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术国际化与文化软实力、文化自信的冲突与调适——兼谈我国人文社科类期刊的立场与抉择

2016-01-21韦家朝

传播与版权 2015年1期
关键词:文化自信

韦家朝

学术国际化与文化软实力、文化自信的冲突与调适
——兼谈我国人文社科类期刊的立场与抉择

韦家朝

[摘 要]一般观点认为,学术国际化和学术期刊国际化是当前学术界、期刊业的必然选择和发展方向。但随着中国国家综合实力的提升和增强国家软实力的要求提出,在学术评价、学术期刊发展方面,提出了要有文化自信、理论自信的新要求,这即为学术任务亦为政治任务。在“国际化”目标指引之下,一些评价行为、学术行为容易偏离正轨。因此,学术界和期刊届宜着眼于增强自身实力,以中国为研究对象和内容,打造有中国特色的学术平台和学术产品。而人文社科类期刊在这当中有其特殊作用,其发展方向不必循蹈自然科学期刊。

[关键词]学术国际化;期刊国际化;文化自信

[作 者]韦家朝,广西大学学报编辑部。

一、学术的国际化要求

多数人认为,事实上一百多年来的中国现代学术史就是一部“国际化”的历史,中国要摆脱“闭关锁国”“闭门造车”的印象和不良后果,学术国际化(包括学术期刊在内)是必经之路。与“国际化”最为相近的一个词是“全球化”,从经济行为到科技行为,早已经通行不悖。在论文——期刊领域,“国际化”趋势近年来则由自然科学发端,人文社科紧随。

二、增强文化软实力和文化自信的要求

随着我国国力的不断提升,世界经济和军事大国地位的确立,一些文化精英在不同场合提出要增强“文化软实力”。费孝通先生在20世纪90年代就提出要“文化自觉”,强调要有理性的文化认识和自我完善提高的能力。一些学者面对人声鼎沸的“学术国际化”呼声和一些片面评价方式,开始从国家利益、文化安全等角度进行批判和反思,认为我们要有“文化自信”,在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精髓和吸纳西方当代先进文化之后,我们可以创造出有“中国特色”的有生命力和世界影响力的文化,不必自卑,不必单向度地屈从于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及相关学术评价机构,任由他们充当科学和学术的判官。出于增强国力、持续发展、平稳执政的需要,近几年来,国家和执政党甚至最高领导人开始以“决议”等形式将这些要求法规化、政策化,甚至在“文化自信”的基础上还提出要“理论自信”、我们社会主义国家要有自己的“核心价值观”等。

三、学术国际化与文化软实力、文化自信的冲突

“学术”起源于科学的思想与方法,得证于实验,作用于实践。就人文社会科学而言,中国之学术,主要研究范畴在于中国社会实践,目的在于解决中国发展之问题。固然,其中之翘楚,或贡献于世界;其中之菁华,或吸纳于全人类。

然而,稍加考察,我们就能发现当前的理解“学术国际化”和学术评价导向是有极大片面性的。学术评价机构(特别是期刊评价)几乎主导了整个学术评价领域。仅以发表论文为例(当前可能被认为是最重要的学术活动),当前,在国家教育、科研等行政部门的引领下,以各高校、科研院所管理部门的热忱执行下,以SCI论文为最主要判断依据的自然科学“国际化”已经取得巨大进展和普遍认可(2010年SCI发文量中国大陆地区已经升致世界第二位,相关文章被引量升至第五位)。与此同时,虽然教育部等部门2011年就已经提出在人文社科领域要“正确认识”SSCI论文的作用,在评价时避免绝对化。但基于对自然科学的模仿和路径依赖,以及“以刊评文”的便利性,对众多研究者,投稿SSCI和A&HCI已成为国际化最现实和功利的目标。据笔者对数十名作者的调查,大多数拥有较高英文水平的作者都有往SSCI和A&HCI收录期刊投稿的计划或经历。这种行为选择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受到所在单位或省区相关行政部门的政策鼓励。例如笔者所在高校,2013年即在“国际化原则”的要求下,在其“科研业绩奖励规定”中,将科研成果(论文类)被SSCI或A&HCI收录,与在被中国学者普遍认为“最好社科类期刊”的《中国社会科学》发表同时归为最高一档。而SSCI和A&HCI全文收录的期刊目前有三四千种之多。换言之,在笔者所在高校科研管理者的眼中,中国大陆地区只有一个《中国社会科学》期刊能与数千种的“国际公认的重要期刊”(包括台港地区在内,在SSCI和A&HCI目录中的中国期刊也就二十多种,且绝大多数为英文版)相提并论。

难道这就是当前我们的人文社科期刊的国际地位?

这是我们人文社科学术实力?这就是我们要导向的国际化目标?

考察众多高校、科研部门、办刊机构和学术评价机构及职称评审部门的操作模式,一般认为学术国际化必须要用英文写作,论文放到获“高度认可度”的SSCI与A&HCI为代表的阵营,这是最有效和直接的“国际化”;除此之外还有参加国际学术会议(ISTP收录论文)、论著被译介为外文出版等。

每个学者要争取更好的生存空间和学术话语权,要评职称、报课题,自然最容易被所在部门及国家相关管理部门的考核政策所导向。由此,实际上,至少在论文发表的领域,学术国际化的途径很大程度上已经被简单演化为“用英文写作,发表到SSCI和A&HCI收录的期刊上”。由此引起了“国际化”当中的“学术异化的担忧”。

这些担忧主要是:这是一种主动的“被国际化”“与国际接轨”中存在着以美国为中心的心理趋向,是单向度的“化”而非平等的学术交流。中国独特的语言、民族性、文化自信与这种“国际化”范式存在着众多维度的冲突,包括:中文思维方式与英语文化;民族性、地域性特征追求与“国际化”(美英为主导)的学术表达模式;“国际化”中的主动“文化殖民化”与文化自信和国际认可。一些学者已担心,这种“国际化”有让人文社会科学被置于极其危险境地之虞,这种导向会损害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和文化安全、不利于提升文化自信。人文社会科学的国际化至少应选择不同于自然科学的路径。

四、“国际化”压力下的我国人文社科类期刊的立场和作为

作为人文社科的重要学术载体,人文社科类期刊在“学术国际化”当中采取什么立场与抉择,选择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将来的发展方向、水平和国际地位。

近年关于人文社科类期刊的“国际化”,被提及最多的路径类似论文成果“国际化”之途径,即要争取被SSCI及A&HCI收录为统计来源期刊。然而,与自然科学期刊被SCI及SCIE收录了100多种期刊不同,据统计至2011年,人文社科类期刊仅有不多于5种的期刊被收录入SSCI 及A&HCI。“国际化”的大门对于人文社科类期刊依然显得那么高不可攀、遥不可及。我国人文社科期刊运作被很多人标上“闭门造车”“自娱自乐”“多数发表的是垃圾文章”等标签,由此给人文社科期刊开出的国际化“良方”主要在于用英文出版、与国际出版集团合作、吸收国外作者和编委成员。

同时,思考期刊与论文这两种相联系紧密的人文社科重要载体和表现形式,他们的“国际化”最佳范式也许可以体现为:鼓励部分优秀论文到国外的SCI、SSCI等期刊上发表;同时,相信我们可以办出一批优秀和有影响力的期刊,可以刊发中国及国外一些作者的优秀论文。“学术国际化”不应只有SSCI和A&HCI的舞台,随着中国国力的提升,我们必须要搭建自己的舞台,尤其对于要有“理论自信”和“核心价值观”的人文社科而言,更是如此。

根据对学术国际化内涵的认识,首先可以确定,对于人文社科类期刊而言,应当坚持以中文期刊为主要载体,通过中文期刊来体现中国的文化自信、学术平等,保有话语权,在学术“引进来、走出去”之后,还可以 “立得住、说得响”;其次,我们的人文社科期刊还是要基于中国问题进行选题(同时不排斥研究国际问题及不分国别的基础理论问题);再次,考虑吸收国外作者、国外编委及与国外发行集团合作等措施;最后,可利用当今互联网、电子数据库高速发展的契机,在出版与发行上有所开拓。

根据中国知网出版的《中国学术期刊国际引证年报(2013)》的测试,事实上在2012年我国出版的60多种中文人文社科期刊,虽非SCI、SSCI收录,但与许多国外的SSCI和A&HCI收录期刊相比,在综合影响力方面已经达到中等或以上影响力水平,并高于大部分非英文的SSCI和A&HCI期刊。这是可以给我们一定信心的报告。人文社科虽然相对影响力较小,但包括历史(含考古、文物)、语言、经济、管理、心理等学科在内的一些专业性期刊,其国际影响力也在不断扩大。所以,我们自己的评价机构、相关行政部门、高校、科研单位等都要给予自己的论文、期刊相当的鼓励和信心,为他们搭建舞台,而不只是驱使学者和办刊人到美国去“表演”。

五、理想的学术国际化结构全图景

一个相对理想的学术国际化结构全景图如下图所示:

单纯以把论文发在以美国为主的SSCI和A&HCI收录期刊上视为学术国际化的最主要甚至唯一途径,无疑是片面和有危害的。我们不要在追求学术国际化的时候损害了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和文化自信,相反,应当借国际化之良机,致力于提高实力和自信,需要进行全方位的开拓,要采取多途径的推进方式并认可多

模式的学术评价机制。

因此,学术国际化之于我国的真正意义,首先应在于吸纳外国先进文化并应用于我国(主要通过翻译和派出学习),自一百多年以来就体现为“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文化”;其次是将中国产出之文化,展示于世界(特别是美欧等选进之国),输出文化即向“国际舞台迈进”,其路径一般为使用英文将论文发表于SCI、SSCI等重要期刊上、将中文专著翻译为外文出版、学者到国外参加学术会议,用英文发言交流等,一则展示地位与智慧,二则造福人类、增添文明;最后,我们要力争进入第三种模式,即通过壮大自身文化软实力,练好“内功”,能够使用包括汉语、英语在内的语言载体,通过学术期刊与论文、专著、国际会议、专项课题合作、日常交流、成果应用等与各学术“列强”(尤其是美国)展开平等、积极的互动与对话,相互取长,这是一种最理想的状态。它能够全方位地展示中国学术能力和水平,竞舞于他人舞台之上、待客于自家大堂之中,此乃“国际化”之大道。[本文系2014年广西社会科学联合会重点课题(编号:gxsk201463)成果]

【参考文献】

[1]李统兴,江新军.中国期刊国际化路径如何走[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5-02-02(002).

[2]李文珍.中国学术期刊国际化现状调查研究之二:国际化道路怎么走?[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05-10 (016).

[3]催月琴.中国学术期刊提升机制与路径[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05-21(B6).

[4]桑海.中国学术国际化的三重境界[N].人民日报,2013-06-06(007).

[5]朱剑.学术评价、学术期刊与学术国际化——对人文社会科学国际化的冷思考[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5).

猜你喜欢

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文化自信”三喻
为何要坚持“文化自信”
以文化自信助推文化强国建设
文化自信,登高望远
网络文学 很有“文化自信”
融媒体时代如何践行基层群众文化自信
浅析习近平“文化自信”的四个维度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