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峪关市农民工子女的教育现状
2016-01-20张亚亚
张亚亚
摘 要:孩子的问题永远关乎未来。“农民工子女”——这个我们熟悉而又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的群体,他们,正在经历着怎样的不为人知的辛酸?他们的生活,他们的教育,他们的心理,他们的家庭,等待着我们走近,等待着我们的关注,他们是未来社会文明的主力军,共同为他们,守望一个美好的明天。
关键词:农民工子女;教育现状;弱势群体
“允许农民进城开店,设坊,兴办服务业,提供各种劳务。”此令一出,农民工随即涌现。 随着改革的深入和经济的发展,大批的农村劳动力脱离土地来到城市,是所谓“民工潮”。这个特殊的群体在城市的建成、生产与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却也因此而改变着自己以及后代那原本简单宁静的乡村生活。他们的子女从最初的留守儿童逐渐蜕变为城市里一个特殊的未成年群体——农民工子女。他们一边连着乡村,一边连着城市;一边连着艰辛,一边连着希望;一边连着昨天,一边连着明天……要为这些孩子守望美好的明天,让他们充分享受受教育权利是最重要的一环。
一、相对贫困而凌乱的生活条件降低了教育在他们心中的分量
诚然,古人都云:“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识荣辱”,当人的物质条件都难以满足时,教育自然而然就降到了次要位置。进城务工者首先需要解决的是生计,由于经济能力有限,他们大都住在城市边缘的低矮的出租屋里,这里被城里人戏称为“贫民窟”,他们这个群体则被人戏称为“边缘人”,本市的绿化街区和四化街区就是育才学校大多数学生的立足之地。物质条件的匮乏一定程度上改变着孩子的性格及心理的发展与形成。
我们不能不提到,极个别的孩子因为生活条件的恶劣,心理已经严重扭曲。曾经发生在育才学校的一件事情,让我现在想起来都非常难过。某一年的暑假,学校被盗,那次对校内设施的破坏规模是空前的:所有办公室的门都被撬开,所有老师的办公桌抽屉都被打开,所有有价值的东西都被偷走,更重要的,也更让人无法启齿的是,办公室里地上,桌子上,大便小便随处可见,烟灰,烧过的痕迹到处都是,就连楼道的墙壁上,也贴满了不知道从哪里来的卫生巾……这些孩子由于自己贫穷,产生了仇视一切的心理,学校,老师,富人,都成为他们意念中的敌人,而他们的这些行为,难道仅仅是学校教育的失败吗?这些孩子,从农村来到城市,没有学会城市的文明,却失却了农村人的淳朴,他们,又当何去何从?
二、农民工子女家庭教育的缺失直接导致了学校教育的难以继续
首先,家长缺乏教育意识。时隔几年,农民工的家庭情况在政策的支持下明显好转,学生们生活状况的改变是很让人欣慰的,但是,是否随着经济能力的提高,教育观念也更新了呢?从开家长会的情况看,孩子的教育确实引起了他们的重视,他们基本能赶来给孩子开会,顺便问问孩子学习情况,对他们来说,知识改变命运的道路虽稍嫌曲折,但却可行。但是,也有一部分家长,他们的思想有些让人瞠目结舌。他们认为,自己没有上学,一样赚钱,所以孩子也不用上学,加上现在大学生就业难度比较大,就更加坚定了他们这种信念。至于他们为什么送孩子上学,理由很简单,他们自己忙于生计,孩子放到学校让老师看着,至于成绩,考零分都可以,家长的这些话,让我们哭笑不得,这种情况下,老师的教育工作还怎么开展?
家长与孩子普遍性的缺乏沟通。这些孩子的家长都是个体或打工族,早出晚归对于他们是常事,基本和孩子打不上照面,还有些家长长期出门,留些钱在家里,孩子自己照顾自己,这就导致育才学校的孩子比农村学校的孩子还难于管理,因为他们一旦离开学校,就处在监管完全失控的状态。随着生活条件的好转,父母给与了他们金钱的满足,却留给了他们爱的空白。足够的钱和空闲的时间可以让他们为所欲为,上网,抽烟,离家出走……这些家长,对孩子的学习和接受教育状况漠不关心,他们不知道孩子在那个年级那个班,不知道孩子的班主任何许人,更有甚者,初三的家长居然不知道孩子参加中考……
家庭教育的缺失,需要学校教育多大的力度才可以弥补?学校又需要政府多大的支持才得以完成这神圣的使命?
三、学生的流动性无形中加大了教育的难度,也加大了学生接受知识的难度
由于农民工的工作具有很大的流动性,所以哪里有活,家就在那里,这样一来,孩子就得转学。转入的孩子由于没有体验到原班级的生成过程,他的融入需要时间,对新的集体和新老师的授课方法的难以适应使得他们的学习步步后退。这中间还要涉及一部分学生由于流动性大,学习内容与原来所学并不衔接,这直接导致学生学习难度和老师教学与管理难度的同步加大。
纵观上述问题,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已成为现时期我国义务教育新的难点和薄弱环节。如此多孩子的教育问题如果没有得到妥善的解决,将会产生连锁式的负面效应,事实上,这种反应已经在悄然发生着。据公安部门发布的数据,城市外来青年犯罪率一直呈上升趋势。这一系列问题是城乡二元结构背景下的产物,解决起来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我认为最重要的我们应该做到的,也是可以做到的,应该有以下几点:
首先是是强化政府主管部门对义务教育的责任,对农民工子女教育的责任与义务,近年来,这种情况虽然有所好转,但远远不够。政府应该把农民工子女的教育放在更优先的位置,加大对农民工子女教育的投资力度,唯有教育的公平才能给孩子们平等的发展机会。这个特殊的群体将会是我们嘉峪关市未来的市民,他们的素质直接关系到嘉峪关市的文明程度。
其次我们可以动员社会力量帮助农民工子女上学,唤起社会对此问题的重视。我们可以组织志愿者帮助农民工子女教育,比如募捐课外读物,一些富有家庭拥有大量旧的儿童读物,可以捐助给农民工子女学校。儿童玩具也可以捐助。特别是要教育城市儿童以平等心态对待贫困家庭的小朋友。
最后我们可以成立更多的心理咨询机构,专为这样的群体服务,让他们的不平和委屈有一个合理的宣泄渠道,用四两拨千斤的办法化解许多有可能出现的潜在性危害,让这些孩子的心理沿着健康的轨迹发展。我们不仅要关注他们,更要伸出手去帮助他们,用我们的双手托起嘉峪关的美好明天!
参考文献:
[1]田慧生、吴霓.《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研究》
[2]刘成斌、吴新慧.《留守与流动: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选择》
[3]王守恒、邵秀娟.《农民工子女教育:难题与对策》.
[4]王黎《进城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研究》
[5]王冬梅《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调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