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师生课后“零沟通”现象探究
2016-01-20刘丽
摘 要:沟通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群体之间思想与感情的传递和反馈的过程,以求思想达成一致和感情的通畅。有效的师生沟通能够促进教学并塑造学生的阳光心理,使其身心健康发展,个性得到张扬,从而提高教育有效性。目前大学师生的沟通存在一定的问题:在课后很少沟通,甚至“零沟通”。针对这一问题入手,探讨零沟通的表现、主要原因,并从教师、学生、学校管理三个方面提出相关对策,以期能对这种现象的改变有所帮助。
关键词:大学师生;课后;“零沟通”;探究
顾明远教授曾说,优良的师生关系是一种很巨大的教育力量,同时也是一种非常珍贵的教育资源。而在优良师生关系的滋育中,如何进行沟通是一个重要的命题。教育活动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师生间的沟通,不仅是课上的沟通,更要注重课下的沟通,如果师生双方沟通良好的话,师生关系就会非常融洽,也就会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否则,如果师生之间沟通不顺畅,教育目的就很难达到,教育质量就会降低,没有沟通就谈不上教育,可见沟通在师生间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 相关概念
(一)沟通的概念
十多年前,美国威斯康辛大学的教授月一斯就统计过:人们关于“沟通”的定义,已经达到95种之多,包含在15个不同的主题之中,以下就比较适用于师生沟通的代表性定义加以引述:
史克銮认为:“沟通即是借着分享信息事实或态度,试图与他人或团体建立共同了解与看法。”麦克罗斯基认为:“沟通是个人或团体藉以传递观念、态度或事实到其他个人或团体的一种心理)社会历程。”艾默利指出:“沟通乃是传递个人之消息、观念、及态度到他人的一种艺术。”巴纳德的看法是:“沟通乃个人与个人之间传递有意义符号的历程。”李威德认为:“学校班级通常是出一位教师与一群学生彼此之间交互作用所形成的一个小团体"在班级团体成员之间所进行的交互作用,亦可称为沟通。”
安德列耶娃提出,沟通一方面是为了传递信息、交流思想,进而达到影响对方改变其行为;另一方面,沟通是为了表达情感,得到对方的理解,这点对于个人的社会化以及再社会化尤其重要。
(二)师生沟通的概念
本文认为,所谓高中师生沟通主要是指在高中阶段教育背景下,为有利于教育的实施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传递信息、思想和交流情感的双向互动的活动。师生间沟通是基础教育中一种最基本的教育现象,它不仅在教学活动中存在,在教学活动之外的时空领域里也存在。实际上,学校里一切教育活动都必须通过师生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作用才能够实现。
(三)“零沟通”的概念
综上所述,师生沟通是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信息交流、情感交流的交往过程。因此,“零沟通”就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基本不进行信息交流、情感交流的一种现象。
二、“零沟通”的表现
(一)师生之间接触少,缺乏沟通
大学课本来就不多,老师和学生接触的时间很短暂,只有那短短的一两节课,而且在本科生的课堂上大部分时间都是老师在讲课,实行的是灌输式教育。有些老师工作忙,无暇顾及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有些老师尤其是非班主任老师上课来,下课走,与学生接触机会少;还有现在学生因为性格、成绩等原因不愿与老师沟通,躲避老师,不给老师接触的机会。
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非常有限,缺乏沟通和了解,甚至是“零沟通”。
(二)师生沟通时“位差效应”明显
位差效应的意思是:“由于地位的不同使人形成上位心理和下位心理,具有上位心理的人因处在比别人高的层次而有某种优越感,居于下位的人因处在比别人低的层次而有某种自卑感。”凯洛夫说:“如果教师总是把自己放在首位的地位,或者使学生感到他们是教育的对象,这样就会加强对教育的反抗力量,消弱教育的力量。学生产生厌恶的情绪,影响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发展,教师与学生单独沟通交流时,很难以平等的心态平等交流,这些都使得师生沟通交流时存在明显的位差效应。
(三)教师对学生的区别对待
师生交往中,教师给学生的交往机会呈现不均等性。教师往往以“分”取人,对于成绩优秀者,教师更注重采取肯定意义的、充分顾及学生感受的语言表达方式,在互动过程中,表现出更大的耐心;对于学业困难者,教师更容易采取否定的语言表达,在互动过程中,较少给学生自我表达的机会。
(四)师生沟通关注认知,忽视情意
很多老师只是关注知识的传递,而忽视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使得沟通效果大打折扣。因此有人评价当前的教育是“把学生固锁在科学世界之中,不屑进入人的生活世界”。师生关系疏远、淡漠,虽然表面的、形式的交往也会有,但是深入的沟通和了解却很少。沟通形式化、表面化的现象普遍存在于师生沟通中。
三、“零沟通”的主要原因
造成大学师生“零沟通”的原因有很多,包括学校、家庭和社会等方面,但主要是学校方面。
(一)教师方面
传统师生观强调师道尊严,现代教育则提倡尊师爱生。师生沟通时身份差异明显。很多教师没有意识到沟通对教育活动的重要性,教师有事才找学生,学生对教师敬而远之,保持一定距离。还有,在大学阶段,老师只和班干部进行各种交流,在班级人数较多的班级里,老师很容易就忽视了其他学生的存在,更不要说各种形式的交流了。
(二)学生方面
大学生还处在青春期阶段,身体和心理还不成熟,对社会还有一些叛逆和抵触情绪。他们有些人认为自己的水平并不比老师差,所以不把老师放在眼里,更不要说和老师沟通了;有些人胆小,学习成绩又不好,怕和老师说话,把自己封闭在自己的小世界里,不愿走出来。
(三)学校管理方面
我国现在的一些学校的班级规模迅速扩大,有些教师同时带好几个班的课,一个学期下来叫不上学生的姓名、叫错名、认错人的事情时有发生。班级规模较大给师生沟通带来的影响,一方面是师生之间缺乏交往,另一方面是师生之间即使有交往也较为形式化、表面化,难以深入。
还有一点是学校课程设置问题。很多学校都没有开设有关沟通方面的课程。
四、解决“零沟通”的对策
(一)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在师生沟通与交流中,教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承担着举足轻重的的任务,因此,教师必须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树立平等交流理念。教师要教会学生怎样做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他们成长为栋梁。树立民主平等的师生观,就是师生真正面对面平等自由地言说。师生交往时要彼此坦诚面对,彼此真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感情、想法等。
(二)发展良好的师生关系,主动学会沟通
在教学中由于教师们的工作很忙很累,他们每天面对的学生又很多,涉及的事情也纷繁复杂,因此在工作中难免有些疏漏,这个时候学生就应该主动去和老师进行沟通交流,让老师知道自己的想法,进而调整老师的教学方式,还可以帮助自己找到解决某些问题的办法,使得师生之间相互理解、和谐共处。因此,在师生沟通时,学生应进一步加强主动性,保持在师生沟通中的主动地位,切实提高沟通效果。
(三)缩小班级规模,开设沟通课程
研究表明,学生在规模小的班级里的情感表现要比规模大的班级更为有益,过大的班级容量教师与学生的接触会减少,情感交流就会越来越淡。
师生之间在课后确实存在着一定的沟通问题,并以一定的形式表现出来;影响师生课后“零沟通”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学校方面;解决这个问题有以下建议: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师生要发展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应学会主动沟通;学校要缩小班级规模,开设沟通课程。最后希望教师和学生能从自身做起,使他们之间的沟通更加顺畅,关系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张丽萍.走向“以人为本”的师生沟通[D].华东师范大学,2001:1
[2]陈奎喜.教育社会学研究.师大书院有限公司,1990:138
[3]朱园园.主体间性视域卜的高校师生沟通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8:17
[4]曹建军.师生沟通从“位差效应”中走出来[D].北京教育,2005(5):23
[5]凯洛夫.学校共产主义教育的内容和方法.苏联教育资料汇编第四辑:106
[6] 刘美丽.中学师生沟通有效途径探索[J].内蒙古师范大学,2010:12
[7]徐勤荣,李海滨,石磊峰.高校师生沟通研究述评[J].浙江中医药大学,2012(12)
作者简介:
刘丽,河南信阳人,信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研究生,课程与教学论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