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井村景观风貌整治策略及公共空间修复研究
2016-01-20洪惠山李奕成刘世强兰思仁
洪惠山,李奕成,刘世强,兰思仁
(1.福建农林大学 园林学院,福建 福州350002;2.重庆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厦门分院,福建 厦门361000)
陈井村景观风貌整治策略及公共空间修复研究
洪惠山1,李奕成1,刘世强2,兰思仁1
(1.福建农林大学 园林学院,福建 福州350002;2.重庆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厦门分院,福建 厦门361000)
摘要:从陈井村景观风貌视角出发,通过调查分析陈井村公共空间,自然环境,历史人文环境以及雨污系统等村域景观环境,针对所存在问题,提出陈井村生态环境恢复与提升,人文景观挖掘与保存,雨污系统梳理与完善的景观风貌整治策略,以营造展现陈井村地域文化特色的公共空间序列。
关键词:景观风貌;公共空间;整治;陈井村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志码:码:A
文章编号:号:2095-4824(2015)06-0093-06
收稿日期:2015-08-06
基金项目: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青年博士论文项目(FJ2015C227)
作者简介:洪惠山(1989-),男,福建漳浦人,福建农林大学园林学院硕士研究生。
景观风貌的概念一直比较模糊,学者各有看法,未有定论。魏伟和黄海燕等人提出城市风貌指城市所展现出来的外在景观形象和内在的文化内涵,与此形成的区别于其他城市的景观特征主要由自然环境、人工环境和人文环境组成[1-2],对农村的景观风貌整治具有参考借鉴意义。张茜和刘文平等通过对镇域各乡村景观资源分区分类并做景观特征评价,对乡村景观风貌保护与管理具有指导作用[3]。楼烨提出从环境风貌、建筑风貌、人文历史景观修复和公共产品提升四个方面来提升杭州西湖风景区景中村的景观风貌[4],但对村落历史文化的挖掘和村域特色公共空间的塑造不足。笔者参考《福建省城市景观风貌专项规划导则(试行)》,认为景观风貌是指地域自然环境和历史文化的综合特征,是具有地域性的景观特征和风格。在以往快速城镇化的进程中,无数乡镇出现千城一面、景观特色缺失的局面。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的“留住乡愁”与保持地域景观风貌密不可分,引领城镇建设沿着保存历史印记,体现地方文脉,保护山水田园,展现乡村特色的方向上来。灌口镇陈井村立足于村域特有的人文历史和山水田园风貌,将建设成为具有闽南风貌特色的新农村。
1陈井村现状概况调查分析
陈井村地处灌口镇南面,东与杏林镇西滨距2 km,西南与东孚镇贞岱村相邻,东南面临厦门马銮湾,与新垵相望。该村随灌口镇西北高、东南低的地势,位于灌口镇南面低丘台为主的区域,村域范围内无山地丘陵。陈氏祖辈靠海为生,早期以出海走船捕鱼维持生计,后逐渐转变为以养殖海蛎为主要营生手段,养殖业发展兴盛。村民生活轨迹由海边逐渐往内陆迁移,开始了种植庄稼的农耕生活。如今的陈井村,水产养殖和农业种植成为村庄居民生活的主要经济来源。全村分为6个村民小组,总人口2 642人,耕地面积2 322亩,水田1 650亩,鱼塘2 500亩,主要发展水产业、养殖业,而农业以水稻、花生、蔬菜、水果和畜牧业等为主。
1.1自然环境
闽南传统聚落的选址通常顺应村域的自然环境,与“枕山、环水、面屏”的传统村落选址风水理论相契合[5]。不论闽南村落位于怎样的山水田园环境,闽南村落的选址总能与自然相融合,源于南方红壤土的闽南红砖、红瓦所体现出来的乡土红[6],特色鲜明,更承载着几代陈井人的乡愁。
兰思仁(1963-),男,福建上杭人,福建农林大学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
陈井村属南亚热带海洋性气候,温和多雨,四季如春。年平均气温21 ℃,绝对最高温38.4 ℃,绝对最低温度3 ℃。年平均雨量大于1 700 mm。全年晴天在250天左右,无霜日达340天以上。陈井村的自然气候条件非常适宜庄稼作物的生长。灌口镇历史上以农业生产为主,素有“同安县粮仓”之称。陈井村整体地势相对平坦,村域四周被农田包围,几口水塘零星分布于村庄农田区域,肌理有序;村域南面农田区域中的U字型水渠,曲水绕田,形成“玉带环腰”的风水格局。村域东南向临马銮湾,借临海优势发展水产养殖,形成“十里水塘,连绵相望”的水产养殖业特色风貌。
1.2人文环境
闽南农村的红砖古厝风貌独特,且多有土地庙、祠堂以及其他神庙等祠坛庙宇,一年之中有大大小小的祭祀祖先、祭拜神明的节庆,常常伴有游神等民俗活动。节庆期间,村与村之间村民走亲访友,互相吃请,联络感情,互诉近况,增进感情。陈井村人文景观丰富,其人文环境既具有闽南乡村的共性又有其个性,陈井村井文化与建筑文化特色鲜明。
(1)井文化。集美陈井开村之初,先祖挖井以供民众使用,当时三分之二的村民生活用水都来自那一口井,并告诫村民,不管迁至何处,家里的住址一定要以井为单位。无论陈井村人迁至何处,陈井村人开村挖井的传统一直保持。早在南宋时期,陈井先祖从泉州迁往厦门的集美,道光年间,部分陈井村人从集美南迁到台湾的嘉义县,陈氏在此建设寮舍,开垦水井供民众使用,寮名乃用陈井二字。因此,两岸多处的陈井村很有可能均从集美灌口陈井村外迁而来。海南的陈井村、漳浦的丹井村、厦门的陈井村、銮井村,都是集美陈氏后裔。据估计,在台湾也有十万集美陈氏后人[7]。有集美陈氏的地方,就有陈家井。陈家人以井为生,陈家井成为联系两岸各地陈井村陈家人认祖归宗的纽带。
(2)建筑文化。陈井村为典型的闽南乡村,其古建筑同样体现了闽南历史古建筑的风貌,以闽南古民居红砖厝为代表。红砖厝大小规模通常是根据主人的经济实力和人口的多寡建造,从平面布局看,尽管闽南民居大厝有“三间张”、“五间张”、“皇宫起”等类型,但“三间张双落厝”,二落一院,平面为口字型的四合院,可视为其基本型。以此为原型,闽南大厝向纵向或横向延伸扩展而形成其他更大规模的形制[8]。
闽南古建的建筑材料多来源于闽南本地的一些乡土建筑材料。陈井村现存庙宇宗祠有陈氏家庙、定光堂和土地庙,陈氏家庙和定光堂均为涉台文物古迹。陈井村古民居的立面结构基本为白石的墙基、红砖墙和屋顶组成的三段式结构,高低错落的两面坡红瓦屋顶以及轻巧别致的燕尾脊,成为闽南红砖厝古民居的最显著特征。值得一提的是,陈井村的古民居墙面在红砖墙身的基础上有抹灰,白色的抹面墙在岁月的洗礼下变得泛黄,更显素雅和质朴;而其两面坡的屋顶大多为硬山顶马鞍脊,仅少量的古民居和其他庙宇祠堂的坡屋顶为燕尾脊,整个村域的古建筑风貌憨实内敛。
陈井村目前保存有一定量的古建筑民居,约占整个村庄建筑的五分之二,但整个村域范围内,新建的民房建筑参差其中,影响传统建筑景观风貌。
图2 陈井村的井与古建筑
1.3存在的问题
(1)公共空间紊乱遗失。村域内一些公共空间包括戏台前广场、庙宇广场等。庙会节日时,作为民俗活动的空间,同时也作为村民观赏民俗活动的空间,很好地展示了陈井的民俗景观风貌。由于这些公共空间缺乏管理,经常成为一些流动商贩随意摆摊的地方,加之缺少绿化,缺乏休憩设施,部分公共空间不能发挥其功能及作用。村域公共空间缺乏合理的利用和管理。
村子的村道巷尾和房前屋后等一些公共空间或无人归属的地带堆满了砖头、土堆、条石等建筑垃圾,甚至直接成为村民垃圾堆放的地点。
(2)村域生态环境破坏。
1)村域水生态环境的破坏。位于村子内部的一些池塘,由于没有活水注入,自净能力较弱,加之村民容易将池塘作为垃圾池和生活污水排放点,导致池塘水生态污染极度严重。更有甚者,直接在接近干涸的池塘排水开挖建房子,导致村域内部本来就少的绿地变得越来越少。位于村域东南部的马銮湾沿岸,由于村民过度围海造田,围海养殖,导致原有马銮湾湿地面积大大缩减,马銮湾水域污染严重。滨海水生态环境岌岌可危。
2)村域农田生态环境的破坏。由于过度开垦农田,陈井村聚落外围农田区域自然植被较少,农田防护林带缺失,农田生态系统脆弱。加之农田过量农药残留下渗,对土壤和溪流池塘有一定的污染。
(3)人文风貌保存不善。历史古民居保存不善,年久失修,数量不断减少。究其缘由,一是村民彻底放弃破败不堪的古民居,或另择基址,或在原地建设新式住楼;二是不断增加的人口与古民居居住生活空间不足之间的矛盾,加之村民对于新式楼房设备齐全、空间充足的青睐,使单层古民居逐渐被新式楼房替代。然而,村民自发建造的楼房样式纷杂,建筑材料五花八门,建筑风格明显杂乱。对于新式民房建筑,政府缺乏必要的规划引导,村民自发性、随意性较强,导致对整体古村落建筑风貌破坏极大。
风俗民情风貌缺乏重视,陈井村同众多闽南乡村一样,逢年过节有“游神”的习俗,而游神所形成的特定路线则成为村域特有的民俗展示路径,很多闽南乡村不够重视民俗路径的风貌维护,没有适当的规划和引导,导致路径沿线风貌杂乱,民俗风貌不断弱化。
(4)雨污基础设施不全。村域基础设施的建设常常无法同步,村域内道路修完,但排水系统等基础设施却跟不上。在陈井村,修好的水泥路面往往高出村民住宅墙基三四十公分,导致村民住宅的墙基成为排水边沟的一部分,这极易导致雨季时节村民住宅发生渗水。村域缺乏完善的雨污系统,往往雨污混流排入池塘溪流,这也对村庄水系水体造成一定的污染。作为道路景观的重要影响因素,雨污渠道的处理方式对乡村的整体景观风貌也有一定的影响。
2陈井村景观风貌整治策略
根据所存在问题,通过村域生态环境的恢复与提升、历史人文景观的保存与挖掘以及村域雨污系统的完善与梳理三个方面进行整治,营造乡村机理完整、空间层次明晰、景观风貌独特的陈井村村域环境。
2.1村域生态环境的恢复与提升
(1)村域植物景观提升策略。经过笔者实地考察,结合参考《厦门植物志》整理发现,陈井村域内部生长良好的植物物种见表1。
表1 陈井村主要乡土植物
在房前屋后、村道两旁、水系田园等地点,植物景观营造与构建策略充分利用当地的乡土植物,并结合增补当地归化植物,完善植物景观空间结构[7],运用适应当地气候环境的植物群落配置方式,使植物景观趋于稳定、美观。
对于房前屋后,景观整治首先清理建筑垃圾随意堆放和杂草疯长的现象,并根据闽南乡村的乡土植物群落,选取适合陈井村本地的乡土植物进行植物种植设计,使植物景观在低养护、不修剪的前提下体现陈井村特有的植物景观风貌。
对于“房前”,采用木棉、荔枝、龙眼、桑葚等为上木,扶桑、月季、葱兰、银胶菊等为下木,构建简单的二层植物群落。对于“屋后”,采用榕树、苦楝、毛竹等为上木,接骨草、肿柄菊为中木,银胶菊、狗尾巴草等为下木,构建三层植物群落。
对于村域道路两旁,植物景观整治采取“上木+下木”的二层植物景观群落模式,村域行道树采用香樟、龙眼、芒果、苦楝等树种,下木选取扶桑、龙船花等花灌木,并结合白花鬼针草、狗尾巴草、银胶菊等乡土草本,整治后力求在村域范围内形成连贯完善、具有陈井乡土气息和植物景观风貌特色的绿道系统。
对于田园环境,植物景观整治着力于构建农田防护系统,提高农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多样性,提高农田系统的生产力。选取当地生长良好的巨尾桉、构树、木麻黄、毛竹等为主干林带,林下以美人蕉、肿柄菊、狗尾巴草、白花鬼针草等为下木。在为陈井农民创造舒适便利的耕作环境的同时,为游客提供田间小路、平台等可游可达的景观设施,不仅可以满足外来游客亲近田园、融入田园的好奇心,同时也能充分展现陈井村的田园景观风貌。
(2)村域水域环境恢复策略。严禁生活污水的直排,建立污水处理设施,引导农民合理的使用化肥农药,避免农田残余农药及养殖池过剩饵料对水体的污染。在村里设置固定的垃圾处理点,避免村民将池塘作为生活垃圾的堆放点。在清理现有垃圾及清淤的基础上,对溪流水塘进行水生植物群落的建植,通过植物的过滤净化功能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植物的选择上以乡土植物为主,体现陈井村植物景观风貌特色。
马銮湾在周边村庄以往长期的过度围海造田围海养殖的影响下,水域水质已严重富营养化[8]。陈井村应协同马銮湾沿岸的其他村庄,在上位规划的指导下,合理减轻围海造田、围海养殖的力度,并协同整个马銮湾生态恢复工程措施,采取保护上游淡水溪流,控制污染,对马銮湾进行开闸换水、底质暴晒等措施,减轻对马銮湾的水域污染,并进行滨海湿地植物群落系统的构建,恢复原有滨海水生态湿地景观,展现马銮湾滨海湿地风貌。
2.2历史人文景观的保存与挖掘
(1)建筑风貌。在对村域范围内古民居建筑分级分类的基础上,考虑村民对古建的处理改造意见,对于具有保护价值,质量良好的古民居古建筑予以严格的保护。深入研究其建筑工艺、建筑风格特征,并运用于新式建筑的设计施工中。如漳州市通过研究漳州传统建筑,梳理出以坡屋顶、胭脂砖、骑楼等为代表的21项主要的闽南建筑特征,对于传统建筑元素的发展运用,采用模仿、简化、拼贴、重构、抽象五种手法,进行新漳州建筑的设计,延续地域建筑文脉[9]。在陈井村新民房建筑的设计建造中,亦可借鉴漳州市的方法或直接运用其总结的闽南建筑特征进行新式民房的设计建造,从而体现出陈井村典型闽南聚落的建筑风貌。
(2)民俗风貌。传统民风民俗是历史人文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民风民俗既包括陈井村古老的生产工艺、劳作方式,又包括民俗庙会、节庆活动。对一年中各民俗节庆活动进行梳理,摒弃一些过于危险、粗俗的民俗陋习,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民俗节庆,以健康积极的形式庆祝民俗节庆。在保证民俗活动参与人员人身安全的前提下,展现陈井民风民俗风貌。
民俗信仰空间是体现农村独特的民俗风貌的重要场所,宜加强引导和管理。针对陈井村陈井戏台前广场的商贩乱象问题,在景观风貌整治时,一方面将商贩的商业活动安排至村里的街道集市,另一方面,可在现有空旷硬质的广场上增加石凳石桌等便民设施,增设树池座椅、补植庭院树,使广场成为真正便民服务的广场空间。在“游神”等民俗活动所经过的路线和庙宇空间节点,对沿线的景观风貌进行规划和引导,以期在进行民俗活动时,使整个民俗活动过程具有相对古朴的背景环境,更好地体现闽南古村落民俗风情的韵味。
2.3村域雨污系统的完善与梳理
雨污系统设施的完善与否不仅关系到村域道路景观风貌,而且涉及到村域水生态环境的安全。对于陈井村的雨污管理,应将污水管道与雨洪排放系统分开处理。从长远角度看,在村域内部规划系统完善的排污管道,规划建设污水处理厂等基础设施。在规划污水处理厂附近,结合营造水生植物湿地系统对农村生活污水进行降解和净化。对于陈井村的雨洪管理,应充分利用陈井村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采取低影响开发策略,充分利用自然湿地、池塘、浅草坑以及自然溪流等自然雨水管理景观设施“捕捉”雨水,吸收、渗透、过滤、存贮雨水以减缓地面径流生成的时间和速度,减小地面径流总量,让雨洪最大化下渗,发挥乡村自然生态环境水土保育的功效,从而减少对人工排水设施的依赖,减少工程量,降低陈井村基础设施建设成本[9]。低影响开发策略在解决农村雨洪问题的同时,可以充分的展现了农村的自然景观风貌。
3陈井村公共空间修复策略
3.1空间序列构建
陈井村景观环境整治重点区域在于:沿着村庄干道由北往南,紧邻着四口池塘和广袤田园的整条带状景观空间。从空间形态上来说,景观序列由水域到田园,这恰好与陈井村由靠海为生到靠陆为生的发展历程相吻合。从村庄自身的人文历史中提取景观元素而派生构成的景观,是保存美丽乡村景观地域特色风貌与景观空间有机构建的有效方式。滨水景观区域主要从出海走船、捕鱼以及海蛎这些物象中提取景观元素,在于展现陈氏祖辈靠海为生的人文历史;田园景观区域主要从农耕生活和水产养殖中提取景观元素,在于展示陈氏子民以陆为生的人文历史。由北到南的带状景观空间序列,传承陈井村的历史文脉,展现了村落发展历程。
3.2 公共空间梳理
(1)广场景观空间。广场景观空间主要有陈氏家庙广场、陈井村委会广场(陈井剧台前广场)、阅海亭广场、健身广场、定光堂前广场、树池广场以及牧歌台小广场。一序列的广场空间构成了陈井村民进行文化民俗活动,休闲健身,睦邻交友的生活平台。广场景观空间和浓厚历史文化韵味展现陈井村人生产生活场景,延续陈井文脉,承载陈井乡愁。
(2)滨水景观空间。滨水景观空间主要沿四口水塘设计布置,由“阅海亭”、 “花舟泛海”、 “新月台”、土地庙节点、“堂前月台”等节点空间以及一序列的滨水步道组成。若干滨水节点空间为村民提供亲水娱乐场所,滨水步道与水塘若即若离,相映成趣。
3.3重要节点设计
(1)阅海亭与花舟泛海。阅海亭与花舟泛海所形成的广场空间作为整个滨水景观带序列的开端,旨在表达陈氏祖辈们靠海为生的历史,重点在于展现其最初以出海走船捕鱼维持生计的生活情景。
广场依水而建,设计时首先整理水塘岸线,使其自然流畅,并沿水塘(村民私人鱼塘)岸线设置镂空式护栏。护栏以村域内遗存的零碎毛石、条石砌成基座,上部以红砖垒砌而成,具有良好的景观性,同时极富闽南风韵。阅海亭凌水卧波,与新月台互为对景。亭中静坐,轻倚栏杆,水波浩淼,尽收眼底,亦使人心潮荡漾,若有所思。此情此景,寓意陈井人远眺大海,期盼出海走船捕鱼的人能顺风顺水、满载而归的殷切之情。花舟泛海,利用村里随意堆放的条石废料围砌而成的种植池,既可种植银胶菊、狗尾巴草、美人蕉等乡土花草,亦可种植甘蓝、红苋菜等观赏蔬菜。“花舟”邻水而建,寓意出海捕鱼的渔民曳舟而返,满载而归。
(2)海蛎主题亲水平台。亲水平台是宅间景观在平面上的延续,同时也是其与滨水景观在空间上的过渡。特色景墙以条石为基础骨架,结合红砖垒筑构成墙体,将海蛎壳、贝壳等作为点缀装饰垒砌其中,以模仿海蛎养殖的情景。平台的地面铺装装饰采用海蛎壳的纹理,同时将海蛎养殖的流程以地刻的形式展现出来,墙面与地面互为映射,妙趣横生。海蛎主题的亲水平台除了具有基本的停留休息、驻足观景等功能外,更是陈井村人长期海蛎养殖的生活劳动场景的呈现,景观空间兼具人文性与地域性,传承文化,特色鲜明。
4结语
许多闽南乡村在中国快速城镇化浪潮中遭受破坏。传统村落不断被均质化,几代人浓厚的乡愁无可觅处,其景观风貌特色的保存与挖掘刻不容缓。美丽乡村的建设应保障景观风貌规划各项策略的实施,营造展现地域文化特色的公共景观空间,因地制宜,述说乡愁,展现乡容。
[参考文献]
[1]黄海燕,戴益源,孙亚丽,等.昌宁县城市景观风貌特点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3,41(5):2098-2100.
[2]魏伟.城市景观风貌提升规划内涵与框架研究[J].山西建筑,2013,39(21):12-13.
[3]楼烨.杭州西湖风景区景中村景观风貌提升实践[D].杭州:浙江大学,2014.
[4]张茜,刘文平,宇振荣.乡村景观特征评价方法——以长沙市乔口镇为例[J].应用生态学报,2015,26(5):1537-1547.
[5]王娟,王军.中国古代农耕社会村落选址及其风水景观模式[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24(3):17-21.
[6]陈林.闽南红砖厝传统建筑材料艺术表现力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5.
[7]李奕成,彭东辉,董建文,等.捞刀河长沙县段植物景观的构建[J].林业科技开发, 2014,28(4):126-131.
[8]陈建全.厦门马銮湾北部湿地生态恢复与重构技术的研究[J].林业勘察设计, 2007(1):131-134.
[9]张善峰,宋绍杭,王剑云.低影响开发——城市雨水问题解决的景观学方法[J].华中建筑, 2012(5):83-88.
(责任编辑:张凯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