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课标中的不足与补正分析
——以2011版课标中世界现代史为例
2016-01-20纪晓凤
纪晓凤
(南京师范大学 教师教育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7)
初中历史课标中的不足与补正分析
——以2011版课标中世界现代史为例
纪晓凤
(南京师范大学 教师教育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7)
本文对《2011年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中世界现代史部分进行解读,指出其中的三点不足:一是文化游离于政治、经济线索之外,缺少文学艺术;二是美国在现代史中地位不可忽略,而二战后缺乏对美国的介绍;三是课标以时序建构教学体系,以致逻辑有些混乱,针对这三点不足提出在编写教材时应适当补充,对知识重新整合,以弥补课标中的不足,更好地诠释世界现代史的重要进程,方便教与学。
初中历史 课标不足 课标补正 教材编写
在《2011年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中,世界现代史部分的课程内容,以时序性构建教学体系,着重对政治、经济方面的要求,从其具体的课程内容看,主要存在缺少文化史、二战后缺少对美国的介绍、以时序为中心导致的逻辑混乱等问题。
一、关于文化史部分的不足与补正
《2011年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课程设计思路中,指出在学习内容的编制上,展现人类社会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发展的基本进程。但是,世界现代史部分的课程内容,却着重政治、经济方面的要求,忽略文化,特别是文学与艺术方面的内容,文化游离于政治、经济线索之外。
在世界现代史的概述部分,提及政治、经济的重要性,也指明多元文化的出现,但是在具体的课程内容要求中,却忽略文化层次的知识。
课程内容概述部分,世界现代史强调“经济在高科技的推动下迅速发展,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在具体的课程内容中,体现社会生活发生巨大变化的是“知道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以计算机网络、生态与人口等问题为例,了解现代人类社会的发展及面临的挑战”。经济带来的社会生活的变化,不仅体现在国家政策、科技带来的变化,还应体现在文学、艺术等各方面,经济与政治、文化都是相互影响的,经济带来的社会生活的变化必然会在文化中有所体现,而在具体的课程内容中丝毫没有涉及。
世界现代史的后半部分,强调“人类在享受高科技带来的丰富多彩的、多元文化的现代社会生活的同时,也面临着各种日益严重的全球性问题”,而在具体的课程内容中没有体现文化的多样性。
最后一部分,依然在强调 “通过学习……增强国际意识,以开放的心态和开阔的视野看待世界,吸纳人类共同创造的文明成果”。文明成果包括多方面内容,文学与艺术是其中的重要部分,不仅要以开放的心态看待世界上的各国家的政治体制、经济体制,还要有以海纳百川的胸怀接纳世界上的优秀文化,包括文学、绘画、音乐、影视等各方面的内容,而在具体内容中对这些丝毫没有涉及。
世界现代史部分的着重点在政治、经济方面,而对于文化层面的知识却不够重视,这不得不说是欠缺之处。
课标的课程内容在概述中多次提到多元文化,但在具体的内容中却忽略文化部分的知识,那文化到底有没有存在的必要呢?
由雅克·德洛尔任主席的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中说道:“教育的使命是教学生懂得人类的多样性,同时要教他们认识地球上的所有人之间具有相似性又有相互依存的。”①从中可以看出教育要让学生认识到人类的多样性,这种多样性必然包含文化的多样性。因而作为世界史,也应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内容,作为现代史,在这一阶段,经济得到迅速发展,科技进步、文化繁荣,给人们的精神及生活带来巨大的变化,更应该关注到文学艺术与科技的成果。“人类文明史”不等于“某个区域的文明史”②。同样的,“人类文明史”绝不是某个领域的文明史,它不仅包括政治、经济层面,还包括思想文化层面。特别是作为世界现代史,多元文化发展,文化软实力成为重要的名词,其作用越来越重要。胡锦涛同志在耶鲁大学的讲话中提到:一个民族的文化,往往凝聚着这个民族对世界和生命的历史认知和现实感受,也往往积淀着这个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每个民族的文化、文学与艺术都与国家的发展息息相关,在一定程度上折射了现实的社会与人的精神。因此,文化史部分是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的。
针对课标中忽略文化知识的不当,在编写教材的时候,可以在教材中相对应的时期,以资料卡片、知识链接或者小字等形式进行补充,或者在教材最后以学习探究的形式,补充文学与艺术,作为活动课让学生进一步阅读、了解,让世界史变得更全面、完整。以课标内容为主要依据,考虑到编写教材过程中的篇幅限制,为了更全面地表现文化的繁荣和多样性,可以将文学与艺术作为探究增加在主体内容之后,以学习探究的形式进行补充。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世界现代史上的文学名著、艺术名画、代表性音乐及电影名作。增强国际意识,用开放的视野了解其他国家和民族创造的优秀文化成果,更好地认识世界现代文化的多样性、多元化。
二、二战后美国介绍的缺乏与补正
二战后的课程内容,涉及欧洲的联合、日本的经济、苏联模式、亚非国家的崛起,对于美国,只有美苏“冷战”对峙局面部分直接提到美国,总的来看,二战后缺乏对美国的介绍。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欧洲中心时代,代之而起的是以美苏对峙和争霸为特征的两极格局。二战后,“美国在政治和经济上都拥有极大的优势,从战前的一个美洲国家一跃而为世界头号超级大国”③。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国挂钩,并保持固定汇率,美元成为世界货币。“1947年美国的工业产值约占资本主义世界的56.4%,外贸出口占32.5%,黄金储备占世界储备的2/3。从20世纪50年代起,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普遍进入了经济高速发展的‘黄金时代’,这一高速发展进程首先就从美国开始”④。
除了经济上的巨大优势外,在科技上美国遥遥领先,第三次科技革命首先发生在美国,并以美国为中心。1945年,美国研制成功第一台电子计算机;1942年底,美国建成第一座原子反应堆,人类从此进入原子能时代;1969年,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登上月球,这是人类第一次迈入太空;1981年,美国研制成功第一架航天飞机,这些成就对于世界的进步和发展都有一定的影响。
苏联解体后,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并企图构建以自己为主导的单极世界。
二战后,谈现代史必然离不开美国,而课标中却缺乏对美国的介绍。因此,在教材编写中,可以适当加入对美国的介绍。课标对二战后的要求有:了解美苏“冷战”对峙局面的形成;知道欧洲联合的趋势和日本经济的发展;了解苏联的改革与变化及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知道战后殖民体系的崩溃和亚非拉国家为捍卫国家主权、发展经济所进行的斗争。这些知识点可以整合,并将美国的介绍作为一课融入进去,在“两极格局下的竞争”这一个主题下形成一个单元,可以将两极的出现与对峙作为一课,对应两极格局。美国与苏联各设一课,解析二战后这两个大国的发展。最后,突出“竞争”这一主题,介绍欧洲联合、日本发展及亚非拉等力量的崛起。
三、以时序建构教学体系,逻辑混乱的不足与补正
课程内容是依照历史发展的时序安排知识点,时序性是历史的一个特点,对于编写教材来说,在关注历史时序性的同时,还应注意学习内容的内在联系,以适应初中生的认识水平和接受能力。
课标是按照时间的顺序进行知识的罗列,虽然遵守时序性的历史特点,但是在主题的一致及内容的衔接上存在不足。
例如:在课程内容的前四点,“知道‘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萨拉热窝事件、凡尔登战役等;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了解世界大战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灾难”。这一知识点是关于一战的,即战争爆发前的背景、战争过程、结果。第二个知识点“通过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的胜利,理解列宁领导的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的重要意义”,也是一战中发生的历史事件,重点在俄国的十月革命。第三个知识点“了解《凡尔赛和约》、《九国公约》的基本内容,知道战胜国建立了战后世界的新秩序”,此为一战后的内容,是列强在战后重新瓜分世界、建立的新的国际政治新体系。前三个知识点均与一战有关,但是十月革命这一知识点夹杂在一战及战后新秩序中,显得很突兀,关联度不强。而第四个知识点“从新经济政策、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主要问题”是关于苏联十月革命后,苏联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很显然,十月革命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内容关联度较高,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放在一起更合适。
因此,在编写历史教材的时候,要以时序性为准则,同时要注意历史知识的联系与内容的衔接,以适应初中生的理解和接受能力。历史知识内容繁多,涉及多个国家地区、任务、重大事件,若合理调整,有利于更好地突出核心知识,使之更系统化,更清晰、明了,有利于学生对教材的把握和理解,方便教师教学。因此,以课标为纲,进行适当的重组、整合是有必要的。
在编写教材时,此部分可以做一些调整,使单元中的几课内容有主题上的相关性,体现其内在联系,便于统一,使之序列化、系统化、整体化,对于具体的历史现象、历史事件,要把它们作为一个整体考察。第一单元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为主题,包括原因、过程及战争影响。将第二个知识点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于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放入一个单元。
对内容标准中的内容进行重新建构,灵活地处理课程内容的关系,处理好单元主题与单元下具体课题的关系,处理好一课的主题与一课中各子目的关系,进行单元内容的重组。
《2011年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是编订教材的重要依据,课标虽然较2001版有很大的进步,但是仍存在一些不足:首先是文化游离于政治、经济线索之外,缺少文学艺术,文化的重要性已被普遍认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民族的精神,这是社会状态,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因此,可以在编写教材时以探究的形式补充;其次,美国在现代史中地位不可忽略,直至今日仍具有不可超越的地位,而二战后缺乏对美国的介绍,对此,可以在教材编写时将二战后美国经济的繁荣与科技的发展加入,更科学地展现现代史;最后,课标是以时序建构教学体系,虽然符合历史的基本特点,但是逻辑会显得有些混乱,不易于初中生的理解,因此,在教材编写时,可以对知识重新整合,使之更系统化、整体化。
注释:
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译.《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第83页.
②赵亚夫.《新课程<历史课程标准>急需解决的几个重要问题》.《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
③孙颖,黄光耀,主编.《世界当代史》.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3年版,第108页.
④孙颖,黄光耀,主编.《世界当代史》.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3年版,第108页.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译.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2]孙颖,黄光耀,主编.世界当代史[M].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3.
[3]赵亚夫.新课程《历史课程标准》急需解决的几个重要问题.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2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