条分缕析地进行了阐述。他指出,副文本的作用是“包围并延长文本,精确说来是为了呈示文本,用这个动词的常用意义而且最强烈的意义:使呈示,来保证文本以书的形式(至少当下)在世界上在场、‘接受’和消费……因此,对我们而言,副文本是使文本成为书、以书的形式交与读者,更普泛一些,交与公众”。(朱桃香,2009)副文本既非存于文本内部也非存于文本外部,而是两者都有,副文本处于门槛之处(the paratext is neither on the interior nor on the exterior: it is both; it is on the threshold)。 (Genette,1997:xvii) 副文本的基本美学意图不是要让文本周围“显得美观”,而是要保证文本命运和作者的宗旨一致(Whatever aesthetic intention may come into play as well, the main issue for the paratext is not to “look nice” around the text but rather to ensure for the text a destiny consistent with the author’s purpose.)。(朱桃香,2009;Genette, 1997:407)副文本环绕、穿插和点缀在正文本周边,处于现实世界和叙事世界的转接处,其功能更多的是在于缝合读者所处的现实世界和叙事世界的心理空间,帮助读者更好地进入文本的叙事世界之中。副文本的引导,让读者能够最大限度地去接近文本的意义,副文本的存在,是为正文本的意图服务的。

在1991年发表的《副文本导论》(IntroductiontotheParatext)一文中,热奈特又根据副文本与正文本之间位置的远近把副文本分为 “内部副文本”(peritext)和 “外部副文本”(epitext)两类。“内部副文本”是环绕文本或穿插在文本内部的处于书本空间之内的文本,如标题、副标题、前言、题记、专家推荐、读者热评、附录、后记等等。“外部副文本”则是书本之外的相对距离较远的支撑性文本,如相关评论、报道、访谈,演讲等。热奈特用一个公式表示副文本的这两类构成:paratext=peritext+epitext。(Genette,1991:263-264)

可见,一部作品通常由正文本(text)和副文本(paratext)组成,正文本是指其中具有完整性或系统性的主干文本,而相对于正文本而存在的副文本则是围绕在该主干文本周围的所有辅助性文本。“合观之,副文本是整个文本的有机构成;分观之,副文本与正文本形成重要的跨文本关系。”(金宏宇,2012)这些“辅助性文本”又由“内部副文本”和“外部副文本”构成。本文所讨论的《当》译本,其副文本所指主要是指其“内部副文本”。

3.0WhenChinaRulestheWorld的“内部副文本”及其翻译“呈示”

WhenChinaRulestheWorld一书的“内部副文本”按其在原书中的分布位置可划归为三类:1)封面/底页副文本,如大小标题、封页颜色、话语编排等;2)扉页上副文本,包括献辞、图表、序跋、题记、编者手记、专家推荐等;3)目录页副文本,包括章节标题、编排顺序、附录、书目等。

1)封面/底页副文本。原著深红底色封面,梅花疏枝背景,上面作者名MARTIN JACQUES,下面副标题THEENDOFTHEWESTERNWORLDANDTHERISEOFTHEMIDDLEKINGDOM,中间书名WHENCHINARULESTHEWORLD,一个单词占一行共五行,非常醒目。译本封面三分之二深红底色,也是梅花疏枝背景;大标题书名,分成“当中国”和“统治世界”两行,下面是小字体副标题“中国的崛起和西方世界的衰落”和作者名“马丁·雅克”。原著封面上的这些信息,译本作了保留。但更多的是变化:封面大标题上方增加了两行字:“预言中国未来趋势的撼世之作,轰动全球,彻底颠覆西方‘中国崩溃论’、‘历史终结论’的论调”;封面下三分之一的页面,用深黄为底色,上面分两行写了六个关键词语“中国模式、文化根基、经济命途、全球秩序、探析中国现代性八大特征、把脉中国未来发展趋势”,下面又排列了六位专家的大名和头衔:吴建民 欧洲科学院院士、副院长;胡鞍钢 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金灿荣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阎学通 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余永定 中国世界经济学会会长;黄纪苏 著名学者、剧作家,右旁竖排“倾力推荐”四个字。封底页上则是六位专家的推荐语,只是封面上六位专家之一的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阎学通在这里换成了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时殷弘教授。如果说原著一个词占一行的大标题给人以巨大的震撼力,那么,译本封面上的口号式断语、醒目的关键词、多名专家的大名及其显赫的身份和头衔、封底上专家倾力推荐的话语……以及这一切所形成的拥挤的封面和封底空间,均给读者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和精神上的冲击。举两例封底推荐语:

21世纪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将发生什么变化?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众说纷纭,诸如“中国威胁论”、“中国即将崩溃论”等,马丁·雅克的《当中国统治世界》则是“中国统治论”的代表。

——胡鞍钢 著名经济学家、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主任

马丁·雅克观察亚洲问题的学识、视角和阅历在这本书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它给真正想要了解中国以及预测未来几十年内世界大趋势的读者提供了非常宝贵的帮助。

——时殷弘 著名国际关系学者、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2)扉页上副文本。原著扉页上有作者给离世妻子的献辞“for Hari My love for you has no limits, nor has it dimmed with time. I miss you more than words can ever say”;译本删去“献辞”,代以“题记”、“编者手记”和“专家与读者热评”。仅举几例:

万物升腾,兴衰更替,旧的列车正在慢慢驶出历史的轨道。这是一个经济、社会不断改写历史的国度,这是一片文化、思想繁盛的沃土,这是一个响彻寰宇的新模式厚积薄发的时代。一切都在变得可能,世界发出了一声惊呼——当中国统治世界……

——题记

……二十年前,当柏林墙倒塌的时候,西方一些人欣喜若狂,以为“历史终结了,”西方可以“稳坐天下”了,全世界都得按照“华盛顿共识”办。然而,世界的发展与变化与他们所预言的不一样,中国就是一个很突出的例子。……

——吴建民 欧洲科学院院士、副院长

这是一部非常重要的书,思维缜密,历史和现实感非常强。它不仅阐述了中国的崛起,还阐述了21世纪将不再是由西方发达国家塑造。我想这部书一定会产生非常深远的影响。

——艾瑞克· 霍布斯鲍姆 享誉全球、备受推崇的近代史研究大师

……与囿于各种理念的国内作者不同,马丁·雅克作为一位在西方背景下成长而又学贯东西的顶级专家,他对中国的分析极其透彻,对中国与西方世界的异同与解不开的关系驾轻就熟。因此,他创作的这部作品称为撼世之作一点也不为过。

——豆瓣网读者

“专家与读者热评”包括八位专家和四大网站(搜狐、天涯、豆瓣、新浪)读者的评论,占去3个页面。八位专家中四位是国内专家:吴建民、阎学通、时殷弘和余永定,另外四位则是外国专家: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院长马凯硕、哈佛大学历史学及金融学教授尼尔·弗格森、享誉全球、备受推崇的近代史研究大师艾瑞克·霍布斯鲍姆和英国政治哲学家约翰·格雷。可以说,译本扉页上新添了很多副文本内容。

3)目录页副文本。原著目录页副文本包括:图表列单、地图列单、表格列单、插图列表、致谢,还有汉语注音、人名和中国货币的说明,以及中国历届朝代年表等。译本目录舍去了前面的“列单”和“列表”,增加有:序(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金灿荣教授作)、专家推荐文章(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主任胡鞍钢作,题为“我是如何看待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和马丁·雅克为中文版作的自序。至于文本章节内容的布排,原著12章,译本为10章,但译本最前一章为“导言”,最后一章为“结语”,总数也可算12章。原著目录只占2页,只列出章及其标题,译本目录却占6页,每章标题下都插入了100字左右的“导语”(“导言”和“第1章”下的“导语”由一系列问句组成),并列出了散落在原文本中的小标题。受版面限制,下表呈现的是英文目录(全部)和译本目录(部分:“导言”至“第1章”):

Contents目录ListofFiguresListofMapsListofTablesListofIllustrationsAcknowledgementsNoteonTransliterationNamesandCurrencyMajorPeriodsinImperialChina序专家推荐中文版自序1TheChangingoftheGuard1ITHEENDOFTHEWESTERNWORLD2TheRiseoftheWest233Japan-ModernButHardlyWestern464China’sIgnominy705ContestedModernity100IITHEAGEOFCHINA6ChinaasanEconomicSuperpower1517ACivilization-State1948TheMiddleKingdomMentality2339China’sOwnBackyard27210ChinaasaRisingGlobalPower31711WhenChinaRulestheWorld36412ConcludingRemarks:TheEight415DifferencesthatDefineChina导言中国:正在改变世界/1中国是一个民族国家,还是一个文明国家?中国的崛起预示着一种全新的国际秩序的诞生?谁将是全球化竞技场上的最终赢家,中国还是美国?不论中国经济有多么辉煌,中国历史和文化的积淀已经决定了中国不会变得越来越西方!一个全新的世界7第一部分西方世界的终结第1章西方的兴起/211800年的东方和西方,究竟谁更拥有经济优势?为什么东方又很快落后于西方世界?是必然因素还是偶然因素?欧洲的优势地位是如何形成的?塑造我们世界的欧洲现代性和美国现代性有什么不同?中国现代性的形成将具备什么样的特色?中国当前经济突飞猛进的基因源于1800年之后的近代?未来的世界,全球的主导力量是中国还是西方?是先决条件还是特征?27欧洲例外论29欧洲的优势31美国的崛起35Appendix:TheOverseasChinese436GuidetoFurtherReading438SelectBibliography442Notes469Index541附录海外华人致谢

英文目录的最后有“附录 海外华人”、“阅读书目”、“参考书目”、“注释”及“索引”,译本只保留了“附录 海外华人”部分。此外,依中文书的规范,英文原著中的“致谢”移至译本最后。

从以上对照的情况来看,译本对原著的副文本信息有保留,但也有调整,其中最多的是舍后添加及对添加内容的重新铺排。诚然,有的调整是必要的,如“致谢”位置的调换;有的删舍也是可行的,如中国人名地名、朝代等的说明等;但有的也是应该保留的,但却没有保留,如原著扉页上的献辞等。纵览《当》译本中的这些变化可以发现,译本制作者对原著副文本采取了诸如删舍、添加、重排、突显等控制方式。

4.0 副文本翻译的译本制作者控制

“译本制作”,也可以说是“译本生产”,它是一个过程,该过程包括“文本的选定、文本的翻译、再到译本的出版或产出”等步骤。这其中,“人”,即“译本制作者”,发挥着关键的作用。“译本制作者”指与“译本制作”或“译本生产”发生联系的所有的相关个人和集体。“译本制作者”是一个集体名词,具体说来,它包括:文本的选取者、文本的翻译者、译本校对、译本编辑、译本封面设计者或装帧设计者、译本出版方或赞助人等等。由此可见,“译本制作者”是由不同的个体组成的一个合作团队,团队中各成员有具体分工,但有时也并非分工明确,因为有的成员可能身兼数职,但成员的共同目标是为译本的最终出版。

特里·黑尔(Terry Hale)认为,“出版策略”(publishing strategies)涉及“选择文本—将选定文本翻译成另一种语言—出版”这样一个投机过程(the speculative process)。出版,即“书的生产”(the production of books),除了文化意义之外,总是被完全商业性力量所左右(generally regulated by the entirely commercial forces)。(Hale,2001:190)在市场经济下,可以说没有一本书的出版不受“商业性力量”的支配。《当》在不到4个月的时间里销售近10万册,“获得了市场上的成功”,同时“出版商则大赚其钱”(王晶,2010),这充分说明该译本在选定、翻译和出版等方面的策略是成功的。那么,是怎样的指导思想让出版方断定《当》译本一定会受到读者的欢迎的呢?

韦努蒂(Lawrence Venuti)指出,选择并翻译一个文本,通常由译入语国家的文化、经济、政治因素所决定。译者采取的翻译策略归纳起来有两类:一类是与目的语当下主导的文化价值观相一致的归化策略(domesticating);另一类则是与主导的目的语文化的价值观相违背或抵牾的异化策略(foreignizing)。(Venuti,2001:240)韦努蒂论及的尽管是欧洲和北美的状况,但对《当》的翻译同样适用。《当》的选定、翻译和出版直接受制于目的语的文化价值观,这其中“主导的目的语文化价值观”,在当前的中国语境下,就是以“爱国主义”名义表现出来的强烈民族主义倾向。

2006年7月新华网做过一项针对“当前人民群众思想状况”的问卷调查。在被调查的人群中,有超过87%的人认同“民族利益至上”,远超“自由主义”和“公平正义”。在被问到“强权即公理仍是这个世界的基本法则,所以应提倡尚武精神,大力发展军事力量,实现民族利益最大化”,对此,高达95.94%的人表示赞同;认为“当中华民族与其他民族发生严重的利益冲突时,可以采取任何手段维护本民族利益”,表示赞同的人数高达94.01%。(叶鹏飞,2006)这种强烈的民族主义在《当》的读者和编辑中也有体现。当当网的一篇书评说:大部分中国社会科学学者在寻求中国发展前景时眼睛只盯着西方,把西方观念奉为至高圣典,而小部分一谈起中国,除了“专制”、“腐败”、“腐儒”之外,什么也不知道,只是整天骂中国落后、独裁。该书评认为,“无论本书能否发挥这样的功效——提醒中国人从正确的意义上看待自己的根——本书都是一本让大部分中国社会科学学者汗颜,让小部分人应该感到羞耻的书”。(胡编64,2010)这里所说的“大部分中国社会科学学者”和“小部分人”被书评者认为是一些没有民族自豪感,无法正确认识自己“根”的人。这句话得到了《当》的中文版编辑的高度认同,认为这是“一篇相当有影响力的评论”(王晶,2010),《当》起到了激发民族自豪感的作用。新浪网的马丁演讲视频(2012年6月17日发布)题应为“了解中国的崛起”(Understanding the Rise of China),但却被改成了“英国经济学家马丁·雅克谈中国将会统治世界”,“简介”中写道:“看到这个视频后有种身为中国人和汉族的亢奋和荣誉感,中国至近现代以来被欺压得太多、沉默得太多,这头雄狮在慢慢地苏醒并会发出震惊世界的‘狮吼’![赞啊][立志青年][拍手]” (http://video.sina.com.cn/v/b/79451381-2104011235.html),另有《当》的读者“怀着激动而敬仰的心情花了几天的时间阅读本书”, 还有读者建议这本书列入全国文科博士生、硕士生必读书。还有,一些类似于“日本惊慌失措,强烈关注《当中国统治世界》”的帖子在网上流传。(王晶,2010)由此我们可以作出推断,《当》这部来自域外“从书名到内容无不面向中国高唱赞歌的书籍”,不仅迎合了一部分国人的心理,更是对中国民族主义的一种激励。自《当》译本出版以来,尽管对其质疑声不断,但“有人欢喜,有人不齿”的矛盾状况,也正是出版方打开销路所需要的。

赵稀方认为,“在西方语境中,后殖民理论是一种站在边缘立场质疑西方主流文化的理论,显示出文化批判的意义,但在中国语境中,民族主义是主流,现代性话语处于边缘,因此在西方是边缘对主流挑战的后殖民批评在中国成了主流对边缘的压抑”。(赵稀方,2009:271)赵稀方教授以敏锐的眼光,揭示了民族主义在中国的主流地位。的确,在中国情境中,强烈的民族主义始终是一股强大的力量,不管承认与否,它都客观存在。马丁这部作品的译介有国人民族主义的根基。“耸人听闻”的标题、悲壮的“题记”、叠加式反问的强势“导语”,读者和专家难以拂抑的“热评”等等,均体现了译本制作者有意(也许是无意识)添加或编排了契合当下民族主义的内容。如果说,翻译是对原文本的一次重构,那么,副文本的翻译则“参与”了这样的重构,有时,这种“参与”甚至可能“主导”翻译的重构。《当》译本通过增添、删舍、编排副文本来迎合并催化中国读者内心的爱国主义和民族自豪感,促使他们在民族主义亢奋情绪下完成了一次文本阅读,这其中也必定少不了对马丁这位西方中国通的误读,这是另外一个话题,在此不作赘述。

5.0 结语

副文本的功能是要保证文本内涵与作者宗旨的一致。换言之,作者设计副文本是为了获得理想读者,让他们根据副文本的提示最大限度地接近文本意义。如果说原文本之副文本的存在,其意图如此,那么翻译后文本的副文本也应该更好地呈现文本的意义。分析《当》译本的题记、专家推荐、读者热评,章节导语等可以发现,译本制作者通过对副文本内容的删舍、添加、重排、突显等方式,来引导读者的阅读,强化读者的理解,激发国人的民族主义。对于译本制作者来说,这样一次翻译既实现了对国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又达到了一次出版上的成功。

民族主义是一把双刃剑,民族危难时期,它可以是一股积极的力量,激发民族的爱国热情,使民族自强;但在一定情况下,它也会向极端民族主义转化,从而与别的民族形成某种抵抗或对峙。因此,无论是从事翻译还是经营翻译都要尽可能地避免民族主义倾向。

参考文献

[1] Genette, G. Introduction to the paratext [J]. Trans. M. Maclean.NewLiteraryHistory, 1991,22:261-272.

[2] Genette, G.Paratexts:ThresholdsofInterpretation[M]. Trans. J. E. Lewin.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7.

[3] Hale, T. Publishing strategies[A]. In M. Baker (ed.).RoutledgeEncyclopediaofTranslationStudies[C]. London: Routledge, 2001.190.

[4] Jacques, M.WhenChinaRulestheWorld[M]. London: Penguin Press, 2009.

[5] Venuti, L. Strategies of translation[A]. In M. Baker (ed.).RoutledgeEncyclopediaofTranslationStudies[C]. London: Routledge, 2001. 240.

[6] 胡编64. 一本令中国学者汗颜的书.2010 http://comm.dangdang.com/review/4191188.html. [ 2014-01-27].

[7] 金宏宇. 中国现代文学的副文本[J]. 中国社会科学,2012,(6):170-171.

[8] 马丁·雅克. 当中国统治世界[M]. 张莉,刘曲译. 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

[9] 热拉尔·热奈特. 热奈特论文集[M]. 史忠义译. 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

[10] 王晶. 马丁·雅克:中国永远不可能统治世界[N]. 南都周刊,2010-06-02.

[11] 叶鹏飞. 中国九成年轻网民认同民族利益至上.2006. http://www.xici.net/d40444853.htm?. [2014-01-27]

[12] 袁野. 马丁·雅克:我眼中有不一样的中国[N]. 中国新闻周刊,2010-06-03.

[13] 赵稀方. 后殖民理论[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14] 朱桃香. 副文本对阐释复杂文本的叙事诗学价值[J]. 江西社会科学,2009,(4):39-40.

A Case Study of Producers’ Control over the Translation of Paratext

GE Xiao-qin

(Nanjing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Nanjing 210039, China)

Abstract:Paratext, an accessory to a text, is the “threshold” or the entrance to a text. It “presents or reveals” the textual meaning and helps to lead the reader to the theme. Based upon a comparative reading of When China Rules the World and its translation, the paper finds there exists a large divergence between the source paratexts and the target ones, and methods like ellipsis, addition, rearrangement and prominence were applied to their translation. The paper argues that the translation producers, a batch of people participating in the production of the translated version, aim to guide readers’ reading so as to arouse their nationalism and meanwhile to win a large readership.

Key words:translation; paratext; control; nationalism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献编号]1002-2643(2015)01-0096-07

作者简介:葛校琴 (1963-),女,浙江杭州人,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翻译学、文化批评。

收稿日期:2014-01-30

DOI:10.16482/j.sdwy37-1026.2015-01-013

猜你喜欢

民族主义翻译控制
从震旦到复旦:清末的外语教学与民族主义
论王船山民族主义思想的近代嬗变
商务英语翻译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性及其应用
社会转型期行政权控制的路径探索
会计预算控制现状及方法
小议翻译活动中的等值理论
浅谈高层建筑沉降监测关键环节控制
保险公司财务风险管理及控制研究
三民主义之民族主义浅析
煽动民族主义情绪 被疑与政府演双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