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境启学致用拓展”4步教学策略*——以“运动的快慢”为例
2016-01-20冯一兵闫海龙
冯一兵 闫海龙
(信阳师范学院物理电子工程学院物理教师教育研究所 河南 信阳 464000)
“创境启学致用拓展”4步教学策略*
——以“运动的快慢”为例
冯一兵闫海龙
(信阳师范学院物理电子工程学院物理教师教育研究所河南 信阳464000)
摘 要:以现行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运动的快慢”一节教学过程设计为例,探索了物理概念教学“创境、启学、致用、拓展”4步教学策略.
关键词:物理教学过程设计教学策略有效教学
教学设计是运用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系统化方法,对教学诸要素进行整体设计的最优化过程,其中,教学过程设计是教学设计的核心.一节优秀的教学过程设计,离不开对课标、教材、学情的全面吃透,也离不开对现有教学条件和教学资源的充分挖掘,以及对教师自身素质和教学风格的准确认识,当然,还离不开对教学策略的有效选择和运用.
下面以现行新课标人教版初中物理“运动的快慢”一节为例,阐述物理概念教学的“创境、启学、致用、拓展”4步教学策略[1].
1创境——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上课开始,为了顺利地导入新课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先利用多媒体播放一段视频:“飞人刘翔雅典夺冠”的真实场景(视频略,截图见图1),而后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思考:
比赛过程中,你是如何判断谁跑得快的?比赛结果又是如何评判的?接着,再次利用多媒体播放田径飞人博尔特北京奥运会上的决赛视频(视频略,截图见图2),并进一步提出:你能比较刘翔和博尔特谁跑得更快吗?
图1 飞人刘翔雅典夺冠视频截图
图2 博尔特奥运会夺冠视频截图
通过以上真实情境的创设,学生会在脑海中对运动的快慢形成初步认识,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提出以下两个问题让学生讨论:
(1)如何比较运动的快慢?
(2)又怎样来表示运动的快慢呢?
以上过程,教师通过情境创设和层层设疑的方法,从而引发学生对运动快慢的认识和思考,这样安排不仅能为新课教学奠定基础,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进而能够自然地导入新课.
2启学——启思导学构建新知
首先,延续新课导入时的情境,依次设置两道不同条件的问题.
问题1:在伦敦奥运会男子田径100 m决赛中,甲运动员9.63 s跑完全程,乙运动员9.79 s跑完全程.问哪位运动员跑得快?
问题2:小红、小华同学参加学校运动会,小红10 s内跑了82 m,小华10 s内跑了85 m.问:哪位同学跑得快?
问题1中,设置条件为“路程相等,时间不同”,问题2中,设置条件为“时间相等,路程不同”,学生在分别回答以上问题之后,引导学生讨论,你分别是用什么方法比较运动员运动快慢的?
以上过程,教师有意引导学生解决不同条件下运动快慢的比较问题.学生通过思考、讨论,容易得出以下两种比较运动快慢的方式:
(1)相同路程比时间,时间越短,运动越快.
(2)相同时间比路程,路程越长,运动越快.
以上两个仅仅是路程或时间不同时比较运动快慢的问题,那么,当路程的长短和所花费的时间均不相同时,又该如何比较运动的快慢呢?对此,教师又设置了第3个问题:某中学有A和B两名运动员,分别参加不同的运动项目,A跑100 m用时12 s,B跑400 m用时50 s.问哪位运动员跑得快?
此时,教师并不急于给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而是引导学生回顾前面比较运动快慢的两种方式,通过尝试,学生不难发现根据以上两种方式仍能解决此类问题.
通过创设生活化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自觉地进入新知识的学习.同学们根据生活常识和自身体验,通过交流讨论等方式来判断运动快慢的问题,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交流合作意识,也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至此,可向学生说明,虽然以上两种方式均可比较运动的快慢,但为了方便和统一,应该有一个唯一的标准,为此,物理学中引入了“速度”的概念.
随后,向学生详细地阐明速度的定义、公式、单位及物理意义等,同时,强调说明“比值定义法”在今后物理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在丰富的情境中学习新概念,有助于激活学生认知结构中原有的知识经验,真正地理解新知识.
之后,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一组标注不同物体速度的真实照片,学生通过对比不同对象的运动速度,可进一步加深对速度大小的感性认识,同时体会到物理学习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从而感受到学习物理的乐趣.
在学生掌握速度概念的基础上,接着教师引导学生分别观察以下汽车和赛车的运动路线(见图3和图4),从而很容易地引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概念.
图3 汽车的运动路线
图4 赛车的运动路线
接下来,结合课本,让学生讨论教材中图1.3-3中甲、乙两汽车的运动速度各有什么特点?学生通过观察、对比,不难发现在相同的时间间隔内,甲车经过的路程总是相等的,而乙车经过的路程则发生了变化,至此,顺势引出“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然后,向学生讲明何为“平均速度”,并说明生活中所说的速度,通常是指平均速度.此时,可结合童话“龟兔赛跑”的故事,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最后,教师结合教材例题,不仅引导学生分析解题思路和解决办法,同时亲自示范并强调解题规范,从而使学生在一开始就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
以上过程,教师启思导学,学生思考讨论并充分利用已学知识和生活体验,不仅能促进新学知识的良好迁移,还能提高学习效率.
3致用——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通过以上学习,学生已经基本掌握速度、匀速直线运动以及平均速度等概念,为加深学生对新概念的理解,接下来教师又当堂设置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让学生作以下判断:
A.运动路程越长,速度越大
B.速度小,表示运动路程短
C.运动时间越短,则速度越大
D.运动快,则速度大
以此检验学生是否真正理解速度的概念.
接着,引导学生利用新学知识,解答新课导入时提出的几个问题.
最后,展示两张有关STS的照片:车辆上的速度表(见图5)和公路旁的限速标志(见图6),以拉近所学物理知识与社会生活的距离,也可使学生加深对速度概念实际意义的认识,从而体现“从生活走进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学以致用的新课程教学理念[2].
图5 车辆的速度表
图6 公路限速标志
4拓展——延伸拓展巩固提高
已经来到本节课的末尾,教师可先让学生谈一谈对本节课的收获与困惑,接着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与概括,在总结的过程中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至此,学生会在脑海中对本节课的内容有一个整体把握,做到心中有数.
教学要依据教材,但又不能局限于教材.为此,根据培养目标的不同,教师布置如下两道不同类型的题目:
(1)生活中常有“电脑运行速度”、“人体反应速度”之类的说法,请比较此时的“速度”与本节所学习的物理学中“速度”的不同.
(2)请收集近3届奥运会男子100 m短跑冠军的成绩记录,并计算他们各自的速度.
通过对教材内容的延伸和拓展,学生新学知识也得到进一步地巩固和提高.
5教学设计反思
本节主要是一堂物理概念教学课,为了把速度这一概念讲清、讲明、讲透,教师遵循物理概念教学的基本规律,全面考虑学生的物理学习基础和心理特点,充分利用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和亲身体验,尽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从而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3].
参 考 文 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物理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物理(八年级上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3陈刚.物理教学设计.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通讯作者:闫海龙(1982-),男,副教授,研究方向:材料物理、物理实验教学等.
作者简介:冯一兵(1970-),男,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物理课程与教学论、科学史等.
收稿日期:*河南省教育厅2014年度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研究项目资助课题,项目编号:2014-JSJYZD-021;河南省教育厅2015年度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研究项目资助课题,项目编号:2015-JSJYYB-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