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温婉大气的成长诗篇

2016-01-21沈伯文

出版参考 2015年6期
关键词:丹妮纸人小豆豆

沈伯文

上海作家殷健灵内心充满大爱,她献给读者的青春成长小说《纸人》,是一本让人一口气读完,一辈子不忘,具有经典潜质的文学作品。读这本书有如读莫泊桑《一生》的感觉。情节并不复杂。人物仅是几个,场景也不宏大,但能给人启迪与沉思。随着小说人物命运的跌宕起伏而纠结,让人产生一种直达心灵深处的扼腕和激愤。

这本书名取为《纸人》,是因为主人翁苏了了、久久两个花季女孩在漫长成长岁月中,把心中的诉求通过浪漫的纸人形式体现出来。孩子们在小学阶段憎恨的Y老师和中学里喜爱的木溪老师,都被她们刻画成生动形象的纸人。但得来的结果却是截然不同。小学任教的Y发现苏了了将她做成纸人藏在书包里便勃然大怒,认为是大逆不道,当着全班同学对苏了了和久久进行严厉呵斥并收回纸人,使这两个孩子羞得无地自容,给苏了了凭添了许多烦恼。而这烦恼十分酷似歌德笔下少年维特的烦恼,使她们失去自尊放弃了对未来生活的想象。如折断了孩子放飞梦想的翅膀。从深层次去分析作家是在反思回眸中国几十年教育所走过的弯路。我们的教育体制培养了世界上最会解题的孩子,却使她们的情感、创新力减少,甚至丧失了想象力,所谓听话或善于在老师面前献媚的孩子便能得到器重,这是殷健灵作品极其深刻的指向。中国的苏了了和久久玩纸人原本是挺开心的,她们充满浪漫和创造力,自己编故事,并一人配音,演几个角色。在智慧的老师眼里要进行鼓励和赞赏。可是,她们得到的结果是精神大厦的轰然倒塌。她们就没有日本黑柳彻子笔下的小豆豆那么幸运和有趣的童年了。《窗边的小豆豆》中的小豆豆能无拘无束去体现自己的喜好,小林宗作老师都尊重她的意愿,在没有呵斥和试题下成长起来的小豆豆常常天马行空。最终她也没有长歪了,反而成了著名作家,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亲善大使,电视台的金牌主持人,是老师小林宗作,发挥了重要的社会教化作用。由此不难看出,作品以纸人的形式进行展示,实质在告诉人们一个善良的问题,中国的小学教育前几十年都是有偏差的。我们只是培养了一批批识字做题的孩子,同时使孩子们过早失去童趣和快乐,这正是作品给我的启示。

殷健灵在作品中匠心独具地设计了苏了了成长过程中的精神领袖丹妮小姐。每当孩子遇到过不去的坎儿,便去求助丹妮,丹妮便以精神引领人的身份出现,帮孩子释疑解惑。其实在现实生活中,精神的引渡人应该由我们的老师和父母来承担,并不是由设计出来的丹妮承担。透过作品让我联想到当下的母亲们对孩子说得最多的三句话(关心的三件事):不能输在起跑线上;你的作业做完了吗;你在班上(年级)排多少名?忽略了和孩子的情感沟通和交流以及个性培养。也难怪,年轻的母亲们,她们成长的环境也是在缺少丹妮的时代。她们的童年精神世界并没有斑斓色彩。于是乎她们还是满足于在让孩子吃饱穿暖、进入名校上动脑筋,却忽略了孩子完美人格的塑造。说沉重一点,这是我们几代人的缺或。作者把共性的大事件通过个性描述细腻地展示了出来,令人振聋发聩。作品的普世价值便显现出来。我以为:这不仅是一本孩子们要读的作品,而且是成年人,为人父为人母都能从中得到收益的精品佳作。殷健灵心理健全,灵魂伟岸,并希冀中国孩子健康成长的殷殷之情跃然纸上。

生活的素材一旦演绎成小说,就包容了作者的社会理想和审美情趣,并赋予了它时代精神。我想无论一个家庭还是一个国家,孩子好了,才是真的好。若孩子心智和健康出现了偏差,我们的未来还有什么希望可言。久久不幸跳楼自杀了,给家庭带来了怎样的灾难,给社会带来怎样的思考,都是作品试图体现的潜在内涵。静下心来,读读这本小书,也许会对一个人,一个家庭收益良多。

猜你喜欢

丹妮纸人小豆豆
用爱浇灌孩子——再读《窗边的小豆豆》
帮小纸人卷“头发”
土豆还有希望
小豆豆去散步
窗边的小豆豆
剪不断的“人体”
长裙过踝半厘米
疑似肿瘤
小纸人
纸人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