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内移动语言学习研究现状与问题——基于研究理论、研究性质和研究对象视角①

2016-01-21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10期
关键词:移动学习

徐贺兵  赵鹤

(兰州财经大学 外语学院,甘肃 兰州 730020)



国内移动语言学习研究现状与问题——基于研究理论、研究性质和研究对象视角①

徐贺兵赵鹤

(兰州财经大学 外语学院,甘肃 兰州 730020)

摘要:运用内容分析法,对近十年间国内发表在CSSCI刊物上的移动语言学习论文,从理论依据、研究性质和研究对象三个维度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总结目前国内移动语言学习在这三个维度的研究现状,发现其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从理论依据看,多数研究的理论依据过于宽泛,理论研究不够深入;从研究性质看,高信度的定量研究以及定性定量相结合的研究较少,在已有定量研究中,存在研究设计不合理,研究周期短、样本小等问题;在研究对象方面,未能对不同语言水平的学习者进行差别化和针对性的研究。

关键词:移动语言学习;移动学习;移动教育

对于移动学习,目前学界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但概括来说,移动学习是指利用便携的移动终端随时随地(anytime,anywhere)进行的学习。移动终端包括智能移动电话、平板电脑、MP3、MP4、PDA,等等。这些设备拥有与计算机类似的性能,并且学习者对这些设备的使用是自发的、非正式的、情景化的、泛在的、便携的和个性化的[1]。因此,移动学习能够将现有的与学习相关的因素融合起来,为学习者创造新的学习机会,带来新的深层次的学习体验,并能够促进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2]。

2014年12月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出台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南》(征求意见稿)中指出,“大学英语应大力推进最新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融合,继续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在外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并明确提出,“现代教学手段的使用要主动适应新时代大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方式,要密切关注移动学习理论的最新发展,有条件的高校可以设计和构建‘移动英语学习平台’,凸显现代学习方式的自主性、移动性、随时性等特点。”

语言教学历来与教育技术密不可分,移动学习技术的兴起也必然对语言学习带来深刻的影响。移动语言学习(Mobile 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简称MALL)是移动学习与语言教学相结合的产物。移动语言学习是移动学习的一个分支,它因利用个性化和便携的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而有别于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CALL),国外学者Kukulska-Hulme将其定义为“利用移动设备进行的语言学习,尤其是利用其便携性所提供的特殊优势”[3]。Palalas认为,移动语言学习是由学习者的移动性与手持设备的便携性所促成的语言学习。[4]本文所指的移动语言学习是指国内学习者利用便携的移动设备,诸如手机、平板电脑、MP3等进行的第二外语学习。

一、研究方法及论文来源

本研究采用内容分析法,主要从论文的理论依据、研究性质和研究对象三个维度,来统计分析国内近十年间移动语言学习领域的现状和问题。

本研究所选论文来自于中国知网,为了保持较高的研究信度,本文仅选用被CSSCI收录的刊物刊发的论文。检索方法如下:以中国知网的期刊数据库为来源库,利用其高级检索功能,分别在“主题”中输入“移动学习”包含“英语”、“移动学习”包含“外语”、“移动学习”包含“语言”等组合检索词做精确检索,然后再以“移动教育”包含“英语”、“外语”、“语言”为组合检索词做精确检索,检索时间限定为2004~2014,一共检索出47篇论文。通过内容分析,剔除与移动语言学习不相关的论文9篇,剩下38篇作为研究对象。论文来源的刊物包括:《外语电化教学》、《现代教育技术》、《中国电化教育》、《现代远距离教育》、《中国远程教育》、《电化教育研究》等教育技术类主流刊物。其中论文来源最多的期刊是《现代教育技术》,一共9篇。其次是《中国电化教育》,7篇,《现代远距离教育》和《电化教育研究》各4篇。

二、结果分析

(一)理论依据

38篇论文所采用的理论依据来源广泛,但总的来看,主要的理论依据可分为移动学习理论、教育心理学理论、二语习得理论、其他理论四个类别。

表1 理论依据

从表1可以看出,第一,以移动学习理论为依据的共有16篇,在这类文章中,作者一般利用移动学习的泛在性、便携性、交互性、情境敏感性、个性化等特点来实现移动语言学习的“随时随地”。比如,杨丽芳[5]利用移动学习能够突破时空限制(泛在性)、移动学习以学生为主体(个性化)、移动学习具有互动性和情境敏感性等特性,探讨如何凭借手机短信、音视频等功能来促进大学生英语词汇的学习,文中也提到如何利用其他数字便携移动设备(如MP3、PDA等)和移动社区来学习英语词汇。

第二,依据教育心理学理论的论文共有15篇,其中,多数论文依据的是学习理论中的建构主义,这类文章主要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利用移动技术创造的语言学习环境进行自主的、互动的和情境化的学习[6],[7]。还有相当一部分学者以维果茨基的社会建构主义为理论依据,利用他所提出的社会文化理论和最近发展区观点来探讨移动语言学习[8]~[10]。除建构主义和社会建构主义理论外,此类论文依据的教育心理学理论还有语言心理学理论[11]、联通主义学习理论[12]、多元智能理论[13]、联结理论、教育目标分类理论[14]、理论教学设计理论[7]、分布式认知理论[6],[15]、工作记忆理论[5]。

第三,以二语习得理论为指导的论文较少,共有4篇。其中提到的理论主要有Krashen的输入假说、双重解码理论(Dual-code theory)以及Nation 的词汇学习理论[5],还有与二语习得相关的交际教学法[16]、整体语言教学法等[17]。除以上理论之外,这些论文中还出现了媒体丰富理论[15]、一对一数字化学习理论[18]、信息处理论[14]等其他学科领域的理论。此外,有7篇文章没有理论依据。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目前国内移动语言学习研究的主要理论依据来自于移动学习和教育心理学领域,这方面的论文总共约占70%。但其中除建构主义比较集中之外,其他各种理论种类数量较多,这说明移动语言学习理论依据分散。同时,在所有的38篇文章中,只有刘军等[17]提出了“移动英语双环学习理念”,其余文章均是依据现有理论进行研究。有7篇论文没有任何理论框架。这说明,作为一个新兴的、多学科交叉的研究领域,移动语言学习研究的理论整合度不高,多数研究只能以更宽泛的学习理论为依据。

(二)研究性质

以研究性质划分,38篇论文可分为定性研究、定量研究、混合研究(定性定量相结合)和综述。从表2可以看出,单从数量上来说,定性研究占大多数,达24篇,定量研究有9篇,混合研究有4篇。虽然从2011年之后定量研究和定性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有所增加,但数量依然偏少,这说明国内移动语言学习研究以定性研究为主,定量研究偏少,两者相结合的研究就更少。

表2 研究性质

从研究内容来看,定性研究主要以移动语言学习的适用性和可行性研究、移动语言学习促进语言能力研究和移动语言学的学习模式研究为主,而定量研究则侧重于移动语言学习促进语言能力研究、学习模式研究和软件、平台系统的设计研究。其中,大部分研究采取做实验,对比前测和后测成绩的方式。比如,张洁等[10]通过构建移动技术支持下的大学英语混合式听说模式,对比实验前后的成绩,证明了该模式对提高听说能力的效果。还有文章采取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19]。最近几年也出现了定性定量相结合的研究,虽然数量不多,但这说明当移动语言学习经过国内可行性研究后,得到了学界的认可,学者们也逐渐通过论证分析与实验或调查相结合的方式来验证这种学习方式在国内语言教学中的效果。

(三)研究对象

从研究对象看,可分为大学生、成人、中学生、小学生和未说明5类。从表3可看出,针对大学生群体的研究最多,有20篇,占52.63%,比例达到一半多;成人和小学生各4篇,各占10%左右;中学生只有1篇;另外9篇论文中没有提到特定的研究对象。这说明研究对象还是以大学生为主,小学生和成人次之,中学生最少。另外,从时间上来看,最近几年,研究人员逐渐开始研究移动语言学习在中小学的使用情况,但总体数量不多。

表3 研究对象

三、问题与趋势

第一,国内大多数移动语言学习的研究虽然都有相应的理论作支撑,但还是存在理论研究不够深入的问题,多数研究的依据是现有的移动学习理论或者是内容更宽泛的学习理论,而专门探讨适用于移动语言学习的理论的研究很少,只有北京师范大学的刘军等人[17]在研究中提出了“移动英语双环学习理念”。在笔者收集到的38篇C刊的文章中,更是有7篇无任何理论框架,无理论框架则意味着其研究方法的缺陷[1]。同时,在这38篇文章中,只有两篇文章提到移动语言学习的英文缩写“MALL”,一篇是马俊波[20]探讨移动学习与外语教学相对接的文章,另一篇是田剪秋[2]关于移动语言学习的综述性的文章。这些都说明移动语言学习在国内还是一个新的领域,而一个新领域的学科要获得发展,首先要打好理论基础。马俊波提到,“在移动技术尚未完全成熟之前,进行富有成效的理论研究,以便能在理论的指导下,将移动技术运用于诸如外语教学等具体的学科领域,不失为一个良好的契机。”[20]因此,未来移动语言学习研究中,理论整合研究有待进一步加强。

第二,国内移动语言学习通过初期较多的定性研究,已逐渐得到人们的认可,近年来定量研究和定性定量相结合的研究也逐渐增多,但还是存在定量研究偏少且实证研究的信度不高的问题。在这些定量研究中,研究设计也不尽合理,比如大多数的实验是通过实验组和控制组的前后测分数的对比来观测移动语言学习的效果,而这个分数是由没有经过科学设计的测量工具得到的,甚至有的研究是通过调查教师和被试学生的主观感受来评判移动语言学习的效果,这也就影响了实验的结果。某些以语言能力为主的研究中,研究的范围比较笼统,不够细化。比如,对词汇习得的研究中,没有将词汇按照二语习得分为接受性词汇和产出性词汇分别进行研究,而仅仅是对词汇笼统地进行研究。此外,定量研究中还存在研究周期短、样本小的问题,如有的研究仅仅持续一两个月,有的研究中受试人数只有十几人。因此,在未来的移动语言学习的研究中,需要更多设计科学合理、信度高、研究内容更加细化的实证研究来验证移动学习在语言教学中的效果。

第三,由于国内研究中,不管是从定性或定量的角度,还是从研究内容中的教学模式、有效性探索、语言能力研究、平台系统的设计等角度来看,几乎每项研究都证明了移动语言学习有着显著的效果,并将这种显著的效果归功于技术,这就很容易让人形成“技术决定论”或“技术工具论”。李芒指出,“教育技术不仅仅是工具,它是一种意识形态,技术问题不可能只依靠技术手段来解决。学习是人的活动,教育技术应该关注教学活动本身,而不能过于依赖实体技术。人的思想、经验、意志、道德等是决定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21]所以,很有必要针对不同研究对象移动语言学习的效果展开研究,而目前国内研究以大学生为主要研究对象,且对于大学生这一群体并未进行差别化的研究,如移动语言学习对不同语言水平的学习者的各种语言能力(听说读写译等)有何影响?相同水平的语言学习者中,文、理科生的移动语言学习有何差异?这些问题也是将来移动语言学习的重点研究方向。

四、结语

虽然近十年来国内移动语言学习的多数研究都有其相应的理论依据,但理论来源广泛,理论之间整合度不高;在研究性质方面,高信度的定量研究以及定性定量相结合的研究较少,同时在已有的定量研究中研究设计也不尽合理,研究周期短、样本小是主要问题。在“互联网+”概念被提出和李克强总理亲自推动互联网“提速降费”计划的背景下,国内的移动设备广泛的普及率和日益强大的处理能力,还有移动学习本身的“随时随地”和交互性等特点,以及最近几年国内外语教学领域兴起的基于移动学习的慕课、微课、翻转课堂,都足以让我们相信,移动语言学习在将来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Duman G,Orhon G,Gedik N.Research Trends in Mobile 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 from 2000 to 2012[J].ReCALL,2014(2).

[2]田剪秋.移动语言学习的发展现状和趋势[J].外语电化教学,2009(2).

[3]Kukulska-Hulme,Agnes.Limelight on Mobile Learning:Integrating Education and Innovation[J].Harvard International Review,2013(4).

[4]Palalas,A.Mobile-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Designing for Your Students[A].S.Thouesny & L.Bradley.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and Learning with Technology:Views of Emergent Researchers [C].Dublin:Research-publishing,2011.

[5]杨丽芳.移动学习在大学英语词汇学习中的应用[J].外语电化教学,2012(4).

[6]杨伟燕.远程英语教学环境中整合移动技术的实证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12(2).

[7]陆映波,郅平.基于移动学习终端的外语教学模式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3(6).

[8]李红美,徐振华.智能教学系统支持英语学习的案例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2(3).

[9]王济军,孟昭宽.融合视角下信息技术促进文化教学的研究综述[J].现代教育技术,2014(4).

[10]张洁,王以宁.移动技术促进英语听说教学的实证研究[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1(3).

[11]黄龙翔,陈之权,詹明峰,等.以移动技术为中介——建立一个无缝语文学习框架[J].中国电化教育,2011(12).

[12]王轶,崔婷婷,王青华.信息技术与大学英语课程整合的探索[J].中国电化教育,2012(2).

[13]宓小土,戴海兴,王一鸣.基于联通理论的外语移动学习平台的设计与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3(4).

[14](克罗地亚)伊维卡·波迪克,(新加坡)黄永祥,吕奇克.内容独立的移动学习技术设计:学习分数和中文[J].沈欣忆,译.现代远距离教育,2012(2).

[15]王济军,修永富.移动学习培养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实验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4(9).

[16]杨丽娜,余胜泉.交际教学法在英语移动学习中的研究与实践[J].现代远距离教育,2009(4).

[17]刘军,余胜泉.移动英语学习资源包的设计和应用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9(5).

[18]曲鑫,申云化,张艳莹.基于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的外语教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环境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4(5).

[19]刘海霞.苹果移动设备应用于语言学习的调查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3(1).

[20]马俊波.M-learning与外语教学的对接:从CALL到MALL[J].外语电化教学,2007(5).

[21]李芒.对教育技术“工具理性”的批判[J].教育研究,2008(5).

责任编辑 强琛E-mail:qiangchen42@163.com

作者简介:陈晓莉(1965-),女,甘肃兰州人,讲师,主要从事大学英语教学。

基金项目:上海教学研究与改革资助项目(SHHYDX A1-0201-15-0300)

收稿日期:2015-08-25

文献标识码:分类号:H319.3A

文章编号:1673-1395 (2015)10-0056-04

猜你喜欢

移动学习
基于云计算的大学生移动学习模型构建
高职院校普及移动学习的策略研究
试析融合移动学习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新模式
大学生移动学习模式分析
基于智能手机的高职学生移动学习需求分析研究
基于SOA的在线学习资源集成模式的研究
智能手机APP支持下的大学英语听力教学
智能手机在大学生移动学习中的应用研究
基于云计算的移动学习平台的设计
基于移动学习的自动问答系统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