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林学硕士培养模式对我国林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启示
2016-01-20刘光哲
刘光哲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林学院,陕西杨凌 712100)
欧洲林学硕士培养模式对我国林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启示
刘光哲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林学院,陕西杨凌712100)
摘要:从欧洲林学硕士项目的组织基础、学制和授予学位、课程设置和培养方案中选修课的构成、“欧洲学分积累与转移制度”在林学硕士项目中的实施等方面,对欧洲林学硕士项目的实施进行了简单介绍。在此基础上,分析总结了欧洲林学硕士培养的特点:以大学联盟为主体,集合各校的优势领域;以模块化课程设置强化学科基础,健全知识结构;突出实践应用,彰显学术的适应性;职业技能培养完备,就业前景乐观。有鉴于此,建议我国林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应组建林学学科联盟,开展合作培养;构建模块化课程单元,健全知识结构体系;强化学术应用和实践,提高职业技能;改革以考试为主的考核办法,重点考查综合应用专业知识的能力,从而解决我国全日制林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没有突显“应用型、高层次、复合型”的问题。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林业硕士专业学位;欧洲林学硕士;培养模式
为了适应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教育部从2009年起扩大了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收规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作为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重要途径,目前已成为我国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务院学位办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当前设置的硕士专业学位已达到39种,基本覆盖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干领域;同时,具有研究生专业学位授予权的培养单位已有509个,共拥有2 679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已累计招收专业学位研究生超过100万人。
为了适应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事业发展对林业专门人才的迫切需求,我国设置了林业硕士专业学位。林业硕士专业学位的人才培养目标是通过创新林业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适应我国林业及生态建设发展需要的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具有系统的林业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能够熟练运用现代林业技术的高层次的应用型、复合型林业专门人才[1]。因此,林业硕士专业学位的教学内容要充分反映林业实践领域对专门人才的知识和素质的要求,课程体系要具有整体性、综合性和应用性,人才培养要注重分析能力和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然而,长期以来我国的研究生教育一直以培养学术型硕士研究生为主,受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以及惯性思维的影响,有的高校在培养林业专业硕士时,仍然沿用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1];多数高校的林业专业硕士培养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差异仅仅表现为学制的不同,而培养过程基本都是相同的;即便有的高校制定了专门的林业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但是把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局限于培养单一领域(如果树管理或苗圃管理)的“高级田间操作工人”,而没有突出“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的要求[2-3]。
针对我国林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面临的问题,笔者自2004年作为项目合作伙伴协调人介入欧洲林学硕士项目以来,对欧洲林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予以了高度关注,并对其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基于对比研究,笔者认为,欧洲林学硕士的培养模式和特点对我国林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一、欧洲林学硕士培养模式的概况
(一)欧洲林学硕士项目的简介
欧洲林学硕士(The Master of Science in European Forestry,简称MSc EF)项目开始于2004年的欧洲Erasmus Mundus计划。Erasmus Mundus计划(即伊拉姆斯计划)是欧盟为了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高等教育适应社会的要求以及增强欧洲高等教育的吸引力等而实施的高等教育改革项目[4]。硕士研究生项目是Erasmus Mundus计划的主要内容之一,涵盖了从人文科学到太空科学的138个专业[4]。从2004年到2014年的10年间,在全世界范围内约有13 957名学生被该项目录取,其中包括1 339名中国学生,约占录取总人数的10%[4]。
欧洲林学硕士项目作为Erasmus Mundus计划中的林学专业硕士研究生项目,在2004—2013年期间,在全球招生183人,其中包括13名中国学生,而在这13名中国学生中,有70%来自西北农林科技大学[4]。欧洲林学硕士项目以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高层次复合型和应用型的林业专业人才为目的[5],其性质与我国的林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相似。因此,欧洲林学硕士项目秉持的教育理念和实施的人才培养模式对我国林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二)欧洲林学硕士项目实施的组织基础
欧洲林学硕士项目实施的组织基础是由欧洲7所知名大学组成的“欧洲林学硕士大学联盟”,7所大学包括东芬兰大学(University of Eastern Finland)、奥地利维也纳农业大学(University of Natural Resources and Life Sciences,Vienna,Austria)、瑞典农业大学(Swedish Universit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Sweden)、德国佛莱堡大学(University of Freiburg,Germany)、西班牙莱利达大学(University of Lleida,Spain)、荷兰瓦赫宁根大学(Wageningen University,the Netherlands)和法国巴黎农业技术大学(AgroParisTech,France)。“欧洲林学硕士大学联盟”由东芬兰大学负责协调。东芬兰大学位于被誉为欧洲林业之都的约恩苏市,约恩苏市集聚了一些知名的林业研究机构和林业企业,如欧洲林业研究所和芬兰林业研究所就位于市内[5]。根据欧洲林学硕士项目的实施要求,中国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巴西的巴拉耶联邦大学是该项目指定的合作伙伴。
(三)欧洲林学硕士项目的学制和授予学位
欧洲林学硕士项目的学制为2年,是一个国际化的双学位硕士项目。其中,第1个学位是东芬兰大学授予的农林硕士(林学方向)学位,欧洲林学硕士研究生完成2年课程学习后即可获得;第2个学位由负责指导欧洲林学硕士研究生在第2学年完成毕业论文的大学授予,学位名称根据各大学相应的学位设置而定(详见表1)。欧洲林学硕士项目实施的双学位授予不仅体现了其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而且有利于增强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表1 “欧洲林学硕士大学联盟”林学硕士项目的学位授予情况
注:*表示欧洲林学硕士研究生获得的第1个学位都是东芬兰大学授予的农林硕士(林学方向)学位,获得的第2个学位是由负责指导毕业论文的不同大学授予的。
(四)“欧洲学分积累与转移制度”在欧洲林学硕士项目中的实施
欧洲实施的学分制,全称为“欧洲学分积累与转移制度(European Credit Transfer and Accumulation System,ECTS),是指在欧洲实施的高等教育学分系统。这一学分系统实际上是由学分积累(Credit Accumulation,CA)和学分转移(Credit Transfer,CT)2部分组成的。其中,学分积累(CA)指的是学习者在某段时间的某个学习计划中所获得的学分可累加起来直到完成全部学习计划。学分转移(CT)指的是学习者在某段时间的某个学习计划中所获得的学分可累加起来并在不同的学习机构或学习系统间转移并得到承认。例如,在不同学科学习获得的学分可以累加和转移,甚至于在欧洲的不同国家学习获得的学分也可以累加和转移。在实际的运行中,ECTS的学分积累过程与学分转移过程是交叉的,两者是相互作用的,即在某个学习系统内部累积起来的学分可被转移到另外的学习系统中去。ETCS的实施为欧洲林学硕士项目开展多个大学间的合作并实现相互间的学分认可和转移创造了有利条件,既奠定了“欧洲林学硕士大学联盟”的合作基础,又方便了学生在欧洲的不同大学进行流动学习[5]。ECTS为学生学习的流动性(mobility)搭建了通道,使欧洲的大学生在整个欧洲范围内选修自己需要的课程成为可能,是欧洲高等教育的制度创新。
(五)欧洲林学硕士项目的课程设置
欧洲林学硕士项目构建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共设置了8个课程模块,可分阶段实施,但学生2学年内必须修满120学分(详见表2)。其中,课程模块1~3以理论课程为主;课程模块4~6以应用实习和野外实地实习为主。通常,每年的2—4月,学生需要选择一个具体的单位,进行综合应用实践;5—6月学生需在任课教师的带领下在不同国家的林区和涉林企业学习[5]。一般情况下,学生会在芬兰和瑞典集中完成课程模块1~3的学习;由于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学校完成课程模块4的学习,所以欧洲学生一般都选择到欧洲林学硕士项目合作伙伴——中国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巴西的巴拉耶联邦大学完成学习。我国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迄今已经接待5名欧洲学生来校进行应用实践锻炼(Applied Period)。课程模块5主要是林业野外实地实习课程,所以学生会选择在西班牙、法国、德国和荷兰完成学习。由于“欧洲林学硕士大学联盟”中的每个大学都会为欧洲林学硕士项目的研究生开设具有本国特色的课程和精品课程[5],所以在完成课程模块1~6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足迹遍布了北欧、中欧和南欧,甚至于中国。这种流动式的学习虽然费用较大,但是为学生提供了零距离了解欧洲林业发展现状的机会,丰富了学生的林业实践知识和技能。
表2 欧洲林学硕士项目的课程设置情况
注:数据来源于《MSc European Forestry Academic Study Guide 2012—2014》。
值得特别一提的是,欧洲林学硕士项目为学生设置的每个课程模块都紧密围绕着1个主题,而不只是简单地将几门课程组合在一起。这样,通过不同的课程模块设立了多层次、多方面的内容专题,从而为学生提供了全方位、多角度的学习空间。
例如,课程模块1以欧洲林业发展趋势为主题,设置了覆盖欧洲林业历史、欧洲森林资源、欧洲森林生长趋势、森林经理重要议题、北方森林总碳量分析、欧洲林业劳动力问题研究、林业政策、自然资源—水资源管理、狩猎管理、私人森林、城市林业、地中海森林生态、森林经理学、以森林为基础的生物能源、森林与社会、森林作业(外业学习)等内容的课程,从而使学生通过课程模块的学习能够了解欧洲大陆的林业资源和土地利用历史,熟悉当前欧洲各国的林业发展情况,了解欧洲林业生产的目的及其与环境保护目标的冲突以及解决冲突的办法,认清社会、环境以及气候的变化对林业、森林、林产品以及市场的影响。
再如,课程模块2以欧洲可持续森林经营为主题,设置了覆盖学术交流技巧(1.5学分)、森林保护与生物多样性(3学分)、林业多用途的经济学(3学分)、林业治理与环境政策(3学分)、森林资源评估及经营与规划(3学分)、林业科学研究方法(2.5学分)、森林培育与木材生产和生态服务(3学分)等内容的课程[5],共计19学分,占第1学年培养方案中学分总数的1/3多,是欧洲林学硕士研究生课程的核心,由东芬兰大学林学院负责授课。
(六)欧洲林学硕士培养方案中选修课的构成
除了开设必修课之外,欧洲林学硕士项目还开设了丰富的选修课供学生选择,并要求学生修满9学分。目前开设的选修课主要包括“生物能源的市场与政策”“森林健康与病害”(5学分)、“俄罗斯林业”(5学分)、“信息技术与资源”(1学分,供国际留学生选修)、“林业生物质的集约化经营与生产”(5学分)、“林业政策研究”(4学分)、“木纤维生物质的供应及能源利用”(6学分)、“大学学习技巧”(1学分)等[5]。这些选修课的开设不仅满足了不同兴趣方向学生的学习需要,而且拓展了学生的学习视野,使学生在接触到最新的学科发展和动向的同时能够在自己的兴趣方向上增进学习深度。
此外,为了给学生的学习、生活、就业提供方便,“欧洲林学硕士大学联盟”的7所大学还为学生开设了以下课程:“国际留学生入学指南”(1学分,必选)、“计算机应用”(1学分)、“芬兰语”(2学分,必选)、“职业规划”(2学分)。但是,这些课程的学分不计入规定的120学分[5]。
二、欧洲林学硕士培养的特点
(一)以大学联盟为主体,集合各校的优势领域
欧洲林学硕士项目是在7校联盟的基础上实施的。“欧洲林学硕士大学联盟”的7所大学分布于北欧、中欧和南欧,而且在欧洲甚至世界上都是知名高校;在林业学科方面,每所大学都有其突出的优势。例如,东芬兰大学和瑞典农业大学在森林的采伐利用以及以林木为原料的生物能源产业开发方面拥有比较先进的技术和理念;德国佛莱堡大学在森林生态和森林经理方面的研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德国的森林近自然经营技术已经被许多国家接受和采用;奥地利维也纳农业大学在山地林业理论及其应用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西班牙莱利达大学在森林防火和干旱林业建设方面拥有比较先进的技术和理论;法国巴黎农业技术大学在地中海森林方面有着独特的景观和经营理念。因此,基于“欧洲林学硕士大学联盟”实施的欧洲林学硕士项目具有学科领域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基础雄厚的特点和优势,能够真正使学生领略到欧洲林业的内涵。
(二)以模块化课程设置强化学科基础,健全知识结构
现代林学学科已经突破了传统的以培育森林为核心的思想,更加强调森林的多功能价值以及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欧洲林学硕士项目在设置课程时,充分考虑到包括森林在内的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以及与可持续利用理念相关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因素,通过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赋予了学生宽泛的学科口径和健全的知识结构。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在学术发展方面进行综合思考,而且也使学生在实践与应用方面更加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突出实践应用,彰显学术的适应性
欧洲林学硕士项目构建的模块化课程体系中,不仅有8个学分的野外教学过程,而且还设置了为期3个月的应用实践阶段,这也是欧洲林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亮点之一。经过2年的学习,欧洲林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不仅对全欧洲的森林特点和林业发展状况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和了解,而且与一些林业研究组织和相关企业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接触。这种课程设置突出了学术理论的适应性和专业技能的实践性,使学术与林业发展的需求紧密结合、实践技能与职业要求直接对接。
(四)职业技能培养完备,就业前景乐观
欧盟对伊拉姆斯计划中硕士研究生项目的跟踪评估结果显示,吸引就业单位接纳伊拉姆斯计划培养的硕士毕业生的前3位因素:一是学业经历,受访者的选择比例为45%;二是学习成绩,受访者的选择比例为43%;三是外语能力,受访者的选择比例为39%。调查还发现,那些入学前有工作经历的林学硕士毕业生再就业后的工资有明显增加,毕业3年后的年工资达3万欧元以上的人数比例由项目学习前的6.2%增加到了33%;而项目学习毕业3年后的年工资收入不足1万欧元的人数比例由项目学习前的72.8%下降到了20%(详见图1)[4]。
由此可见,欧洲林学硕士研究生通过2年的学习和锻炼,不仅具备了进行学术深造的能力,而且具备了从事林业职业的能力,所以就业前景比较乐观。欧洲林学硕士毕业生David Gritten在回忆自己的学习经历时曾说:“2年的学习经历让我接触了不同大学的专家教授,正是他们让我的思想受到很大的启发,让我能自由探索不同的发展途径。对于我来说,通过学习我有了进一步攻读博士的机会,这对我的职业生涯有很大的帮助。”[5]目前,David Gritten已经在位于泰国的亚太林业培训中心任职。
注:数据来源于欧盟伊拉姆斯官方网站http://www.em-a.eu/en/erasmus-mundus/graduate-impact-survey.html。图1 伊拉姆斯计划中欧洲林学硕士项目毕业生的工资变化情况
此外,欧洲林学硕士项目秘书处的报告也显示,欧洲林学硕士项目培养的来自中国的13名学生毕业回国后全部找到了满意的工作。例如,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1名学生在完成欧洲林学硕士项目的学习后,一回国就很快被一家经营碳汇林业的外资企业聘用,最近又应聘到英国驻华大使馆负责农林项目合作。截止到2013年底,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从欧洲林学硕士项目毕业的8名学生中,有的在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后到大学任教,有的进入研究所工作,有的在合资公司任职。在问及就业难度时,其中1名毕业生的回答很有代表性:“其实,刚回国很担心,因为国内的就业竞争太大。对于我们这些在国外学习的毕业生来说,就怕用人单位误解为不了解中国实情,但没想到许多用人单位很注重学生的国际教育背景和知识的全面性,欧洲林学硕士项目为学生创造的在多个国家学习的机会增强了我们的就业竞争能力。”[5]
三、欧洲林学硕士培养模式对我国林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启示
欧洲林学硕士项目集成了“欧洲林学硕士大学联盟”各成员校的学科优势,突出了应用性和实践性,注重学生对林学知识的全面掌握和了解,无论是为学生的就业还是为学生以后的科学研究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欧洲林学硕士的培养模式对我国现行的林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组建林学学科联盟,合作培养林业专业硕士
我国现行的林业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在本质上是“以学术为依托的具有内含学术性的职业性教育”[1,6]。这就要求林业专业硕士对林业工作的内涵有更加具体的认知和了解,不能只是简单地从书本获取和听教师传授。林业专业硕士需要在实际的工作层面有经历和体验,有实践和锻炼,而不能偏向于一个研究方向、一个具体的研究项目(课题),更不能只是成为一个具体科研方向的“打工者”或“田间劳动者”。因此,林业专业硕士的培养过程需突出林业实践的导向,强调职业的适应性。
我国森林跨越的地域广阔,从温带森林到热带雨林,差异很大。每所大学受其地理位置的限制,林学学科的研究重点各不相同,在林业学科发展的侧重点上也有差异,所以培养的学生在学术重点或职业技能发展方面肯定都有着各自大学的深刻烙印,很难保证学生对林业学科和相关职业有全面的认识和了解。可见,我国高校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从一开始就使学生处于偏科、偏区域、知识结构不全的境地,从而导致学生缺乏较强的就业竞争力。
但是,我国的大学生就业市场是一个全国性的大市场,北方高校毕业的学生可能去南方就业,南方高校毕业的学生可能去北方就业。因此,我国林业专业硕士教育要突破传统培养模式的束缚,借鉴欧洲林学硕士项目的成功经验,通过组建大学学科联盟(至少包括1所北方的大学和1所南方的大学)构建联合培养的机制。第一,大学学科联盟可以开设网上课程,不同大学的林业专业硕士可跨学校选修一些课程或专题讲座;第二,大学学科联盟可以提供条件,允许部分学生在联盟成员单位间流动,进行流动性学习;第三,大学学科联盟可以允许成员单位的教师在联盟的各大学开展流动教学;第四,大学学科联盟成员单位可以相互共享林业试验站,为林业专业硕士提供更多实践锻炼的机会;第五,大学学科联盟单位之间可以互认学分,条件成熟后,可以试点授予林业专业硕士双学位。这样,就可以通过在林学学科领域形成互补,使林业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有别于偏重于一个研究重点的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模式,从而提高林业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职业技能和就业竞争力。
(二)构建模块化课程单元,健全知识结构体系
林业专业硕士作为高层次人才,应具有更“全”的知识结构和更“广”的林业发展视野,从而保证对林业问题的认识更有深度。我国高校传统的专业教学是以课程为平台、以课本为载体的,突出了课程章节的系统性、纵向的连贯性。但是,受章节或篇幅的限制,横向的知识不广,横向知识的联系不紧密,所以导致学生的知识结构不健全。缺乏知识的广度,对问题的思考和研究就很难达到一定的深度。
例如,近年来随着我国林权制度改革的深入,林下经济的发展作为农民增收的一个途径,在基层林业工作中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发展林下经济涉及的大量工作并不属于林业行业,而与畜牧、种植等紧密相关,并涉及与市场需求对接的问题,所以单纯依靠林业部门的工作是不能完全满足林下经济发展需求的。林下经济的发展需要多部门、多学科的共同努力。可见,现代林业已经是“社会林业”和“社区林业”。然而,我国高校所培养的林业专业毕业生恰恰就欠缺社会学方面的知识,缺乏对农村发展政策的熟悉和了解,更缺乏与农民有效沟通交流的能力。
因此,我国的林业专业硕士教育应为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围绕不同的主题构建不同的课程模块,并集成课程教学、专题研讨(讲座)、应用实习、考察学习等各个环节,实现多角度、多手段的综合教学,从而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横向拓展和纵向的深入学习。只有这样,才可以有效地丰富林业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三)强化学术应用和实践,提高职业技能
林业专业硕士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既掌握专业领域的基础理论、具有扎实宽广的专业知识,又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备良好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7-8]。然而,一直以来,我国高校在培养林业专业硕士时,大多沿用的是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考核方式以试卷考试或实验室技能考核为主,从而导致林业专业硕士把大量的时间用在理论、原理、模型和实验的学习和理解上,而对林业企业或林业工作的基本技能要求则是一片茫然。
因此,我国林业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要加强学术应用和实践的锻炼,在培养环节的时间安排上,要留出比较充足的时间让学生了解林业职业技能的各个方面——苗木生产、造林规划、生物多样性保护、自然保护区建设、生态服务功能、社会林业等;在人才培养的操作层面上,培养单位应组织安排统一的实习调研和应用锻炼,由任课教师带领学生开展森林保护、森林经理、森林利用等多方面的调研和研讨,并运用专业理论解决实践中的问题,以使学生对林业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有一个全面、具体的了解和认识。例如,可以选择具有不同特点的林区、林业局、森工企业、自然保护区、湿地、森防站等作为林业专业硕士实习调研的地点,让学生亲身接触森林、农户、林业工作者和政府官员,从而使学术研究接地气,使专业技能和知识融入实践,使学生通过实践过程进一步丰富专业知识、深化专业认识,增强自身在学业和职业方面的自信。
美国林业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相关研究也表明,美国的林业专业硕士培养注重“将实践内容融入到日常课程教学中”,课程体系中的每个课程模块都有实践内容[8]。可见,应用与实践是林业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的灵魂,也是其区别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本质所在。
(四)改革以考试为主的考核办法,重点考查综合应用专业知识的能力
考核是学习的指挥棒。目前我国林业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考核基本是围绕2个阶段的任务进行,包括第1学年的课程考核和第2学年的毕业论文考核。其中,第1学年的课程考核基本上都是以考试为手段,这种考核办法导致了学生只重视书本知识,只重视对理论、原理和重点知识的记忆。学生采取死记硬背的方法应对课程考试,不利于培养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2学年的毕业论文考核基本上也还没有脱离学术型论文考核的样板,这主要是因为许多导师在认识层面上仍然没有明确专业硕士的毕业论文应该怎么做,所以指导的专业硕士研究生仍然被束缚在实验室,从而导致能够进行深度调研或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毕业论文很少。此外,从客观的角度看,由于林业专业硕士的学习时间只有2年,真正做论文的时间只有1年,所以要完成一篇基于完整实践过程的研究论文确实有一定的难度。这也导致了我国林业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处于两难的境地。
笔者认为,既然林业专业硕士的培养以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技能为特点,那么考核手段就要与应用和实践紧密结合。无论是课程考核,还是毕业论文考核,都要围绕学生的应用调研和实习过程,要着重考查学生在实践中对问题的发现、认识、理解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是应要求毕业论文(或调研报告)的选题与实践中遇到的问题紧密结合,而且要求学生能够应用专业知识提出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
总之,在林业专业硕士培养方面,只有在认识上转变,在制度上改进,在行动上落实,才能形成具有我国特色的培养模式。
资助项目: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年研究生教学改革项目“研究生优质课程建设”,项目编号Z107021311。
参考文献
[1]刘翠琼,张志强,王兰珍,等.林业高校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状况跟踪调查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6):18-23.
[2]马永红,赵世奎,李晔.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跟踪研究思考[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1(1):74-77.
[3]黄宝印.我国专业学位教育发展的回顾与思考(下)[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7):26-31.
[4]EUROPEAN COMMISSION.Erasmus Mundus masters courses[R/OL].(2013-12-12)[2014-04-15].http://eacea.ec.europa.eu/erasmus_mundus/programme/about_erasmus_mundus_en.php.
[5]MSc EUROPEAN FORESTRY SECRETARIAT.Erasmus-Mundus-MSc European Forestry Study Guide2012-2014[R/OL].(2012-09-01)[2014-03-10].http://www.uef.fi/fi/europeanforestry/mscef-studies.
[6]翟亚军,王战军.我国专业学位教育主要问题辨识[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5):23-27.
[7]胡玲琳.学术性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特性比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4):22-26.
[8]赵文鹤,王兰珍,赛江涛.中美林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的比较研究[J].中国林业教育,2014,32(7):38-44.
(责任编辑柳小玲)